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 2021-07-21 下午9.31.40.pn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心本來清淨,心就是識知目標、識知過程。它無所謂善與不善,有善和不善的是這些心所。 

 

·我們禪修中碰到的所有問題,90%以上都是自己性格的問題,五蓋嘛!

 

·相信業果、緣起。在看問題、做事的過程中,始終都能夠堅守對業果法則的認知,和對緣起的認知,每天造作各種善行。

 

·我們知道心生色法只能在身體裡面存在,如果離開身體,它就是心生色法的火界產生的時節生色了,心生色法只能在體內。 

 

·實踐題:復習前面的課程,以具體實例,嘗試用52個心所,來描述自己曾經的十善業和十不善業。有孩子的和孩子一起討論他們52個心所素質的強弱程度,以及對未來生命的影響。

 

 

 

 

雲端起觀 93 人生七階段 

前面我們學習了 52 個心所,也請大家用善行和不善行、十善業或者十不善業裡面的一些具體事例,把 52 個心所串一下。很多同學都做了,有些同學沒做。但做的同學中也有一部分瞭解得還不是很到位。有些同學就還可以。建議大家還要再去做一下,因為它非常重要。我們講修行、修行,修什麼?就是修你心的素質。心的素質是什麼? 就是心所。那心所是啥你搞不明白,那你修行修什麼呢?天天嘴巴喊著「我修行啊!」,碰到一點境界,就是你死我活。這個不是修行。 

心所,看起來 52 個,其實你把它分開來看,就是幾個組別而已。你只要把三大塊搞明白就可以。一塊是通一切心的心所,一大塊是美心所,再一塊是不善心的心所,這三塊。通一切心心所,分成遍一切心的心所和雜心所。遍一切心的心所就是所有的心裡都會生起來的—— 觸、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作意。再小的心,我們講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雙五識,都有這七個心所。雜心所是通善和不善以及唯作的,有時候會生起來,有時候不生起來,是根據那個心的特點來決定的。我們接下來學 89 種心就會講到。 

遍一切美心所,所有的美心包括善心和大唯作心。大唯作心只有阿拉漢才會生起。阿拉漢的心和佛陀的心不存在善和不善,它是唯作。除此之外就是善心,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善心。只要是善心或者大唯作心一定會有這 19 個遍一切的美心所。 

25 個美心所,扣除這 19 個後,還有 6 個。6 個很好記,3 個離心所——正語、正業、正命,一個慧根,這就 4 個了,還有心所兩個,一個是悲,一個是隨喜。四無量心是有四個,但是其中有兩個是跟遍一切美心所在一起的。慈心所,慈無量心是無嗔的高級狀態,捨無量心就是中捨性心所的發展。無量心單獨成心所就只有兩個,一個是悲心所,一個是隨喜心所 muditā。這是美心所的部分。 

不善心所 14 個,其中有四個遍一切不善心的心所——痴、無慚、 無愧、掉舉。剩下的就是貪嗔痴了,因為不善就是貪嗔痴,沒有其它的。 

貪嗔痴,貪有三個:貪、邪見和我慢;嗔有四個,一個是嗔,一個是嫉妒,一個是慳吝,一個是惡作。貪嗔有了,還有痴,痴有兩個,一個是懷疑,還有一個是掉舉。掉舉已經在遍一切不善心心所裡面了。不善心有特別的兩個心所,叫昏沈和睡眠。識門和心所的閉塞沈滯,也稱為有行心所。這樣 52 個心所,就很好記了。 

所有的心,三界一切的心,組合起來的素質不會超過這 52 種。從一個凡夫到成為聖者,乃至於阿拉漢、佛陀,從心性的角度上,最大的區別就是心性,心不同。心不同的表現就是心所的素質不同。因此從一個凡夫到成為一個聖者、到成為阿拉漢就是修習你的心所。讓你的心所的素質越來越淨化。佛陀講淨化其自心,淨化什麼?就是淨化這些心所。心本來清淨,心就是識知目標、識知過程,它無所謂善與不善,有善和不善的是這些心所。 

