249

◊◊ 忌妒他人因信仰而獲得的布施,將永遠無法得到平靜 ◊◊

 

249偈】

若信樂故施。心嫉他得食,

彼於晝或夜,不得入三昧。

 

【註解】 

人們無疑的根據個人的信念和喜樂而布施。若有人因他人的布施而嫉妒,肯定他將日夜都得不到安寧。

 

 

◊◊ 斷除這種心,他晝夜得到清淨 ◊◊

 

250偈】

若斬斷此心,拔根及除滅,

則於晝或夜,彼得入三昧。

 

【註解】

若有人完全杜絕妒嫉心,消滅將這些不良心態將它連根拔起。他肯定日夜獲得寧靜,得入三昧正定中。

 

【羨慕者不得安樂——提舍尊者的故事】

佛陀居住在舍衛城的祇陀園精舍時,在一次開示會上,曾提及提舍尊者。

  

話說提舍尊者經常在給孤獨長者和毗舍佉女長者處接受供養,可是他愛吹毛求疵,甚至在眾多眾比丘面前也是一樣,他對所布施的食物諸多挑剔,食物太冷,他投訴;食物太熱,他投訴;食物太少,他投訴;食物太多,他也投訴,當提到他的親戚時,他說:「我親戚的家名副其實是一座大院,適合接待來自四方的比丘。」

  

其實,提舍尊者是一名司閽的兒子,他在一群木匠陪同下到舍衛城工作時,才出家為僧。當眾比丘注意到他對供品和別人的善意十分挑剔時,決定找出真相,他們詢問提舍尊者出家前的住址後,便派了幾名沙彌前往調查。

  

可是到了提舍尊者居住的村落,沒有人認識他,後來經過多方查詢才得知,曾經有位司閽的兒子隨一群木匠到舍衛城後一去不回,可能出家去了。

  

當沙彌回來後向眾比丘告知一切,眾比丘把這一切轉告佛陀:「提舍在說大妄語。」佛陀說:「他已經不是第一此說妄語了,在前世他也如此。」佛陀接著為眾比丘開示道:「比丘啊!若有人覺得受施的太多或太少,或粗或細,或有些人得到,有些人沒有得到,都不要氣惱,氣惱者將無法安定和無法真正的理解正道和正果。」

 

 

: 司閽即負責官署和官宅門房(傳達室)的僕人,又叫門丁、門上、門口、門政、門二爺、門公、閽人、閽者、收發、傳達。

 

  

【評論】

三昧意譯就是「正定」,正定是八正道之一。將心鎖定於止禪四十業處上(心一境性),就是正定。廣泛而言,出現在每個善心所裡的心智就是正定。正定與正思惟、正精進及正念相隨。邪定出現在不善心,因此只限於欲界中。

實習、發展、培養和鍛練是正定的發展。正定分兩種:近行定(近分定)和安止定(根本定),定力只有在清淨的不懈怠的鍛練下才能獲得。

禪定並非證悟道四大果位的必備條件。達到近行定或安止定者,並沒有證悟果位的能力,證悟只有靠觀想於生命的整個過程——無常、苦和無我,觀禪只能在近行定中進行,無法在安止定中獲得。

 

若已覺悟於四大果位,而無禪定根基,就叫做世間解脫或慧解脫。

 

 

定,由靜慮(止)而生。定以止發展靜,它可享有三種利益:今生快樂、來生快樂和擺脫心智垢穢。在定中,心智平靜明晰,完全不受干擾和激動,並準備觀照於事物的真正本性,觀想於被世俗欲念所隱藏的真正面目。觀想佛陀的塑像,銘記佛陀那深刻的特徵,這也是一個很好的觀想題材,事實上被許多佛教徒採用。佛陀的塑像平靜的表情,能安定與慰藉一個被世俗欲念所困擾的畏懼的心,這是對觀想法門的肯定,也是對涅槃的肯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