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起觀-第150課 業的運作&四種成就&四種失壞
各位賢友好,我們昨天開始了業的四種成就和四種失壞的學習。這個是業成熟的條件。我們今天開始來具體地看看什麼是趣成就、趣失壞。
所謂趣成就,就是再生於好的生存地。我們作為人,算是好的生存地了。它雖然在善趣裡面排在最後,但也算是善趣了。那麼趣成就有什麼好處呢?對於業的運作有什麼影響呢?
第一個,趣成就令不善業無法成熟。佛陀講:「有一些所受持的惡業被趣成就阻止而無法成熟。」舉個例子講,我們過去造作的很多不善業可以作為令生業、阻礙業、支助業起作用,帶來地獄道、畜牲道、鬼道的這些惡趣的再生。如果我們生到那些地方去,那麼這些業就會大量地起作用,那就叫趣失壞。那些業,是要在那樣的地方成熟的。
然而很幸運,我們上一生臨死前的一個善業,使我們今生再生為人,另外包括天人的善趣,這就是趣成就。依此成就為條件,那些在地獄、鬼界和畜牲界才會成熟的業、極苦的業,就沒有機會成熟了;而人間的善業或者天趣的善業得以成熟產生果報。
前面講過,做了一輩子劊子手的丹巴達迪嘎,他五十五年都是做劊子手,那麼這是不善的慣行業,他這是邪命而活。如果講四種成就、四種失壞,就屬於方式失壞。他一生都在殺人,雖然他只是執行國王的命令,但他也是殺人,殺了五十五年。按照業的運作,如果這樣的業成熟,他死後一定會墮到地獄裡面去。而這個趣失壞,會讓他五十五年里所有殺生的不善業都在地獄裡面成熟,他有受不盡的苦。然而在他臨終的時候,因為供養沙利子尊者,就在沙利子尊者對他隨機說法的時候,他證得了很高的、很強的行捨智。後來在他被夜叉(yakkha)變成的一頭牛撞死以後,證得行捨智和供養沙利子尊者的善業起了作用,使他投生到天界。這就是趣成就。
心路過程中的第七個速行心,會在下一生成熟產生果報。那麼,丹巴達迪嘎依天人的趣成就為條件,他上一生五十五年殺生的(心路過程中)無量無邊的第七個速行心的不善業,在今生就變成了無效業而無法成熟。能夠成熟的,只有在他這一生和過去生所造作的那一些能夠成熟在天界的業。這就是趣成就能夠讓不善業無法成熟。
第二個,趣成就會令善業得以成熟。佛陀講:「有些所受持的善業由於趣成就而得以成熟。」由於一個人再生於人天這種善趣,所以人天善趣的善業就會得以成熟,而相續地產生果報。如果這種善業很強,那麼這些善業會持續讓這個人一直流轉在善趣裡面,一時生為人,一時又生為天人,而不會墮落到苦界,這個是趣成就。
如果一個人趣成就,在趣成就裡面又造作善業,然後,讓他下一生又在善趣結生,在善趣里結生,他還繼續造作善業,那麼他又能夠在善趣里結生。那麼這樣的人,在過往所造作的那些可能帶來再生於地獄、畜牲、鬼道惡趣的不善的令生業,以及那些受苦的不善業就無法成熟了。所以趣成就,令善業持續地成熟。雖然我們終其一生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但總體來講,只要不是生存在特別動蕩的時代,基本上大部分人,一生相對來講都是比較平穩的。
經典裡面舉了佛陀時代的持五戒尊者(Pañcasīla Samādaniya),就是持五戒尊者的一個例子。他在最高見佛(Buddha anomadassī)教法時期,持守五戒達到十萬年,那時候人壽十幾萬歲。他在這十萬年裡面從來沒有違犯過哪怕一個學處。這個叫方式成就。他在十萬年里都是方式成就。依於這樣的戒德,他培育了強有力的定力,並修習觀禪到行捨智。他因此投生到天界,在天界中流轉,然後在人和天界之間流轉,一直到果德瑪佛陀(Buddha Gotama)的時代,他證得了阿拉漢。這是他的一個例子。
