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4

 

 

【第三覺支:精進】


第三覺支——精進,是持久、連續地將心導向觀察所緣的精力。巴利語的精進(viriya)被定義為「英雄本性」(vIrAnam˙ bhAvo),意指「英勇的狀態」,這讓我們明白,自己修習中的精進風格與特質——它應是勇猛的努力。


用功與勤勉的人,不論做什麼都有能力展現英雄氣概,事實上,是精進本身使他們具有英雄的特質。勇猛精進的人會勇敢向前,在執行所選擇的事務上,不畏所遭遇的困難。論師們說,精進的特相是在面對痛苦或困難時的持久耐性,是一種即使得咬緊牙關,也無論如何要貫徹到底的能力。


行者從修習的一開始,便需要耐心與納受。如果來參加密集禪修,你放下平日生活中喜好的習慣與嗜好;睡得少,又睡在窄小房間中勉強湊合的床墊上;然後起床,花一整天的工夫,一小時接著一小時地努力盤腿坐著不動。在十足刻苦的修行生活外,還必須要能忍受心中的苦——對家中美好物品的渴求。


此外,不論何時你開始認真禪修,便可能經歷身體的抗拒與某種程度的疼痛。假定你試著盤腿不動坐上一小時,才就座十五分鐘,討人厭的蚊子來咬你一口,「好癢!」緊接著,你的脖子有點僵,腳則逐漸麻木。你可能開始覺得煩躁,習於舒適生活的你,通常一有不適就改變姿勢來寵愛、寶貝自己的身體,而現在,哎呀!你的身體必須受苦,而且因為色身受苦,你也跟著受苦。不愉悅的感覺有種非凡的能力,會使心耗竭、衰弱。想放棄的誘惑會非常強,你的心也許充滿各種藉口:「我只要把腳移動一小吋就好,這能增進我的定力。」你的屈服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


◎特相──耐心地忍受


在面對困難時,你需要勇猛精進的堅忍特相。如果你加強精進,心便會有力量,以耐心與勇氣來忍受痛苦。精進有讓心清新與保持活力的力量,甚至在困境中也是如此,要增強自己精進的水平,你可以鼓勵自己,或尋求善知識或導師的策勵。多用精進滋養心,心會再次整肅與強壯。


◎功能──支持疲憊的心


論師們說精進有支持的功能,當心在痛苦的攻擊下而衰弱時,可以支持心。


想想一棟殘破即將傾頹的房子,輕輕一陣風就能讓它崩塌。不過,如果你以寬四吋、厚二呎的木材來支撐,房子便能繼續維持。同樣地,因痛苦而衰弱的心,會受到精進的支持,而能生氣勃勃又警覺地繼續練習,你可能已經親身體驗過這項利益。


連續修習會讓受慢性病所苦的行者感到困難,一再地面對疾病會消耗身心的精力,既煩人又教人洩氣。有病的行者經常在小參時充滿絕望與沮喪,這並不令人意外。他們覺得毫無進步,只是一再地碰壁,一切彷彿都徒勞無功。他們會生起想放棄、離開密集禪修,或就是停止禪修的念頭,有時我能以一些開示或鼓勵的話來挽救這樣的局勢,他們便會神采煥發,繼續禪修一或兩天。


擁有鼓勵與激勵非常重要,不論是源自於自己或某個能幫助自己的人,當你卡住動彈不得時,可以推你一把。


◎現起──無畏的心:質多比丘尼的故事


精進的現起是果敢、勇敢與無畏的心。佛世時有位名為質多(CittA)比丘尼的故事,可說明這特質。有一天,她細察身心與生俱來的苦,而感到很強的迫切感,結果她捨俗出家,希望自己能解脫苦。不幸地,她有種痼疾,會無預警地發作,可能一天感覺很好,然後就突然生病了。但她是位有決心且不輕言放棄的女士,她想要解脫。當她健康時就努力用功,生病時雖然步調較慢,仍毫不鬆懈。有時她的修習非常有活力,如有神助,然而疾病來襲時,就會退步。


她的比丘尼同修擔心質多過度緊繃,而提醒她放慢腳步以照顧健康,但質多毫不理睬,繼續禪修。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她漸漸衰老,必須倚靠拐杖才能四處行走,她的身體雖然瘦弱,但心卻強健且堅定。


