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 2021-06-21 下午6.19.17.pn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喜是那種安穩自在,樂是滿足自在。

 

定的近因是樂,樂的近因是喜。也就是,你面對入出息念的所緣很歡喜,快樂,必須把這個培養出來。培養起來以後還要能保持,這樣你的定才能穩固。

 

接觸到可喜所緣會有喜,獲得可喜所緣後享受它的滋味是快樂。

 

喜是喜愛所緣,喜歡所緣。樂是品嘗、體會這種可愛所緣的味道, 享受這個可愛所緣的樂味。有喜的時候一定有樂,有樂的時候不一定要有喜。

 

喜是屬於行蘊,樂屬於受蘊。喜和樂這兩個分屬不同的蘊。這個我們要瞭解。

 

離開對於五欲的貪求和排斥後,喜樂自然就生起來了。這個是法的功德和價值,也是一般人很難體會的。 

 

作為一個學習佛陀教法的人一定要明白,你如果一邊想黏著世俗的東西,一邊又想去體會真正的快樂,是很難的。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就傻乎乎地接受就完了,這是標準的毒雞湯。 

 

在八正道裡面正見的核心,從根本來講是緣起,而緣起是非常深奧的。你能看到第幾層的緣起,你能看到多麼深的緣起,你的知見就有怎麼樣的高度。

 

作業,就是通過如理作意,找到持戒、佈施、禪修等善法的喜,並試著練習能不能聞過則喜。如果有孩子,和孩子一起帶著歡喜心,實踐這一天能不能在面對各種境界時都生起歡喜心,試試看。 

 

 

 

雲端起觀- 67 喜心所 

各位賢友好

昨天我們學習了昏沈和睡眠,今天我們輕鬆一點、歡喜點,學習喜心所。喜心所是雜心所,它在善心和不善心中都會生起來。為什麼我們把喜心所放在昏沈睡眠後面來學習呢?昏沈睡眠的特點,是對所緣沒興趣,提不起勁兒,不想要那個所緣,要退離目標。但是如果你換一個所緣,有時候就很來精神了。昏昏欲睡的男人一看到美女出現,一聽到悅耳的聲音,馬上就會振作起來。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遇到了可喜所緣。可喜所緣出現的時候,他就會對目標產生興趣。 

喜心所的喜在巴利語裡面叫 pīti,它跟隨喜的喜是不一樣的。隨喜是 muditā,這個喜心所的喜是 pīti。當喜心所生起來的時候,相應法增長心自然就會有力量,不會有昏沈睡眠,也不會懶散。對於昏沈睡眠來講,喜是很好的對治方法。 

如果按照《清淨道論》或者純粹從心所的對應來講,昏沈睡眠的正對治是那一對輕快性心所,即身輕快性和心輕快性。心輕快性就是心的輕快性,身輕快性就是心所的輕快性。當有喜的時候,至少增長相應法,其心生色法也會有輕快性,所以,喜心所的喜是很直接可以直接對治昏沈睡眠的。 

傳統意義上的歡喜、喜悅,大家很容易體會到,就是當你內心感到歡喜、喜悅的時候,你的心是很輕快的,你的心的力量會被提起來。喜心所會增長你的心,會提升你的心和相應的心所,讓我們的身心都變得興奮,這種興奮就會讓你的身心感到輕快。這個輕快性,身的輕快性和心的輕快性能夠正對治昏沈睡眠的沈滯、遲緩、遲鈍、昏昏欲睡等等的狀態。要真正對治昏沈睡眠,最有效的就是這個喜。 

在《清淨道論》裡講,喜是以喜愛為特相,以身心的喜悅為它的作用,以身心雀躍的狀態為它的現起。我們來一個個地學習一下。 

喜的特相:喜歡目標,就是它能夠對這個目標產生喜歡或很喜歡。一般來講對目標感興趣,對目標很有興趣就有喜的特相。你對目標很有興趣,喜容易生起來。 

喜的作用有兩個:第一個,讓身和心都歡喜起來,都提策起來,都興奮起來,很歡喜;第二個,它能夠散播勝的心生色法,勝就是殊勝,散播殊勝的心生色法到全身,能夠把好的素質的心生色法滲透到整個身體裡面。 

