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 2021-11-26 上午10.48.09.pn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不善的類別:四漏、四暴流、四種軛、四種系、四種取、六種蓋、七種隨眠、十種結、十種煩惱。

 

巴拉密就是沒有被渴愛所染污的、能夠導向涅槃的、導向成佛的這樣的良善的高尚的心理素質。它是一種業力,也是一種緣力。

 

 

 

 

三十七道品-苦之集 5

六種蓋、七隨眠

 

 

禮敬善吉祥長老,尊敬的法悅尊者,各位尊者、各位尼師、各位賢友,大家晚上吉祥!

 

一、復習不善的類別

    (一)三種顛倒的斷除

我們上一堂課學習了從「想顛倒」到「趣顛倒」,特別講到了我們經常會有的三種虛妄思,然後兩種殊勝居,兩種趣:凡夫趣和聖者趣,根源都是顛倒。

三顛倒呢,我們前面的課程講過了,就是「想顛倒、心顛倒和見顛倒」。這三種顛倒,其實都是把本來不是常、樂、我、淨的因緣和合的有為法視為常、樂、我、淨,只是程度的不同。那麼這三種顛倒怎樣才能斷除呢?依據《阿毗達摩》的觀點,初道(初果道智)可以斷除對事物常、樂、我、淨的見顛倒、對事物的「常」和「我」的想顛倒和心顛倒,這一部分是在初果道智的時候可以把它斷除。那麼到證得二果的時候,二果的道智可以減弱剩下的其它顛倒的力量。三果道智可以斷除常、樂、我、淨的這個「淨」的想顛倒和心顛倒。常、樂、我、淨的見顛倒在初道的時候都已經斷完了。對於「樂」的想顛倒和心顛倒要到四果道智,要到阿拉漢道智的時候才能夠完全斷除。

 

 

(二)不善的類別

我們上一堂課講到眾生不是以涅槃為依止,而是以五蘊合和之身,這個剎那生滅的非「常」的、無「我」的這樣的五蘊為依止,這是最大的顛倒。由於這樣的顛倒,而有渴愛,而有無明。我們這幾堂課下來一直講的不善的類別:四漏、四暴流、四種軛、四種系、四種取、六種蓋、七種隨眠、十種結、十種煩惱。這些都是我們在修行過程中需要逐一把它斷除的。我們花了很多的時間來解釋、來重新學習,這些平常我們都很熟悉,但是好像又感覺離我們很遠的名相,我們必須在日常生活中能夠發現它,能夠對它正對治,從而削弱它,乃至最後我們生起道智,斬除它。那認知它就顯得很重要,如果我們不能夠認知它,那談何去削弱它和斷除它呢?對吧!所以我們今天就用很快的時間,把這個「攝不善」的概要我們再復習一下。我們相信多次的課程,包括善吉祥長老的課程大家都很熟了,那我們再簡單復習一下四漏——欲漏、有漏、邪見漏、無明漏。我們記著:漏āsavaā是向的意思,那麼sava這個流向,梵語的表示是流動、流向的意思。那麼這個漏呢,就暗喻著它是往外流的意思,流出的意思,心中的污穢流到外面來這樣的一個意思。那麼「漏」,其實在印度本土裡面,在印度傳統上是佛教跟耆那教都共有的。在四漏當中,欲漏和有漏都是屬於貪心所。欲漏是對五蘊的流漏;有漏是從色、無色這個業產生的兩種「有」的流漏。也有一些解釋為有漏就是對生命的渴愛的一種漏,也就是我們剛才講的,眾生以五蘊為依止的也可以列為是流漏。見漏就是邪見的漏;無明漏就是無明的漏。

 

四暴流跟四漏其實是一樣的,只是佛陀為了更進一步地強調這種四漏就像暴流一樣,它能夠把諸有情衝到生存的海洋,也因為它們非常難以渡越,所以被稱為四暴流,它其實也是四種漏的一種作用。四軛,就是欲軛、有軛、邪見軛、無明軛,內容跟四漏是一樣的。被稱為軛是因為它把諸有情套在痛苦裡面,不讓它們逃脫。

 

