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ng

 

版權信息作 者:【美】拜倫·凱蒂 【美】史蒂芬·米切爾譯 者:周玲瑩 審 訂:若水責任編輯:王 彥特約監制:李耀輝 楊雅茹特約編輯:董 愛 

做真相的情人 

吳家芸 

拜倫·凱蒂的著作 Loving What Is 終於發行中文版了,這是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這本書的英文原著已在歐美地區發行多年,惠及了許多國家的讀者。現在,中國和其他華語地區 的讀者終於有機會分享到這本書了,真是一大福音。 

我跟拜倫·凱蒂之間的緣分,要追溯到 14 年前。當時,我在美國的保險界非常活躍, 榮升為終身百萬元圓桌榮譽會員。雖在事業上享有不錯的成就,然而,我總覺得人生似乎還 有些缺憾,最大的挑戰來自於身體上的病痛。29 歲時,我罹患乳腺癌,後來又發現腦下垂體長了腫瘤。除了健康的問題之外,原生家庭以及婚姻方面的種種考驗,都讓我時常面臨心靈 上的驚濤駭浪,難以得到真正的平靜與安寧。 

因這些身心的挑戰,我很早就展開「心靈」的追尋之旅。在美國工作之余,同時也接受 心靈修養的課程訓練。就在那時,我和其他幾位朋友開始在好友 Ruby 的家中聚會,跟隨拜 倫·凱蒂操練「轉念作業」(The Work)的方法。 

當時,我對身體病痛抱著「只有弱者才會生病」「失去健康就等於失去人生的幸福」等信念。拜倫·凱蒂帶領我一步步寫下「6 道問題」和反問自己的「4 句問話」,我才得以暫時 放下「猴」腦里翻來覆去的老掉牙的故事。然而,令人驚訝的是,當我從那些複雜難解的故 事中抽離出來,再經過「反向思考」之後,竟能自行找到答案。 

通過「轉念作業」的方法,我過去執著的信念鬆動了,因而願意接受「身體不健康也是 一種可以接受的事實」這樣的觀點。任何表面上看似負面的人、事、物,其實都可能隱藏著 一份禮物,身體上的病痛也能為生命帶來成長的機會。我通過乳腺癌而開始學習如何更愛自 己與珍惜生命。 

拜倫·凱蒂不止一次跟我強調:「世界上只有三種事—我的事,你的事,還有上天的事 (或大自然未知的力量)。」當時,我一直想要找到可以不必看病、吃藥,靠自己就能把病治好的方法。她就問我:「你身體健康與否是誰的事?」我回答說是我的事,但她卻認為身體健康除了是自己的事以外,也是醫生和上天的事。這使我恍然大悟。的確,我們每一個人都 應該為自己的身體負責,全力照顧自己的身體,然而身體的有些問題也只有醫生可以處理, 所以我應該好好接受醫生的治療,其他的就交托給上天了。 

拜倫·凱蒂進一步問我:「如果沒有‘我的腦下垂體不應該長瘤’的想法,你會是怎樣 的人?」我回答:「我不害怕,內心很平靜。」她又繼續問:「如果你連‘內心很平靜’的信念都沒有,你會是怎樣的人呢?」這讓我終於領悟到了什麼是「空無」的感覺。她就這樣一 步步帶領我去挑戰我既有的執念,也因此幫助我打破了舊有的生命模式。 

我們的痛苦大多來自無法接受的事實以及對他人的要求與批判,於是我們的心經常「蹺家」,住到別人家裡,自己的家反而乏人照顧。通過「轉念作業」的操練,我把注意力拉回到自己身上,凡事只求盡力就好,我做我自己能做的、該做的,而不向外求助或企圖改變別 人,因而終於體驗到「回家」的平靜與安寧,這才是真正對自己負責的態度。奇妙的是,當我們不再一味地企圖去改變別人,並且願意面對自己、整理自己時,無形之中產生正面的影響,使周遭的人、事、物因此有了改變。 

「轉念作業」就這樣成為我生命中的良師益友,一路陪伴我走過了十多年的歲月以及人生當中的許多風風雨雨。我個人實際的體驗告訴我,它的確是一套既簡單又十分奏效的方法, 只要你願意安靜地坐下來,提起筆,逐一寫下拜倫·凱蒂所設計的「6 道問題」,然後再探問自己「4 句問話」,並作「反向思考」,就可以將那些隱藏在意識底層卻一直阻礙你的負面信念攤在陽光下,從你所有的困擾、矛盾、疑惑、痛苦當中找出自己的盲點,並將這些挑戰視為一個禮物與機會,借此找到生命的平衡點,回歸內心的安寧。 