散播這個說法,是方便說。什麼叫方便說呢?學習色法時,就知道了,色法是在哪裡生起就在哪裡滅掉,它並不能夠從一個地方傳播到其它地方去。我們知道色法是一代一代生起來的,然後由火界或者食素再生起來新一代的色聚,然後一路依風界的推動,色聚的生滅蔓延到相應地方。並不是由某一粒色聚在心所依處生起來以後一路飛到全身去,不是這樣。色法是在那個地方生起來就在那個地方滅掉了。我們在這裡所說的散播,就是這樣的方便說。 

喜的現起,就是在我們心裡面感受到身心的喜悅。一般的喜,我們大家平常都能夠很容易地體會到。那種歡喜,會使身心提升和興奮,或者渾身感覺膨脹,被撐起來一樣。歡喜起來的時候,就好像你可以跑五萬米的感覺,特別有力量的狀態。這就是它的現起。 

喜產生的最主要近因:一個是它的目標為可喜所緣;第二個是依處,就是心所依處,但也包括我們的目標,即識知目標的依處。比如你看到好看的東西,例如帥哥來了,當可喜的目標和你的眼淨色接觸,才會產生喜。心生色法是在我們的心所依處裡面產生的,它導致我們的身體有這樣的殊勝的心生色法,輕快的心生色法,然後身體也覺得很興奮。這個依處是包括兩個部分。包括你聽到很悅耳的聲音,聞到很香的味道,嘗到很美的味道,身體被撫摸,神魂顛倒,那種喜就是目標依處和觸產生的。 

《清淨道論》裡,喜分成 5 種。第一種,小喜;第二種,剎那喜; 第三種,繼起喜;第四種,踴躍喜;第五種,遍滿喜。小喜大家很容易體會,大家都體會過,剎那喜也有很多人體會過,繼起喜體會的人可能就不多了。 

《清淨道論》如何描述小喜呢?就是歡喜的時候,你覺得身上的毛孔都張開了,汗毛都竪起來了。你興奮的時候,身上也很興奮,你觀察身上的汗毛,它們都是竪起來的,這是小喜。 

剎那喜,就像電光剎那剎那地生起來,就像閃電一樣,閃電閃一下就沒了,接著又閃一下,閃一下,但是它會持續,會再來。就像有觸電的感覺,看到人有觸電的感覺。當一些人面對所緣的時候感覺觸電了,這是剎那喜。禪修的時候,這種喜剎那剎那起來,一起來,你就興奮,一興奮,它就沒有了,是這樣的一種狀態,很舒服,很興奮。在生活中,也會有可喜目標帶來類似觸電的感覺。 

繼起喜,就像海岸的波浪或者浪潮,它是一波的過來,一波的過來,一浪一浪地拍過來。那就比剎那喜更強。 

剎那喜的感覺是一絲一絲的,繼起喜是一片一片的,它已經有充滿身心的感覺了。你身體像浪潮一樣,一陣一陣的感覺到這種快樂,這種快樂感一陣一陣的在身體裡面流布,這是繼起喜。 

踴躍喜就很強了。能強到什麼程度呢?經典記載,可以躍到空中,可以飛到空中去。踴躍喜能讓你的心感覺飄起來,要飛起來,整個身體像氣球被充滿氫氣一樣飛起來,飛到空中去。很多人覺得禪修的時候整個身體完全飄起來了,這有一點點踴躍喜的感覺。真正強的踴躍喜是可以飛起來的。 

《清淨道論》裡面講了兩個故事,一個是住在波奈跋利迦的馬哈迪撒 Mahātissa 長老,在一個月圓日的晚上,他走到塔廟的庭院裡,遙望著月光,向一個大塔的方向,心裡想到「這個時候實在是四眾弟子(比庫、比庫尼、優婆塞、優婆夷)禮拜大塔的時候」。長老看著這個大塔,思惟著佛陀的功德,內心充滿了歡喜,生起了踴躍喜,結果飛起來了。經典上講,猶如美麗的球擊打在硬地上,嘭,彈起來了,躍到空中。長老躍到空中,直接就在大塔的邊上,站到那邊去。這是 一個真實的故事。 