(三)四系與四取

四系有一點點差別,就是貪身系、瞋身系、戒禁之身系、這才是真實的這樣身系。身系是因為他們把心繫於身,或把今世之身繫於未來世之身而得名。其實就是我們剛才講的,眾生以這個五蘊之身為依止。以這個五蘊之身為依止就要讓它存活,就要尋找四食 —— 四種食物。那麼對於四種食物,對生存有幫助的你就會貪,對生存沒幫助的你就會瞋。圍繞著這樣的四食遍尋求的過程,而有各種各樣的方式、方法,乃至於戒禁取。四種取是:欲取、邪見取、戒禁取、我論取,這是邪見的層面,這個除了欲取,其他都是屬於邪見的層面。認為「色蘊是我」,或「我擁有色蘊」,或「色蘊在我裡面」或「我在色蘊裡面」,這是屬於我論取的範疇。長老們在講邪見這個部分已經有很詳細的說明瞭。

(四)六蓋和七隨眠

六種蓋大家都很熟悉了,就是五種蓋再加上無明蓋。蓋就是會阻礙通向天界、涅槃之道而得名,它會阻止我們未生的善法不生起,使已生的善法不能持久,這樣的心所稱為蓋。接下來是七個隨眠,欲貪隨眠、有貪隨眠、瞋恨隨眠、我慢隨眠、邪見隨眠、疑隨眠、無明隨眠。隨眠 anusaya,就是潛伏的意思,在他們所屬的名法之流里的煩惱,每當諸緣具足的時候就會浮現出來,成為困擾我們的困擾性的煩惱,這是「七隨眠」。

(五)經教法的十種結與論教法的十種結

經教法的十種結:欲貪結、色貪結、無色貪結、瞋恚結、我慢結、邪見結、戒禁取結、疑結、掉舉結、無明結,這是經教法的十結,比喻諸有情被綁在生死輪回這樣的不善心所。論教法的十種結是:欲貪結、色貪結、瞋恚結、我慢結、邪見結、戒禁取結、疑結、嫉結、慳吝結、無明結。最後是這十個煩惱:貪煩惱、瞋煩惱、痴煩惱、慢煩惱、邪見煩惱、疑煩惱、昏沈煩惱、掉舉煩惱、無慚、無愧。被稱為煩惱是因為它們折磨我們的心,或因為它們把有情拖下內心污穢與墮落之境而污染了心,被稱為煩惱。

這些煩惱其實對應起來,都是我們十四個不善心所之一。很多人問《阿毗達摩》要不要學?《阿毗達摩》如果不學,我們就不知道什麼是煩惱、煩惱是怎樣的分類、如何去認識它。如果都不認識它,談何斷除呢?最後大家都是空的。

 

二、人類被兩股力量徹底地束縛

     (一)名色相續流和物種相續流

我們前面講過了,人類被兩股力量徹底地束縛:一股力量是從名色相續流裡面傳遞下來的,包括業力、各種緣力和習性;一種是從物種相續流傳下來的,我們講人類的基因或者特徵。這兩股力量把我們人類徹底地捆住了。它是怎麼個捆法呢?剛才我們已經講了,從四漏一直到十種煩惱,那它要麼潛伏在名色流裡面,以潛伏的形式存在。對境的時候,它們有的多會轉起為困擾性的煩惱,巴利裡面我們有些大德把它翻譯成「纏」,糾纏的纏。再一類,往下就會擴展為違害性的煩惱,呈現為貪和瞋的行為,成為我們十不善業裡面身三、語四的不善業、不善的行為。那這兩股力量,它是怎樣的表現,怎麼在我們身體上起作用呢?首先我們來看物種相續流。對我們人類來講,很多人說我們人類是高級的社會動物,這是自我誇獎。其實就是一個動物嘛,哪有什麼高級、低級之分?就是動物。人就是一種動物,那麼動物性的基本特點,從佛教的角度來講,就是以五蘊為依止,就是我們是皈依這個身體的,以這個為皈依處,不是以三寶為皈依處,以五蘊為皈依處的。然後是以生存和物種繁衍的這種內在需求為主要驅動的行為。

 