由於我從「轉念作業」的操練當中受益良多,因此,推廣這套方法一直是我的心願。這些年來,通過舉辦「轉念作業」工作坊等方式,我和許多華人朋友分享這套操練方法,也讓 我對這套方法的應用層面有了更深、更廣的認識。 

在我接觸拜倫·凱蒂的過程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從外表上看,她是一位再平凡不過 的家庭主婦,然而,她卻擁有這麼不凡的智慧,時時刻刻都能夠洞見本真。原因不在於她與 我們不同,而在於她勇於誠實地面對自己的盲點,勇於「做真相的情人」,因此她比我們早 發現了「轉念作業」—這一把能夠開啓內心智慧的鑰匙。 

你我跟拜倫·凱蒂一樣,都擁有內在無限智慧的源泉。這世上有許多開啓智慧的法門與鑰匙,就我個人以及引導個案的經驗而言,「轉念作業」是一把非常神奇的鑰匙。現在,通過這本書的出版將這把鑰匙交給大家,就看你願不願意拿起它,借著轉變信念來改變自己的 人生! 

感謝許多好朋友一直在協助成就這件美事,尤其要感謝玲瑩所付出的努力。她一直很熱 心地協助辦理「轉念作業」的研習課程,並將這項作業在她的生活里身體力行,也有了許多 深刻的經驗與體悟。因此我可以說,她的確是翻譯拜倫·凱蒂的著作以及詮釋「轉念作業」 精髓的最佳人選。 

誠心期盼通過這本精彩的譯作與拜倫·凱蒂充滿智慧的「轉念作業」,使大家一起打開頭腦的結,讓每個人都能清除困擾著我們的信念的阻礙,進而成就更完滿與平安、喜悅的人 生。 

[吳家芸:長年旅居海外(現定居荷蘭),中國台灣引進阿梵達課程之先導,後跟隨 拜倫·凱蒂修煉「轉念作業」長達 14 年。每年定期返台推廣,分享帶領「轉念作業」,惠及有緣人。

*****

為生命喝彩 

賴佩霞 

2002 年秋,通過國際知名的心理醫師 Rahasya 介紹,我初次體驗到拜倫·凱蒂自創的 「嘉惠轉念作業」(The Work)的威力。Rahasya 特別強調「嘉惠轉念作業」是現今世上最 好用的自省方法之一。 

那次,在短短 20 分鐘里,我輕易地解開了與一位多年好友的誤會。讓我在那份關係里 重新體驗自由,那種輕鬆自在的心情,如今依然在我血液里流動。幾年下來,偶爾檢視那個心結是否真的消失,答案是肯定的—那次洗滌過後,我對朋友的不滿徹底煙消雲散。 

在美國結束凱蒂的課程後,我暫住洛杉磯一位朋友家裡。當晚夢見眼前一片漆黑,一堆黑影圍繞著我。霎時,「鬼」的念頭立即浮現,緊接著,我感覺種種恐懼與不安蜂擁而至, 彷彿從童年開始,對黑暗、影子、鬼魅的傳說,乃至成年之後的焦慮、害怕,都圍聚過來, 有如黑森林般的巨大恐怖,團團而上。然而,瞬間,「轉念作業」的問句乍現,同時,眼前的景象立即轉換,我看到一張張未曾謀面的笑臉,來自不同種族、不同空間,身著白袍,在 陽光普照的花園裡,微笑地看著我。這些陌生的臉孔,帶著至深的關懷,好像是我累世結交的摯友,圍繞在身邊,提醒我生命的無窮奧秘。 

這個充滿祝福的畫面,以及難以形容的喜悅,至今仍烙刻心底,也讓我對恐懼及民間的鬼魅傳說有了新的領悟。 

「轉念作業」的珍貴,就在於它能輕易地化解我陳年糾葛的念頭。當任何負向念頭進駐時,整個生命往往被思緒掌控,因而不知不覺深陷焦慮,難以自拔。為了自己及家人的身心健康,我們有必要學習一種有效方法,檢視舊有的困頓,幫助自己離開那萬丈深淵,同時學會經營和諧友愛的關係。 