另一個故事發生在斯里蘭卡。在斯里蘭卡 Girikandaka 寺院的附近,有一個村莊的良家女子,這個女子懷孕了,她的父母有一天要去寺院聽法,他們就跟女兒講:你懷孕了不方便出去,我們去聽法,幫你祝福吧。她很想去,但又不能拒絕父母親的好意,只好留在家裡。她一個人站在屋子的前面,在月色下遙望著 Girikandaka 寺院聳立於空中的佛塔的塔尖,她看到供養於塔的油燈一片光明,四眾弟子以各種花香供養,右繞著塔,聽到僧團很悅耳的念誦聲。這位女子想,能夠去到塔寺裡聽聞佛法,去那裡禮拜、繞塔是何等的幸福啊。她就這樣想著,她望著燈光很明亮的塔,感覺就像珠寶聚合起來的塔一樣,非常美麗。她因此非常歡喜,生起了踴躍喜。踴躍喜一起來,她就躍到空中去了,隨後她就落到塔的邊上,在她父母親的前面落下來。她父母親問:「你怎麼來的,怎麼這麼快?」女兒說:「我從空中來的。」父母 親說:「你別亂講,阿拉漢才有可能在空中飛行。」她說:「我站在月色中,看見了這個塔廟,生起對佛陀功德強有力的憶念,然後生起了非常強有力的喜,不知道自己是站著還是坐著,就因為這樣的原因就飛到空中,然後就落到這裡來了。」這是論典裡面記載的。踴躍喜真實生起來了,是可以達到這樣的,真的躍到空中的程度。 

遍滿喜生起來的時候,它會展至全身,身體被喜悅充滿,猶如吹脹了的氣泡,如同充滿空氣的飽滿的氣球,或者大雨過後山谷被水充滿一樣。全身不斷地被這些殊勝的心生色法充滿。 

佛陀講的很多經典,在講到證禪那的時候,會有這樣的說明:離諸不善法,離生喜樂,有尋有伺,住於初禪。其身被快樂的喜所浸潤,所遍滿,就是這個意思。你全身就像泡在歡喜的油桶裡面,每一個細胞,或者每一個色聚都被喜所遍滿,有這種感覺,這個就是遍滿喜。再一種是修觀到還沒有成熟的生滅隨觀智會生起十種修觀的染,污染,其中就有這個遍滿喜。那個喜,某種程度上來講比證禪那的喜還強烈,這種喜就是遍滿喜,很難形容,要自己去體會。 

如果 5 種喜的某一種成熟了,就會導致身和心的兩種輕安成就,能夠成就輕安。輕安就是那種很平靜、很安穩、很自在的感覺。到了輕安成熟的時候,就會成就身體和心的兩種樂,身心的樂成就,然後很滿足、很自在。喜是那種安穩自在,樂是滿足自在。當樂成熟的時候,由於樂的緣故你就會有定,能夠成就剎那定、近行定、安止定, 三種奢摩他的定。 

《清淨道論》講,於此 5 種喜中,安止定的根本增長與定相應者為遍滿喜。如果你在修止禪的時候,禪相很亮,很歡喜也很快樂,有老師告訴你說,你現在入禪了。那你這個歡喜有沒有沈浸到似相後內心被喜所遍滿的那種歡喜呢?佛陀的法從來都是自見的、各自證知的。所以你有沒有定,要按經論來。學經論重要不重要,非常重要。不知道教理,就不知道什麼是法。現在很多人講,我證了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你可以問問自己有遍滿喜嗎?《清淨道論》說安止定的根本增長,你要讓安止定得到根本增長,而與定相應的話,你需要有遍 滿喜。那你看你的喜有沒有遍滿囉

喜,可以讓我們的身心感到愉悅快樂,我們的身心都會被提策起來、興奮起來,充滿這種殊勝的心生色法。定的近因是樂,樂的近因是喜。也就是,你面對入出息念的所緣很歡喜,快樂,必須把這個培養出來。培養起來以後還要能保持,這樣你的定才能穩固。如果沒有 這個基礎,就很難培養你的定力。如果每次你都苦哈哈地面對你的所緣,被動地修定,那裡面不是嗔就是昏沈睡眠掉舉,都是五蓋。 

這裡我們要分清楚喜和樂的差別。喜和樂是不分離的,對於可喜所緣而獲得滿足為樂,接觸到可喜所緣會有喜,獲得可喜所緣後享受它的滋味是快樂。樂的特相是讓人能夠享受所緣,或者在所緣上體驗 快樂。雖然喜和樂好像在一般人眼裡面或心裡面感覺很相近,甚至覺得好像是一樣的,但其實它們是不同的。 

