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 2021-06-05 上午9.28.36.pn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在二十二根裡面慧根有四個,有一個是世間的慧根,三個是出世間的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和具知根。

 

善和不善生起的近因,是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

 

經常願意布施的人,在他的生命當中就會比較富有。 

 

無瞋可以避免人犯戒,犯戒大部分都是跟瞋相應的。

 

一個瞋心重的人,容易誹謗或詆毀他人,喜歡誹謗,喜歡講是非,這個人不行那個人不行。他詆毀的人都是他討厭的人,他不喜歡的人, 哪怕那個人很有功德,只要被他討厭了,就一定被他詆毀。如果是一個無瞋的人,他不會有這樣的毛病,他可以很如實地看到一個人有這樣的功德。 

 

一個無貪根比較強的人不會去執著所緣,不會去抓取所緣,他會知道什麼是有罪的,什麼是沒有罪的。如果他犯了錯誤,他會懺悔,他願意改正自己的行為以防止再犯。他對所緣沒有抓取、沒有貪著, 但是因為有無明還是會犯錯,但一犯錯他馬上就會放,他不會黏著所緣。 

 

當無貪的因很強的時候,他不會執著。因為不會執著,他就不會生起共住的苦。如果有貪,就有很多共住的苦。

 

如果你有無貪,你就能中捨,中捨就是給予對方空間,知道他是業的所有者,業的繼承者,你們有緣在一起,珍惜這個緣,互相關愛、認知移情、慈悲喜捨,那整個家庭就會快快樂樂。如果沒有中捨,就會產生認知錯誤,要麼是認假作真,要麼直接以假為真,無法快樂地 生活。 

 

如果一個人貪的樹根比較強的話,那麼他就容易投生到餓鬼界; 如果瞋的樹根比較強,他就很容易投生到地獄界,因為他的心是殘忍的,在地獄的眾生的心都是這樣殘忍;痴的生命之根比較強,他就容易投生到畜生界的生命。所以,你如果無痴,就可以避免畜生道的投生;如果你無瞋,就可以避免地獄界的投生;如果你無貪,可以避免餓鬼道的投生。 

 

 

 

 

 

 

 

雲端禪修-52 -三善因&三不善因

各位賢友好,我們開始今天的課程。 

昨天我們學完了瞋和無瞋。我們經常講三毒,貪、瞋、痴三毒。 貪、瞋、痴、無貪、無瞋、無痴我們都學完了。在阿毗達摩來講,阿毗達摩是講究竟法的,講什麼呢?講蘊、處、界、根、諦、緣。前面我們講了二十二根,在講慧心所的時候,我們說要把瞋和無瞋講完,再來一起學習帕奧西亞多對貪、瞋、痴和無貪、無瞋、無痴這六個心所,即六因所做的一個比照。 

六因對於我們的生命、對於我們的修行,各有什麼樣的影響?這部分本來是放在慧心所裡面來講的,因為瞋和無瞋我們還沒有講完,所以我們就往後延了。 

學習慧心所的時候,我們學到在二十二根裡面慧根有四個,有一個是世間的慧根,三個是出世間的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和具知根。佛陀在經藏裡面,說到貪、瞋、痴和無貪、無瞋、無痴的時候,往往也把它稱為根。但在阿毗達摩裡面,貪、瞋、痴和無貪、無瞋、 無痴一般都稱為因,三善因和三不善因。 

我們經常提到三因結生,上座部的弟子們對這個詞比較在意,說: 「我是不是三因結生啊?」。為什麼呢?三因結生的人才可以證得禪那、才可以證得道果這些上人法,如果是二因結生那就無緣了,如果是無因結生那基本上是先天性的殘疾、盲聾暗啞等。所以三因、二因、無因是從貪、瞋、痴和無貪、無瞋、無痴來講的。 