有一天,質多覺得自己厭倦了容忍這一切的障礙,她下了非常堅定的決心,對自己說:「今天我要竭盡所能,毫不顧慮身體,今日不是煩惱死,就是我亡!」


質多開始拄著拐杖,非常專注地一步步往山丘上走去。衰老瘦弱的她,偶爾必須彎身下來爬行。她的心堅定且勇敢,完全獻身於佛法,向山頂邁出的每一步、爬行的每一吋,都充滿正念。到達山頂時,她已精疲力竭,但正念並未喪失。



質多再次下定決心要一次消滅煩惱,否則就是被死亡所消滅。她儘可能地修習,似乎就在那一天,她達到了目標。喜樂充滿的質多,帶著有力且清明的心下山,與爬行上山的她判若兩人。現在她精神飽滿且強健,神色清明且平靜,其他比丘尼見到如此的質多,驚訝地問道,是什麼奇蹟使她有了如此的轉變。質多解釋發生在她身上的事時,比丘尼們充滿了敬畏與讚歎。


佛陀說:「一天勤勉的禪修生活,遠勝過百年的懈怠。」在政治、商業、社會與教育的領域中,我們總是發現領導者往往是努力用功的人,用功會帶你到任何領域的巔峰,這是生命的事實。在禪修中,精進扮演的角色也一樣顯著,禪修要花費很大的精力,你必須真正努力去建立持續的念,時時刻刻不間斷地保持它。在這樣的努力中,怠惰毫無容身之處。


◎精進如熱,能蒸發煩惱


佛陀說精進如熱(AtApa),當心充滿精進,便會變熱,這種心的熱度有力量蒸發煩惱。我們可以將煩惱比喻為濕氣,缺乏精進的心便容易潮濕,因而增加負荷。然而,如果有很強的精進,心便甚至能在煩惱碰觸前蒸發掉它們。因此,當心充滿精進,煩惱就無法碰觸,甚至靠近,不善法無從攻擊。

 

在物質的分子層面,熱顯現為增強了的振動,一根燒紅的鐵棒事實上是迅速振動著,而變得可彎曲、加工。禪修也是如此,當精進強勁,心中增強的振動呈現出敏捷的狀態,精力充沛的心能輕易、迅速地從一個所緣跳到另一個所緣。接觸到「法」,將它加熱,熔化堅實的幻相,因此可以清楚地看到其滅去。


有時候,當禪修的動力很強時,精進便自行持續不斷,就如鐵棒雖離火很久仍然熾熱一樣。煩惱遠離,心中便出現清晰與明亮,純粹而清晰地覺知正在發生的事。心變得敏銳,對於捕捉所生起諸法的細節極感興趣。這種精力充沛的念,讓心深深地滲入觀察的所緣,毫不分心、散亂地停留其上。隨著念與定的確立,便有空間讓清明的直覺領悟——智慧生起。


透過勤勉的精進,念、定與慧等善心所隨後生起、增強,同時帶來其他良善與安樂的法。心清晰而敏銳,開始更深入實相的真正本質。


◎怠惰的損害與解脫的喜悅


相反地,如果懶散與怠惰,注意力會變得遲鈍,有害的心法便悄悄潛入。隨著注意力的失去,你不在乎自己是否處於善心中,也許會認為禪修可以在沒有自己的幫助下自行進展。這種膽——怠惰的大膽,會破壞、拖累你。心會變得潮濕而沉重,充滿負面與不善的傾向,就如被遺忘在雨中而發霉的馬毯。


煩惱通常把心拉到欲樂的領域中,這對貪(rAga)而言特別真實。缺乏勇猛精進的人,對於貪的吸引毫無招架之力,他們再三陷入欲樂的領域。但精進若注入心中,心便會從這有害的能量力場解脫,而變得非常輕盈,猶如火箭成功地進入無重力的外太空。從貪愛、瞋恨的沉重中解脫,心將充滿喜悅與平靜,以及其他愉悅、解脫的心法,這種愉悅只能藉由自己的精進之火才能享有。


你可能親身經歷過這種解脫。也許有天你在禪修時,正好有人在附近烤餅乾,一陣美味的香氣飄來,如果你真的有正念,就只會把香味當作觀照的所緣,知道它是愉悅的,但不會生起執取,而被迫起座去要餅乾來吃。若有不可意的所緣靠近,情況也是一樣,你不會感到厭惡,亦不會迷妄與愚癡。清晰地見到名、色法的本質時,不善法便無法控制你了。