喜是喜愛所緣,喜歡所緣。樂是品嘗、體會這種可愛所緣的味道, 享受這個可愛所緣的樂味。有喜的時候一定有樂,有樂的時候不一定 要有喜。當你在那享受的時候,你可以很安穩地享受,你不用一直生起那個歡喜。在我們修禪那到三禪的時候特別明顯,你要把喜捨掉,讓自己很平靜地享受三禪的樂。那個時候,你的心裡面就只有樂,沒有喜。 

喜心所在五蘊裡面屬於行蘊所攝。五蘊裡面色受想行識,那麼喜是屬於行蘊,樂屬於受蘊。我們講很快樂的感受,是屬於受蘊,不管是身體的樂受,還是內心的樂受,都屬於受蘊,而喜和樂這兩個分屬不同的蘊。這個我們要瞭解。 舉個例子來講,喜就像一個在沙漠中長途跋涉的人,跋涉得又渴又累,當看到遠處有森林和綠洲,感到非常歡喜,終於看到森林綠洲了,這種開心就是喜。遠遠看到了,終於走到頭了,或者可以歇一歇了,這就是喜。然後他走到那個綠洲,洗把臉、喝口水。喝好了,在綠洲裡面坐下來乘涼,享受著綠洲,享受著清涼,這個時候就是樂。我們在禪修的時候,你入禪的喜和樂也是可以這樣來體會的。 

我們講離生喜樂,離什麼呢?離開五蓋。喜樂是離開五蓋才會生起來的,一般人很難體會,因為一般人是從五根對五境當中體會樂受和喜的。他沒有想到也沒有體驗過,離開對於五欲的貪求和排斥後,喜樂自然就生起來了。這個是法的功德和價值,也是一般人很難體會的。 

作為一個禪修者,作為一個學習佛陀教法的人一定要明白,你如果一邊想黏著世俗的東西,一邊又想去體會真正的快樂,是很難的。你的內心都是撕扯的,矛盾的,很難生起禪悅。 

一個人心中有喜的現起,他的內心就會變得很有力量,很興奮。 所以有喜的人會很精進地去工作,很全心全意地去工作,因為他很歡喜做這件事情。從世俗上來講,就是要培養興趣,培養工作的興趣。想讓孩子好好學習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禪修者要培養對所緣的興趣。這樣做才可以把喜提起來。因為有喜的緣故,你的身心就會感到很清新,有力量,很激勵,很有興趣的感覺。有這樣的感覺,你的精 進力也很容易提起來,你的昏沈睡眠就會沒有掉。喜這種素質的培養是很有價值的,它是實現我們生命的目標和方向的很重要的一個心所, 而且它能保護我們的身心。 

從經典中知道,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佛果以後,在那裡整整坐了 7 天,享受果定。7 天以後他走下來,又對著菩提樹看了 7 天。佛陀當時是目不轉睛地看著菩提樹。為什麼目不轉睛啊?因為證悟了一切知智的這種喜,「哦,我居然坐在那個地方證悟的佛果!」。那種歡喜連 7 天,佛陀目不轉睛地看著那棵菩提樹。我們一般的人怎麼能體會呀?無以言表,是吧。 

怎樣讓喜生起來呢?要看近因。近因是目標、依處和觸。首先是目標,目標就是所緣。所緣分三種:自性可喜的所緣,自性不可喜的所緣,沒有可喜也沒有不可喜的所緣。也有稱為自性可愛的或者自性不可愛的所緣。還有一個是造作智,這個很重要。也就是所緣本來是一般的,既沒有可喜也沒有不可喜,乃至於是不可喜的所緣,在心裡經過一番思惟、思考、造作以後,變成可喜的了。緬甸的西亞多們總是拿蝦醬來比喻,臭魚爛蝦醃起來的醬,一般聞起來是很臭的,緬甸拿來做小菜,他們拿去炒,有時候打個雞蛋去炒,炒完以後很香。所以,自性不可愛的蝦醬被烹炒以後就變得味道很美,這個就是造作出來的。我們的心也可以這樣,本來不可喜,經過如理作意或者有些人經過變態的作意把它轉為可喜。 

