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密集禪修營 《調御地經》3-3 古源尊者20210503
Day 3 五一禪修營 《調御地經》 第三講(2021.5.3)
Day 3
昨天我們學習到了對於心來怎麼調御。我們直接看經文。昨天佛陀講,當聖弟子成為持戒者,住於被波羅提木叉的自制所防護,具足正行與行境,在微罪中看見可怕,在學處上受持後學習時,如來更進一步調伏他:『來!比丘!你要成為守護根門者:以眼見色後,不要成為相的執取者、……(中略)(應該如會計師目犍連經那樣使之詳細)(218)
- 一.調御的第一步:持戒
對於一個修行者來講,調御第一步是持戒,持戒的目的是為了鎮服違害性煩惱。表現在身口上粗重的煩惱或者是不善的行為。在十善業道里為身體的三種違害性行為(殺生,不與取,邪淫),語方面四種(虛妄語,惡語,離間語,綺語),身三語四食要透由戒來鎮服的。五戒、八戒是從狹義的角度來看,就很單純的針對那幾項,特別明顯的身語的行為。如果是從戒定慧三學的所有的角度上來講,所有修止禪以下的都是戒學所攝。包括如理作意都是戒的範疇。「具足於諸善,不造一切惡」都是戒的範疇。當然定也含在具足一切善的前提裡面,戒和定。更多層面上是在生活中怎麼觀照我們的心,怎樣使我們的身語符合一個高尚的有品德的人的行為方式。
在微細的過失中看到過患,「在微罪中看到可怕」,1.所有的微細的過失,往往都是在內心很深層次的慣性。這些慣性都是存留很長時間,不容易表現為很強的身語的惡行。但是它在你的名色流中肆無忌憚的潛藏著,因為你不覺得它有什麼危害。這是很正常的。人人都會有,就點小毛病。其實正是這種視若無睹的習性拖著你,一直在輪回。2.這些小小的過失都是屬於隨眠的外露,如果不見到過失,會像牛角一樣,一點點的長,後面越長越大。
二、調御的第二步:守護根門
進一步的調御,就是要守護根門。這次禪修營大家真是太有感受了,凡是你打坐禪修有很多妄念的時候,妄念出來的都是什麼?就是每天眼耳鼻舌所接觸的那些所有的外境,以及內心被蕩漾起來的記憶,它就在你的內心翻滾。如果我們不能守護根門的話,你的心就如打開了六扇窗口,任由盜賊隨時進入燒殺搶掠,奪取你的財富,還在裡面放很多炸藥,毒藥。然而沒有被調御的人,以為這些色聲香味觸法就是我們的食糧,精神食糧和物質食糧。我們在遍求生命這些四食。哪些心對我們有幫助,哪些心對我們沒有幫助,沒有被調教的人就是不知道。舉例,一位賢友的很多朋友同學都有嚴重的抑鬱症。抑鬱症剛開始表現為內心的狀態,低沈,無力,焦慮,嚴重就表現為身體上的問題,心慌,頭痛,更嚴重的抑鬱症走向自殺的人,真的表現為身體的痛苦。不但有心的痛苦還有身的痛苦,萬劍穿身的感覺。但是去醫院檢查沒毛病。這種心的苦受,然後是身的苦受。苦受是心造出來的,這種心的苦受原來是心的苦受。嚴重的身體的苦受,對他來講是如此的真實,但是醫院檢查沒有身體器官的問題。這種苦受是心造成的。這是很大的問題,就是心的病最後會延續到身體的病,這些從哪裡來的呢?就是因為錯誤的執取根門所面對的六境,而對這些六境有期待。錯誤的期待,執取相,執取細相。然後因為不知道這是鼓勵機制和保護機制的制約。對於得不到的起嗔,對能得到的希望得到更多,心總是在裡面纏繞。一般來講,如果不認真思考,學佛的人,都想明心見性,對於持戒、守護根門都是不屑一顧的,覺得「這是太低級了。這是下下根器的人。我們上上根器的人都是直擊人心,明心見性。心靜何須持戒?」,這是很大的誤區。對於我們來講,沒有這個根器,就要老老實實,從持戒和守護根門開始。