到初果聖者的時候,疑被幹掉了、邪見被幹掉了,妒忌被幹掉了,慳吝幹掉了。到了二果聖者,剩下的就被削弱了。三果聖者把貪、嗔幹掉了。到了四果聖者,全幹掉了。在這個過程裡面,美心是漸次地、不斷地在提升的,而這些遍一切心心所是配合的,修行的過程就是這個樣子。我們一定要把這些原則和次第搞明白,不搞明白的話,修行就是糊塗的、混亂的、莫衷一是至於自以為是的。 

這次梳理營,有 40 幾位賢友參加梳理,參加聽課的人更多,有 150-160 多人在聽課。梳理下來,大家應該基本上有一個共識。在生活中感覺有苦惱,或者有很多讓自己焦慮的問題,都是一系列的念頭,一堆想蘊 saññā標記。你認為別人應該這樣,好的也是應該這樣, 不好也是應該這樣。所謂不好的應該這樣就是:「我媽不好,應該是賢妻良母,我爸不好,應該是慈父」。好的呢,「我,從小到大就是應該得到這樣的待遇。你們就應該對我好,一直都應該這麼好」, 想顛倒」 然後你帶著這樣的「想顛倒」,去面對紛繁的緣起的世界,不會從緣起的角度看問題,橫衝直撞,撞得自己頭破血流。 

生命本來就是苦了,還不斷地傷害自己,苦上加苦。修行如果不能看到這個問題,不能從這個上面解決問題,只是空喊著「我要修行、我要修行!」,那都是假的口號,假高尚、虛偽。 

人類最大的問題,就是結婚生孩子不需要資格考試。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怎麼過家庭生活。女的不知道以什麼樣的態度面對自己的先生,男的不知道以什麼樣的態度面對自己的太太,兩個人如何共同生活,養育孩子,孝敬父母。壓根就沒有這個概念,純粹靠著情慾兩個人就結合了,還以為那是愛情。完全不思考孩子應該怎麼教育,稀裡糊塗地就製造出來好幾個新人口。以自己的觀念要求孩子怎麼成長,折騰到孩子一輩子都在陰影裡度過。 

 

參加了《阿毗達摩》禪修營,認識到這個問題。那認識到這個問題,要不要怪父母呢?是,你的父母都是沒有經過資格考試就把你生下來了,很多人都已經怪了一輩子了。怪了一輩子,解決問題了嗎?只會讓自己一輩子都充滿焦慮,頭痛、胸悶,禪修修不上去。不是去抓,就是排斥,我們禪修中碰到的所有問題,90%以上都是自己性格的問題,五蓋嘛。 「怎麼辦啊?我就是昏沈、掉舉啊,不然就是抓取啊」, 天天問老師說這個怎麼辦?老師能怎麼辦?那是你內心性格的問題。 

那這性格是怎麼養成的?除了過去生傳遞下來的有力心理餘勢,再就是從小到大一點點養成的。 

這一期禪修營裡面有有些人,孩子生下來沒多久的,雖然沒有經過資格考試就把孩子生下來了,那後面你怎麼帶他?不要不負責任,不負責任,你會苦一輩子,你孩子也會苦一輩子,有這個機會要好好地學習、思考,要補考,要考試及格。 

有些年輕男、女眾,還沒有結婚,有的想結婚,或者已經結婚的還沒有孩子,或者在幫自己帶孩子的——爺爺奶奶輩的。那你有沒有資格帶孩子,怎麼帶你的孩子?還有很多賢友是老師,為人師表,一帶幾十個。一般我們認為老師就是教孩子知識,為什麼呢?為全世界都這樣。我們很少教孩子怎麼做人,要有也是一堆大道理。那到底怎麼樣去帶孩子學習做人呢,成為一個好人呢

《阿毗達摩》 52 個心所擺在那個地方了,對吧。我不是家庭關係專家,不是兒童教育專家,也不是夫妻關係專家,也不是社會學家,也不是人類學家。學完《阿毗達摩》以後我們看到,心的素質,對我們到底能不能過一個快樂的生活,是如此的重要。我們這一堂課,就是人類最應該掌握的能力,就是怎樣獲得快樂。快樂絕不是在當下吃點好吃的,看點好看的,聽點好聽的所能解決的,而是跟我們的心有關。心又怎麼養成呢