趣失壞,那會使業有什麼樣的運作呢?趣失壞,就是再生於悲慘的生存地。佛陀講:「趣失壞會令善業無法成熟,有些所受持的善業被趣失壞阻止,無法成熟。」比如說,某人或者某一個有情,他的善業本來是可以作為令生業起作用帶來人天善趣的結生和各種好的果報,可以做到趣成就。然而由於他過去的一個不善業,導致他這一生再生於地獄、畜牲或鬼道這些惡趣,再生於悲慘的生存地,這就是趣失壞。因為這樣的失壞的條件,他過去的或者今生的再多善業也無法成熟,產生果報。
舉個例子講,我們這一生作為人,造作了很多善業,也造作了很多不善業。如果臨終的時候一個不善業成熟,讓你投生到惡趣,你這一生所造作的很多很多的善業的第七個速行心,本來應該是下一生能夠產生果報的,能夠給你帶來善果報的,但是因為你投生到了惡趣,它們就無法成熟,最終成為無效業,浪費掉了。這就是趣失壞,讓善業無法成熟。
帕奧西亞多G舉了未生怨王的例子,佛陀為他開示《沙門果經》。為什麼呢?因為他過去生已經累積了足夠的巴拉密,他完全可以像他父親一樣證得初果。但是由於他讓人殺害了他的父親,十不善業裡面屬於教人殺父母重業,方式失壞,導致他聽聞佛陀開示的善業不能夠成熟產生果報,無法證得任何道果。因為殺父的重業,帶給他的必定是地獄的結生。他下一生一定在地獄裡面,就是趣失壞,他下一生一定趣失壞。
所以他這一生,在聽完佛陀的開示以後,對佛陀產生了很大的信心,然後作為佛陀和佛陀僧團的主要支持者,他又累積了很多很強大的善業。後來,他又護持了第一次聖典結集,所造作的這些殊勝的善業,第七個速行心本來應該在第二生成熟的,最終都無法成熟,以及過去所造的二~六的速行心的這些善業也無法在地獄裡面成熟。就是趣失壞使善業無法成熟,不能夠產生果報。去了惡趣,你過去曾經有很大的善業,可能有一些會成為不善的阻礙業,但總體來講,大部分善業都無法成熟。
趣失壞,可以令不善業得以成熟。佛陀講:「有些所受持的惡業由於趣失壞而得以成熟。」一個人本來有很多善業可以作為令生業起作用,帶來人天的結生。然而由於一個不善業,他再生於地獄、畜牲或惡鬼這樣的惡趣,這是趣失壞。依著這樣的失壞的條件,不善業得以相繼地成熟而帶來果報。這樣的成熟,就是過去很多的不善業都會集中來成熟,導致他一時在地獄裡面出生、一時在畜牲界裡面出生;在畜牲界裡面出生後,又造作不善業,然後又再墮落;有時候會在鬼界裡面出生,然後造作不善業,然後又再墮落;有時候在阿修羅界裡面出生,然後又生氣、打架、殺生,然後又墮落。那這些不善業,令這樣的人在惡趣裡面很久都無法逃脫。
前面學習過的羅薩咖帝思尊者(Losakatissa)就是一個例子。他由於很強的嫉妒,倒掉了一位阿拉漢尊者的鉢食。這個業成熟,成為他下一生的令生業,以至於他在漫長的時間里都在地獄里結生。從地獄出來以後又成為狗的生命、成為阿修羅的生命,一直到果德瑪佛陀時代,才得以轉生為人,而且非常貧窮。這就是趣失壞時業的運作方式。
我們再來看,所依成就和所依失壞的業的運作方式。
所依成就,從比較嚴格的意義上來講,就是擁有悅人的相貌和健康的身體。擴展開來講,包括你的身體的依報和你的環境的依報。如果你居住在一個適合的居住環境,比如正法住世的地方,適合修學的地方,也可以這包括在所依成就之中。
所依成就會有什麼樣的業的運作方式?