他捨斷這些心的隨雜染、慧的減弱之五蓋後,住於在身上隨觀身,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婪、憂;在受上……(中略)在心上……(中略)住於在法上隨觀法,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婪、憂。阿其威色那!猶如馴象師回答剎帝利灌頂王後,為了征服林野的習性、為了征服林野的念與思惟、為了征服林野的不安與疲勞及熱惱、為了使之歡喜村落、為了勸導樂愛人的習性而在地上埋一根大柱子,在林野象的脖子上綁住。同樣的,阿其威色那!這四念住是聖弟子心的羈束:為了征服依賴家的習性、為了征服依賴家的念與思惟、為了征服依賴家的不安與疲勞及熱惱、為了方法的獲得、為了涅槃的作證。(219)
這一段就要捨斷這些心的隨雜染,為了捨斷五蓋。前面這一段沒有完全列出來,應該如會計師目犍連經那樣詳細(詳見《會計師目犍連經》)。戒的範疇裡面,如何能夠到達最後五蓋的減弱,就是捨斷心的隨雜染,慧的減弱之五蓋,要捨斷五蓋。捨斷五蓋從持戒到守護根門,五蓋就能夠去除嗎?在會計師目犍連經,我們後面會再談到,從持戒到守護根門。
再講調御的第一步:持戒
接下來戒的範疇還包括那些內容?對在家人五戒,八戒,十戒。出家人227條戒。戒有四種:1巴帝摩卡,2根律儀,就是我們的守護根門。3飲食知節量。就是對於四資具的態度。對於我們在家人來講,也就是衣食住藥,行住坐臥的需求,包括住啊,吃啊,穿啊,醫療保障啊,對於這些四資具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態度。對出家人講,就是三衣一鉢啊,托鉢取食啊,不應該蓄積太多的個人物品。對在家人也是,我們講說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要有這樣的一個安立。有了這樣的安立,你就不會每天想怎樣亟亟營生,怎樣獲得更多的財富。這是對財物、身外之物的一種態度。4修習警寤,該睡覺的時候,睡覺該起床的時候起床,該做事的做事。展開來講就是正確的作息。如果沒有正確的作息,我們一天的事務就是混亂的。這四個部分就是屬於戒的範疇。這四個部分能做到,基本上我們一天的的心就會被管住,也就是把你這只大象綁在柱子上。
1.首先,違害性的事不能做。2.守護自己的根門。3.對自己的生命之需,家庭之需,養育父母的需要。我們就合理的來看,哪些是合理的需要,不要貪求的太多。不要對日常生活講,一再跟大家建議,到底哪些是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呢?拿個本子記錄一個月時間,每一天想的超過15分鐘的那些事像流水賬一樣把它記下來。記它一個月,記完了再回頭看,當時你想的那些事,當時你認為非常必要的那些事,乃至於你已經付諸行動了。有多少是讓你真正獲得利益的,有價值的,是必需的。我自己總結過,凡是我非常努力想去獲得的項目,我一天超過6-70琢磨的事,成功率是最小的。即使成功以後給你帶來的麻煩,也讓你花大量的時間。但是往往讓你真正掙到錢的一部分都是你很容易就拿到的,都是你不用花太多力氣的,而在未來也不會給你帶來麻煩的。這個對我當時是震撼的。這就是業果。這也就是佛法裡面講的非常有智慧的這兩個字,也是非常被別人誤解的兩個字,就是隨緣。隨緣是對因緣的透徹的把握才能隨的上。我們都是攀緣。就我剛才講的有些項目就一點點希望,甚至一點點希望都沒有,我們非要給它打下來。這個其實就是攀緣。明顯你去做這件項目的時候,所有的原因近緣都是不利於你的。也就是說你去做這件事情並沒有很好的善業支撐,也沒有很好的現在很好的境緣支持,你要強為,大部分就是做無用功,只是個別被打下來。