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第一章——重新發現創傷
004、創傷日常化的熟悉,往往使我們誤以為人類已然足以理解與掌握創傷現象,因而錯過了回應創傷謎面的複雜性與困難度。這是迂迴漫長的過程,理解沒有停歇的時刻,如同復原的腳步沒有統一的時程週期。
005、作者透過當代腦科學技術、神經學論述,依附理論,身體覺察等層面,顯示創傷包含一種「悲劇性轉化」現象,意味著個體不幸歷經強烈苦痛或大規模衝突或嚴重創傷後,經由覺察、行動或主動修補的方式,產生一種巨大改變的歷程。如此的巨大改變,具有科學實徵性成果,因此可以成為重新建構自我的契機。
006、無論受創程度是深是淺,一旦能將受創事件意義化,並彈性化調整,建構意義化的多重元素,對於個體的生活適應,均深具心理成長的意涵。
009、憂鬱的母親養大的孩子很可能缺乏安全感又焦慮。童年時期暴露在家暴中,長大後往往難以建立穩定、信任的關係。
019、人類極擅長一廂情願的想法和遮掩真相。
019、「人類痛苦的最大源頭,是我們對自己講的謊言」。因為面對事實,可能是莫大的折磨。
021、心理受創者最困難的事情之一,就是正視自己在創傷事件期間的舉動所引起的羞愧感。
023、佛洛伊德在1895年說過一句關於創傷的話:「我想這個人正為記憶所苦。」
024、人類是會創造意義的生物。
024、無論創傷事件本身多麼駭人,一定有開頭、中段和結尾,但情境再現可能更可怕,因為永遠不知道自己何時會再次受到攻擊,也無法判斷何時會結束。
029、當恐懼與痛苦不是來自敵方戰士,而是源於自己的照顧者,成長中的兒童要復原是極為困難的。
第二章——心智與腦的知識革命
036、人類大部分的痛苦與愛和失落有關。
036、人們如果不知道自己知道什麼,感覺不到自己的感受,就不可能復原。
第四章——逃命:生存的解剖學
062、災難發生時,年幼的孩童通常會接收父母放出的線索,若照顧者保持鎮定並回應他們的需求,孩童經過可怕的意外事件後,通常不會留下嚴重的心理傷痕。
063、心理創傷就是在生活中持續受到創傷的影響,彷彿創傷事件依舊存在,不會改變也無法改變,任何新的遭遇或事件都會受過去毒害。
064、人類面對危機時,會自動分泌壓力荷爾蒙,幫助抵抗或逃跑,大腦和身體都被設定好遇到危險要跑回家,回到家才能恢復安全狀態,壓力荷爾蒙也能停止分泌。然而,當無家可歸時,壓力荷爾蒙一直維持在較高的濃度,並轉而攻擊自己,造成持續的恐懼、沮喪、憤怒和生理疾病。
066、某個迴路若是一再被活化,就會變成一種預設狀態,即最可能出現的反應。如果你感到安全與被愛,你的大腦會擅長探索、遊戲和合作;如果你感到害怕與不被需要,大腦就會專門處理害怕和被遺棄的感受。
069、學習了解別人的動機,才能適應且安全地待在一個人人看法、期望和價值觀相異的團體中。
076、解離是創傷的核心。這些足以把人吞噬的經驗是破碎且片段的,因此與創傷有關的情緒、聲音、影像、想法和身體感覺,都各自獨立存在。
077、受創者主要的挑戰不僅是學習接受已經發生的可怕事件,更在於學習掌控內在的感覺和情緒。復原的第一步就是感受,陳述和辨識內在所發生的事。
079、只有當一個人真正活在此時此刻,感受到最大的平靜、安全與踏實,我們才能讓他在治療中回顧過去。(「踏實」意味感覺到當下的實相。)
082、創傷治療的挑戰不僅在於處理往事,更重要的是增加每天生活的品質。患者的創傷記憶之所以如此深刻,原因之一就是他們在當下很難感覺自己真正活著。當你無法充分活在此時此刻,你會前往曾經感覺自己活著的地方,即使那裡充滿恐懼與哀傷。
第六章——失去身體、失去自我
108、自我調節取決於跟自己的身體建立友好關係,否則就必須仰賴外在調節,從藥物或酒精等成癮物質。
111、創傷受害者必須熟悉並親近自己身體的感覺,才能從創傷中復元。
第七章——互相理解:依附與同調
117、恢復力的根源...在於感覺到被一個心中有愛、與你靈犀相通、沈穩的人所了解,感覺到你存在於他的想法和心中。
133、「無法與母親(他人)溝通的事,也無法跟自己溝通」。如果你無法忍受自己的所知、感覺自己的所感,唯一的選擇就是否認和解離。解離最可怕的長期影響就是覺得自己的內在不真實,以至任何事就變得無所謂,可能為了要有感覺而走向極端。
第八章——困於關係之中:虐待和忽視的代價
142、唯有先學習承受自己內在發生的事,我們才能開始與那些讓我們內在地圖僵化的情緒交好,而非將之抹滅。