「轉念作業」已深深融入我的生命,時刻帶領我檢視所有阻礙身心平安的念頭,給予新的思維及生命方向。經過一段時日的練習,我的思緒已能自動離開惱人的思維模式,移向平靜健康的心靈。通過愛、支持、追求實相的勇氣,「轉念作業」所能帶來的歡愉,只有在自己經歷之後才會明白。 

凱蒂的愛與洞見洗滌了我有害的念頭,也為我各種困頓的關係鬆綁,更為我開拓了一個清新的世界。這顆種子已經萌芽,無須多做什麼,它已漸漸生根開花,結果繁衍,自然運行。 我是何等幸運! 

恭喜這本譯本的誕生,相信它會幫助更多束縛中的心靈。謝謝凱蒂,謝謝玲瑩以及所有 對這個領域有貢獻的人。更謝謝你的參與。通過閱讀、瞭解、練習,舊有不實的信念將會一 一消失,取而代之的將會是有益身心的美好體驗。為你喝彩! 

[賴佩霞:知名藝人,十餘年來致力於身心靈整合及治療之推廣。目前擔任「一念之轉 靜心工作坊」指導老師。

*****

4 句問話,活出自在的人生 周玲瑩 

從小到大,我們一直被教導:「不可批評別人」「當你批評別人時,一個指頭指向別人, 4 個指頭卻指著自己」。所以,我們竭盡所能克制自己不去批評別人,卻止不住心裡如海浪般不斷湧現的評語。不但無時無刻不在批評別人,竟連自己也不放過。 

拜倫·凱蒂在 1986 年覺醒後悟出的「轉念作業」(The Work),直接指明這一事實。她邀請我們在紙上坦然寫出我們對別人的評語,把它們化暗為明,然後經由簡短的「4 句問話」反躬自問(inquiry),最後作「反向思考」,借此透徹瞭解我們執著的信念,從中悟出事實真相,釋放自己,重獲心靈的自由與平安。 

我能有機會翻譯拜倫·凱蒂的 Loving What Is 這本書,可說是一連串的機緣巧合。 

數年前,若水借用拜倫·凱蒂的這套方法,教導學員們反觀自己不自覺的「投射心理」。 當時,我批評的對象是鄰居:「我不喜歡鄰居,因為她餵養各地的流浪貓,害得我們的愛車 經常留有貓爪印。我不喜歡她太有愛心。」 

由於研習時間有限,當時只教「反向思考」。我那項評論,經過反向思考後變成:「我不喜歡我,因為我餵養流浪貓。我不喜歡我太有愛心。」我一臉狐疑,因為我不認為我有餵養流浪貓的習慣,而且也不明白我怎會不喜歡太有愛心的我呢。 

直到有一天,我蹲在巷口輕聲安慰一隻全身發抖的流浪貓,這才想起了那句反向思考。 沒想到,反向思考所說的竟然是真的。雖然我不像鄰居用食物餵貓,卻用言行在餵。更有一晚,一位朋友來電訴苦,聊到三更半夜他仍不肯罷休。等他談完後,我立即疲累得癱倒在床 動彈不得,便忍不住怨怪自己太有愛心了。此話一出,內心不由得一震,沒想到反向思考竟能揭露我一向沒覺察到的自己。 

興奮之余,我開始在生活里廣泛運用反向思考,企求多多認識自己。然而,相對地內疚感也愈來愈深,因為對他人的每一項批評,經過反轉之後,都成了對自己的嚴厲指控,這種滋味確實不好受。詳看研習講義之後,我才知道「反向思考」是最後的步驟,在這之前還有一些步驟當時未教,我猜想那一定是很重要的部分。於是,我虔誠地向上天祈求,請求讓我 有機會學到拜倫·凱蒂一整套的方法。 

沒想到,才過了幾天,上天竟然應允我了。好友小零打來電話,熱情地說要介紹一位新朋友給我。就這樣,操練「轉念作業」長達 12 年的吳家芸女士出現了。經過她的解說,我才明白在反向思考之前,最好先以「4 句問話」探問那些批評的真假虛實。通常,經過這番反問的自我教育之後,就會發現那些評論全是虛妄不實的想法,因而能順理成章地接受反向思考,並在一念之間逆轉自己的人生。 