(二)科學家對人類的自我評價

我們所有的行為特徵其實是圍繞著你的生存和物種繁衍展開的,簡單來講就是這樣的,沒有什麼特別的。至於你會說:「沒有啊,我也想歲月靜好啊!」那也是編出來的,那也是四食的一部分。就是你喜歡這種眼觸,喜歡這樣的身觸,僅此而已。那對於人類學來講,對這個「人」做了一些定義,說人能夠製造精緻的工具,並且能夠熟練地使用工具進行勞動,有豐富的思惟能力,有判斷跟實際情況沒有衝突和跟實際情況有衝突的能力,有初步維護地球生態圈的能力,有創造能力和控制修復能力。人與人之間應該和睦相處,信任和溝通是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生存方式。與其他動物相比,人類具有高度發達的大腦,複雜的抽象思惟、語言、自我意識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人類直立的身體構造,使得人類的前肢可以自由活動,這讓富有智慧的人類得以掌握遠超出其他任何物種的工具使用能力,並最終發展出強大的勞動能力和創造性。這是科學家對我們人類的自我評價。科學家如果看過天人,我相信他不會這麼評價。看過欲界天的天人、看過色界天的天人的時候,他就不會這麼簡單地評價、自我標榜一下。其實我們這麼一長段的話,是對我們人類充滿仗義的描述。

我們回歸到前面這一段動物性的角度來講,還是為了生存和物種的繁衍。生存就是我們吃、住、行,你每天要吃飯,每天要睡覺,冷了要穿衣,熱了要穿薄的,就是這樣的一件事。但是你每一件事會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乃至於做到戒禁取為止——就是飲食要多麼地精緻,吃素要吃到連鍋都不能跟人家的混在一起。你說他能夠有很強的思惟,很複雜的抽象思惟。抽象思惟都乾嘛了?都乾這些。我們把各種吃的東西研究到多麼精緻,我們這個普洱茶要做成什麼樣的,要怎麼樣來發酵,這其實就是喝茶!嘛那麼我們對於物種的繁衍,它本來就是赤裸裸的物種繁衍,我們標榜為愛情 —— 多麼高尚的愛情!生命都可以拋棄,愛情價更高,就是我們人類自我整的這些事。對於一個佛教徒呢,就必須看清楚這個問題,你不看清楚這個問題,就會掉在這個圈裡面。

所以簡而言之,我們人類的所有生命活動就兩個目的:活著和物種繁衍。你只要想活著,你以這個生命為依止,而這個生命是剎那生滅的,從真相上來講是剎那生滅的、是無常的、是dukkha的、是無我的。那你以它這個不真、不能恆常的東西、苦的東西、無我的東西為依止,這個生命它不會是快樂的,它一定永遠充滿著苦難,我們講「認賊作父」。我們為了維持這樣的一個很不堪的生命,我們講dukkha的生命,不圓滿的、下劣的、受逼迫的、壞滅的這樣一種生命存在,我們漠視它的無常、苦、無我,我們要對它各種粉飾,就是我們剛才講的,人類對自我的評價,我們用各種各樣的方式粉飾它。其中,我們在前面課講到的,最典型的就是說,我們會追求快樂。對於五蘊的快樂邊際效用遞減效應,我們會忽略它,所有快樂它都不會持久,但我們不會記住這個問題,我們每天還在追求這個快樂。所以無始以來,我們都是這樣的一個生存方式,自己騙自己。

生命的輪回是最大的內卷。那是什麼東西讓我們被捆在這裡面呢?就是剛才我們學下來的,一路從四漏、四暴流、四軛、四系縛是怎麼樣來系縛我們?是怎樣的我們被遏住了?讓我們被捆綁住,無法渡越呢?那這個就是在另外一條的力量。

(三)六種心理余勢

我們講無始以來名色相續流裡面的那一股力量,那這一股力量是什麼東西呢?歸結下來就是六種心理余勢,就是心理的力量。

第一個是我們很熟悉的kamma,就是業,由我們每一次身、語、意所造作的,心所所造作留下來業的力量;

第二個就是我們剛才講的七種隨眠anusaya,不善心所和貪、瞋等所遺留下來的心理余勢,這些不善心所驅動我們過去生中所作的殺、盜、淫、妄的這種不善行;

第三種是巴拉密pāramī,善心所遺留下來的心理余勢。這些善心所關係著我們過去生中所做的佈施、持戒等種種善行,我們講十種巴拉密;