生命的歷程可以分成七個階段。 

今天給大家講講「樹人的計劃」。要做一個樹人的計劃。我們講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何樹人?我並不是鼓勵大家結婚生孩子製造人口,我一直認為出家梵行是自由、清淨、高尚的生活方式。不管你結婚沒結婚,如果你有因緣,有機會,出家梵行是值得追求的,是生活的最好方式,我鼓勵大家都出家。 

對於一個佛教徒來講,如果你想過在家生活,那你應該找菩提眷屬,既然在這裡聽課了,就要能覺悟。所謂覺悟就是你要斷除煩惱,不要被煩惱束縛住,這是覺悟。 

伴侶如果沒有找清楚,找錯了,那就很麻煩。要找到能夠志同道合的眷屬。什麼是志同道合?有同樣的興趣愛好叫志同道合。心、52 個心所能不能相合,能不能相應,能不能都本著不斷地削弱自己的煩惱這個目標去努力,然後互相幫助、互相支持、互相提策提醒,這很重要。 如果你已經結婚了,顯然不是菩提眷屬,那怎麼?你首先把自己理清楚,能夠做夫妻都是有因緣的,你自己做好了,去影響另外一半,也要讓另外一半變成你的菩提眷屬,把你的家變成一個菩提道場、家庭道場,把你的家變成禪林。 

如果你還沒有結婚,最好別結婚,出家是最好的選擇。如果苦受得還不夠,一定想結婚,想多受苦,繼續輪迴,建議你找一個合適的伴侶,而合適的伴侶你要「求」 

要「求」是什麼呢?要願求、要發願。那發願怎麼發呢? 「同性相吸」,菩提的路徑是戒定慧。首先自己清淨地持戒,每天正念正知,禪修。相信業果、緣起。在看問題、做事的過程中,始終都能夠堅守對業果法則的認知和對緣起的認知,每天造作各種善行。你自己成為一 個善人,以這樣的功德去回向「能夠有同樣的伴侶出現」。這樣的善行功德,至少累積一年以上,每天做、每天迴向,這樣的人一般情況下就會出現了,然後再觀察,再共同地去做做看,適不適合,跟你的心性是不是適合。 

那什麼是適合呢?怎麼叫做互相瞭解呢?我們這次的梳理營已經給你很大的啓示了。看一個人首先看什麼?看他的父母,看他的成長環境,在哪裡受教育,都是什麼樣的老師和同學。為什麼看這個呢? 因為這是模因。你認識一個人、要認識他/她的模因。從這方面你就能看得出來,結合他/她平常跟你的交流,他的想蘊模式,他的認知行為模式,你就能很清楚地看出來。看完以後覺得還不錯,那要怎麼?互相梳理,一起來梳理。把你小時候記憶深刻的事,他小時候記憶深刻的事,拿出來互相梳理,看能不能梳理得下去。你給他梳理,他給你梳理,這就叫做認識對方,瞭解對方。敢不敢把這些東西拿出來給你看,是不是真實的,能不能坦誠相待,而且你很清楚地看到他,這個人在這樣的成長環境裡面會留下什麼樣的習慣。有些是可以調整過來的,有些是比較難的。比較難的你能不能接受他。你很愛他,你能不能接受他這些東西,在以後的日子裡能不能不斷地幫助他,慢慢地把這些調過來。讓他認識到這些問題。現在一下子改不過來,但是認識到,以後就有機會慢慢地改過來。 

核心的是見,是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它表現在過去的記憶標記裡面,而不在於他現在的某些觀點。現在的觀點是會變的,那些基礎的想蘊標記如果不梳理,是不會變的。如何找這個菩提眷屬啊?三步法,三個步驟教你了。 

好,你找到了。接著下來你要備胎。你準備生孩子了,要備胎,你要準備好,不要亂生,沒有準備好,不要生,不要太衝動,要為孩子負責,要為這個家庭負責,為社會負責,為整個人類負責。生一個小魔頭出來危害人類,父母是有責任的。 