特別在密集禪修時,食物會是禪修者最困難的領域之一。先不論貪欲的整個問題,行者通常會對食物感到強烈的厭惡。正念真正現前時,行者會震驚地發現,對口中的食物感到索然無味。當修習加深,有些行者開始發現食物是那麼可厭,以致無法多吃一、兩口;或者是經驗到強烈的喜時,這喜成為行者心靈的糧食,因而完全喪失食欲。這兩類的行者都應試著克服最初的反應,共同努力吃下足夠的食物以維持精力。當身體缺乏營養,也會喪失力氣與耐力,終將破壞禪修。


人也許會夢想獲得精進的功德,但如果不確實努力,我們說這樣的人是在厭惡中打滾,巴利語稱此人為「怠惰的」(kusIta)。在這世上,不工作供給自己與家庭的人,會受到他人的鄙夷,也許會被稱為「懶骨頭」,或遭到許多不同的羞辱,kusIta 特指受到辱罵的人。在禪修中也是如此,有時精進是必要的,無法激發精進來面對困難,而畏畏縮縮的行者,會被說成是「臨陣脫逃」,他沒有勇氣、膽量,一點也不英勇。


怠惰的人過著悲慘、痛苦的生活,不僅被他人看不起,煩惱也容易在懈怠時生起,心因而遭到三種邪思惟的猛烈攻擊——渴愛、瞋恚與惱害的想法,這些心法本身就是壓抑、痛苦、不愉快的,怠惰者也容易遭到另一種不愉悅的狀態——昏沉睡眠的突襲。此外,沒有精進,便很難持守基本戒律。破戒是個人的損失,他會失去戒行清淨的喜悅與功德。


怠惰嚴重地破壞禪修,掠奪行者明瞭事物的真正本質,或將心提昇到更高層次的機會。因此,佛陀說怠惰者失去許多利益。


◎堅忍不拔


精進要能發展成為覺支,必須有堅忍不拔的特質,這意味著不使精進退失或停滯,而讓它不斷地增強。有了持續不斷的精進,便可預防邪思惟影響心,如此勇猛的精進,昏沉睡眠便無法生起。行者會感到一種穩固的戒、定與慧,也會經驗到精進的功德——心明亮而清晰,充滿力量、活力與精力。


在行者享有禪修顯著的成就之後,便會清楚了解真正的精進。行者或許觀察了極度的苦受,無有反應或不受其壓迫地洞察它們,心對於自己的成就感到很大的滿足與鼓舞。行者親自體悟到,由於精進,心並未向困難屈服,而是超越難關獲得了勝利。


◎近因──如理作意


佛陀曾經簡述精進如何生起。他說精進的近因是如理作意,在致力於生起精進的三界上,作明智的思惟。


◎精進的階位:離諸煩惱地


佛陀所說精進的三界,分別是發勤精進、出離精進與勇猛精進。


在禪修初階需要發勤精進,特別是密集禪修時。首先,心因為新的環境而不知所措,可能會渴望所有未帶在身邊的東西。為了在禪修的道路上前進,你思惟這項功課的利益,然後真正開始精進於保持正念。行者首度開始練習時,只要求他觀察很基本的所緣,只要注視主要的所緣,唯有在其他所緣使自己分心時,才去注意它。這簡單卻基本的努力,形成第一種精進——發勤精進,就如將火箭射離地面的第一個階段。


一旦你能專注於主要的所緣一段時間,仍未就此一帆風順,五蓋、疼痛或睡意都會出現。你會發現自己是痛苦、不耐煩、貪欲、昏沉與懷疑的無辜受害者,也許因為你能停留在主要的所緣上,而一直享有某種程度的寧靜與舒適,但難以應付的所緣突然襲擊你,此時心會傾向挫折與怠惰。發勤精進不足以應付,你需要額外的推進力,來面對痛苦與睡意,以超越障礙。


第二階段的精進——出離精進,就如火箭衝破地球大氣層的第二階段。此時老師的鼓勵也許有幫助,或自己思索好的理由使出離精進生起。有了內、外鼓勵的武裝,你現在結合兩者,努力地觀察痛苦,如果能克服困難,便會感到非常振奮,精力如波濤洶湧而至,你準備好攫取任何進入覺知範圍的東西。也許克服了背痛,或觀察昏沉的攻擊,看著它如一小片雲般地消散,心變得清新、明亮且清楚,你感到精力充沛。這就是出離精進的直接體驗。


在此之後,禪修可能順利進行,心也會感到滿意。如果老師突然指派你額外的功課,如要求注意身上幾個接觸點時,不要覺得意外,這項指導是要激發第三種精進——勇猛精進。要保持深入的修習,引導自己向著目標,勇猛精進是必須的,就如火箭需要動力,來完全脫離地球重力的第三階段。由於勇猛精進的發展,你會開始經歷觀的各個階段。