第四種是我們的喜好,也翻譯成叫意向,就是你的喜好和厭惡,由過去生所經驗過的喜好和厭惡,這一生還會重復ajjhāsaya

第五種是習氣vāsanā ,就是各種傾向,就是我們的習慣,比如走路是快還是慢,這些習慣;

第六種是行carita,就是我們的心性或者我們的性行。在《清淨道論》裡面講的貪性行者、瞋性行者、痴性行者、有信行者、覺行者和尋行者,這六種性行就是屬於行的範疇。這六種心理余勢呢,它會透由什麼東西傳流下來呢?我們剛才誦二十四緣,其中無間緣、等無間緣就是現在這個心識剎那滅去的同時,下一個心識剎那無間的生起。而等無間緣是依著心的法則、依著心的順位,而無間地生起。所以經常有人會問說:「你們佛教徒說這個有業啊,那業放在哪裡啊?業藏在哪裡啊?」所以你說過去的習慣,過去的「意」藏在哪裡?它不需要藏,它就在你這個五蘊的身體裡面,無始以來,無始以來的所有信息都在你這一團名色裡面。在當下這個剎那,你所有的信息都在這,為什麼?從無間緣、等無間緣一直留下來,都在你這兒,就每一個剎那、每一個剎那往下流。那大家以後修十四御心法,修出神通來,你就可以明白,你看起來好像要去追溯過去,其實都在你這兒,你直接就能看到。

      

         三、 名色相續流的影響

      (一)影響我們這一生行為的業

那對我們這一生來講,我們這一生的行為習慣受哪些影響呢?第一個影響就是這六種,前面這六種通過無間緣、等無間緣不斷地傳流下來,在你身上。第二個影響比較大的就是我們前面講到的上一生臨死前成熟的那個業,我們講這一生令生的過去五因,結現在五果。從十二緣起來講,就是上一生臨死前成熟的那個業,以及造這個業的動機的無明、愛、取。「無明、愛、取、行、業」——過去五因,導致今生「識、名色、六入、觸、受」——現在五果。那麼過去上一生臨死前成熟的那個業,它一定是一個行為,不管是身行、語行、還是意行,是一個心行,是一個業行,留下業的力量。留下這個業的力量,我們學《阿毗達摩》知道,如果這個業就是你上一生造的業,那原則上,應該是它的第七個速行心來感的果報;如果是過去生呢,那麼應該是從第二到第六速行心。那這個速行心它就是一個心、一個名聚。對於人來講,我們是善趣結生。善趣結生的話,你至少都是二因。我們在座的不可能有無因的。無因就是盲聾瘖啞,缺胳膊少腿。那今天能夠坐在這兒,能夠來學習,三因都是有份的,二因不容易來,實在話是這麼講。對一個三因結生的人,最少三十三個名法。三十三個名法中,通一切心的心所,有喜、無喜,差別在這裡面,你要麼十三個,要麼十二個;十九個遍一切善的美心所,可能有慧,可能無慧,對三因結生來講都是有慧;當然,也有可能由於你當時在修心,你可能有,也可能有隨喜這樣的心所存在。

那麼我們要知道,上一生臨死前的那個業行、那個心裡面的所有心所的素質,對於我們這一生的結生心這個心所的素質,是有很大關係的。如果你上一生成熟的那個業,就是到僧團去佈施、做供養,很歡喜地做供養。顯然,你的無貪心所會比較強。然後你歡喜地供養,你的心所一定在,所以你這一生一定就悅俱,你的無貪就比較強。你一看到寺院就會想去佈施,自然親依止緣的緣力就會起作用。那你的結生心裡面,你想去供養,你有這個善欲,你這個心所它有這樣的潛力,你的勝解心所面對寺院的這種佈施,會很容易做決斷。以後再碰到寺院,你會毫不猶豫,那你的容易起來對三寶的信心,你會容易有正念,在佈施時容易有正念,會有慚、有愧無貪無瞋中捨性輕安輕快柔軟正直、適業練達。這些心所,我們現在這一生結生的這些心所的素質,跟我們上一生臨死前成熟的那個業,當時造業的那個速行心的心的素質是關聯的。

