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 2021-02-21 下午8.18.47.png

 

今天是星期一,居士比較少,大部分都是出家人和持戒修行的人。佛陀要我們對自己有堅定的信心,要我們有圓滿的念與正知。令身心共處同在。我們要對自己有堅定信心,因為自己做好了做對了、沒犯錯;因為有戒和律作為皈依處,有修行義務和日常工作作為皈依處,不會猶豫不,三心兩意。我們做好了做對了,要繼續做以至圓滿。如果做得對了師長就不會斥責,佛陀也不會斥責,他們會高興、會隨喜、會支持。

 

如果我們多做好事,多做正確的事,心就會勇敢,心就會開朗。用心去做好。如果我們不用心,心就沒有力量,不能前進。訓練舒服地吸氣,舒服地呼氣。在呼吸出入中快樂自在,行、住、坐、四威儀中快樂自在。我們要讓心舒服自在,讓心跟身體長住一起。不善的事物我們不要去想、不要去說去做。我們要在修行中感受快樂和離苦,每時每刻每分,由早上直至睡著,醒來就再接再勵,令它延續下去,令它熟練習慣。我們的信念是:我們生來是為了行善法、為了捨己付出、為了不跟隨自己的妄心、為了跟隨戒、跟隨定,跟隨修行義務,乃至做個不軟弱、不畏縮的人。疲累是身體的事,飢餓是身體的事,但是這個心不累不餓,不畏縮。

 

訓練自己做個聰明人。無論何時,當眼觸色、耳觸聲,要令它生起戒、生起定、生起慧。我們的根(五根)就會壯大。當眼、耳、鼻、舌、身、意觸到(外境/六塵),要有戒、定、慧,我們的根才會壯大。我們的心我們的習氣還不是聖者(的心和習氣),我們不要去相信它。小孩的時候它是一種想法;到了少年、中年、老年、患病時,它又是另一种想法;而當生起離愁、喜的心情,它又是另一種想法。我們不要去相信它。觸了就讓它過去,想了就讓它過去。我們不要與思慮糾纏。因為我們的心就像猴子,猴子不懂得靜處,喜歡雀躍蹦跳。如果我們不認識習氣、不認識我們的心,我們就會變成有問題的人,變成心靈不健康的人。情緒習氣從哪裡來就跟著哪去,任由情緒牽領。心靈變成不屬於自己。我們要先訓練好,訓練呼吸自在,我們才會活於當下,心才會活於工作,我們要努力先站穩腳跟。

 

萬事萬物都不過是生起、維持、滅去而已。我們作為還沒有清楚明了的人,來出家後,就要依佛陀教誨多思維身體。為甚么要多思維身體?因為我們執迷於身體,以為身體是我們的東西。

 

其實它並不是我們的東西,它是地、水、火、風,它由因、緣和過去業而生,組合一起就變成了這個我。就好像一座屋子,要用水泥、鋼筋、木頭、玻璃等種種物質來組合而成。我們的身體也是一樣,它由三十二身分(三十二種身體組成部分)來組合而成。佛陀因此要(我們思維)把頭髮、皮膚、指甲、肉、骨頭一層層地分開,去找真正的自我在哪。密集而經常地這樣修這樣思維,中間再加上修心入靜的功夫,不斷地去做。如果還看不到(三十二身分)的話,就先用思維想像。先用想像造作的來觀察。我們這樣修行是善的、正確的。是建立修行的基礎。要經常做、每天做。要令它更加清晰。如果我們不做,智慧就不會生起。

 

佛陀定下規矩,如果戒師主持剃度出家,不給這個思維身體的業處的話,他就犯戒。持業處傳承的大師,隆埔曼(即阿姜曼)及弟子們他們這樣行持。他們很多都是聖者。這是我們的責任、我們的義務、我們的工作。我們期望成為聖者的話,請多發展、多修行(三十二身分業處)。把修行規矩做到最好,謙虛恭敬,借佛陀的聖法來走向高尚之處。莫要做個萎糜、沉迷、懶惰懈怠的人,不願意修練自己,不願意發展自己。如果我們懶惰,不要修行義務,我們的智慧就不能生起。我們要下定決心,因為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期望,親人兄弟家屬們也希望見到我們成為依隨佛陀聖教修行的人,才可以作為世間的福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