一般情況下,我們能不能遇到自性可喜的所緣,是跟果報有關的。我們講眼耳鼻舌身遇到色聲香味觸是可喜所緣,這是善果報;如果遇到的是不可喜所緣,就是不善果報。造作至可喜,是通過如理作意或不如理作意而實現的。我們講心都是不接受批評的,有人批評你,心馬上就堵住了,「批評我,我很不爽」。這是不可喜所緣,但是你一想,他講的東西真是有道理,以前沒人敢說我,但是他幫我說出來了,我的這個問題是真實存在的。他講的這些雖然不好聽,但是我因此得到了一個機會,我可以去改變它。改變它以後我就不會再有這個問題,我的心靈就會得到淨化,生命得到提升,越想越歡喜,就作意出喜來了,內心的喜悅就生起來了。也有一些受虐狂,是一定要被人家抽打。別人不抽打他,他就不舒服,渾身不得勁。抽打一下,本來一般人痛的不行,他卻感到很舒服,那是不如理作意,那是變態,但是他可以產生喜。 

從世俗的角度來講,作意就是看問題的角度,能不能從更深廣的緣起的角度看問題。對於一個修學的人,你看問題如果能從更深廣的緣起的角度看問題,那麼所有的所緣你都可以作意出有喜的感覺出來。這種思惟不是阿 Q 精神、自我安慰。 

現在社會上有一種說法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人們用這種方式來麻醉自己。聽起來好像特別的好,有人也編了很多的故事。但是一切是不是都是最好的安排呢?顯然不是。怎麼會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樣你就不用對自己的任何改變做思考了,反正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就傻乎乎地接受就完了。這是標準的毒雞湯。 

任何的當下形成的結果都有各種的因、各種的緣。比如說,我們在街上遇到一個搶劫的人,他不但把你的東西都搶走,還把你打一頓,然後你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個就不對。從《阿毗達摩》的角度講,你被搶這是一個不善果報,毫無疑問。但你的這個不善果報的引發,是跟盜賊的不良行為的緣力有關的,他的出現把你這個不善果報引發出來。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竊賊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就敢攔路搶劫 ?那是因為社會治安的問題。而社會治安是社會問題,社會問題是跟政府政策、公共秩序有關的。公共秩序、公共政策,你作為公民是你要去關心、要去關懷的。你不能夠麻木地認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回過頭來講,你被搶劫了,你要如理作意,雖然你不要去想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但是你要想,你為什麼被搶劫了?人家為什麼搶你,不搶別人?你什麼東西被人看到了?這個搶劫給你一個什麼樣的提醒?對你來講,以後可以做一些什麼樣的改變?對於那個來搶劫的人,你應該要有一個什麼樣的心態?你就可以造作、就可以思惟。如果被搶劫以後,你再哭天喊地、撞牆,這些都毫無用處。你被搶劫,你的財產已經損失了,你再傷害自己的心,就是雙重損失了。小偷只能傷害你的財產或者你的身體,他沒辦法傷害你的心,能傷害到你的心的是你自己。盜賊把你的東西搶走以後,你接下來就用這件事情不斷地 來傷害自己的心,多麼配合,對於一個想傷害你的人,你是最佳的配合者。不如理作意就是這樣。但是,如理作意,就肯定不會這樣。這個從世俗來講,就是角度的問題,而角度是真的可以差別很大的。 

大家都聽說過胡適先生是一個謙謙君子。據說魯迅先生以他為敵。魯迅先生寫文章罵人很厲害,罵了他十幾年,口誅筆伐。但是胡適先生十幾年時間從來沒有回過嘴。他跟人家講,有時候我都替他們著急,他們罵的不對啊。這是不同的心態,不同的心胸。最後,魯迅先生去世了,他還借錢,他還組織人去弔唁。許廣平先生要出《魯迅全集》,商務印書館當時沒有辦法接,胡適先生去配合做了協調。這是故事,真實的情況我不瞭解。但從這故事可以看到看待問題的態度。 

態度是角度,角度是知見,正確的知見是正見。在八正道裡面正見的核心,從根本來講是緣起,而緣起是非常深奧的。你能看到第幾層的緣起,你能看到多麼深的緣起,你的知見就有怎麼樣的高度。你要達到佛陀的緣起,你就有佛陀的知見,你達到阿拉漢所觀察的緣起,你就有阿拉漢的知見。對我們普通人來講,你的知見是跟你的生命宗旨有關的。我老提生命宗旨、生命目標,大家會覺得是在喊口號,它不是口號。 