我們知道,我們這一生的結生心跟我們這一生的有分心是同一種心,心所的素質是一樣的。因此在我們這一生當中,生起最頻繁的、數量最多的是有分心,而有分心的素質跟我們上一生臨死前的那個業行的心的素質是相關聯的;也就是說,上一生我們做一件什麼樣的事,在做那件事情的時候安的什麼心,以什麼樣的心理狀態去做,那時候心的素質是怎麼樣,都直接影響你這一生的有分心。有分心是最平常出現在我們的心流裡面的。有分心的素質對要轉起的心路,這個自然親依止緣的緣力會援助相關的心所的素質生起來。這個也是對我們這一生影響很重要的一個部分,一個是過去傳留下來的,一個是上一生臨死前的這個內容。

所以我們講什麼叫先天呢?就是先天的六種心理余勢,加上上一生臨死前成熟那個業的業行的素質,就是先天的。那到我們這一生來,會遇到什麼樣的父母也是有一定的概率。就是你有什麼樣的心理余勢,上一生臨死前成熟的那個業的無明、愛、取,會對你這一生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它是有關係的。那這一生,到了這一生家庭出生以後,我們講父母親是我們最早的老師,這個家庭的環境,父母親可以給我們提供的所有軟件的氛圍、硬件的氛圍,就像一個模子,就像一個模一樣。如果我們前面說過去的六種余勢在臨死前成熟的那個業行是我們名法的基因的話,那你出生在怎樣的家庭,你的父母、你的環境就是現在的模因,就像是入一個模一樣。那麼父母親的教育對於你的成長還是很重要的,但是你過去的基因跟你父母親提供什麼樣的模因也是有關聯的,是很複雜的交互的這樣一種方式。所以我們前面跟大家講梳理、八步梳理法,那基本上梳理,我們是從一些事件上來看,從那件事件來看,然後來看到我們煩惱運行的狀態。

其實我們也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來看,就是你去檢查你自己的六種心理余勢,你也可以粗粗地去檢查你的有分心到底會有什麼樣的素質,挨個挨個來看看。在你禪修比較平靜的時候你去觀察,觀察你自己的心。哪一些心所的素質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多多少少能觀察出一點來。那這樣的心理余勢加上你這樣的心理素質,會在什麼地方結生,完以後你碰到那些事,你會有什麼樣的心理反應。所以同樣比如說小的時候,有的人被爸爸、媽媽天天痛打,他都沒感覺,很歡喜「你打吧!」但有些人就一次,就像我講的我的故事,我爸就說過我一句話,我就記了二十多年,那就是我的心理余勢,就是我這個人比較會記仇,看起來是這樣,分析下來是這樣。那很多人他就不會啊,比如說,當時我們家鄰居,有個男孩,比我大幾歲,他爸媽天天揍他,天天揍他,但是他怎麼揍都對他爸爸媽媽特別親,所以就是不同。所以我們經常講:「我怎麼遭遇這樣,我的原生家庭如何啊!」這是你的問題,你怪誰啊!攜帶著六個余勢。這不是我說的,是《阿毗達摩》、西亞多們說的,這是你的問題。你會落在這個家庭,然後你一哭,哭就揍你,揍你完以後你是什麼反應,那是你的事。你的反應就是你的六種余勢留下來的一種習慣性的反應模式,不要怪別人,找自己。所以八步梳理法一步解決 —— 都是我的錯,原諒一切人,然後都導向善法,啥事都沒有,對吧!所以從八步梳理法改為一步梳理法,梳理不到就說要按經典的來,繼續八步,八步改為十六步。

 