但是因為因緣都是不順的,都是不支持你的,你就會花非常多的時間去支持這個事兒,然後你還覺得你很忙,你覺得很重要,我對企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往往不會產生利益的項目,這是過去不善業的,你跟這些相關的人都是有因緣的,不容易去說服他,就是錯誤。那我們一生當中對你的家人,對你身邊的人,對你會一起做事的人,都是過去有甚深的因緣。這些甚深的因緣對於人來講,都是雜染的。都是在一起造善業,在一起造不善業,然後糾結在一起。如果不能去看到。總體來講,能夠在一起它是由善法的,是由善業幫我們集合在一起的,當然一定有很多的不善法在裡面。就像我們跟家人和朋友在一起,沒有多少人能夠坦誠相見的,都是各懷鬼胎,說明你們過去也是這樣的。這樣的一種態度,在未來感得果報還是這樣的。應該怎麼辦呢?就是要隨著你的智慧去抉擇。不要在這裡面添加新的仇恨,懷疑,不信任,要在這裡面增長善法,平等,尊重,坦誠,給予對方慈悲喜捨關愛。對於別人來講,是要培養慈悲喜的。慈悲喜對家人來講它是以捨為前提的。為什麼呢?因為對家人來講,你就是要變成常樂我淨。你就是我的媽媽,你就是我的兒子。你應該理解子女的心啊,對你的孩子來講你必須要聽我的。我是你媽,我是你爸。這個都是基於要貪愛,要控制,基於要抓取的原因,所以這要以捨來平衡的。對外面人呢,往往我們都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我們很難對別人真正有慈,有悲,有隨喜。所以對別人來講,就不要一開始就想「啊,你們都是業的主人,自生自滅吧」。這樣的態度你的慈悲喜就很難升上來。飲食知節量,展開就是你對生活的態度。生活知節量,展開就是你對工作的態度。你對你一天的作息的安排。這個安排是要講智慧的,是要去觀察的。哪些是你真正該做的,哪些是不應該做的。很多人說我每天沒有空禪修,你去整理一個月時間看看,你會擠出大量的時間來。因為只要你這些無謂的,要攀緣的,要讓你浪費很多時間和精力的就當機立斷拿掉。這屬於四種戒的範疇。巴蒂摩卡戒,根律儀戒,資具依止戒和活命遍淨戒。活命遍淨戒是對於做什麼事情的一種態度,遠離邪命。
三、調御的第三步:去除心的隨雜染
接下來,才是怎樣來做到去除心的隨雜染。我們在前面講過,心有多少種隨雜染。佛陀跟阿奴路達尊者講:心有11種隨雜染。大家還記著麼?疑是心的隨雜染;不作意是心的隨雜染;昏沈睡眠是心的隨雜染;恐懼是心的隨雜染;浮揚(得意)是心的隨雜染;粗重是心(遲鈍)隨雜染;過於發動活力是心的隨雜染;活力不足是心的隨雜染;欲求是心的隨雜染;種種想是心的隨雜染;對色過度靜觀(審慮)是心的隨雜染。佛陀給阿那律尊者教導了這麼多隨雜染的捨斷。我們在這裡簡單給大家提一下。大家去對照,看自己有哪一類的東西,去調整。(詳見46課隨雜染經講記 )
這11種隨雜染的前提,就是生起來的時候,首先你能夠觀察到,不跟著走掉。隨雜染排在第一個是懷疑。到後面禪修時候,五蓋裡面最大的其實是懷疑,最讓你沒法修下去的也是懷疑。也跟前面說我們訓練你的心的時候,或者訓練大象的時候,就是大象要對你於信心。我們的心也要對被調服的過程,對這個人,這個方法和路徑要有信心。而這過程中會出現熱惱,黏著,昏沈掉舉,那些都是有各種方法的,都好辦。但是只要疑起來就沒辦法繼續往下走了。
但是怎麼發現?有時候疑是很微細的。其實到隨雜染,是隨著你的名色相續流,大部分時間是不冒泡的。偶爾冒一下泡也是很微細的。如果沒有很強的正念正知那是很難去把握它。