當你以解脫為生命目標,是真的以解脫為生命目標的時候,對那點錢財,對那點名利,你不會在意的,乃至於對這個身體你也不會在意的。懸崖上面敢撒手,敢把手放掉,這就是自信,就是信心。有些人,批評()一下。他就說,哦,這個老師批評人,這個老師如何如何。有時候我們想想,那真是以你的心來度老師的腹了。因為生命的宗旨不一樣,他不會跟你一樣的計較。要真正想讓喜生起來,大的方面來講,就是跟你的生命宗旨、生命目標有關;在這個生命宗旨、生命目標的前提下,建立你的知見、你的看法、你的角度。 

如何如理作意,如何轉念,如何用你的心去轉那個境。有些佛教流派講到轉境,說煩惱即菩提,你要能即,關鍵在「即」字。如果你認為煩惱就是菩提,那《阿毗達摩》就不認了。煩惱怎麼是菩提?煩惱就是煩惱,覺悟就是覺悟。但是你在煩惱出現的時候,能不能從裡面找到你的覺悟,讓你的覺悟的心生起來,看到它,這個就要修了。可以修慈心。修慈心是真誠的希望自他獲得福利,能把喜心生起來。

要尊重他人,尤其對家人和孩子,不要有控制人的心。用自己的無明愛取去要求別人,希望別人也跟你的無明愛取一樣,很難令自他生喜。小孩子為什麼喜歡玩遊戲,不喜歡學習,是你安排的學習沒有讓他感覺到歡喜和興趣。整天罵孩子:「不學習,以後你想變成乞丐,想變成流氓啊?」這樣沒有用的。怎麼樣讓你的孩子對學習有興趣是正解。 

同樣,禪修的時候,對著入出息所緣,覺得很無聊。妄念啊,昏沈啊,對呼吸一點感覺也沒有。為什麼?因為沒有歡喜心啊,你不認為這個所緣是可歡喜的所緣。一再給大家講,要歡喜作意,我不能再講了,老講就顯得我很囉嗦。大家再回去聽一聽,怎麼樣去作意你的入出息所緣,怎麼樣在面對呼吸時生起你的歡喜心、感恩心。 

我們講要正念正知,要如理作意。為什麼呢?因為這是快樂之道。你只要能夠正念當下,能夠如理作意,喜總是能夠生起來。道理很簡單。哪怕就是修 32 身分,修不淨隨念,對著屍體,9 種墳場觀,那種臭不可聞,渾身流膿,你要坐在那裡修也能生起喜。佛陀時代的比庫,就是這樣在墳場裡,對 9 種屍體的腫爛相修的,很臭的、很爛的、很噁心的,修著修著,就會證得初禪。對著屍體,都能修出初禪來。 初禪就有遍滿喜。修死隨念,你對著屍體修,或者你把那個屍體換成自己,修修修你也會證得初禪。為什麼,因為你的心如理作意,正念當下,一定會有喜生起來的,不需要花錢的,不需要去找美食、美女的。修習無常、苦、無我,看著這一堆身體無常、苦、無我,就能夠修出喜來,而且是遍滿喜。修觀的時候,觀的十種污染生起來,非常的強有力。喜怎麼來,喜的核心就是你要正念當下、如理作意,喜自然就會起來的。 

有的人天生比較樂觀,有的人天生比較深沈。人的習慣來自於幾個方面

一個方面,上一生臨死前成熟的業。在造那個業的時候,他的內心裡面是悅俱的,還是捨俱的,有喜沒喜。如果他上一生臨死前成熟的業行裡有很強的喜,那麼他這一生的有分心的喜就很強,這個人就比較樂呵、比較樂觀。你不用逗他,他都喜歡笑。這是上一生臨死前成熟的業帶來的。 