在阿毗達摩裡面因總共有三組六個:貪、瞋、痴和無貪、無瞋、 無痴。無貪、無瞋在二十二根裡面不算根。阿毗達摩裡面講,根像一個大臣一樣,統領一方。能夠引領一個行業或者一個部門才稱為根。無貪、無瞋、無痴裡面只有這個慧,也就是無痴心所才能稱為根。但是整體來講,這六個心所屬於三善因或者三不善因。帕奧西亞多在他 的《趣涅槃道》裡面用了很大的篇幅在談:三個善因——無貪、無瞋、無痴,在慧根的引領下,對於我們生命的成長會有什麼樣的影響。西亞多也做了很多的比對,這是非常有價值的一部分,我們大家要好好來學習。 

在阿毗達摩來講,三善因是維持美心的,你的美心得以生起和維持是因為有三善因,最少也是二因——無貪和無瞋。不管是在欲界、 色界還是無色界,乃至於出世間證得道果、維持果定,要維持這個美心狀態的基礎就稱為善因。 

學過二十四緣的人知道,第一個緣就叫因緣 hetupaccayohetu 在中文裡面一般把它翻譯成因,hetupaccayo 翻譯成因緣。 

因緣總共有六種,三種善因無貪、無瞋、無痴和三種不善因貪、瞋、痴。三善因無貪、無瞋、無痴作為因,維持善法的存在。帕奧西亞多講我們必須分清楚因和根,因為在經藏或者論藏裡面,因和根有時候是混用的。 

那我們怎麼來分呢?善和不善生起的近因,是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導致善和不善是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造成的,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是確定心或者意門轉向心裡面的勝解心所來執行的。但實際上也不是勝解在那一下能解決的,為什麼呢?它與更早之前的想有關,比如,與這個想是慧想、還是貪想、還是瞋想、還是痴想、還是邪見的想有關。與你背後的認知是什麼相關,你以什麼樣的認知看所緣,當來到確定心的時候,勝解心所「啪」就直接過去了,這個內容我們以前講過。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是善和不善的近因。 

然而維持善或者不善增長的、持續增長的是 hetupaccayo,是因緣的因,也就是無貪、無瞋、無痴三善因,或者貪、瞋、痴三不善因。善心得以繼續增長,繼續維持是有它的因,是有它的基礎的。導致善與不善是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維持它增長是貪、瞋、痴和無貪、無瞋、無痴這三個不善因和三個善因。 

一個禪修者在修觀禪的時候,要觀察什麼是色法?什麼是名法? 它們怎麼聚合成五蘊?名色是怎麼差別的?這是苦聖諦。有能力持續地對苦聖諦,對名法、色法以及它們互相之間的關係修觀修下來,是因為有慧根。能修觀禪說明你能如理作意,但你能夠持續修觀禪,那是因為有慧根,就是這個意思。比如,我們要修集諦,集諦是緣起,緣起是過去、現在、未來以及過去、現在、未來之間的因果關係,要能看得到,那看到了苦諦這一堆名色在剎那、剎那地生滅,它為什麼這樣的生滅,生滅的原因是什麼,這是集諦。你得以去觀察這些生滅名色的成因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這是慧根的作用。 

我們剛開始是看到名色法以及它們的因都是不斷地生滅、生滅,到後面到你的生滅隨觀智成熟了,你只看到滅,不斷地滅去、不斷地滅去、不斷地滅去,這是滅聖諦的一個角度。能夠這樣觀察名色的這種生滅以及壞滅,是因為慧的緣故,是慧在支撐著。 