第一個,它讓不善業無法成熟。佛陀說:「有一些所受持的惡業被依報成就阻止,無法成熟。」
可能某人出生在貧窮的家庭,他的一些不善業得以成熟而帶來果報。然而,他可能由於過去的某一個善業而長得五官勻稱,美貌迷人,或者光彩照人,這個就是依報成就。那依此成就為條件,他那些貧窮的不善業被阻止,無法持續成熟,而依報成就的善業帶來果報。
《義注》裡面解釋,如果這樣的人,生來可能是奴僕或者貧窮的人,即使是這樣的,他也不會被安排去做馬夫啊、看管的人啊。為什麼呢?因為他相貌堂堂,他的主人會覺得這樣的人怎麼可以乾臟活呢?給他們穿上好看的衣服,讓他們照看店鋪,或者坐前台做體面的生活。如果是女眾,他們不會給他安排去打掃廁所,或者是照顧大象的糞便諸如此類的,而是給他穿上華美的服飾,讓他在身邊來服侍他們。
薩瑪王后是個好例子。在斯里蘭卡跋帝亞王(Bhātiya)的統治時期,是不能吃牛肉的。有一次有些人偷吃牛肉被抓了,送到國王那裡去處置。這些人因為沒有錢,很貧窮,付不起罰金,所以他們被要求在皇宮裡面做清潔工。但他們其中有一個人,有一個很漂亮迷人的女兒被國王看到了,國王就把他收入到後宮,並對他寵幸有加。由於他善業的威力,使他自己和他所有家人從此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他本來很貧窮,但因為長得漂亮——所依成就,從而帶來了自他的幸福生活。
第二個,依報成就會令善業得以成熟。剛才那個是不善業無法繼續成熟,貧窮的不善業無法繼續成熟,這個是善業得以成熟。佛陀講:「有些所受持的善業由於依報成就而得以成熟。」有些人可能肢體畸形,相貌難看,長得很醜,這是依報失壞。那如果依這樣的失壞為條件,有些善業無法成熟,不能產生果報。然而由於某一個善業,他可能長得肢體勻稱,美貌迷人,光彩照人,這樣的依報成就作為條件會帶來善業並且成熟。《義注》里解釋,如果這樣的人生在王族,即使他有很多位兄長,也會被國王選為太子。因為他更有福報、更幸運,會作為國王的候補。同樣地,如果投生到其他的部將或者是宰相、將軍的家裡,他也會繼承父業。在佛陀講到的《轉輪王經》裡面,他的過去生,菩薩的過去生,曾經做過轉輪聖王,叫大善見王。有這樣的一個依報成就的案例。
所依失壞,會產生什麼樣的業的運作呢?