我們很容易就會忘記,今日在禪修中所感受的短暫快樂,回到現實世界時將會消逝,除非你達到了某種深層的寂靜。你可以反思這點——為何要禪修?我覺得最低的目標是要成為須陀洹,達到覺悟的第一階段,不再投生於充滿過患與苦痛的下界。不論你的目標是什麼,在達成之前都不該自滿。為此,你需要增長不會退轉、停滯的勇猛精進,它會一直成長,直到最後將你帶到目的地。以這種方式良好發展的精進,稱之為「策勵精進」(paggahita viriya)。


最後,在禪修的尾聲,精進達到稱為「圓成精進」的第四層面,便能帶你完全超越欲樂的重力場,進入涅槃的解脫。也許你會對它是什麼感到興趣,那麼,努力不懈,便會找到答案。


◎激發精進的十一種方法


註釋書列舉十一種激發精進的方法。


(一)思惟苦處的恐怖


首先是思惟苦處(apAya)的恐怖,那是如果怠惰便會墮入的狀況。apa 意指「缺乏」;aya意指可帶來安樂的善業,特別是如人類、天神、梵天與在涅槃中所經驗的快樂。


因此,如果你不修行,也許會進入那些只能造作不善業的界,輪迴的苦處有好幾個,這些當中,你最容易觀察而接受的是畜生界。想想在陸地、海洋與天空中的動物,可有任何一種能造作善業——免受責難的活動?


動物生活在愚癡的迷霧中,被極厚重的無明與無知所覆蓋。以昆蟲為例,牠們就如機器一般,受遺傳物質的設計而執行某些活動,毫無選擇、學習或識別的能力。多數動物的心理活動過程,限制在關心交配與生存。在牠們的世界裡,扮演的角色不可思議地簡單——是掠奪者或獵物,或兩者皆是,那是個只有適者能生存的惡趣。想像生活在這種冷酷無情的環境,心中必定存在的恐懼與猜疑;想像一生物喪生於另一生物口中的苦惱與痛苦,帶著這麼大的痛苦死亡,如何能投生善處呢?死亡時心的品質決定下一生的品質,動物如何能脫離那可怕的存在狀態呢?動物有布施的能力嗎?牠們能有道德嗎?能持戒嗎?更不用說禪修這項崇高而嚴苛的工作了。


動物如何能學習控制並培育心,而使它成熟?想到一生唯一的選擇是造作不善行,便令人感到恐懼與害怕。


如此反思會激勵你精進:「我現在是位行者,這是我的機會,怎能浪費時間懶散度日?想想下一生如果是動物,就不能培育精進覺支,我不應浪費時間!現在就是精進的時候!」


(二)思惟精進的功德


第二個生起精進的方法,是思惟精進的功德,有些功德已如前述。你有個珍貴的機會接觸到佛法——佛陀的教誨。已進入佛法這無與倫比的世界的你,便不該浪費走在直指佛陀教義核心之道的機會。你可以成就出世間法——四個聖道與聖果的連續階段,也可體證涅槃。透過自己的修行,可以擊敗痛苦。


即使你不是為了此生能完全解脫一切苦而努力,但不最少成為入流者,因而不再生於惡趣,便是很大的損失。然而,不是隨便張三李四可以在這條道上行走,行者需要很多的勇氣與努力,他必須成為一位出眾的人。勤勉地奮鬥,你會達成偉大的目標!你不該浪費走在導向佛陀教義核心之道的機會。若能如此思惟,也許精進與激勵便會生起,而更加努力禪修。


(三)憶念聖者


第三,你可以憶念之前走在這條路上的聖者,這不是條佈滿灰塵的小徑,從久遠劫至今的諸佛、辟支佛、大弟子、阿羅漢與其他一切聖者,都曾走過這裡。若你希望分享這條卓越的道路,要以尊嚴來加強自己的意志,努力不懈。這是條為勇士所開的道路,容不下懦夫或懶鬼。