我們觀察五蘊的過去、現在、未來、內在、外在、殊勝、低劣、 粗、細、遠、近等十一種究竟名色法的生滅、無常,以及因它的生滅而產生苦迫、非我、無我,這種觀禪的持續修學,是在修習道聖諦。 能夠修習道聖諦也是因為慧,即無痴心所這個因在支撐著,它在支撐著你有這樣一種能力繼續去觀察。這是從實修體會、體證四聖諦的角度來理解。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我們生活中的經歷、生命中的各種經驗,要能夠去觀察它們的緣起。我們說,你要有緣起觀,你要有業果觀,你看待生活要有這種態度,最起碼的就是知道業果,再深一點你知道緣起,再深一點你能夠用睜眼四聖諦看到現在的狀態是苦,分析它的原因是集諦,當下不善心不生起來就是滅,彼分斷煩惱。然後能讓你的善法生起乃至持續生起就是道諦。這就是睜眼四聖諦。雖然跟體證四聖諦不能夠同日而語,但是你可以把它用上,你能用上,你的生活就能夠改善。這就是我們在生命的經歷中瞭解緣起,瞭解名色法的自性相和共相。 

瞭解自性相,就是通過分析瞭解色法、名法即心和心所,我們能夠知道現在是貪心生起來了,或者是無貪的心生起來了,這是慧的作用。我們曾經說過色法有基本色和名法有基本心所,你的心是由哪一個心所在主導,能不能觀察得到,你能粗粗地看到名色的自性,知道它們的無常、苦、我,它們是生滅的,這是它們的共相。這樣的見解我們叫世間正見。這樣你就有世間正見。 

世間正見就是慧,就是無痴。你要持續有正見,需要靠無痴的支撐,因為有無痴這個因,這個根才能維持我們對觀智的持續修學,以及對日常生活中業果和緣起的觀待。在經藏中的很多地方把無痴這個因說成是根。這個根在發揮作用,在支撐著你能夠持續地生起正見、觀察的智慧,從而使你的心不落入不善。 

能夠如理作意是因為有慧根,有智慧的緣故。能夠維持善心和不善心的狀態,是因——三善因和三不善因。 舉個一棵樹的例子,長出這棵樹的種子與維持樹生長的根不一樣。 

種子發芽的時候,同時長出根來,種子發芽上面長出枝葉,下面長出根芽。種子發芽以後,支持枝葉樹幹繼續增長的是根,種子已經沒有 了。用這個比喻,大家明白嗎

種子發芽以後,讓這棵樹能夠繼續成長的是根,但是這棵樹最基礎來源是種子。也就是說,我們善和不善的基礎因是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叫yonisoayoniso。但是到你的善法或者不善法得以持續的時候,就是根的緣故了。這個根才能夠讓這棵樹很穩固地立在大地上持續地成長。 

在二十四緣裡面講因緣時,講無貪、無瞋、無痴或者貪、瞋、痴這些名法作為因,像樹根一樣支持其它相應的法——其它的心所和心識,讓它們成長、讓它們維持下去、讓它們發生作用。這在阿毗達摩裡講是因,在經藏裡面講是根。前面先為大家鋪墊一下,讓大家瞭解一下。 

接下來帕奧西亞多就開始說明三善因和三不善因對我們生命成長產生的影響了。這就是講它們作為你的樹根了,你的生命之樹下面長得什麼根?哪些根扎地最深?哪些根分布地最廣?這是可以觀察的,這樣的根長起來以後,對你的生命之樹分別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我們要瞭解。 

第一組是從我們生命當中願不願意佈施、願不願意持戒、能不能修定修觀的角度來看的。 

三善因裡面的無貪,跟什麼相反呢?無貪跟慳吝相反,無貪可以破除慳吝。慳吝破除後,就會願意佈施。如果在你的生命之樹的根裡面,無貪的根比較有力量,慳吝就不容易生起來,你的佈施行為就會經常發生。經常願意佈施的人,在他的生命當中就會比較富有。 

無瞋可以避免人犯戒,犯戒大部分都是跟瞋相應的。五戒——盜淫妄酒,很多人認為偷盜和邪淫都是貪,不一定的。偷盜的起因是貪,但很多偷盜的過程中充滿著緊張、恐懼、防備,所以真正偷盜的過程是以瞋為主的。還有很多偷盜的因素是對物品的主人不喜歡,所以把他的物品偷走了。或者不想讓主人、雇主擁有這個東西他才去偷。這種偷盜,肯定是瞋了。只要跟這些因素相關聯,要麼跟瞋相關,要麼跟慳吝相關,它們都屬於瞋。 