第一,依報失壞,會令善業無法成熟。有些所受持的善業被依報失壞阻止,無法成熟。有人有出生富貴家庭的善業,本來可以肢體勻稱,美貌迷人,光彩照人,這是依報成就。然而由於一個不善的阻礙業,他可能變得肢體畸形又相貌醜陋,以至於依報失壞。依此失壞為條件,善業無法成熟,不能產生果報。如果他出生在王族裡面,這樣難看的人不能夠被立為國王。大家會認為,國王這麼難看會給國家帶來不幸。
斯里蘭卡發生過一件這樣的事情。過去有一個國王,兒子出生了他很高興。他就對王后說:「你可以許一個願望。」王后說:「我留著以後再用吧!」等到這位王子七八歲的時候,有一次他在宮廷裡面耍鬥雞作樂。這個鬥雞,是方式失壞。結果有一隻雞跳起來,啄瞎了王子的一個眼睛。後來當他長到十五六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就跟國王講,請國王滿足自己的願望。他請求國王立他的兒子為太子。但是國王堅決地拒絕了。為什麼?因為這個孩子只有一個眼睛。為此王后很不高興,就跟國王鬧,說你曾經講過要滿足我一個願望。國王沒辦法,就讓他的兒子去統治斯里蘭卡外邊上的一個小島,叫龍島。如果他當時眼睛沒有被雞啄瞎,他就會被立為斯里蘭卡的國王。這就是所依失壞造成善業無法成熟。所以即使作為王子也出現這樣的問題。
第二個,依報失壞會令不善業得以成熟,有些所受持的惡業由於依報失壞而得以成熟。
某人可能出生於富貴家庭,有富貴家庭的善業,也可以肢體勻稱,美貌迷人,光彩照人,這是依報成就。依著這個成就,原來是不善業無法成熟不能帶來果報。然而由於某一個不善的阻礙業,他可能變得肢體畸形又相貌難看,像個醜八怪,這就是依報失壞。依著這個依報失壞為條件,不善業就會得以不斷地成熟。
《義注》裡面解釋,如果是這樣的人,就會被安排去乾臟活,清掃垃圾,因為他長得太難看了。國王或者是將軍或者他家族的人會認為說,這樣難看的人只配乾臟活。如果是女人就讓他去給大象準備食物。這樣的女人即使出生在一個很富有的家庭,國王的巡視官員也會認為他是家裡面的奴婢,然後把他抓起來帶走。
《義注》裡面也舉了一個古斯里蘭卡的例子。有一個大地主的妻子,長得很醜陋。國王的收稅官,因為地主沒有立即交稅,就把這個醜妻綁走了。他以為他是地主的奴婢。這是所依失壞會造成不善業得以成熟。
下一個是時成就、時失壞。所謂時成就,就是再生於適當的時間;時失壞,就是再生於不適當的時間。時成就會令不善業無法成熟,有些所受持的惡業被時成就阻止,無法成熟。
一個人可能由於不善業會生在政府不良、民眾惡劣的時代,這是時失壞。但是由於一個善業,他再生於政府賢明,民眾有德的時候,比如在轉輪王治世,或者佛陀出世,或者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時候,這是時成就。依此為條件,不善業無法成熟,善業得以成熟帶來果報。政府不良或政府賢明、民眾惡劣或民眾有德,意味著什麼呢?無德和有德對我們來講很重要。為什麼呢?因為他是善友、是同伴、是導師、是首領,那麼這會對我們的行為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有一次,阿難尊者一個人禪修。他省思一個人怎樣才能成就梵行?他思惟以後,認為:要想成就梵行,一半要靠善友,一半要靠自己的努力。他去這樣告訴佛陀。佛陀糾正他說:不是這樣的。阿難,不是這樣的。阿難,整個梵行都是善友、善同伴、善同道。阿難,對有善友、善同伴、善同道的比庫就可以被預期,他將修習八支聖道,將多做八支聖道,這就是善友的原則。