備胎怎麼備呢?第一個,我們學過色法了。一個新生命,是在受精卵裡面產生結生識。這個受精卵是由母親的卵子和父親的精子結合以後所形成的一堆色法。那堆色法包含了母親的基因和父親的基因,他們色法的主要成分在裡面。所以,這個新生命要在這樣特定的受精卵裡面結生,那麼這個受精卵的健康與否就很重要。那也就是說你准備備胎了,你們夫妻兩個的名法和色法準備好了沒有?法就的你的情緒,心的健康。健指身體,康主要是指心。是不是身健心康,這是名法和色法的準備。要身體健康,心情愉快,都在善法裡面是最好的。因為從業果法則來講,業會相吸。就是講,你是什麼樣性行的狀態,你就能感召到什麼樣性行的人在一起。這個時代講圈子,就是什麼樣性行的人,什麼樣道德水平的人,就願意跟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同樣地,你希望什麼樣的孩子到你們的家庭來出生,是跟你們夫妻兩個人 的性行有關的,也就是你那個時候,與你的心所狀態有關。 

求子,子在中國話叫君子。求一個君子回來,而不是求一個小魔頭回來。是君子、還是小魔頭到來,跟要懷孕的那一段時間,你們的心性、你們的性行、你們的情緒有關。所以,備胎除了雙方的身體要備,心要備,還要。怎麼求呢?要有福,你才有得求,要有福德,你才求得來,沒有福德,你怎麼求得來呢

那福德怎麼來?還是善行。求子你也要花個一年時間來求,夫妻兩個人持戒、持五戒,最好每個月還要有一段時間——非備胎期間——都守八戒比較好。為了身體的健康,為了情緒的問題,要守戒、要禪修,要做善行,要練習正念正知,心要廣闊,要去幫助別人,要練習慈悲喜捨。心胸要非常開闊,有高遠的生命目標,有寬廣的生命格局,兩個人這樣去幫別人,慈悲喜捨。每天迴向 idaṃ me....,每天迴向,然後求,求一個什麼樣的孩子?求一個聖者來,求一個菩薩來,求一個轉輪聖王來,至少也要求一個人類的棟樑來——品德高尚,色法很殊勝,相續流裡面的心所素質也非常的殊勝。求這樣的孩子來,用心求,一年不夠,求兩年,兩年不夠,求三年。這是備胎。如果這個時候懷孕了,那就開始進入有慧想的初建。我們在學習想蘊 saññā的時候,講到有幾種想:有慧相應的想,有識相應的想,有定相應的想,還有出世間的想。那你求一個初果聖者再來人間那你就賺了,或者二果聖者再來一次,給你碰上不容易,但可以求。這樣的聖者再來,入你的母胎,你的性情就會有很大的變化,會越來越好。 

結生識生起的那一剎那,一個新生命就在你的受精卵裡面開始了。從結生心開始的那一瞬間,這個孩子的心相續流就在你的子宮裡面開始了。心理活動就開始了。心有什麼特點?心一定是有所緣的,心又叫能緣能緣,緣什麼?所緣。結生心的所緣是上一生臨死前的目標,這個我們前面講過。結生心生起之後過十六個心識剎那,就會生起一個與欲界貪相應的速行,貪這個新生命出現了,它就有心路過程了。 

受精卵一有結生心開始,馬上就有心路過程持續地發生,那麼除了落入有分的狀態——剛開始很多時候是落入有分的狀態,即使生起的心路往往會去緣起過去生的一些所緣,還有母親現在當下的一些所緣。也就是從懷孕開始,母親所有的心理活動,都會影響到孩子的內心狀態。母親心裡很多意門心路過程的所緣,就很可能會成為這個孩子的所緣。雖然不可能是同一個心,怎麼可能有同樣的所緣呢?因為它是在同一個身體裡面,而且母親的心理活動產生的心生色法,會不斷地去撞擊這個胎兒,乃至撞擊到胎兒的心所依處色,這是在體內跟在體外最大的不同。我們知道心生色法只能在身體裡面存在,如果離開身體,它就是心生色法的火界產生的時節生色了,心生色法只能在體內。 

所以,兩個生命能夠互相感受對方的心生色法,孩子可以感受母親的心生色法,接受母親的心生色法。所以母親的心理活動對這個孩子身心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因此你想給你的孩子什麼樣的心生色法,想給你孩子什麼樣的情緒影響,那你就要計劃,計劃什麼呢