那麼無瞋呢?你不會想去損害他人的利益,他就不會犯戒,包括邪淫也是這樣。有很多的邪淫都是出於報復和傷害的心理,包括報復自己的伴侶、報復對方的伴侶、乃至於報復邪淫的對象、乃至於強姦。無瞋可以避免人犯戒,反過來講有無瞋你就能夠持好戒。由於有無瞋的這個根,你的戒行容易得到淨化。 

無痴跟痴相反。痴就是障礙智慧;無痴,你智慧就顯現了,就像油燈一樣、一盞大口油燈,或如同一千瓦的探照燈亮起來了,當你的「明」顯現的時候,就可以觀察究竟法,能夠很容易地看清楚所緣,所以你的修行就會變得很容易。 

無貪破或慳吝,你的生命容易佈施。無瞋能夠破除壞戒,你的持戒容易清淨。無痴會讓你智慧禪修、修行順利進步。這是第一組。 

你可以觀察你對佈施的態度、對持戒的態度、對修定修觀的態度是什麼狀態,會不會經常受到阻礙,這阻礙是你自己的緣故還是他人的緣故。然後觀察你的根、你的生命之根都是什麼樣的情況。在佈施、持戒、修定、修觀的時候能不能夠得以保持,能不能穩定地保持,這跟你的因、這個樹根相關,可以這樣去觀察。 

第二是對於功德,就是一個人對功德的態度。 

一個貪心重的人,可以欣賞跟他有關係的人的功德,即使那個有關係的人沒有什麼功德,他也會覺得他有功德;但是,他不會欣賞跟他沒有關係的人的功德,雖然對方確實很有功德,他也不會欣賞。他只愛自己,或者愛他自己認為可以愛的人,凡是其他的人他就沒有這個想法,他有這樣的問題。如果無貪,就不會有這個問題。 

一個瞋心重的人,容易誹謗或詆毀他人,喜歡誹謗,喜歡講是非,這個人不行那個人不行。他詆毀的人都是他討厭的人,他不喜歡的人, 哪怕那個人很有功德,只要被他討厭了,就一定被他詆毀。如果是一個無瞋的人,他不會有這樣的毛病,他可以很如實地看到一個人有這樣的功德。 

如果痴的這個樹根比較頑固、比較強,他就會錯誤地把無常、苦、 無我的東西看成常、樂、我、淨,什麼東西都希望是如此的,然後導 致很多的不善生起來。 

這是從別人有沒有功德,能不能如實去觀待別人的成就的角度來看的。我們比對一下,我們在看到別人功德的時候,我們是怎樣的反應,然後對應過來看我們的貪、瞋、痴和無貪、無瞋、無痴,這六個根哪一個更強。 

第三是對功德以及過失。前面是純粹地對功德,這個是功德和過失。 

一個無貪根比較強的人不會去執著所緣,不會去抓取所緣,他會知道什麼是有罪的,什麼是沒有罪的。如果他犯了錯誤,他會懺悔,他願意改正自己的行為以防止再犯。他對所緣沒有抓取、沒有貪著, 但是因為有無明還是會犯錯,但一犯錯他馬上就會放,他不會黏著所緣。 

如果是一個貪心重的人,他會執取所緣是「我的」或者是「我」。如果犯罪,他會覺得罪也是我,那個所緣是我的。如果我跟人家有過節 了、產生問題了,那個問題也是我,他會把自己的過錯或自己的不足掩蓋起來、藏起來,我們叫覆藏,叫覆蔽,對過失的態度是覆蔽。無 貪的人,就會說「沒關係啊!錯了就錯了唄!歉、懺悔」。而有貪的人會說「我被人家知道我有錯,那不是很丟人,那我的形象不就都壞掉了嗎,那我把它蓋起來」。貪的人就會有這種特性,願意覆藏。 