如果我們有善友、善同伴、善同道,我們就會修習八支聖道,會做福德事,會修三學,會累積明和行的種子。依於善友為條件,才有可能修習這些善法,造下這樣的善業。如果依於惡友為條件,則沒有可能修習這些善法。如果結交惡友,我們就會行惡法,造下不善業。
這樣的原則也同樣適合於國家的首腦、政府。所以如果統治者具德,政府基於正見如法行事,我們就可以說這是賢明的統治者和政府,生於這樣的時代就是時成就。最好的時代就是轉輪聖王的時代,在那樣的時候人壽非常的長。佛陀講《大善見經》,那個時候人的壽命是三十三萬年。
佛陀也告訴過憍薩羅(Kosala)的國王波斯匿王(Pasenadi),怎麼樣調教自己,然後去跟善友、善同伴、善同道交往。在得到這樣的善友以後,要修習佈施、持戒、禪修等等十種福德事,堅持善法不放逸。佛陀也跟他講,作為統治者要做出表率,這樣才會影響到他的國民。國王的妃子、朝廷的官員、軍隊以及所有的村鎮民眾見到國王這樣地精勤於善法,他們就會受到感召,也勤於善法不放逸。
佛陀解釋說:「如果人人都如此致力於善法,那麼國家以及國家的人民,所有的財產都會得到妥善的保護。」所以如果生在這樣有德的君王的治理之下,就是時成就。在那樣的時代,國民被教導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服用麻醉品,以及飲食知節量。當所有的人看到國王以這樣的方式而具備德行,那麼他們也會成為有德之人。國王願意行佈施,他們也會紛紛仿效。國王乾壞事,很多人可以仿效。依於時成就為條件而有方式成就,那些不善業就無法產生果報。
如果國王不能如法而治,那時成就就會轉為時失壞。在《轉輪王經》裡面就講到,第八個轉輪王不能勤習善法,他不再是他國民的善友,那麼這個國家和人民就會出現惡法,人壽開始遞減,容色開始漸衰,食物的品質不斷地下降,優良的食物越來越難以獲得。雖然這個退墮的過程跨越數千萬年,很多千年、很多萬年,但是這種退墮,在一直持續,一直到最後道德蕩然無存。
最悲慘的時候,人壽只有十歲,人壽十歲並不是說人只長十歲,而是平均壽命。為什麼呢?那時所有人都視彼此為仇敵,互相殘殺,活不到正常的人的壽命。
當然在那個時候有一些相對有道德的人。他們逃往林野,靠樹根、果實生活,也明白所有這些惡法是因為沒有道德而產生的,所以那些人會再次持戒。當他們這麼做的時候,這些人的人壽會逐漸地增加,慢慢地,人的相貌也會變得越來越漂亮。就是依於戒行為條件,那個時候時失壞就慢慢再度轉為時成就。然後人壽再一次一次地到有無數歲,然後再開始往下減。在我們這一劫減到人壽八萬歲的時候,轉輪聖王會再次出現。
我們這一劫的最後一位佛陀,美德雅(Metteyya)佛陀將會出世。佛陀是無上的善友,我們要知道。只有當無上正自覺的佛陀出現的時候,有情才可以依其教導而修行。如果他們的巴拉密得到充分培育,他們會證得道果,乃至於當生解脫生、老、死。
我們雖然沒有出生在佛陀在世的時代,但我們出生在佛陀正法還在的時代,所以還有機會成就,得到至上的利益。
所以佛陀講:「如來的出現,是為了眾人的利益,為了眾人的快樂,為了悲憫世間,為了諸人和天的利益、福利和快樂。」沒有佛陀,就沒有從生、老、死的解脫。雖然很多有情擁有充足的成就道智善業的巴拉密,但是他們並不能夠獨立完成,他們需要得到無上正自覺的佛陀的指導,或者一位多聞的勘任的佛陀弟子的指導。