(二)異剎那業和俱生業

那我們一點點來講這六種心裡余勢,第一種是業,之後會講有兩種業,一般沒學二十四緣的不知道有兩種業:一種是異剎那的業,一種是俱生的業。異剎那業大家都知道,就是過去的潛存著直到因緣具足時產生果報。善業和不善業依業緣之力成為果報蘊合業生色的緣,這是一種業,異剎那的。最快的異剎那就是道智生起以後,無間果智生起,這是最快的異剎那,就是前一個跟後一個的異剎那。其他的異剎那大部分都會時間比較長一點。俱生業就是很多人忽視掉的一個問題,現在的成為與其同時生起的心、心所法的緣,依業緣之力成為其相應心所以及心生色的緣。所以我們經常講,你造業的時候要等未來產生果報。哪是未來?當下就報!是不是,很簡單。當你是不善心的時候,比如你生起一個瞋心,瞋心生起的當下,我們說瞋是什麼?它的特相粗野;它的作用燒毀身心;它的現起就像狂暴的眼鏡蛇,心所依處被燒毀掉。瞋心生起的當下,你的心臟就很難受,滿臉通紅,糾結。是不是受到傷害?是不是果報?俱生業的果報,當下就報了。那這個善心也是這樣,當你善心生起的時候,在心所引導下的善心,就有輕安、輕快、柔軟、適業、正直、練達六對,當下就很舒服、很輕安,內心很通透、很豐滿,覺得很充盈,內心很踏實,沒有恐懼,沒有糾結。貪呢,即使是很好吃的東西或者很好玩的東西,你在享受它的同時,第一個,它會集中在根門上。大家體會一下,比如好吃的集中在味蕾上,好聽的集中在耳根上,然後慢慢會蕩漾到身體上,但是它還是會集中在那些根門上。當你在貪的時候,你會擔心被別人拿走,你心裡面或許會有惴惴的不安、淡淡的不安在裡面,你自己感覺一下看是不是。吃好東西趕快吃,人就是這樣,所以這個就是俱生的業它產生的作用,對心的作用就是貪,貪就是黏著,讓你下來就會感覺你的心肉被扯掉一塊這樣的感受。你的心被染污、被破壞,然後產生黏糊糊的心生色法。瞋心產生這種沈重、僵硬、不適業的心生色法堵在你的心血管上,導致你心臟病,這是俱生業。這不是我說的,所有的心血管科的醫生講,心血管疾病的病人百分之一百脾氣不好。心血管病都是自己搞出來、氣出來的、瞋心瞋出來的。怎麼搞得呢?俱生業,不是異剎那,異剎那就是它成熟到一定程度,直接心肌梗塞死掉了,作為助緣。這是兩種業。這兩種業,我們細的不講了。

 

(三)七種不善的潛存力

業是怎麼顯現的呢?我們引用《彌蘭王問經》,這個彌蘭王問納先尊者:「尊者啊,業在何處呢?」納先尊者說:「大王,心並不是儲藏在心裡的某處,心是短暫的,也不是在身體或其他的部位。但業依心法和色法而住,然後在適當的時刻呈現,這就如同我們不會說芒果藏在芒果樹的什麼地方一樣,但依於芒果樹季節到時,它們就會冒出來。」這是業的一種方式。至於說業怎麼運行啊?有多少種業啊?這個業有多少定則啊?這個前面我們很多長老已經講過無數回了,我們就不再重復。那麼第二種心理余勢,就是七種不善潛存的余勢叫隨眠:著的隨眠、隨眠、隨眠、隨眠、邪見隨眠、隨眠和無明隨眠。這個欲貪的潛存力,當我們享受感官的快樂的時候,我們的享受和後續的動作剎那、剎那地生起滅去,但它們將其性質或潛存的力量傳遞給後繼者,這就是欲貪的潛存力。

 

欲貪的潛存力,就是你的心會去作標記。會欲貪的原因,是你貪的東西都是會帶來快樂的,也就是會對我們的生存和物種繁衍有利的,它就會給你感覺到快樂;因為快樂,你就會想繼續擁有下去,貪著它。那這個過程呢,我們知道,每次的經驗,我們的心所就給它作標記。所以我們經常講,「想」欲貪的想,還是無貪的想?這是一種記憶的形式存在,它也通過無間緣、等無間緣的形式傳流下來。我們世俗來講就是記憶啊!我們講「美好的記憶啊」,「我們過去美好的童年啊」,「我們美好的初戀啊」,都是蘊標記。當時受生存和物種繁衍這兩種動力驅使下的一種錯誤的認知,然後我們把它標記為美好,然後每天就要去追求,在快樂的跑步機上每天這樣不斷地奔跑。那對生命的執著呢,我們剛才講了有、有隨眠,就是我們以我們的生命為依止,以我們的五蘊為皈依處,這樣的隨眠就會讓我們對這個身心、對這個五蘊之身產生執取、執著、珍愛,每天就是給它做各種各樣的勞動服務,為了這個身體服務,終其一生服務。然後我們會給它編造很多美好的字眼,我們講說「形象要端莊啊!言行要如何」,在裡面做各種建構和情感的投射,然後在裡面建構一個「我」的形象出來,然後在裡面糾纏,其實它就是對五蘊的執著,簡單來講就是這樣。