一個具足無瞋的人能夠體會到別人的功德。一個瞋心重的人就很難看到別人的功德,他不願意贊嘆、賞識別人,他會美其名曰:「我這人比較嚴格,沒有什麼了不起,我也可以做到」。這種表現不是慢, 而是瞋——瞋別人的功德,看不上眼。 

無瞋的人就像滿月一樣柔和、柔順,他能夠很清楚地看到別人的功德,而且能夠贊嘆、隨喜、賞識別人。而有瞋的人,即使別人有功德,也會各種各樣地挑毛病、挑刺,雞蛋裡面挑骨頭,各種投訴,各種不滿,看到別人一點點的過失,他都可以把它找出來,「你看這個人有這個毛病,那個人有那個毛病」。這就是挑人家過失的習慣。 

如果是一個無痴的人,他能夠同時觀察到別人的功德和過失,他能如實、清楚地看到:「這個是這個人的功德,這個是這個人的過失」。 然後他只是站在正確的一面,如實、中捨地去面對這個人。如果一個人的痴根很強的話,他對於別人的功德、過失就分不清楚,無法正確 地判斷。他要麼跟著貪走——「如果是我的朋友,我就跟他比較好,沒關係;要麼就跟著嗔走——「如果跟他不大好的,就挑他的毛病」; 把錯的當成正確的,把正確的當成錯的。這是從對於自己和他人的功德和過失的角度來看三善因和三不善因。 

第四組是對於痛苦。 

無貪的人,因為無貪的緣故,他不會因為分離而產生強烈的痛苦,為什麼呢?由於分離而有苦是因為喜愛。我們講愛別離,愛的本質是強烈的慾望、想要、想繼續擁有,所以他不能夠忍受和他喜愛的東西、或者眾生、或者某個人分離。當與某一個寵物、或者某一個人、或者 某一樣物品分離時,他就會痛苦。無貪的人就沒有這個問題,他的態度是「丟了就丟了,走了就走了」。比如,先生找小三,她會分析一下原因,看還有沒有機會,如果沒機會,就是這樣的心態「你走了,就走了」。就是這樣,重要的是自己而不是他人。 

如果是一個無瞋的人,即使他跟不喜歡的眾生在一起的時候,他也不會難受,可以與跟他的品行、風格、習慣都不一致的人自然相處。但是如果是一個瞋心重的人,他就沒有辦法跟人家住在一起,他無法忍受跟他不喜歡的人在一起,哪怕這個人其實是蠻好的。他只要找到他的問題,就會給他貼上標籤「這個人對我不好」,然後怎麼住都難受,看著就不順眼。所以有瞋的人,不能夠忍受跟他不喜歡的眾生在一起, 哪怕這個眾生本身沒有毛病;如果有毛病的話,更是天大的事。 

如果一個人有無痴的心,無論是可喜所緣或不可喜所緣,分離或是在一起,他都不會感覺到痛苦,因為他的心的重點就是,「我現在生活在這種因緣所生法的世界裡面,這些行法,這些有為法的特點就是 老、病、死」。所以他不會因為喜歡或者不喜歡的所緣是跟我在一起還是分離而起無謂的煩惱,他的心總是能夠在中道善法上。這是他對痛苦的一種態度。這個我只是簡寫,其實內涵更深一些。在喜歡的或 者不喜歡的所緣出現時,貪、瞋、痴重的人和無貪、無瞋、無痴重的人產生的內心反應不同。 

第五組是對老、病、死。前面是講面對是苦,這個是面對老病死。 

無貪有什麼好處?它可以避免生的苦。我們知道,輪迴再生的根源是因為渴愛,渴愛就是因為貪,貪著這個生命的存在。貪會導致生的不斷出現,不斷地延續。諸苦再再生,就是不斷地生、不斷地輪迴。貪會導致生苦,而無貪不會導致生苦。 

