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引領的正念革命使得一項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亞洲傳統被人熟知,在正念通俗化的浪潮下,有人歡喜有人愁。

國際佛教界的資深長老菩提比丘在《正念的真正意思為何──巴利聖典的觀點》提過正念通俗化的一個危險在於——它正在被簡化成為某些純技巧(例如,如何呼吸等),而忽略了一些重要心靈品質的培養(例如慷慨、信心、願力等)。當形形色色地正念禪修者在國內外參加各種課程學習各種技巧(觀鼻尖呼吸、觀腹部、身體掃描、開放覺知、動中禪手部動作、動中禪跺腳等等)的同時,很多人忽略了正念是心的工作,是為了培育心的良善品質。導致很多人,學了很多技巧,但是該火大還是火大。(迷惑臉~)

今天主頁君繼續推送自己翻譯的坦尼沙羅尊者開示《覺醒的技能》,這裡面講了覺醒的七個要素,也是覺醒之路所必備的心靈品質。給各位小夥伴參考。

這個是比較新的一個開示,2019年4月7日。主頁君前後翻譯了一個禮拜,由於譯者的水準,也許不能表達尊者的全意,如有疏漏,請查看英文原文,尊者英文網站位址在下方圖片上。

坦尼沙羅尊者往期音訊:

佛說,賭上餘生; You bet your life.

專注於呼吸,來瞭解心

《超詳細正念觀呼吸禪修指南》附練習音訊(更新版)

文/ 坦尼沙羅尊者

中譯/維安

我們經常通過禪修來獲得平靜與安寧的感覺,找到一些休息的機會。從禪修中獲得這些東西很重要:我們學習何種呼吸方式會平靜身心;何種思考方式會平靜身心。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培育的技能來增進心的福祉。但這並沒有包含到所有的內容。這可能與你聽過的有所不同,我們並不能輕輕鬆松地獲得覺醒,也不能頒佈法令來規定覺醒就等於是我們對現狀感到無比滿足。

當你看到佛陀是如何比喻修行者時,或那些偉大的禪師們所給出的比喻,沒有人把覺悟之路比喻為輕鬆的路程,或者比喻成只是坐下來說:“我在此時此刻此地就是最好的”。所有的比喻都涉及正在尋找的人,或正在發展技能的人,或參加戰鬥的戰士:或擁有目標的人和竭盡所能去實現目標的人。

人們要不是在尋找擺脫痛苦的方法或尋求某種可以用來減輕痛苦的東西。如佛陀所說,我們所有的追求都是從痛苦開始的。我們被痛苦困惑了。你可以想像自己是一個還沒有開口說話的小孩,所以沒有人能夠對你解釋清楚。你遇到了痛苦但是你不瞭解它。你所知道的就是您想要遠離它或去除它。

正如佛陀所說,你的反應是雙重的:迷惑不解,然後尋找一個可以幫助你擺脫痛苦的人。一開始,“這個人”就是你的父母。但是你會發現有些痛苦你父母也無法緩解,因此你開始尋找其他人。

所以我們一直在追求某物。正如佛陀所說,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生命是一種追求。唯一不追求的人就是已經覺醒的人。其他人都還在追求某物。

他說,最值得進行的追求是一種崇高的追求,一種尋找脫離痛苦的方法,最終找到了一種可靠的,無害且不會改變的幸福,也就是一種遠離了生老病死的幸福。那是真正值得的追求。這需要你培育技能並與不善巧的雜染作鬥爭。

因此,作為禪修者,最好考慮一下,哪些方面你與一個在培育技能的人相似,哪些方面與一名戰士相似。這些品質可歸結為覺醒的要素。

在這兩種情況下,你都要有正念。拿培育技能的人來舉例,在發展自己的技能時,你必須記住從他人那裡或自己過去所做的經驗,與自己當下所做來進行比較並從中學習。

然後,您使用佛陀稱為七覺支之一的擇法覺支(Analysis of qualities),檢查自己在做什麼並進行比較:你是否已經盡其所能的做好?或者還可以做得更好?如果做得不好,那你做錯了什麼?你看自己的身體行動。假設你正在製作一樣東西,例如一個陶罐。當你嘗試塑造罐子的形狀時,你會看著手和身體的動作。但是你也會看心態。你的心現在在哪裡?是正在你做的事情上,還是在其他地方徘徊?如果你是一個致力於培育技能的人,那麼你就必須要專心。