佛陀時代,第一位成就的Kondañña(憍陳如)尊者,在佛陀開示第一部經《轉法輪經》的時候證得初果。Kondañña比佛陀年長,因為預言佛陀為會成佛,所以佛陀出家也就跟隨著出家,然後他也修行多年的苦行,但不能證得任何道果,在佛陀的幫助下才有獲得了成就。包括佛陀的兩位上首大弟子——沙利子尊者和馬哈摩嘎喇那尊者(Mahāmoggallāna,摩訶目犍連),他們也是依著另外一個老師修行很多年無所成就。沙利子尊者,在聽聞了Assaji尊者的一個偈頌以後證得初果。馬哈摩嘎喇那尊者也是聽到沙利子尊者的復述以後,而證得初果,最後在佛陀座下證得阿拉漢。
在這裡我們還是舉未生怨王的例子。未生怨王跟Devadatta提婆達多交往。由於受到提婆達多的影響,他生起了殺死自己父親頻婆娑羅王(Bimbisāra),篡奪王位的慾望。在他父親把王位讓給他以後,他再度受到提婆達多的慫恿,讓人把父親投到監獄,然後把他折磨到死。同樣地,在提婆達多的影響下,他派遣了士兵去謀害佛陀,又安排了一頭醉象想殺害佛陀。這些都是受到惡友的影響。
後來未生怨王為什麼會造作大量的善行呢?是因為他有一個御醫,叫耆婆(Jīvaka Komārabhacca)。耆婆也曾經給佛陀看病、給僧團看病,他已經是一位初果聖者。未生怨王睡不著覺的時候,恐懼。耆婆建議他去見佛陀。見到佛陀後,未生怨王聽聞了佛陀開示《沙門果經》,生起強大的信心,於是皈依了佛法僧三寶,並在佛陀面前發露自己殺害親生父親的罪過。從此以後,他大力地護持三寶,護持聖典結集。本來他在這期生命結束後,下一生要在地獄裡面受苦數十萬年,但因為這樣的善業成為他在地獄里的不善業的阻礙業,所以只是投生到比較小的地獄,只要折磨六萬年。這就得益於他曾經有耆婆這個善友。當然最後他值遇了無上的善友——佛陀。
佛陀也講過一個故事,這個叫做嘎韋西(Gavesī)的在家弟子,他是咖沙巴佛(Buddha Kassapa)時代的在家弟子,他是五百個男子之首。有五百個男子經常跟他在一起,他是他們的首領。那個時候他只皈依了佛法僧三寶,但不持守五戒,所以他的五百個隨眾也是有樣學樣,就只受持三皈依。
有一天嘎韋西(Gavesī)決意說要超過那五百個隨眾,所以他宣佈自己要受五戒。結果那些隨眾聽說他要受五戒,那所有人就都隨著受五戒。他又決定持梵行,戒除性生活,結果五百個隨眾也全都這樣。後面,他又決定說守八戒,決定離非時食,所有的五百弟子也都是這樣。最後嘎韋西(Gavesī)又去拜見咖沙巴佛,請求出家並達上成為比庫,這五百個人也都一起去了。然後他精進修學證得阿拉漢果,所有的隨眾也是全部都證得阿拉漢果。在這裡面,嘎韋西(Gavesī)是五百隨眾的善友,但這五百隨眾的善友,最後因為什麼而解脫?就是因為咖沙巴佛的出現,這一切才成為可能。這個是時成就令不善業不能夠成熟。
時成就也能夠令善業得以成熟,有些所受持的善業由於時成就得以成熟。
有人出生的時候,可能政府不良,民眾惡劣、污穢、羸弱,是時失壞,依此失壞的條件,他某些善業無法成熟,不能產生果報。但是由於一個善業,他可能生在政府賢明,民眾良善的時候,比如說出生在轉輪王治世的時代,這是時成就。比如說,我們這個時代,還有佛陀的法在,大家還是在一些比較平穩平安,比較國泰民安的時候,這也是時成就。
《義注》舉了一個叫馬哈索納尊者(Mahāsoṇa)的故事。當時在古斯里蘭卡,曾經發生過婆羅門提捨(Brahman Tissa)強盜的叛亂。那時候社會非常動蕩、飢荒、戰亂,然後國王都跑了。所有的比庫,也都基本上跑到印度去了,只留下一些跑不動的、年紀比較大的或者瓦薩比較高的留下來。其中有一位叫馬哈索納尊者,還有一個是伊西達德尊者(Isidatta)尊者。他們四處遊方,得到的佈施基本上是果皮和蓮梗。