接下來,我們舉辦一場又一場的「轉念作業」研習課程,連續兩年下來,很多人都能當場認清自己執著的信念,同時也讓我見識到了「4 句問話」帶來的威力。 

4 句問話」雖簡短,卻能很快戳破每個痛苦的想法。每當罪疚感升起,我反問自己: 「這是真的嗎?」霎時減輕了不少罪疚。當我身體不適、呼吸不順暢、面臨死亡恐懼的威脅時,「這是真的嗎?」這句無言的反問會自動冒上來,使我忘了恐懼,轉而專注於覺察身體當時的狀況,並質問自己的想法。 

遇到被人不友善對待時,我反問自己,「若沒有‘他對我不友善’的想法時,我是怎樣的人?」頓時心裡感到很平靜,因而甘心放下那些想法,轉而以無條件的愛接納對方。所以, 我很喜歡第 4 句反問,它常能讓「小我」或「自我」死亡,死於無條件的大愛里,無怨無悔。 

「沒有人傷害過任何人,也沒有人做過任何可怕的事。再也沒有比你對那事件的想法—未經審查的想法,更可怕的事了。所以,一旦感到受苦,便用‘4 句問話’反躬自問,觀看 那些蠢動的念頭,然後釋放自己。回歸童心,從一片空白的心靈開始起步。」 

「如果不審查它們,這些概念會跟著我們到死為止。概念常是我們埋葬自己的墳墓。」 

在本書中,隨處可見到拜倫·凱蒂展現深奧且非凡的智慧。最讓我折服的是,雖然她帶 領個案做「轉念作業」,所談的不外乎是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比如投資股市、工作、金錢、 上癮、疾病、死亡、自我批判、潛在信念等,但她都能進入案主內心深處的噩夢,提出她的 疑問,因而讓案主自行悟出事實真相,當場破涕為笑。並使我們體驗到現實生活里處處都是玄妙的真理。 

「轉念作業」適用於全世界各地的人,不分男女老少,不論受過教育與否,只要真心渴求自由與平安,必能從痛苦中得到解脫,活出自在的人生。但是,對某些人而言,它卻是「障礙重重」,比如:寧可堅信自己是對的,而不願去看「當下真相」的人;寧可受苦,並相信自己苦得有理的人。這些人除非在生活中處處碰壁,吃足了苦頭,才有可能動念質疑自己珍惜不放的價值觀。 

若是我們一直執著於「我對他錯」,就會陷入內心的交戰。此時,最好是尊重自己當時的選擇,寬恕自己寧苦也不肯轉念。直到受夠了苦,動念想找另一條出路時,「轉念作業」 就是最棒又最快的轉念方法,因為它簡單又威力十足。 

這本書,歷經兩年終於翻譯出來了。這期間,我曾一度重病,每天只能在電腦前勉強敲 打寥寥數字,當時很擔心是否能順利完成。幸好「4 句問話」總能實時冒出來提醒我:但求 盡力就好,其餘是上天的事。 

感謝家人及很多熟識或不熟識的朋友都伸出援手,不斷鼓勵與支持我。首先,感謝家芸, 她協助我深入瞭解「轉念作業」,並默默地陪伴我整理初稿。當然,憑我有限的語文能力,若要把這本書譯到一定的水平,非得仰賴好友若水及李安生的大力幫忙不可。若水在百忙之 余,義不容辭地協助我大刀闊斧地全面修改譯文;李安生則幫忙把這本書的內容潤飾得流利 曉暢。經過他的細膩推敲,句句都精准又優美地傳達出原書的意涵,讓整本書的旨趣躍然紙 上。在此,由衷地表達我對這兩位好友的深深謝意。 

最重要的,我要感謝一直在旁陪伴、默默支持並付出一切的外子。最後,感謝讀書會的 所有夥伴們,他們不時打電話關心我,並為我加油打氣。還有一些朋友們,每回偶遇,總是 熱情地追問我:「拜倫·凱蒂的書何時出來啊?我們很迫不及待啊!」 

《一念之轉》這本書,終於在大家的聲聲關心與祝福中問世了。感謝大家!感謝上蒼! [周玲瑩:著名身心靈翻譯家,中國台灣輔仁大學社會系畢業。曾長期任職商界,後 轉入心靈領域,從事身心靈整合的探討,近十年來帶領心靈成長讀書會。譯有《寬恕 十二招》《無條件的愛—與心對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