幾年前,我參觀了泰國一個巨大的陶罐廠,我看到一位陶藝家把在飛輪上拉胚。我對他說:“你一定需要專心才能使它成形。”他說:“是的,你的心也需要擺正。”換句話說,你需要安止在當下。然後,你必須能夠注意到何時手挪到了錯誤的方向,並弄清楚需要做什麼才能將手放回原處。

在這裡,擇法發展成為精進。你必須持續努力下去。你不能只保持片刻的正念,警覺和專注,然後開始思考其他事情,然後希望雙手能夠獨立把事情完成。你必須在那裡監控你所做的一切。

然後,就像佛陀所說的那樣,當你提高了培育善巧的精進力時,就會產生一種非肉體的喜悅,換句話說,做得好就帶來了快樂。這不是獲得某樣東西或獲得愉悅感的幸福。這是一種深層次的幸福,來自於知道你已經能善巧做某事。

為了支援所有這些,您需要平靜、專注和中捨的品質。平靜可以使你保持平衡和放鬆,這樣你就可以長時間輕鬆地堅持磨練自己的手藝。專心致志可使你專注於正在做的事情。中捨可以用來仔細的觀察事物,以便你可做出清晰準確的判斷。

在這裡,當我們禪修時,我們在觀心的過程中試圖使其保持平靜和安止,因為當靜止時,你會更清楚地看到事物。但是,我們並不能止步於平靜與安止。

當你查看覺醒要素的列表時,它們從正念、具備洞察力的擇法,轉向定和捨,但它們並不僅限於此。你必須利用捨和定轉而來觀察自己在做什麼——你在哪裡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就像陶藝家一樣不斷檢視他什麼時候做的好,什麼時候做的不好。他需要有一定的中捨心來看什麼時候工作正常,什麼時候工作不正常。

如果你沒有中捨和穩定的心,那麼當事情不順利時,你會感到沮喪。這妨礙解決問題。有時甚至會阻礙你發現問題所在。

同樣的品質也適用於戰士:如果他上過軍校,他須牢記在學校中學到的東西,以及自己過戰鬥中學到的東西。並且,像熟練的陶藝家一樣,他必須具有分析自己行動的能力,以及分析敵人行動的能力,以瞭解自己需要做什麼。這需要一些創造力。

正如我們多次聽到的那樣,軍隊通常以最後一戰來準備戰事,即使在和平年代,我們也是如此過生活。但是,當然,每次新戰爭都會出現新的情況。只有具有創造力的人才能夠解決新出現的問題。

這情況也適用於禪修者。新情況將會出現。不是所有心中的煩惱或干擾都在經文或法談中有所解釋。你必須自己弄清楚:這個特定的貪、嗔、癡煩惱的誘餌具體在哪裡?

你可能無法預見一種特定煩惱的種種細節,但是你可以學習如何善巧的用一些基本原則來面對問題。你要去查看煩惱的誘餌。然後你查看缺點。你觀察是為了看到,當一些事物出現在心中時,你為什麼不遺餘力的追隨。然後,查看結果,看看它們造成的傷害。如果你對自己足夠誠實,那麼這裡又是平靜、中捨、與精進的品質聚集的地方。

你堅持這麼做。但是請注意,戰士的中捨心並不是說“我會忍受任何東西。如果我輸了,那也可以。如果我贏了,那也OK。”你必須想要贏——真的想要贏。

記住渴望勝利的願望。中捨心是在你輸了一場戰役後,不會讓自己感到沮喪。你只需準備下一場戰鬥。你想要的是一種平等心,堅持不放棄,同時在贏得戰鬥或做得好時享有一種幸福感。在覺醒的要素中,這被稱為喜,巴利文pīti,這個詞也有提神的意思。基本上,這是一種振奮人心的品質,源自於你掌握了一種技能或贏得了戰鬥。

你還需要能夠在湧向你的所有事物中保持頭腦冷靜。想像一下在戰鬥中的感覺。箭在飛。人們大吼大叫,侮辱和威脅你。

在巴利三藏的比喻中,佛陀說你應表現的像參與戰鬥的大象一樣:在戰鬥過程中,恐怖的視覺,聲音,氣味,味道,觸覺會隨之而來,但是大象不能分心,不能讓自己受到它們的影響。作為禪修者,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禪修中遇到困難時,都不能讓自己灰心喪氣。你必須保持冷靜,並專注於真正需要做的事情。

因此,當你想到這些比喻時(熟練的工匠,戰士),它可以幫助你瞭解佛陀在談論覺醒的要素時,到底在說什麼?這些要素是正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平靜)、定和捨。