四、調御的第四步:訓練正念正知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正念正知。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裡面要訓練正念正知。到後面,在真正我們要講的四念住的這個階段裡面呢,要提前要完成的,我們講的睜眼四聖諦。要能夠發現你的隨雜染,能夠發現已經從隨眠冒上來的那些纏痴,纏縛性煩惱不要表現為困擾性煩惱。能即使發現,不跟它走掉。我經常講的就是,正念,覺知自己的身體。非得找一段路。這樣呢,很容易讓人有一種儀式感。非得找一段路,或者某一件事,我來練習一下,練習一下正念。這種儀式感會讓嗔性行者很痛苦很糾結,他需要專門找一段時間或者一段空間出來,這樣很不容易。他對這樣的東西抓的很緊,他認為必須這樣的才叫正念的練習。今天給大家講,正念的練習就是看聽嗅嘗觸的每一個當下能停下,這是正念。能先讓你的心停下,這是正念。這個比較容易記啦,你時時想著自己能停一下。這個比那個找一段路經行差別是什麼呢?你找一段路經行就跟修定一樣,跟禪修一樣,在那個時候比較平靜,然後所緣比較少,你比較專注,你覺知身體的狀態是比較容易的。但是你離開那個經行道,不管是面對誰,看聽嗅嘗觸的時候,你的心的習慣,歘歘歘就去了。你是守不住它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在看聽嗅嘗觸的當下,能不能先停下來,不要對果報直接採取行動。先停下來,這個就是真正有用的正念。停下來以後看彼此的無明愛取、稻草人。然後再下一步我們怎樣隨緣,隨著這個因緣。是隨著這個因緣呢,自己要改變,不要想著改變別人。戰勝自己像戰勝百萬軍一樣,別提別人了。對別人要接受,不要再嘴巴上戰勝別人。改變別人是很困難的。我們改變自己都比戰勝一百萬軍還難,更何況別人呢?對吧?戰勝自己像戰勝百萬軍一樣,要戰勝別人的心我覺得一千萬軍你都比不上,你都沒有可能啊。所以對別人的話呢,只是看到,接受。在可能的情況下給一點引導。沒有可能呢,就閉嘴,做你該做的事情,以你的身形去影響別人。不用在嘴巴上去影響別人,去要求別人,是沒有用得。所以說你可調服的人,比如說你的子女啊,這是屬於要調服的。他本身呢,從位序上來講,你有教育的、訓練的、調御的義務。你是怎麼做?是有規矩的。不是說沒有規矩的。有時候該採取行動還是要採取行動的,但是不要留下後遺症。我們講,那個訓象師對大象一開始也是不客氣的,但是你會發現那個大象對訓象師終其一生都聽話。人家是怎麼做到的?他該打就打,該罵就罵,還用象鈎狠狠的刺它。在這裡我們能學到什麼呢?好。
五、調御的第五步:居住適宜處
居住適宜處,是要能遠離惡友,遠離不善。對於在家人來講,平常就是這樣上班,接觸這些人。我又搬不到其它地方去,只要你有心其實還是可以的。1、前面講出家。最適宜的地方就是禪林。要有發這樣的心,你不能浮浮泛泛。你浮浮泛泛呢,下一生還是在家人。2.那麼,我現在還去不了禪林,適宜處或者居住遠離處呢,遠離的是什麼?就是遠離惡不善法。當同樣你要參加工作啊,工作的、家庭的聚會啊,凡是能夠引發不善法的,我們就要遠離。3、你的同事,家人,領導,在氣頭上的時候,他已經在不善法上了,你的心能不能遠離,不跟隨。我們真正的居住遠離處,是你的心遠離。就像一樣,佛陀的阿拉漢五種功德的第一種功德是遠離,心已經離開煩惱非常遠了。你能不能在很遠的地方去面對,而不是卷到裡面去,這個是居住遠離處。
六、調御的第六步:梳理會導致慧減弱的五蓋
