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__14884962.jpg

 

  一個活蹦亂跳健康的孩子,竟因腸痛毒併發症在三天內驟逝。失去飛飛,讓人連呼吸都痛,幾乎窒息。不斷地糾結著:「覺得自己應該能阻止死亡的發生。」迷信著一個不合理的念頭:「父母永遠都可以保護好自己的孩子。」

 

  起初,強烈的內疚感霸佔整個心頭——回想日常的親子相處,因沒有好好的活在當下而感到內疚,總以為許多事情,都能拖到「明天」、「以後」再處理。開始自責是自己過去的「罪過」因此而受這樣悲慘的懲罰,甚至因哀傷而感到內疚,懷疑自己的哀傷是否太強烈,又或是不夠強烈。繼之而起的孤獨、悲傷、想念、焦慮和無助……,種種情緒取代所有理智,在悲慟中難以集中注意力。關於飛飛的畫面像洪水一樣洶湧而至,因此行為表現也變得無精打采,每天都在做一些一成不變的事情,只是為了填補空缺,迴避痛苦。

 

  孩子的去世是創傷性的,它打碎了原本對未來的設想,質疑自己的信念,試圖尋找那些無法回答的問題的答案,直到讀了《法句經》第二十品道品288偈:

 

父子與親戚,莫能為救護。彼為死所制,非親族能救。

 

  是啊!任何人都免不了一死,當死亡降臨時,沒有人能從死神手中拯救父母、子女和親戚;成年或少年,智者或愚者都免不了一死,這不就是生命的自然現象?

 

  《法句經》不是信仰,是生活的智慧,是真理的寶藏。那些不解的問題,慢慢有了解答。找到生命本質的意義後,悲慟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面對傷痛的力量。飛飛過世,不只對父母是一種打擊,對手足也是,帶著10歲的女兒一起讀誦《法句經》,除了抄寫法句並加入生活中的反思,看著女兒在閱讀182偈寫下的反思:「人都要面對死亡,有生必有死,要用正確的態度來看死亡,學會好好把握當下」,在210偈寫下:「雖然我們很捨不得飛飛,會想他,但我們知道他是去更好的地方,我們就要祝福他。」這樣的過程,療癒了彼此曾受過的傷,一起適應不再有飛飛的新生活模式,讓經書不再只是經典,而是讓經典成為體悟生命的經驗,這無疑是最棒的生命教育。

 

  讀誦、抄寫《法句經》成為每日與女兒最溫暖的親子時光,分享彼此對法句的感受,調整活在當下的具體實踐。學習到佛陀的智慧後,失去飛飛的窒息感漸漸消逝,開始能像過去一樣正常呼吸,了解原來死亡賦予生命的意義,是讓人知道時間短暫,必須把握當下,每個生命的結束都有其意義:飛飛逝去的,是外在形式;留下的,是真理的寶藏。

 

  人生有苦難,有重擔,但這些都是有意義的——苦難,是化了妝的祝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