第十二章——記憶的不可承受之重
206、記憶只要被隔絕,我們的心智就不可能改變它。但只要某段記憶開始被述說,尤其是重複述說,記憶就會被更改——敘述本身會改變故事。我們的心智會從已知的事物中發現意義,這些生活中的意義進而改變我們記憶的方式和內容。
第十三章——創傷的痊癒:擁有自己
219、已經發生的事,無法倒帶取消,但你可以處理創傷在身心靈留下的印痕:胸口那股被你標記為焦慮或沮喪,把你整個人給壓垮的感覺;害怕失去控制...。
219、復原的挑戰在於重建你對自己的所有權(包括身體與心智),這表示能自由地知道自己所知道的、感受的,不會不知所措、狂怒、羞恥或崩潰。
220、為了恢復自我掌控,你需要重訪創傷。你遲早都需要面對從前發生過的事,但前提是你已經覺得很安全,不會再度受創。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方法來因應被往日感覺和情緒淹沒的感受。
220、創傷後的反應引擎位於情緒腦,而相對於理性腦用思考來表達自己,情緒腦則是以生理反應來呈現,像是腸絞痛、心跳加速、呼吸急淺、心碎、聲音緊張尖銳,以及崩潰、僵硬、狂怒和防禦的典型身體動作。
221、解決創傷壓力的基本要點在於重新恢復理性腦和情緒腦的適度平衡。
223、復原的基本做法是學會平靜的呼吸,並維持相對的身體放鬆狀態,即使在接近痛苦可怕的回憶也是如此。
227、當事人唯有接受曾經發生過的事,認清自己正在與看不見的惡魔搏鬥,才能獲得解脫。
第十六章——學習安住在自己的身體裡:瑜珈
295、能在身體上感受到安全,就能開始將先前壓垮自己的記憶轉譯為語言。
296、注意自己的呼吸,就是活在當下,因為我們無法在未來或過去呼吸。
第十七章——拼湊碎片:自我領導
297、人生在世有如一間旅社,每天早上都有新客人入住。喜悅、沮喪、卑鄙、片刻覺醒,它們的來臨就如同意外的訪客...一律歡迎、款待。敬重每位客人。對於黑暗的想法、羞辱、怨恨,一律在門口笑臉相迎,邀請入內。對任何來客心存感念,因為每一位都是上天派來指引你的響導。——魯米。
300、我們跟自己相處的如何,大致取決於我們的內在領導技能,是否能傾聽自己各個不同部分的聲音,使每個部分都覺得受到照顧,並且避免個部分互相妨礙。這些部分通常以絕對的姿態出現,事實上卻只是想法、情緒和感覺的浩瀚星圖的組成之一。
317、只有更接近過去,才能真正放下過去。
第十八章——填補空洞:創造結構
319、處理創傷記憶是一回事,面對內在的空洞——不被渴望、不被看見以及不被允許說出真相所形成的靈魂空洞——又是另一回事。如果你的父母望著你時,臉上不曾散發愛意,你便難以體會被愛與被珍視的感覺。如果你出身難以理解的世界,那個世界充滿了秘密和畏懼,你就幾乎不可能找到語言來描述自己的煎熬。如果你的成長過程不被需要、不受重視,要發展內在的能動感和自我價值感將會是一大挑戰。
328、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難處。
328、愈早經歷痛苦與剝奪,就愈可能把別人的舉動詮釋為針對我們個人,也比較難理解別人的掙扎、不安全感和憂慮。如果我們無法理解別人生命的複雜度,那麼,別人做的每件事,在我們眼中可能都是在證實我們將會受傷、失望。
328、一個人的世界地圖若是以創傷、虐待和忽視為基礎,他很可能會去尋求忘卻一切的捷徑。因為預期會遭受拒絕、嘲弄與剝奪,他便不願意嘗試新的選項,堅信這些選擇終將導致失敗。因為不去嘗試,他被困在害怕、孤立與匱乏交織而成的矩陣中,幾乎無法迎向那些真正能夠改變他們基本世界觀的經驗。
329、多數人會猶豫是否該走進從前的痛苦與失望中,擔心那只會帶回無法容忍的感受。但是當這些痛苦、失望被反映且被看到,一個新的事實便開始成形。準確地反映帶來的感受完全不同於被忽視、被挑惕和被貶低。它允許你如實地感受、如實地覺知,而這是復原的重大基礎。
329、創傷把人困住,讓人一直用不變的過去來詮釋現在。你在一個架構中重新創造出的場景或許是真實發生過的事,也或許不是,但它是你內在世界的表徵:你的內在地圖,以及你一直依循的隱形規則。
結語:有待我們做出的選擇
384、創傷不斷使我們面對自己的脆弱,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冷酷,但也使我們面對自己卓越的韌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