從《阿毗達摩》的角度上來講,你至少要讓你的孩子生起的心都是與「慧」相應的想,再差一點「識」相應的想,叫智不相應善心的想,當然如果有「定」相應的想是最好的。當然你有出世間的想,你證果了,在你懷孕的時候證初果,那更了不起。所以你在懷孕的時候經常有禪修,你的孩子以後培養禪修就很容易。你經常有業果智,有緣起智,你的孩子生下來對業果緣起也會有了知,你經常做善行,這個孩子生下來自然就會很善良。 

現在很多人說胎教、胎教。聽音樂是一個部分,不是說不能聽,重要的是你這個媽媽都是什麼心,這是重要的。你這個媽媽在看聽嗅嘗觸的時候,生起來的都是善心還是不善心,這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這是從意門的角度上來講。 

一個胎兒從結生心開始,就能受到母親的心生色法和她的情緒的影響。情緒對他心性的建立、想蘊的建立和他色法的成長、分裂都會產生直接的影響。隨著胎兒的發育,在母胎裡面除了眼睛看不到以外,耳根是很容易聽得到的。他的眼根和舌根是不能體現的,他的耳根、他的鼻根、他的身根是能起作用的。 

聽到什麼樣的聲音?是柔和,令人愉悅的,是很自然的,跟大自然相應的,還是各種噪音,還是各種恐怖的聲音,還是各種尖叫,那麼他建的「想」,你的孩子的想,跟聽相關的就開始在裡面建立了。 

鼻根基本上都是子宮的味道了,腥臭腥臭的,很多記住胎兒階段的人都有這個反映,子宮裡面很臭,腥臭腥臭的,他能聞到。沒有辦法,它不會有其它的味道。但是母親的飲食與他整個身體的味道是有關聯的。你看很多素食的母親的孩子,他的六根就都比較乾淨。我不是講你一定要吃素,但你不吃一些亂七八糟的,各種油炸、各種垃圾食品,對孩子是有幫助的。 

身根,就是母親喜歡什麼樣的活動。那就在你肚子裡面,你什麼樣的活動,你對他什麼樣的態度,包括你怎麼去愛護他,去撫摸他,孩子都是可以感受到的。你可以跟他交流,用什麼樣的方式跟他交流?你學習到了善法,學習到了《阿毗達摩》,你跟他交流他會有感應。你看了一大堆恐怖片,一大堆的貪嗔痴,你跟他交流他也會有感應,他以後會長成跟你一樣。這就是在母胎階段的想蘊結構。 

那麼到出生,這個不是我講的,我們是有經典依據的。佛陀在《相應部》第 14 相應第 5 經,第 14 相應裡面有十幾部經大家可以去看,都是講種種界、種種因緣、種種觸、種種受,大概有十四、五部,我挑了兩部出來。 

佛陀講,「諸比庫!緣種種界生起種種觸,緣種種觸生起種種受,非緣種種受生起種種觸,非緣種種觸生起種種界。而,比庫們!什麼是種種界呢?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比庫們!這被稱為種種界。」 

18 界有三類: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就是外六界和內六界,外六界是六種所緣,內六界是六種根門;然後再形成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孩子在你的娘胎裡面,至少身門、意門、鼻門、耳門是能夠起作用的,能產生種種界,種種界能產生種種觸,有觸就會有種種受,有種種受就會有種種想,就會有標記,有感受就會有標記。 

第九經講,「比庫們,緣種種界生起種種想,緣種種想生起種種意;緣種種意向生起種種觸;緣種種觸生起種種受;緣種種受生起種種意欲;緣種種意欲生起種種焦熱;緣種種焦熱生起種種遍求;緣種種遍求生起種種獲得」。這個是指外六界。 

緣種種界生起種種想,外六界為什麼沒有馬上到這個觸呢?比如小孩子在母胎裡面,他是隔著肚皮、隔著子宮,所以外界的聲音不會非常明顯,聲音出現的時候,先調起種種想,生起種種意向,心會朝向它,「我想知道這是什麼東西」。 