你不只是簡簡單單地保持平靜和中捨,告訴自己:與努力嘗試相比,心什麼也不做時會更加的平靜。這樣是沒有任何進步的。當你想要增強你的定力時,你必須是真的想要心定下來,你想要發展正道,讓它真正的起作用。

有些人告訴你想要覺醒的欲望會妨礙你證悟,說這些話的人並不瞭解如何處理他們的欲望。如佛陀所說,所有現象或法都根植於欲望之中,其中包括覺醒之路。

覺醒本身並不根植於欲望。它不是一樣事物。佛陀說,涅槃甚至不是一種現象。但是八正道是一種現象,它建立於欲望上。這意味著你必須學習如何訓練自己的欲望,不讓它們成為障礙,它們影響並滋養你的正念,你擇法的能力,精進力以及定力。甚至它們會影響你的平靜和平等心。你就像想要熟練掌握一門技能的工匠或想要打勝仗的戰士一樣來走在八正道上。

我們修習八正道中獲得的知識不是我們可以從書本中獲得的知識。書是有幫助的。它們給我們提示,告訴我們去哪裡看,要問什麼問題。但是我們需要自己去通過創造力來發現答案,在追求覺醒中找到了我們想要的:永恆,不死,不會令人失望的事物,並不會造成傷害。

因此,好好想想這些比喻,並照著它們來修行。竭盡所能應對修行的挑戰,因為一旦你決定要覺醒,心中的很多東西並不會乖乖走開。它們想要留下來。它們來自哪裡?它們來自你自己的行為。這就是讓修行變得困難的原因,因為有時你會感覺到自己正在去除自己的一部分,就像切斷自己的手臂一樣。你正在評估部分的自己。但這就是擇法的意思:明智地做出判斷。

你會對過去的行為做出評判,有時是對現在的習慣。但是你需要以成熟的方式做出判斷。在修行時,你會看到曾經不遺餘力追求的某些你深深認同的欲望,你需要將其視為敵人。

正如老師們所說的那樣,與敵人打交道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將他們擊退並趕走。另一種是嘗試將其轉變。但是,當你要轉變它們時,你必須得非常有正念、非常警醒、並且非常謹慎小心。否則,當他們有機會時,他們可能會嘗試掉轉方向並改變你。這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需要你所有的創造力來找到增強自己力量的方法,而讓心安止和獲得平靜是這其中的方法之一。

在佛陀的一個比喻中,他把修行形容為守衛一座邊境要塞一樣。正念是堡壘的守門護衛,確保壞人不會入內。然後有一些正精進士兵與敵人作戰;以及洞察力所築造的灰泥牆,使敵人沒有立足之地。然後你有定,為士兵和守門人提供食物:食物就是喜和平靜。捨心也在定中,可以幫助你看清形勢:不僅是要守在當下,而且還要清楚地看到在保衛要塞時,還需要做什麼,必須接受什麼,不必接受什麼。當你有所有的這些要素結合在一起運作時,你才可以保護好要塞,你就有足夠的力量和補給做到成功守衛。

這就是正定的目的。不只是為了休息而休息,而是為了積蓄力量而休息。為需要完成任務而休息。一位泰國森林派的禪師做了一個比喻:當你使心平靜而專心時,就好像把要來蓋房子的建築材料堆起來。但是,如果你只是待著不動,你只是擁有一堆材料。這並不會為你提供所需的小屋。下一步是要蓋房子,所以你才可能真正地善用它。建造房屋代表你利用定來獲得洞見。

這意味著當我們修習禪定時,讓心平靜下來,專注於當下。這樣做是獲得補給、力量和材料,然後用我們的技能進行加工,以便我們可以找到我們追尋的物件,當我們在追尋的終點找到這個物件時就真正終止了追尋。在那裡,工匠可以放下工具,而一名戰士,在你贏得超乎你所求所想的偉大勝利後,你就能放下你的武器。

因此,我們不否認自己有欲望。我們只是單純地學習如何訓練欲望讓它更有正念和明智,並把我們的幸福作為一門需要磨練的技能來追求。當我們把正道視作有關“熟練技能”的議題時,這才是我們真正理解它並可以持續修習,並意識到這有時會涉及戰鬥。我們走自己的正道,並給自己機會來獲得勝利。

 

 

 

 

 

 

 

 

文章來源:

https://mp.weixin.qq.com/s/jBHfHqhSVbLrQvYdjAqoqQ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