瞋恨和傲慢也會以余勢的方式潛伏在我們的心路裡面。這個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就是有些人比較容易生氣,有些人天生就比較自負,即使沒有什麼知識,他也會卑慢,這跟過去有關,過去生存留下來的東西。邪見、無明也是這樣。當時佛陀證悟以後,省思完《阿毗達摩》,他發現佛法太深奧了。當佛陀準備入滅了,大梵天來祈請。為什麼?因為眾生的無明太厚了,沒法度。

那也就是說,這些內容,如果我們去看人,看多了你就會發現,每個人在這七種隨眠上差別都很大,這個都是累世存留下來的。我們在眉繆的時候,曾經跟一些修緣起的禪修者交流,我曾經問過的人基本上無一例外地告訴我,就是很多世以前就是這個樣子,很多生以前就是這個樣子,現在什麼樣子,過去二十生以前都是這個樣子。其實我們看自己就知道,就是現在大家都在修行,包括我們現在出家,穿上袈裟了,有多少人願意對著自己的煩惱下手?真乾,刀鋒向內,刮骨療毒,有幾個?今天光明智賢友找我怎麼樣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討論的結果,就是說看、聽、嗅、嘗、觸的每一個當下,能不能夠先停下來?不要隨著這六種心理余勢直接就去了,能不能先把這個練習了?不要想著我哪一天生起道智。如果這一步都停不下來,還能生起道智?這是美夢啊!正念、正知,每一個當下正念、正知能不能練起來?碰到問題的時候,能不能夠不要跟著習慣就衝出去,而是能夠停下?你第一步能夠停下來,再說你用什麼樣的方法對治。我們大家就練,比如說願意乾,拿一個月。光明智賢友問:「這個尊者說多長時間?」 「二十八天。」乾它二十八天看看,記一記,看、聽、嗅、嘗、觸,你正念了多少回?那就是真乾。我們無始以來留下來的也有好的,不會都是不好的,都是不好的我們就來不了這裡,對吧!

 

(四)十種巴拉密的潛存力

我們有很多良善的素質,最典型的就是十種巴拉密。那十種巴拉密明昆西亞多在《大佛史》裡面就有講,《大佛史》這本書,我們的敬法尊者翻譯成《南傳菩薩道》。《南傳菩薩道》講的十種巴拉密就非常系統、非常清晰地表述了什麼是十種巴拉密,什麼是巴拉密的素質。巴拉密就是沒有被渴愛所染污的、能夠導向涅槃的、導向成佛的這樣的良善的高尚的心理素質。它是一種緣力,也是一種業力。那具體表現為佈施的行為、持戒的行為、出離的行為、智慧的行為、精進的行為、忍辱的行為、真實語的行為、決意力的行為、慈愛的行為、捨的行為。我們自己來看,對照一下,我們這十種巴拉密,哪一種比較強有力?哪一種比較薄弱?哪一種巴拉密它還不能真的稱為巴拉密,只是它有那股力量,它總是要被渴愛染污,你是可以觀察到。舉個例子講,你佈施的時候,你總是「有行」,要別人慫恿你才會去。而有些人呢,比如說,經常在眉繆的時候,有些人就特別懂佈施,他能隨時觀察到,「哎喲,禪林現在需要這個,尊者們需要這個」,他就能找到很多佈施的機會,很歡喜地去佈施,很主動地去佈施,這樣的人。然後他發起佈施了,有些人說:「啊,我隨喜一下啦」,或是說:「你們去做吧,我隨喜」。隨喜當然有隨喜的功德,但是他就沒有佈施。對於隨喜,以前有個錯誤的理解,就是隨喜就擁有他的功德。怎麼可能!人家佈施,你沒有佈施,你怎麼會擁有佈施的功德?你有隨喜的功德,你沒有佈施的功德,要搞明白。人家佈施,你隨喜,你有隨喜的功德,佈施的功德是別人的,跟你沒關係。