然後到了第七個就是:會導致慧減弱的五蓋。五蓋就是要梳理了。要觀察到這些五蓋。這兩天很多賢友提到,你們在禪修越往後面,在越是深細的地方,這些隨煩惱其實是越影響到你的修定和修慧的。如果你修入出息也好,修遍禪也好。當智慧之光出現了,有一點穩定了,然後你這樣就投進去,以這種方式入禪呢,是不容易觀察到隨煩惱的。沒有像帕奧西亞多這樣要求,你連續四個小時,三個小時沒有妄念的這樣去練習的話,真正很深吸的五蓋你都觀察不到。只有到這樣級別的要求,連續三個小時、四個小時沒有妄念,你就會發現,你要讓長時間的讓心在一個所緣上安住,那麼那個無始以來心的微細的習慣它才在那邊充分的表現出來給你看。有一些人認為說,「啊,這個東西太麻煩了,影響我上禪修觀的時間啊,我不管它,我就投入,我就去」。是,這些無始以來的習性,如果不能去根除它的時候,它越往後面,特別在修觀的深處的時候,它就會成為你的障礙,你就會走不下去。就像我講過的,就是現場用你的眼淨色或者你的耳淨色,鼻淨色,舌淨色,身淨色,去找周邊的那個色聚的那個色聲香味食素,你去體驗它,然後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會產生善和不善的心路過程,然後再去觀這個心路過程的無常苦無我不淨。這是一部分。當然,這個觀完以後,老師會講,你把它從現在這一刻一直擴展到你這一生的結生心,然後擴展到上一生的上一生的上一生,比如說帕奧禪林早期是你要看過去五生,現在有些老師說你修一生,修兩生就可以。老師是這麼講,從過去第五生一直到你證悟阿拉漢,所有的善與不善的禪那的心路你都要觀察它的無常苦無我。這一句話,它涵蓋了所有的內容。你真正認真修的話,修5年都修不完。你有那麼多活兒擺在那兒嘛,對不對?但是又多少人修觀的時候真的修五年呢?而這裡面核心的東西是什麼呢?你能不能一步步來。
- 1.掃描從過去第五生一直到現在重大的歷史事件。重大的歷史事件就會給您留下強烈的感受,強烈的感受標記以後就會不斷的重復,它就是你的稻草人,想顛倒,心顛倒,到見顛倒。這是你最大的煩惱。你能把它找出來,到當時的場景所有的人事物,然後修四界差別,見到它的名色法,觀察所有名色的無常苦無我,特別是你當時的煩惱的心路的無常苦無我。能不能把它碎掉,能不能把當時場景留在你心流里留下的緣力化解掉?這個粗的。
- 2.然後你再觀察,八步梳理。大家對八步梳理很輕浮,以為八步梳理很簡單。八步梳理很深奧,真正用好的人沒幾個。八步梳理你可以一直用到修觀證阿拉漢。同樣的,用你的觀智導到那個過去的果報,接受它,粉碎它,但是留下來潛伏在名色相續流中的力量是一直都在的。但是這些一直在的緣力,業力並不是我們修觀的對象。那麼我們修觀的對象是什麼呢?修觀的對象就是名色。那麼前面重大事件結束了,後面會有無數的重復。那個無數的重復,你可以再選取一部分,再對它修觀,觀它的無常苦無我。那麼對於這些留下的心的力量這一部分呢,它並沒有像名色一樣的那種剎那剎那生滅的相,但是它會滅去的。這些力量,你在名色流中可以觀察到,可以看到它的,可以體會它的滅去。在它滅去的時候依然可以作意它的無常苦無我。像這些微細的東西,如果我們在開始真正修觀之前,沒有對這樣的運作模式有個概念,你到了那個階段,對著智慧之光的那本書,就那麼簡單的一句話,「從過去生第五生開始一直到過去所有的善與不善的心路都要觀察它的無常苦無我」夠修五年。但是你也可以用三座四座,兩三天時間把它修完。怎麼修呢?過唄。在這之前我們已經修過七色七非色了。七色七非色就是從一生一生從最粗的慢慢變小,然後再慢慢再擴大,這個都修過了。這個都修過了,就是一聲一聲的快速的這樣過。這個是提前給大家講,修觀的我們很容易忽略的一些重點。這些重點其實你在很多書上看不到的。這個就是你在阿毗達摩的學習,真正對我們心流的煩惱的運作模式的理解,完後你覺得必須的,應該去做的。這些都是屬於五蓋的範疇,什麼五蓋?這都是疑蓋。就是我到底修觀應該怎麼修啊?能不能深入的去理解。所以五蓋是在禪那的時候是你的五蓋,在修觀的時候也是你的五蓋,在真正證悟前都是蓋。證悟之前沒有把這個蓋掀開了,不會證悟。有出來的都是一些假相。修觀以後很多假相,就像在大家在修定的時候,有很多假象,感覺很舒服,很快樂的。修觀也很多,到處都是坑。一開始就要把這個基礎做扎實。才有佛陀後來講的:
他捨斷這些心的隨雜染、慧的減弱之五蓋後,住於在身上隨觀身,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婪、憂;在受上……(中略)在心上……(中略)住於在法上隨觀法,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婪、憂。阿其威色那!猶如馴象師回答剎帝利灌頂王後,為了征服林野的習性、為了征服林野的念與思惟、為了征服林野的不安與疲勞及熱惱、為了使之歡喜村落、為了勸導樂愛人的習性而在地上埋一根大柱子,在林野象的脖子上綁住。同樣的,阿其威色那!這四念住是聖弟子心的羈束:為了征服依賴家的習性、為了征服依賴家的念與思惟、為了征服依賴家的不安與疲勞及熱惱、為了方法的獲得、為了涅槃的作證。(219)
一在家呢就暖洋洋的這種感覺,在被窩里多躺一會兒啊,好吃的再多做一點啊,先生多溫柔一點啊,孩子再聽話一點兒啊,我就享受天倫之樂,我就是很滿足了。你如果「不能征服依賴家的念與思惟、為了征服依賴家的不安與疲勞及熱惱」,各種焦慮,我們要走上涅槃的這個路是不可能的。
如來更進一步調伏他:『來!比丘!你要住於在身上隨觀身,不要尋思伴隨欲之尋;。在受上隨觀受,不要尋思伴隨欲之尋;在心上……(中略)住於在法上隨觀法,不要尋思伴隨欲之尋。我們講欲尋,嗔尋,害尋。這個就是尋的力量,尋的止息。尋的調服是是很難的。在前面你調服了,接下來的尋的調服是很難得的。
他以尋與伺的平息,自信,一心,進入後住於無尋、無伺,定而生喜、樂的第二禪……(中略)第三禪……(中略)進入後住於不苦不樂,由平靜而念遍淨的第四禪。(220)前面證得初禪,平息了尋與伺的然後二禪,然後三禪,然後四禪。
當那個心是這樣入定的、遍淨的、淨化的、無穢的、離隨雜染的、可塑的、適合作業的、住立的、到達不動時,他使心轉向許多前世住處回憶之智。他回憶起許多前世住處,即:一生、二生、……(中略)像這樣,他回憶起許多前世住處有這樣的行相與境遇。
當那個心是這樣入定的、遍淨的、淨化的、無穢的、離隨雜染的、可塑的、適合作業的、住立的、到達不動的之時,他使心轉向眾生死亡與往生之智,他以清淨、超越人的天眼,看見當眾生死時、往生時,……(中略)了知眾生依業流轉。這個是三明,前面是宿住隨念明,這是有情生死明。
當那個心是這樣入定的、遍淨的、淨化的、無穢的、離隨雜染的、可塑的、適合作業的、住立的、到達不動的之時,他使心轉向煩惱之滅盡智。他如實了知:『這是苦。』如實了知:『這是苦集。』如實了知:『這是苦滅。』如實了知:『這是導向苦滅道跡。』如實了知:『這些是煩惱。』如實了知:『這是煩惱集。』如實了知:『這是煩惱滅。』如實了知:『這是導向煩惱滅道跡。』當他這麼知、這麼見時,心從欲的煩惱解脫,心從有的煩惱解脫,心從無明的煩惱解脫。當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回]的狀態了。』這是漏盡明。
他成為寒、暑、飢、渴,與虻蚊風烈日蛇的接觸,辱罵、誹謗的語法之忍耐者,已生起苦的、激烈的、猛烈的、辛辣的、不愉快的、不合意的、奪命的身體的感受之忍住者,一切貪、瞋、癡已放下、濁穢已淨除者,應該被奉獻、應該被供奉、應該被供養、應該被合掌,為世間的無上福田。(221)這就是已經證得阿拉漢。
