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C932A2-9EC8-4AA4-8DF8-EC6FE8EC3947.jpg

修學佛陀教導的「法」,目的是為尋找離苦得樂之道。無論我們研究身或心理現象――心或心所①,只有達到解脫痛苦的終極目標時,才算是走對路,才是圓滿的。痛苦,自有它存在的因緣。

請清楚地了解,心靜止不動時,是處於清淨自然的狀態。心一旦開始活躍,便成為[行]②。心被某物吸引時,它就變成「行」;當厭惡生起時,它也變成「行」;跑來跑去的慾望,也是來自「行」。若我們的覺知未適時地跟上這些心理變化,心就會追逐它們,由於它們而成為「行」。每當心活躍的那一刻,它就變成世俗諦。

因此,佛陀教導我們,思惟心的這些變化。每當心活躍時,它就變成是無常、苦與無我的,這是一切行法的三個普遍特徵。佛陀教導我們,觀察與思惟心的這些活動。

這就和緣起③的教導一樣:「無明」是「行」生起的因緣,「行」是「識」生起的因緣,「識」是「名色」生起的因緣等,就如同我們在經典裡所學的。佛陀將每個環節都區分開來,以方便學習。這是對實相的正確敘述,但當這過程真的在現實生活中發生時,學者卻無法跟上它們的腳步。就如從樹頂摔倒地上一樣,我們對於過程中究竟折斷多少樹枝毫無概念。

同樣地,當心突然受到法塵的攻擊時,若心喜歡它,就會立刻變成好心情,心並未覺知過程中的因緣變化,就認為它是好的。實際發生的過程與理論的構架一致,但同時又超越理論的界限。


— 阿姜查尊者

[註釋]

①心所(cetasikas):與心同時生起的名法,通過執行個別專有的作用來協助心識知所緣。一個心與許多心所同時生滅,緣起同一個所緣,而構成感覺或知覺的心理活動。心所共有五十二個(行蘊中的五十個心所,再加上受、想二蘊)。

②行(sankhara):泛指一切有為法,一切生滅變異之法,皆稱為「行」。五蘊中的行蘊,則是指色、受、想與識之外的一切有為法。此字在泰語中寫做sungkahn,通常是指身體。

③緣起(paticca-samuppada):佛教的中心思想之一。是佛陀說明眾生為何會產生憂悲苦惱,如何才能脫離苦惱,到達無苦安穩的理想的說教。依照十二支緣起的順序,依次為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