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626672f-efa7-46a5-91e1-1b0171d703f3.jpg

不要以為醫療糾紛只是別人家的事,只要進醫院看病,就有可能發生醫療糾紛。

 

「怎麼會這樣?」大多數病人家屬碰到家人進醫院後病況變化太快、甚至失去性命時,最先反應便是驚愕困惑,想知道究竟發生什麼事?

 

一般家屬會先找醫護人員問個清楚,倘若得不到滿意答案,或者認為遭受醫療傷害,要追究責任時,就可能引發醫療糾紛(或稱醫療爭議)。

 

有些人認為遭逢醫療糾紛的病家就是死要錢,真是這樣嗎?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統計指出,涉入醫療糾紛的病家,最大希望是「醫療機構或醫師道歉與了解真相(24%)」,其次是請求賠償(22%),後續醫療照顧(14%)與預防類似不幸或疏忽不再發生(9%)。

 

並非遇到醫糾的病家總是很爆烈,動不動抬棺、灑冥紙。根據醫改會統計,碰到醫療糾紛,有三成病家什麼也沒有做;而會採取行動的病家,約三成會向原來就醫申訴;進行院外和解、院外申訴、調解各約佔一成,只有1%醫糾個案會找媒體出頭。

 

要避免醫療糾紛,醫改會建議民眾自救,做個負責任的病人:

 

●就醫前:條列清楚不適的症狀和想問的問題,有禮貌地請教醫師,有疑問處應當面問清楚。

 

●診斷後:當醫師建議要開刀或告知為重大疾病後,可帶著病歷和檢查報告,找另一位同樣專科領域的醫師再次確認。

 

●治療中:

 

如果遵從醫師指示治療一段時間後,病情仍然沒有改善,不妨試著請教醫師,「為什麼會這樣?」若無法得到答覆,應帶著病歷和檢查報告,並且條列不適情形與治療歷程,尋求另一位醫師協助。

 

採取激烈手段前要三思

 

家屬要採取任何行動前,最好先冷靜下來,諮詢相關單位,有把握再進行下一個步驟。

 

找白道、黑道介入、或到醫院拉白布條,或是找民代、訴諸媒體,可能是病家走投無路的辦法,但其實效果有限且浪費能量,還會影響將來坐下來協商的氣氛,甚至有可能因此被醫院控告、吃上官司。

 

發生醫療糾紛,不只病家痛苦,也是醫生的夢魘。

 

「如果問現在醫生執業上最怕什麼?『如何保護自己以避免被病人告』,幾乎是每一位醫師的標準答案,」一位醫學中心醫師為文表示。

 

■醫院:把握黃金時間,醫院內解決最好

 

要減低醫療糾紛的殺傷力,第一時間在院內解決最好,否則一旦走入司法,法庭上只能撕破臉互相指責對錯,沒有轉圜空間,結果經常是病家身心俱疲,醫護人員也對濟世救人失去信心。

 

如果確有醫療疏失,院方就應該向病人和家屬道歉並負起責任。若醫院或醫師能在病人或家屬提出質疑時,很快面對且負責任處理;病人和家屬在醫院充分說明且負責後,願意接受、互相寬容,醫療糾紛通常可以很快地和平落幕。

 

■醫師:第一時間向家屬好好解釋

 

其實,任何一樁醫療糾紛,醫生只要在第一時間好好向家屬解釋,多半可以減少不少衝突。

 

發生醫療糾紛時,醫生常因怕病家採取不理性行為而避不見面,但這是最下策,因為就算沒有疏失,都可能讓病家以為醫師是做錯事才心虛躲起來。

 

就算出現爭議,醫師仍要關心病人的狀況,最好能正面、誠實面對,切忌前後說法不一,更不要竄改病歷,以免背負偽造文書刑責。當醫師釋出善意,表現誠意,以同理心儘速與病患溝通與解釋,才能把傷害降到最低。

 

 

 

 

 

 

 

 

 

 

 

 

 

 

文章來源: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018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