在日常生活中,因為無貪,所以他沒有渴愛,他面對各種所緣不會生起來苦。死的時候,他的生苦不會把他導致到惡趣去;無貪會導致他在善趣或者天界結生,就沒有那種在惡趣結生的生苦。所以如果你要避免生苦,就要培養無貪的這種素質。 

無瞋可以避免老苦,怎麼講?一個瞋心重的人,他的色法會僵硬、沈重、不適業,他的火界的火很強。火界的作用是什麼呢?就是讓色法成熟、老化。在熱帶的人就比較容易成熟得早一點,就是這個意思。瞋心重的人的色法很容易老化。如果一個人瞋心重,他看上去就很顯老。相反的,如果一個人要想保持年輕,就要培養無瞋,乃至於培養慈心。有慈心的人慈眉善目,看過去他就不會老。這是無瞋,無瞋可以保持年輕。 無痴,可以使眾生避免死的苦。死苦不是說你不會死,因為無痴可以使道智生起,最後一直到達無餘涅槃,進入不生不死的無餘涅槃狀態,那就徹底解脫了死苦。在這之前,比如說這一生,我們的無痴根很強,那麼到臨死的時候,臨死速行現起來,我們的心因為有無痴這個因、無痴因的這個根很強的緣故,我們的心不會迷亂。不迷亂,我們的善心就會生起來、有正念。最好是在禪那當中維持到死心生起; 沒有禪那的話,你可以佛隨念、可以入出息、可以正念正知身體當下的痛苦,這些方法都能夠幫助你導向善趣。在臨死的時候,你不迷亂, 就沒有悲傷、害怕的痛苦,而且你走的時候能夠走得安祥,去的地方會是善趣。所以無痴能夠避免死苦——臨死的時候不會苦、死了以後不會墮入惡道。 

帕奧西亞多也講,臨死的時候保持無痴,分三種情況。 

第一種,他能夠保持知道業是自己的主人,有自業智出現,尤其他在生命當中做過佈施、持戒這些善行,這會使他在臨死的時候不迷亂而擁有正見。「持戒清淨,臨終不會昏迷」,就是這個意思。 

第二種,擁有禪那的正見,就是你的禪那一直維持到臨終,那麼從現在開始,你就要培養。 

第三種,你在臨終時還在修觀智,有觀智的正見。這屬於無痴的根在支持你,一直到臨終的時候,你的生命之根都是在正向的方向上。所以在臨終的時候,無痴這個心所可以幫助我們避免死苦。 

第六組,是從對於眷屬或者共住的人的態度來講的。 

當無貪的因很強的時候,他不會執著。因為不會執著,他就不會生起共住的苦。如果有貪,就有很多共住的苦。貪,在我們生命裡面最直接表現就是欲貪。五欲的貪就是眼、耳、鼻、舌、身所對的色、 聲、香、味、觸,不管是有生命或者無生命的,都錯誤地理解為常、樂、我、淨。 

比如說,在一個家庭裡面,有這樣錯誤的傾向就產生錯誤的期待和要求,「這是我的東西,這是我的太太,這是我的先生,這是我的兒子,這是我的財產,作為太太你應該是這樣這樣的,作為我的先生你應該是這樣這樣的,作為我的兒子你應該是這樣這樣的,作為我的媽 媽你應該是這樣這樣的」,互相都不認知移情,名義上是我愛你,其實是用你的稻草人來去愛別人,要求別人要愛你的稻草人,互相之間 就開始爭啊、鬥啊,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為什麼呢?因為貪。 

如果你有無貪,你就能中捨,中捨就是給予對方空間,知道他是業的所有者,業的繼承者,你們有緣在一起,珍惜這個緣,互相關愛、認知移情、慈悲喜捨,那整個家庭就會快快樂樂。如果沒有中捨,就會產生認知錯誤,要麼是認假作真,要麼直接以假為真,無法快樂地生活。 