這條道路的前輩們,並非一群捨離世間以逃避債務與情緒問題,無法適應環境的人。佛陀與聖者往往相當富有,且都來自充滿慈愛的家庭,如果他們繼續過在家人的生活,無疑地會過得很愉快。然而,他們看到世間生活的空虛,並擁有先見之明,在心中勾勒出一種超越一般欲樂的更大快樂與滿足。也有許多男女出身卑微,意識到社會或統治者的壓迫,或與疾病交戰,讓他們有種根本的憧憬——根除痛苦的願望,而不是只在世俗的層面使之減輕,或報復加諸他們身上的惡行,這些人加入了解脫道上比他們更幸運的同伴。佛陀說真正的神聖取決於內心的純淨,而非社會階級。一切諸佛與聖弟子擁有探究的崇高精神,與追尋更高、更大安樂的希望,他們因此離家,走上導向涅槃的道路,這是一條聖道,不是給搖擺不定或半途而廢的人走的。


你可以對自己說:「卓越的人已走在這條路上,我要試著配得上與他們同行,不能在此懶散,要儘可能審慎、無懼地走。我有此機會歸屬這偉大的家族——一群走在這條聖道上的賢者,應該為有機會來做這件事而恭賀自己。像我這樣的人曾走在這條路上,證得了各種覺悟的階段,所以我也會達到同樣的成就。」透過這樣的思惟,精進便會生起,引領你達到涅槃的目標。


(四)感念施恩


第四個激發精進的方法,是敬重並感謝布施的食物,以及其他出離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對比丘與比丘尼而言,這意味著尊重在家護持著的捐贈,不只是收下供養的當下,還要繼續體認:由於他人的慷慨,才使得個人的修行得以延續。


在家的行者在許多方面也仰賴他人的護持,父母與朋友也許幫助你,不論是財務上,或為你照顧生意,好讓你參加密集禪修。即使不依賴他人來密集禪修,還是必須供應許多東西以護持你禪修,例如有現成的房子可住,已處理好的水電,志工也準備好食物,同時照顧到你其他的需要。你應該深深尊重並感謝他人提供的服務,他們可沒有欠你什麼,只是一群好心與善意的人。


你可以對自己說:「我應該儘可能努力禪修,才不辜負那些人的好意,這是報答與回饋忠誠護持者善意的方法。願他們的努力不會白費,我會以正念來運用所獲得的一切,因而慢慢削弱、根除煩惱,使得捐助者的善行帶來同等的善果。」


佛陀制戒以管理比丘與比丘尼僧團,其中一條是允許他們接受善信所供養的物品,這並非讓比丘、比丘尼過奢侈的生活,而是允許接受與使用必需品,使僧尼能適當地照顧身體,給予他們基本的良好條件,以努力去除煩惱。接受護持,使他們得以奉獻全部的時間修習戒、定、慧三學,最後解脫一切苦。


你可以這麼反省,只有勤勉修行,才能報答或回饋施主們的善意。以這種方式來看,精進的專注是在表達感謝,感激禪修時所受到的一切協助。


(五)接受神聖的遺產


第五項激發精進的方法,是思惟已接受的神聖遺產。聖者的遺產包括七種非物質的特性——信、戒、慚(hiri)、愧(ottapa)(慚與愧會在本書最後一章〈通往涅槃的車乘〉中充份討論)、法義、布施——在捨斷煩惱與捐贈上非常爽快;還有最後一項——智慧,指的是一系列的觀智,以及最後通達涅槃的智慧。


這遺產的殊勝在於,這七項特質都是非物質的,因此不是無常的。這不同於雙親過世後所獲得的遺產,那是物質的,所以注定會喪失、腐朽、分離,甚至在很多方面令人感到不滿。有些人迅速揮霍掉所得到的一切,有的並未發現新財
產的效用,而聖者的遺產總是有益的,它提供保護,使人尊貴;它追隨繼承者穿越死亡之門,遍及他們所剩下的輪迴時光。


然而,在這個世上,如果子女任性不受教,父母可能與之斷絕關係,他們因此接受不到任何物質的遺產。在佛法的世界也是如此,如果行者接觸到佛陀的教導,而在修行上怠惰、懶散,他還是會被七種神聖遺產所拒絕。唯有持續且堅忍精進的人,堪配這神聖的遺產。


只有當行者經歷所有觀智的階段,抵達這系列的頂點——聖道心,精進才算完全發展。正是這開展完成的精進,或所謂的「圓成精進」,讓人堪受神聖遺產的所有利益。


如果繼續使修行的精進趨於圓滿,你便能永遠擁有這些特質。如此思惟,你也許會受到激勵,更加熱切地禪修。


(六)憶念佛陀的偉大


第六個開展精進的思惟,是思考那發現並教導解脫道者的偉大與能力。佛陀的偉大,藉由他一生七個事件中大地震動的事蹟顯示出來。第一次大地震動,是在菩薩——未來的佛陀最後一次在母親的子宮中受孕時;第二次震動,是當悉達多太子離開宮殿,開始過出家的無家生活;第三次是他成就無上的覺悟時;第四次是佛陀初轉法輪時;第五次是他成功地制服對手;第六次是當他在三十三天(TAvatimsa),為生於該處的母親講述阿毗達磨返回之時;第七次是佛陀般涅槃(parinibbAna),色身死亡的剎那,永遠地從有為的存在而消逝之時。