阿其威色那!如果國王的象未被調御、未被教導高齡而死,就名為:『已死的高齡國王象是未被調御的死。』阿其威色那!如果國王的象未被調御、未被教導中齡而死,就名為:『已死的中齡國王象是未被調御的死。』阿其威色那!如果國王的象未被調御、未被教導年輕而死,就名為:『已死的年輕國王象是未被調御的死。』同樣的,阿其威色那!如果上座比丘煩惱未滅盡而死,就名為:『已死的上座比丘是未被調御的死。』如果中座比丘煩惱未滅盡而死,就名為:『已死的中座比丘是未被調御的死。』如果新比丘煩惱未滅盡而死,就名為:『已死的新比丘是未被調御的死。』
阿其威色那!如果國王的象已被善調御、已被善教導高齡而死,就名為:『已死的高齡國王象是已被調御的死。』阿其威色那!如果國王的象已被善調御、已被善教導中齡而死,就名為:『已死的中齡國王象是已被調御的死。』阿其威色那!如果國王的象已被善調御、已被善教導年輕而死,就名為:『已死的年輕國王象是已被調御的死。』同樣的,阿其威色那!如果上座比丘煩惱已滅盡而死,就名為:『已死的上座比丘是已被調御的死。』如果中座比丘煩惱已滅盡而死,就名為:『已死的中座比丘是已被調御的死。』如果新比丘煩惱已滅盡而死,就名為:『已死的新比丘是已被調御的死。』」
這就是世尊所說,悅意的沙彌阿基勒哇大歡喜世尊所說。(222)
已調御階位經第五終了。
這一段講,當我們能夠調服我們的心,征服依賴家的習性,征服依賴家的念與思維,征服依賴家的不安、疲勞及熱惱,你去訓練呢,才有可能住於身上隨觀身而住,然後呢,不要尋思啊,去除欲尋嗔尋害尋,然後證得初二三四禪,然後再證得三明。後面這一段呢,我覺得特別值得我們警醒的是:如果國王的象已被善調御、已被善教導高齡而死,就名為:『已死的高齡國王象是已被調御的死。』同樣對我們來講,我們講不是比庫啊,我們是在家人,如果你的心未被教導,高齡而死,還是活的不錯,活到高齡了,壽終了。但是這樣的壽終,也是沒有被調御的壽終。沒有被調御的壽終,你的生命的去向是不可知的。你不知道它會去哪兒。我們講,如果心如果沒有被調御,大概率都是四惡趣。如果我們在中年就死了,那就更可憐了。包括中年,年青而死,不是善終,而增長智慧都是沒有被調御的,這個生命就很可惜。如果人的生命是有意義的話,那麼就是要增長你的智慧,而增長智慧是要被調御出來的。不會自己冒出來的。調御是調什麼呢?是調煩惱。我們的智慧為什麼不能顯呢?是因為被煩惱遮蓋。我們在講痴,moha又一個特相,是遮蔽你內心的光明。如果不把纏痴拿掉,智慧就不會光顯,光明就不會出來。因為無始以來,我們的煩惱非常的深厚。就要像調服遮蓋大象一樣,從最基本的最粗猛的煩惱來調服它,讓你的心不狂野,能夠守護根門。根門守護完以後,再想,這個生命到底是做什麼用的?這個生命一定要樹立一個生命方向:我們作為一個佛弟子,我們的生命的唯一價值就是透由它斷除煩惱,來削弱我們的煩惱。在因緣當下,我們必須在世俗上要承擔一些責任,但我承擔責任的所有的心態都是要導向善。對家人,孩子,太太,全世界所有的老人,太太,孩子,為眾生服務,帶著服務的心態。在服務的時候不要太貪婪,該要的要,不該要的沒有必要。我們的生命目標不是要多少,是要增長智慧。然後正命,修習警寤。每一天的生命應該怎麼過?當你臨睡的時候,看一下你這一天有沒有空過。這一天有多少的善法在內心中生起,這是我們要觀待的,這樣開始再訓練,在這樣的基礎上再談的上正念正知。沒有這樣的基礎,你整天都是很忙,整天都是無數的事,怎麼能夠正念正知呢?能夠正念正知就是你的心所緣單一了,心沒有太多需要求的,然後知道隨順因緣了,屬於我的我就去拿,不屬於我的不強求。業到面前了,生病了,接受它,然後處理它。該看病看病,該療癒療癒。接受是最重要的,不接受會產生出更多的毛病出來。這樣的基礎才談得上正念正知。