對於共住,除了五欲的所緣之外,還有一個很要命的是見解。以前聽台灣的賢友講,一個家庭裡面有人支持民進黨,有人支持國民黨,他們就吵架了。在美國可能有的支持共和黨,有的支持民主黨,最後就吵架了。 

對出家人而言,說「什麼東西都放下了,就是這個見解放不下」。 

出家人對見解是很在意的。比如說,宗教的幫派之間、宗教的派別之間、觀點的見解之間,經常都是爭執得很厲害。那這個爭執、執著也 是因為貪執,由於貪邪見的緣故而導致爭執。如果出家人如實地依著佛陀的教導,如實知道四聖諦,就不會起爭執。我們在這個時代裡面, 對於四種資具沒有貪,對見解沒有貪,那麼僧團就可以和合共住,可以快樂地安住,大家都去體證四聖諦,就可以更快樂地在一起。這是在與眷屬或者其他人共住的時候,無貪、無瞋、無痴或者貪、瞋、痴,在你的生命之根裡面所表現出來的狀態。 

第七組是對投生的影響。貪、瞋、痴三不善因和無貪、無瞋、無痴這三善因會導致什麼樣的投生

如果一個人貪的樹根比較強的話,那麼他就容易投生到餓鬼界; 如果瞋的樹根比較強,他就很容易投生到地獄界,因為他的心是殘忍的,在地獄的眾生的心都是這樣殘忍;痴的生命之根比較強,他就容易投生到畜生界的生命。所以,你如果無痴,就可以避免畜生道的投;如果你無瞋,就可以避免地獄界的投生;如果你無貪,可以避免餓鬼道的投生。 

第八組,是對於朋屬——朋友、下屬,或者關係——社會關係、 人際關係的影響。 

如果一個人是的貪比較強,你會發現他到處攀緣,拉關係、拉幫結派。無貪的人不會,他跟朋友們的關係很自然、很良好,不會去弄成一團一團的,他不會因為攀緣而去交朋友。 

有無瞋的人,他與朋友不容易出現矛盾,不容易出現決裂。他與朋友的關係、家庭的關係或者同事的關係,不會出現這種要麼是糾纏在一起,要麼就決裂、打架、吵架的狀態。 

對於痴強的人,因為他有「男女」、「眾生」、「金銀財寶」這種錯見,所以他就會去執著男女、金銀財寶,那因為對這些有喜歡的,也有不喜歡的,從而生起各種各樣的煩惱。 

貪愛所緣是因為貪,瞋恨所緣是因為瞋,分不清楚所緣是因為痴。無貪、無瞋、無痴剛好跟喜愛、討厭和分不清是相反的。所以當一個人的無貪、無瞋、無痴的根強的時候,他對於自己的社會關係,不會出現喜愛很強、討厭很強、或分不清很強的情況,他總是能夠保持正常的關係。就如我們上面所講,他能如實看到一個人的功德,如實看到一個人的過失,如實自然地和他人打交道,隨著因緣去打交道,他不會去攀緣,不會刻意地一定要製造幫派。他對朋屬是這樣的態度。 

第九是對於十種善業的態度。十種善業就是離殺生、離不與取、 離邪淫、離虛妄語、離粗惡語、離綺語、離兩舌,後面三個是無貪、無貪、無痴(具正見) 

因為你擁有無貪、無瞋、無痴,那十種善業中意門的三種善業就會一直存在。這種素質的存在,無貪可以導致你出離,從煩惱中出離、從五欲中出離、從三界中出離;無瞋可以對治瞋,我們講瞋就是搞破壞,瞋會導致僵硬、沈重、不適業,到處放火燒自己、燒別人,那無瞋就對治它,無瞋就像滿月——八月十五的滿月;無痴可以帶來無害,因為有智慧故,他不會有害,會一直帶有悲心。 