第二個,六種心理餘識,業、隨眠、巴拉密、好惡、意向、性行。 你無數生以來都喜歡練習這個喜,那你的喜的緣力就比較強。 

第三個,模因,父母家庭,學校社會。學校社會更多是你的朋友。交一些比較開朗的朋友,不要交死氣沈沈的朋友,這樣你的喜就比較容易起來。要去訓練它,要去作意它。 

你再觀察,你的令生業裡面有喜沒喜,你過去延續下來的心理餘識裡面有喜沒喜。然後看你的家庭,你一路相處下來的這些人,他的喜的特點是不是很明顯,沒有的話,你就不容易是一個自然樂觀的人,喜不會很容易被激發出來的。如果沒有,你要訓練,怎麼訓練呢?先訓練對佛法僧三寶生起信心。如果你經常會昏沈睡眠,沒有喜,可以修佛隨念。 修佛隨念從哪裡開始呢?把你的佛堂整理、清潔出來,很莊重地找一個地方,然後找一尊很莊嚴的佛像,很恭敬地擺起來,每天供花、供水、供香。多看一看佛陀清淨莊嚴的像,用乾淨的毛巾專門給佛陀洗臉。如果是真實的雕像,每天給佛陀洗把臉,就會很不一樣的。為佛陀洗臉,很親切,很仔細,就像給你孩子洗臉,給你爸爸媽媽洗臉一樣,一點一點去洗,你會洗出很多歡喜心來。那你這樣訓練就是對著可喜所緣,作意它的可喜,然後再思惟佛陀的功德。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天隨念、寂止隨念、捨隨念,這些隨念修起來, 那你的喜心自然就會生起來。經常這樣做,喜心就會生起來,打坐就不昏沈,也沒有那麼多妄念。這個是在喜的近因層面上給大家多說了一點。 

喜的功德,除了平常給我們禪修的力量,工作的力量,很關鍵的是在臨死速行的時候發揮作用。我們講,上一生有喜,會對這一生有很大影響。如果你這一生想讓下一生也有喜的話,那你一生中最後的那一刻,能夠回憶起來這一生所做的善法,無論是佈施、持戒、禪修、修觀,你這樣做,你的喜就會生起來。回想我這一生我持了戒,我做了佈施,我修了定,歡喜心自然就起來。 

死的時候的歡喜心是非常寶貴的,寶貴到什麼程度呢

西亞多講過一個典故,佛陀時代有一位比庫,名叫五戒持者,五戒比庫。他五歲大的時候,就成了阿拉漢。什麼原因呢?在勝蓮花佛的時代,他是一個富翁的僕人,很窮。他沒有能力供養佛陀和僧團, 

但是他有極強的善欲,想要修行善法,以便建立起生死輪迴的保護手。他因沒有錢供養,只能請求一位長老給他授五戒。他受戒之後非常珍惜,完全無違犯地持守了一輩子。那時候,人壽十萬歲,他就終身持守十萬年的五戒。臨命終的時候,他省思到自己十萬年來都是保持清淨無瑕的五戒,就很歡喜,死後就投生到天界。從那時候開始,一直到果德瑪(Gotama)佛陀時代,在這十萬個大劫裡面,他從來都沒有墮落過惡趣,都是在人間天上輪轉,享受人天的福報。每一生他都具足三種特點。哪三種特點呢?第一個就是帥,英俊;第二個是富有; 第三個就是智慧。他每一生都有這三個特點。為什麼呢?因為持戒清淨的緣故。 

他在蓮花佛時代,不單持戒,還修行習止觀,修習究竟名色法緣起,觀察它們的無常、苦、無我,獲得很高的觀智。在果德瑪(Gotama) 佛陀的時代,他五歲的時候,接近雨安居的一天,他看到他的父母親向一位比庫求授五戒,他馬上就回憶起來自己在蓮花佛時代持守了 五戒,內心生起了極強的喜悅。他由於這樣的喜悅而產生了很強的定力。那位比庫在給他們家授完戒後,就開示四聖諦的法,他一邊聽聞 開示一邊隨時入觀。隨著這位比庫講苦集滅道的內容,他就很清楚地就能夠照見自己的五蘊,和他人的五蘊,以及它們的無常苦無我,然 後在那個當下,他次第地證悟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成為一位最小年紀證悟阿拉漢的人。這就是通過戒隨念產生喜覺支然後證悟涅 槃的實例。所以喜的應用是很有價值的,希望大家能好好的練習這個喜。 

今天的作業,就是通過如理作意,找到持戒、佈施、禪修等善法的喜,並試著練習能不能聞過則喜。如果有孩子,和孩子一起帶著歡喜心,實踐這一天能不能在面對各種境界時都生起歡喜心,試試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