想想佛陀所擁有的廣大慈悲與智慧!關於他的圓滿,有許多說不完的故事——菩薩要花多長時間、多麼努力才能達到目標;他如何圓滿地成就目標;之後又如何慈愛地為人們服務。切記!如果你繼續努力,也可分享佛陀所擁有的高尚特質。


在佛陀大覺悟之前,眾生被愚癡與無明的雲霧所籠罩,無人發現解脫道,只得在黑暗中摸索。若要尋求解脫,就必須發明一種修行,或跟隨某位聲稱找到真理,事實上卻尚未發現的人。在這個世間,人們設計出一長串的追尋活動,從嚴格的苦行,到無限制地縱情欲樂,以達到安樂的目標。


〈度脫一切眾生的誓願〉


在佛陀的過去生中,曾為善慧(Sumedha)隱士, 這是在久遠劫前的世界, 於燃燈佛(Dipankara)出世時,善慧觀察到眾生在三藐三佛陀(sammAsambuddha,等正覺者,完全覺悟的佛陀)出現之前,如何地在黑暗中受苦,他看到眾生需要安全地引導到彼岸,他們無法自行到達。由於這樣的觀察,隱士在那很有可能證悟的一世,放棄自己的覺悟,發誓要以無量劫,不論多久的時間來圓滿自己的品行,臻至三藐三佛陀的水平。這會讓他有能力引導許多眾生解脫,不僅止於自己。


當他最後完成準備,而在此生成為現在的佛陀,他便真的成為一位非凡出眾的人。在證悟時,便擁有所謂的「三圓德」——因圓德、果圓德與恩圓德。


他藉由導致覺悟的「因」而圓成,此「因」即是他在許多生中圓滿自己波羅蜜(pAramIs)的努力,波羅蜜是自心中清淨的力量。有很多故事述敘菩薩布施、慈悲、持戒的傑出行為,在一生又一生中,為了他人的利益而犧牲自己。如此修習,他心的清淨是在菩提樹下成就覺悟與一切知智的基礎。這樣的成就稱為「果圓德」,因為這是他「因圓德」的自然結果,或心中清淨的強大力量的開發。佛陀圓滿了第三「恩圓德」,以多年的教導來幫助他人,他並不自滿於自己的覺悟,而是對一切可造之材的有情,出自廣大悲憫與慈愛,在證悟後出發,孜孜不倦地與所有準備好的有情分享佛法,直到般涅槃。


思惟佛陀三圓德的各個層面,會激勵你更加精進地修行。


〈悲心為善行之本〉


悲憫是善慧菩薩犧牲自己的證悟,以竭盡己力成為佛陀的唯一動機。當他以大悲之眼,看見眾生如何因錯誤指導的行為後果而受苦時,他的心深受震撼,於是發願成就儘可能圓滿引導眾生所需的智慧。


悲憫必須起而行動,此外還需要智慧,行動才會結出有用的果實。智慧能分辨正道與邪道,如果只有悲心而無智慧,試圖幫忙時,可能反而造成更多的傷害。另一方面,也許你有很大的智慧或已經覺悟,但無悲憫,連幫助他人的舉手之勞都不會去做。


佛陀同時圓滿具足智慧與慈悲。由於他對受苦眾生的大慈悲,菩薩得以持久的耐心,經歷漫遊輪迴的旅程,別人的侮辱與傷害,他都能堅忍、耐心承受。據說,如果你集合全天下母親對子女的慈悲,也無法與佛陀的大悲相比。母親在寬恕上有極大的包容力,將孩子拉拔長大並非易事,孩子有時非常無情,會在情感或身體上傷害母親。儘管受到傷害時教人傷心,母親的心通常仍有寬恕孩子的空間。在佛陀的心中,寬恕的空間無有限量,他寬恕的包容力是大悲的一種顯現。


菩薩曾有一世生為猴子。一天,牠正在樹林間擺盪, 巧遇一位掉入石縫中的婆羅門(Brahman),看到這位可憐又無助的婆羅門,牠心中充滿悲憫。這感覺的背後有極大的推動力,因為在那時,菩薩早已花了好幾世的時間來培養慈悲波羅蜜。