這是三個善因和三個不善因對於我們生命的影響,總共有十七組,今天我們只能講到九組。 我們在這裡做一個說明,在我們講心所的時候,這次不是按照那個次第來講的,是按照一對一對地來講。比如說我們開始講貪對應的是無貪,瞋對應的是無瞋,痴對應的是無痴,我們後面會講慚、愧對應的是無慚、無愧。後面對應的還有不少,比如說信和疑,定和掉舉等等都是一對一對的。 

我們一定要清楚,瞋和無瞋是兩個獨立的心所,無瞋的生起,並不是因為瞋的減少或者沒有,而是無瞋是一個獨立的素質。雖然它們是互相相反的、互相對治的,但它們是互相獨立的,並不是說從瞋可以慢慢過渡到無瞋,不是這樣的概念,它們兩個是獨立的心所。所以培養你的無瞋心所強的時候,瞋心所它就起不來。 

同樣地,貪和無貪也是這樣的,它們兩個是相反的、對立的,是不同的心的素質,它們可以互相對治。 

痴和無痴也是這樣。有個賢友問「智不相應是不是痴?」,智不相應不能說是痴,智不相應的心是善心,這個心裡面一定沒有痴,但是有痴的時候一定沒有慧。 

這些心所,每一個都是一種獨立的心的素質。雖然有些心所有相反的因素,會互相對治,但是它們並不是因為某一種素質的減弱或者沒有,而另外一個素質就會自然地顯現出來,不是這樣的。它們是相反的、各自獨立的。這是要跟大家說明的。 

剩下的七個,我們明天再講,我們今天就先學習到這裡。 今天的作業是觀察一下,你這一生當中的生命之根,貪、瞋、痴、和無貪、無瞋、無痴哪一種根扎得最深?哪一種根分布得最廣?舉個例子說明。如果不好意思,你也不用寫在上面,但是自己要看一看,但是沒關係,剖析自己嗎,把它打開。如果有孩子的話,和孩子一起分析一下什麼是善惡的因,什麼是如理作意、什麼是不如理作意,這是善惡的因,什麼是生命之根,怎麼能支撐你成長。 

 

這裡我們再重覆一下以前有講過的結生心。作為人來講,我相信在座的都是三因結生,最少有 33 個名法,就是你有無貪、無瞋、無痴三善因。這 33 個名法的心的素質跟什麼東西有關

一個是導致你這一生結生的過去的那個業,在造那個業的時候你是什麼樣的心,那個心裡面有什麼樣的名法,那些名法的強弱程度怎樣,也就是那個時候你的無貪強不強,你的無瞋強不強,你的無痴強不強?它們會影響到你這一生的結生心的無貪、無瞋、無痴的素質。 

再一個就是你無始以來所流轉下來的、無數次造業時的貪、瞋、 痴和無貪、無瞋、無痴、以及相應的心和心所,或者被它們影響的欲、精進、思心所具有的緣力,我們叫自然親依止緣,與這些心和心所具有的自然親依止緣的緣力有關。你的結生心可能是很好的,但是由於 過去的貪、瞋、痴的自然親依止緣的緣力很強,也會使你生命當中的貪、瞋、痴這些根表現得特別強。 

所以剛出生的孩子就比較容易觀察。剛出生的孩子在這一生還沒有被污染,過去的那些緣力還沒有在這一生被不斷地循環激化,他直接表現出來的就是他過去帶來的東西。上一生臨死前成熟的業所帶來的影響,可以觀察得到,所以要調整就會比較容易。 

即使我們現在四五十歲、五六十歲、六七十歲,還能不能調整呢? 只要你下決心就可以調整,而你不調整就徹底沒有機會。這種生命之根會給我們帶到什麼地方去,我們今天有講,如果貪重——餓鬼道, 瞋重——地獄道,痴重——畜生道。 

我們要去觀察自己的生命之根,這很重要,觀察一下,然後要做 相應的調整。我們今天的課就到這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