有一次村裡有信眾邀請他們去接受供養。在家裡的女兒因為沒有適當的食物,只能搗出一些樹皮和樹葉捏成三團。一團給是伊西達德尊者,一團給馬哈索納尊者。還剩一團,當他伸手準備把第三團放到伊西達德尊者鉢裡面,因為是伊西達德尊者的瓦薩比較高,但是他猶豫了,他就把手移開,就把它放到馬哈索那尊者的鉢裡面,伊西達德尊者尊者看了以後說:「啊,在這戰亂的時候,業的果報是樹皮和樹葉團的供養,如果在時成就的時候,會產生何等豐碩的果報啊!」
結果到國王平叛了Tissa強盜,國家又恢復平安的時候,僧團就從印度請他們回來。有一天晚上,天人來告訴村莊的七百戶人家,第二天要去供養僧團,每個人供養價值一個錢幣的食物和1塊九張手長的布。第二天比庫僧團去托鉢,他們被邀請坐下,接受米粥的供養。寺院裡面最年長的比庫長老,是帝思菩帝尊者(Tissabhūti),但是當地為首的居士禮敬大長老之後就問說:「bhante,請問哪一位是馬哈索納尊者?」馬哈索納尊者在那個大比庫僧團里,是下座,坐在隊列的最後面。大長老是帝思菩帝尊者就跟他說:「居士,那位就是馬哈索納。」然後居士過來禮敬馬哈索納尊者,然後想拿他的鉢。馬哈索納尊者想:他怎麼會知道我呢?是誰告訴他呢?他就不敢把這個鉢交給他,因為他是個下座比庫,他不能夠先接受供養,他就僵持在那。最後大長老是帝思菩帝尊者就跟他講說:「āvuso索納,正如你不知道原因,我們也不知道。天神讓那些有福的人的福報成熟,你把鉢給他吧,並幫助你的梵行生活中的同伴。」
這樣,馬哈索納尊者把鉢交給那位居士。居士接過以後,在他的鉢裡面放入價值一個錢幣的食物,並以所供養的布做鉢墊,拿來放在尊者的手中。接著另外一個居士也是這樣,一直到馬哈索納尊者自己一個人接受了七百份食物和七百塊布。然後他拿來,再跟比庫僧團一起分享這些供養。
馬哈索納尊者後面又到了斯里蘭卡首都都阿奴拉塔補拉城(Anurādhapura)。他每一次跟比庫去托鉢的時候,都會得到比別人多很多的鉢食。這是他過去的善業帶來的果報,由於過去佈施的善業。即使像他這麼有福報的人,在時失壞的時候,也是只能吃一點乾草樹皮、蓮花梗這樣的食物。但是在時成就的時候,他的果報就會很明顯地呈現出來。因為時成就讓善業得以成熟。如果是時失壞,善業就不容易成熟。
時失壞,會令不善業得以成熟,有些所受持的惡業由於時失壞而得以成熟。
一個人由於不善的阻礙業,投生的時候,可能政府不良。為什麼說是阻礙業呢?因為投生為人是善業。那你投生在一個政府不良、民眾惡劣,污穢和羸弱,戰亂不堪、污穢不堪的地方,就是不善的阻礙業讓你投生到那裡去。或者你可能出生在人壽減到十歲、十幾歲的時候。那時候什麼好東西都沒有,樹皮或者麥糠就成了最好的食物了。那個時候,即便是有情再生為人,也活地跟畜牲、野獸差不多。所以那樣的時代就是時失壞。依此失壞為條件,不善業得以成熟帶來果報。我們可以看到,在我們這個時代,世界上還是有很多人生活在貧窮、戰亂、飢荒、疾病盛行的國家和地區。
關於時成就和時失壞,前面講到了時成就跟善友有關,跟國家的環境有關,小的來講,跟我們的家庭氛圍、師友環境有關。你學法會不會得到父母的支持、家人的支持,你是不是很容易能夠親近佛陀的弟子,正法律的僧團,能修習佛法,也跟時成就、時失壞有關。
最後一個是努力成就和努力失壞。
努力成就、努力失壞,從根本上來講,就是十善業道和十不善業道。如果落實在善業的層面上或者努力精進的層面上,就是你用什麼樣的方法,用什麼樣的知識,用什麼樣的工具,願意不願意付出足夠的精進和努力。努力成就,有的翻譯成方式成就,就是以什麼樣的方式來過活?