然後要心遠離,心要內在遠離不善,外在遠離惡友不善。這樣的話才談得上我們在去除五蓋的時候,做梳理的時候我們才能夠真正的梳理到位,才能看到我們內心深處的那些由於三顛倒而殘留在我們名色流的那些隨眠的纏痴。才能有辦法來去除它。那麼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修習四念住,真正修習止觀才能夠很穩定,一步步的往上走。我們這一次學習調御地經,我們簡單的過一下。
28天梳理調御的方法和路徑
我們從這裡看,我們有被調御嗎?我們希望被調御嗎?我們應該接受什麼樣的調御?這個調御的方法和路徑有沒有這樣去思考過。這樣,我們前三天提出這樣一個命題。接下來,我們這一月的時間就開始調御。
- 1.找出你這一生,在現在你能夠觀待的情況下,最需要調御的一些習慣,能夠拿一條出來就夠,你覺得最需要要去解決它的,寫下來。就是這樣的隨雜染要處理它。我決意在28天時間我能夠把它調御了。真正斷除是不可能的,要道智才有辦法徹底的斷除。但是你可以調御它,讓它不冒,不成為你禪修工作生活的麻煩製造者。列出來,拿本子寫下來。這樣的一個隨煩惱,從哪裡來呢?遠的我們不講,過去生大部分人還看不到。你從這一生開始,這樣一個隨煩惱,你先找到這個隨煩惱。以前的八步梳理,讓大家先記下小時候深刻的記憶。現在我們要從煩惱下手,要找到阿毗達摩學這麼久了,我們是能夠看到自己的心相的。你看不到你也可以找別人,大家做個邀請,向你的同班同學提出邀請,請求你幫我指出來:你覺得最受不了的是哪一點?把別人當鏡子。往往我們身在廬山不識自己的真面目啊。而別人的眼睛都是雪亮的。我們挑別人的毛病都很厲害的。別人能把你看清楚的。但一般情況下,因為你這些習慣都是你心中所痛,別人是不敢碰的。你正式提出邀請就不一樣了。我請求你,為了我的利益幫助我,自己能找到挺好,其實不管自己能找得到找不到,都應該向別人提出一個邀請,請人家幫我找出這個問題來。乃至於這28天時間裡面,為瞭解決這個問題,希望你給我提供幫助。時不時的幫我提一下,看我這個東西能不能很強烈的冒出來。如果你的心夠有力量的時候,你也可以做這樣的邀請。
2.完了以後,我們去觀察,這樣的隨煩惱開始現行,在這一生裡面,在什麼地方它經常會出現。你去推衍到這一生最早有這些毛病的這些場景。然後用八步梳理法一路再往下梳。來回的去觀察,來回的去找,然後在這28天看能不能比較大幅度的鏟除它,清理它。有一些現有定力,它可以追到過去生。昨天跟以為sayalay去講,突破,穿過去。穿過去到上一生。在看上一生看到有沒有這樣的場景。沒有這個場景再往前追,定力好的人呢,你可以去到每一生的臨死速行心那個位置上,決意我要看到這一生的跟這個煩惱相應的那些場景。你定力夠的話,那些場景都會出來,你就可以修四界差別,看看它的無常苦無無我。這種去除你名色相續流上的隨煩惱的效果是很明顯的。那這是後一步了。對於我們這一生的人呢,這一生大部分的人能記住,我們就按這種方式來做。
開始行動起來!調御自己的心!找馴象師,請求其它人幫助,竪幾根柱子,把自己該綁的地方捆起來。把脖子捆起來,把腳捆起來。把鼻子捆起來,訓練它。但是要有方法,跟心要先講好:我們這個月要好好的訓練,我們要成為一個已調御的象王,已調御的國王象,而不至於到死的時候變成是未被調御的死。好,我們今天的課就到這裡。我們回向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