菩薩準備跳進石縫援救婆羅門,但牠懷疑自己是否有力氣把他背出來。智慧在心中生起,牠決定先用附近的大圓石試試力氣,牠舉起大圓石後放下,知道自己有能力達成營救。


菩薩下到石縫中,勇敢地把婆羅門救到安全的地方,先是搬大圓石,然後扛婆羅門,牠精疲力竭地躺在地上。婆羅門非但不感激,反而拾起石頭重擊猴子的頭,好把肉帶回去做晚餐。猴子醒來後發現自己瀕臨死亡,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並未生氣,這是因為牠具有寬恕的完美品行。他反倒對婆羅門說:「在我救了你的命之後,將我殺死是恰當的嗎?」


然後菩薩想起婆羅門在森林中迷了路,若沒得到協助便無法回家。慈悲無有界限的牠,遂咬緊牙根,決定即使冒生命危險,也要引導婆羅門離開森林。在牠向婆羅門指示要轉向那條路時,傷口中流下的血形成一條血徑。最後,婆羅門找到了正確的道路。


連身為猴子時,佛陀都有這般的慈悲與智慧,你可以想像在他證悟時,這些波羅蜜已修習到多麼廣大的程度。


〈完全覺悟〉


在無數世身為菩薩之後,將成佛的菩薩在最後一世出生為人,已圓滿所有波羅蜜的他,開始找尋真正的解脫道,忍受許多修行道後,最終發現這條讓他深深看到一切有為法無常、苦與無我的聖道。他深入修行,經歷覺悟的各個階段,最後成為阿羅漢——完全清除貪、瞋、癡,然後他所開展的一切知智,以及其他佛陀特有的智慧於心中生起。「一切知」意指佛陀若想知道任何事情,他只需反思問題,答案便會自然於心中出現。


由於佛陀覺悟的結果,使他現在具有「由果的圓成而達到的成就」,並以此為人所知。這項成就的產生,是因為他圓滿了某些在過去世就已培養的原因與條件。


成為圓滿覺悟的佛陀,並未忘記多劫以前,身為善慧隱士時所下的決心。他長久努力修行的唯一目的,就是去幫助其他眾生橫渡苦海。現在佛陀已完全覺悟,你可以想像他的大悲與大智會變得多麼有力且有效。基於這兩個特質,他開始講述佛法,持續了四十五年,直到去世為止。他每晚只睡兩小時,把其餘的時間奉獻給法務,在各方面幫助他人獲得利益,享有幸福與安樂。即使在臨終時,還為須跋陀羅(Subhadda)——一位其他教派的出家人——開顯道路,他因而成為最後一位由佛陀所開悟的弟子。


第三圓德的全名為「關照其他眾生福祉的成就」,這是前兩項成就的自然成果。如果佛陀能證悟而完全解脫煩惱,為何繼續活在這世上?為何要與人來往?你必須了解,他希望解除眾生的痛苦,讓他們走在正道上,這是他所表現出最純淨的慈悲與最深奧的智慧。


佛陀圓滿的智慧讓他能分辨何者有利,何者有害,若不能做到這重要的區別,如何能幫助其他眾生?有人也許很有智慧,完全知道何者帶來幸福,何者導致痛苦,但如果無慈悲心,便可能對他人的命運漠不關心。因此,正是佛陀實踐的慈悲,引導他去勸誡人們,避免導致傷害或痛苦的惡行;正是智慧,讓他在勸告人們奉行的事情上,具有識別力,精確且有效。結合慈悲與智慧這兩種美德,讓佛陀成為一位無與倫比的老師。


佛陀並無獲得榮耀、名聲,或眾多追隨者阿諛奉承的自私想法,他不與社會名流交往,接近眾生的唯一目的,是為他們指出正確的道路,使他們依各自能力而達到不同的覺悟,這就是他的大慈悲。佛陀完成責任後,便回到森林的僻靜處,他不會待在群眾中,與一般人一樣無拘無束地嘻笑往來。他也不會為弟子彼此介紹說:「這位是我的弟子,是個有錢的生意人;這位是偉大的教授師。」要過著隱世獨居的生活並不容易,無有凡夫得以享受完全的隱居,但佛陀並非普遍人。


〈給精神導師的勸告〉


對任何有志成為佛法的教授師或禪修老師的人來說,這點相當重要——在與學生的聯繫上,要慎思明辨,如果與他們有任何關係,須謹記永遠要跟隨佛陀的腳步,以大慈悲為動機。與正接受幫助的人變得太親密是危險的,如果禪修老師與學生太過接近,也許會造成無禮與不敬的結果。