佛陀說,方式成就,有些所受持的惡業被方式成就阻止無法成熟。有人可能過去行為惡劣,造作十不善業,那是方式失壞、努力失壞。如果以這個為條件,這就會令不善業得以成熟帶來果報。但是由於親近像佛陀,還有佛陀的聖弟子這樣的善友,他對三寶生起信心,對業的運作有信心而造下很多的善業,這樣,他的行為就轉為良善,這個就是方式成就,也是努力成就。依此成就作為條件,不善業無法成熟,善業得以成熟而帶來果報。他也可能因為離殺生、離不予取,離邪淫,持守五戒、八戒、十戒、比庫巴帝摩卡戒,從而使他的德行得到淨化。在德行淨化的基礎上,他得到心清淨,成就止觀。
舉個例子講,一個人在前世或者今世造下了大量的不善業,但他這一生後面遇到三寶,成就了很多善行,然後持戒。在善巧的老師的指導下修行止觀,最後證得初果、二果乃至於三果、四果,那這樣的修行,這樣的生活方式就叫方式成就。那這樣成就以後,會讓他過去的可能帶來趣失壞、時失壞、所依失壞的不善業無法成熟。這樣的修行,令惡道的業不能成熟。如果證得初果,從那以後,能夠帶來再生的只有善業,也就是說他的方式成就帶來的只有快樂,就是趣成就的快樂。命終之後他可能投生到天界或者梵天界,然後帶來更多的快樂。
經典裡面舉了一個補古沙帝的例子。補古沙帝(Pukkusāti,弗區沙提)極善巧於諸禪定,他有方法,然後他精進、正念,有正定。這些屬於方式成就。在聽聞佛陀為他開示《界分別經》時,他證得了不來道智與果智。不來道智實屬殊勝的方式成就。其後,他前去尋找衣與鉢,以便隨佛出家達上,卻被一個顯現為牛的夜叉用角牴死。在佛陀的弟子中,有四個人都是在證悟或證得很高的觀智以後,被夜叉化現的牛牴死了。因為他們四個過去生作為人,去玩弄妓女,之後為了謀得妓女的財物,就商量著把妓女害死,結果被這個妓女聽到了。妓女沒有辦法,他知道自己必死無疑,於是他發了毒誓:生生世世都要殺死他們。結果,一直到他們有的成阿拉漢了,有的成三果聖者了,還是被這個夜叉殺死。由於補古沙帝基於第四禪的不來道智,臨終時,此第四禪作為令生業起作用,而產生了他在無煩天 ( 淨居天的最低天)的新一期生命。他的不來道智使其無量不善業無法成熟而不能帶來果報,也令其無數能帶來欲界結生的善業無法成熟——他絕不會再投生到四惡道,也不會再生於人間或欲界天。這就是他方式成就的成果了。
另外一個,就是指鬘尊者(Aṅgulimāla)。他不僅過去生造了很多不善業,最後一生他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他後來在佛陀座下出家,成為比庫。在佛陀的引導下,他成就了戒行,成就了止觀,最後修行圓滿證得阿拉漢道。證得阿拉漢道是最殊勝的方式成就。為什麼阿拉漢道是最殊勝的方式成就呢?因為只要他證得阿拉漢道,所有那些會帶來惡趣結生的業,還有能帶來善道結生的業,都會被阿拉漢道智徹底斷盡,不能再次帶來結生。在阿拉漢進入無余涅槃的時候,任何業都成為無效業,它們全都不可能再以任何方式產生作用,他永久地從五蘊中、從苦中解脫。所以阿拉漢道智是最殊勝的方式成就。
方式成就,只會帶來快樂。所以佛陀講:「無有此事,絕無可能,就是像這種善業會帶來苦的果報。」
我們對於方式成就令不善業不能成熟,先學習到這裡,剩下的我們明天再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