《義注》裡面有一個國王帶著大臣去巡視,經過一個村莊,遠遠看見有一個女人身材非常的苗條,正在水井邊洗澡。彷彿看到,但不清晰,這個時候就是種種眼界出現,產生種種想,好像有一個好身材的女人在幹什麼,生起種種意向:「想瞭解」。就跟大臣說:「你去看看那是什麼東西」。大臣回來說:「噢,有一個美妙身材的女人在洗澡。」國王說:「我也去看看。」看到了眼觸才生起,眼觸生起就產生種種受,這個時候調起來的就是另外的「想」,這個想的情況下產生意欲,這個意欲就是那個貪欲。貪欲出來就有熱惱,有熱惱就有種種遍求。國王跟大臣說:「你問她一下願不願入宮成為宮女,如果她願意,就把她帶回皇宮。」這就是「獲得」。 

這就是面對六種外境產生觸的程序。其中的想、意向、觸、受,可能在同一個心裡面,也可能不在同一個心裡。後面的意欲、焦熱,明顯是有貪的。貪,在這裡面是,遍求是,獲得是——愛取有。愛取有,跟前面可能是同一個心,也可能是不同一個心。見到果報的時候,生起的眼識就有想、意向、觸、受,但不會有焦熱這些心,因為是果報識的緣故。焦熱、遍求和獲得,只會在不善心裡面才會生起。 

心與心所是同生同滅同所緣同依處的,為什麼有時候說先有觸,再有受,再有想?其實它們是在同一個心裡,佛陀說先後是方便說,不是我第一次這麼講。佛陀為了說清楚事,也這樣講。你製造一個人口出來,就要負責任。負責任,要有資格。要考試,學通阿毗達摩,讓自己擁有這個的資格。 

對孩子來講,第一步,有慧想的初建。怎樣讓你的孩子從入胎開始建立起來的想蘊標記都是跟慧相應的。 

0-3 歲幼兒養性」。沒有做很好的備胎計劃、樹人計劃,來結生的孩子,往往跟你當時那一段時間的心境有關。你那一段時間特別貪,有可能你的孩子來得是貪性行者;你是與瞋比較相應的,你的孩子就會瞋比較多;或者跟著你的整體的習慣,跟你過去生帶來的業習有關。當然也有的父母脾氣非常糟糕,但孩子的性格卻很好,業果因緣非常深奧複雜,不能機械對應。 

但如果有這樣的準備,大概率上來講,相對來講信行者、覺行者的孩子就比較容易在你的家庭出生。不然的話,貪行、瞋行、痴行的孩子就會來。不管怎麼說,如果你現在已經有孩子了,那就定型了,過去的基因已經不可改變了,這個基因是方便說、舉例說。它包括了這個孩子過去的業習,他是貪行、瞋行、痴行這種性行,就固定下來了。 

性行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一個方面是,上一生臨死前成熟的令生業。他在造業的時候,速行心心所素質是怎樣的。無貪心所有多強,無瞋心所有多強,慧心所有多強,是跟他造那個業的時候,心所的素質相關。 

第二個方面,無始以來串習並傳遞下來的心理余勢。表現為各種緣力。25 個美心心所在心相續流裡面留下來的自然親止緣的緣力,或者 14 個不善心所留下來的緣力,或者通一切心心所留下來的緣力,尋、精進、欲、勝解等。 

這兩個方面決定了他到你這個家來時的初始性行。這種初始的性行,如果你一開始就去觀察,你是有機會去培養、調整他的。 

怎麼觀察呢?懷孕,很多母親就會發現自己的性行會改變,包括飲食、睡眠、情緒等各種習慣。通過這樣可以初步發現孩子的性行。母親為什麼會有這個性行改變? 因為他在你的懷裡,在你的身體裡面。你產生各種心生色法影響他,他也產生各種心生色法影響你。他的欲求會影響你,你的欲求會影響他,透由心生色法互相影響,你就可以觀察。那個時候你就要開始培養了,不養就來不及了。 

實踐題:復習前面的課程,以具體實例,嘗試用52個心所,來描述自己曾經的十善業和十不善業。有孩子的和孩子一起討論他們52個心所素質的強弱程度,以及對未來生命的影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