那持戒呢,同樣持戒,有些人持戒就很清淨,而且很歡喜、清淨地持戒。我們在緬甸會經常碰到這樣的,比如說,我們帕奧總部有一個大西亞多,他持「不倒單」,他常坐不臥,在他的孤邸,床上沒有東西的,周邊也沒有任何雜物,就一個鉢。我們認識他時,他已經快70歲了,但你看他很歡喜、充滿笑容,他不會糾結,也不會去跟人家炫耀「我常坐不臥幾十年了,現在都幾年了」。人家請求說:「哎,西亞多,能不能教我?」他一聽就很歡喜:「你要學,我教你!但是要慢慢來。」就像我們悟貢西亞多,長時間持三衣,走到哪裡都很自在的這種持戒。但我們持戒常想怎麼鑽空子啊,「這個算不算?這個不算嗎?不算我就可以自在一點。」所以持戒的巴拉密就不同咯,對不對?持戒的巴拉密是不一樣的,其他的也是,你去一個個對對看。

 

(五)好惡、習氣與心性

我們對戒的態度會是怎樣,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心行,我們心的素質和煩惱,直接影響到我們未來解脫的素質和道智的初起,這是關聯的。後面有三種:一個就是我們講的喜好、好惡;還有一個習性;還有一個心行;這些都是我們過去生留下來,你看很多人,包括兄弟姐妹,他們都會有很多不同,這個原因是由於過去生。有些男人有女性化的性格,長得像女人、聲音像女人、舉止像女人、感覺又是像女人,這些人他過去生很有可能是女人或者傾向女人,這一生的無明、愛、取不夠強,所以他是男人啊,甚至會平常現女人相。從《阿毗達摩》的觀點來講,我們相信他過去女性化的性格,包括他們的好惡、習性和心性,都依著無間緣和等無間緣業緣的力量,從先行的心傳遞到後續的心,從過去生到現在世。女人而具有男人性格的性情也是這樣。這些獨特的功能是由心記住著無間緣之力來執行的,而不是我們的大腦。在我們死亡那一刻,大腦將會徹底停止作用。若事實果真如此,我們顯然能夠用一種比較健全的方式來管理我們的心和心所產生的行為,這樣能夠重新塑造並改建我們的生命。正因為如此,佛陀這樣說:「比庫們,我不見有任何生物比有情更神奇,他們因為有心而神奇,是故心比那些有情更神奇。你們應當恆常思量,長久以來,此心為lobha(貪、渴愛、執著等心)、dosa(憤怒、憎惡、嫉妒),還有moha(無知、痴、迷惘等)所染污,心染污則眾生染污,心清淨則眾生清淨。「心淨則眾生淨」就是這麼來的。

我們今天講到了這六種余勢,還有我們上一生臨死前成熟的那個業、過去五因對我們這一生的名色相續流傳留下來的影響,這是一股非常強有力的力量。那我們作為人類,人類這個物種本身他的這種行為、他的這種基因,也是對我們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你到青春期的時候,大家都知道,都經過青春期,青春期的時候有很多的問題,物種繁衍的問題就會非常困擾著你們,你不能突破它,不能看透它,它就是想讓你做物種繁衍的那點事,哪有什麼愛情!但是它是如此地有力量,然後呢,你如果不認識它,你就在裡面編造,編造各種常、樂、我、淨。

佛陀就用剛才講的四漏、四暴流、四軛、四系、六蓋、七隨眠、十種結、十煩惱,說明人都被捆死在裡面。我們現在就是這樣被捆死住,那怎麼辦?善法生起,不善法自然就不在了,很簡單。每一個看、聽、嗅、嘗、觸的當下,不要跟它走,要轉向善。我們一個心識剎那只有一個心生起,當你善心生起來的時候,不善心就不在。如果你不被捆住的時候,修行就很簡單。你只要每一刻讓善心生起,只要你有正念的時候就有善心,只要你的心回到你的身、心的時候就是善心。不需要說我天天都要供養,我天天都一定要如何才有善心。正念就是善心,覺知呼吸就是善心。長老們都講:「專注呼吸。」只要是善心就是導向善,就能夠突破所有的束縛。佛陀講:「如何渡過暴流?我不停留,我不掙扎,渡過暴流!」

祝願大家早日渡越暴流!薩度!薩度!薩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