禪修老師也應以佛陀為典範,以正確的動機,來與他人分享佛法,不應滿足於成為受歡迎或成功的佛法老師,他的動機應該是真正的仁慈。他應展現足以調伏身、口、意行的實修技巧,努力利益學生,因而帶來真正的寧靜與安樂。老師必須在這點上不斷地檢查自己的動機。


曾經有人問我,什麼是指導禪修最有效的方式?我回答:「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要不斷練習,直到非常熟練,然後要獲得充分的經典理論知識。最後,要基於真正慈悲的動機運用以上兩者。基於這三要素來教學,一定會有成效。」


在這個世上,由於不可思議的命運或業的機緣,許多人享有名譽、聲望與成功。他們也許不像佛陀,真正成就「因圓德」,亦即他們也許不夠努力,卻僥倖地成功或富有,這樣的人可能會遭受許多批評。人們也許會說:「奇怪!他是如何獲得那個地位的,想想他多麼懶散、怠惰,他不值得這樣的好運。」


有的人也許很努力,但可能由於他們不夠聰明或沒有天分,因此很慢才達到目標──如果最後有達成的話。他們無法成就「果圓德」,這樣的人也不免受到責備:「可憐的老東西!他那麼努力,卻沒有什麼頭腦。」


還有另一群人因非常努力工作而成功,由於實現了野心,遂安於已得的成就,不像佛陀將自己的光榮成就轉向奉獻人類,他們並未採取任何幫助社會或他人的行動。這些人也會遭到批評:「看看他多自私啊!擁有那麼多財產、財富與才能,卻一點也不慈悲或慷慨!」


在這世上,很難免於責備或批評,人們總是在他人背後議論紛紛。有些評論只是閒聊,而有些則是活該——指出某人一些真正的缺失或弱點。佛陀成就因圓德、果圓德與恩圓德,實為人中之龍。


若要描述佛陀——解脫道的發現者與教導者——的偉大與圓滿,可以寫一整本書。在此,我只希望為你開啟思量佛德之門,好讓你在禪修中增長精進。


思惟佛陀的偉大,你也許會充滿敬畏與崇敬,或許會深深地感激,有此美好的機會走上這條偉人所發現與教導的道路。也許你會了解,為了走在這條路上,自己不能懶散、怠惰或放逸。


願你受到激勵;願你勇敢、強壯、堅忍;願你走在這條道上,直至終點。


(七)憶念自己種姓的偉大


第七項激發精進的方法,是思惟種姓的偉大。我們根據《念處經》(SatipaTThAna Sutta)——佛陀對四念處的開示來禪修,因此,我們都可以認為是屬於佛陀的聖者種姓,驕傲地自稱為佛陀的兒女。


修習毗婆舍那時,你正輸入佛法的血液,這與你離佛陀的出生地有多遠,或在種族、信念、習俗上的差異有多大無關,這些差異都不重要,只要致力於戒、定、慧三學,全都是同一佛法家庭中的成員。佛法是我們的血液,與佛陀時代接受同樣訓練的聖者血管中流動的血液相同。服從且尊敬地勤奮禪修,我們將無愧於這偉大的種姓。


佛陀時代的兄弟姊妹,都是勤奮努力且勇氣十足的男女。他們不知如何屈服,只是一直奮鬥,直到完全解脫一切痛苦。既然我們屬於這偉大的種姓,就絕不懷抱放棄的念頭。


(八)憶念同修者的偉大


第八個生起精進的思惟,是思考同修佛法者的偉大,巴利語brahmacariya(梵行)指的是過著聖潔生活的人。


從前有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s i k k h a -mana)、沙彌尼(sAmaNerI)、沙彌(sAmaNera),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上座部的比丘尼僧團消失了。嚴格說來,在我們這個時代,受戒的僧伽只包括比丘與沙彌,根據佛陀所制的戒律來生活。


另外還有男、女眾的「非家者」(anagArika)與淨戒尼(sIlashin),他們雖然持守較少的戒,但仍被認為過著梵行的生活。這都無關緊要,所有行者不論是否正式受戒,都共享著清淨、戒、定與慧的功德。身為行者的你,也與佛陀時代的大弟子們——如佛陀左右手的舍利弗與摩訶目犍連尊者,以及大迦葉尊者──分享這些美德。在比丘尼僧團中,有大愛道尊者與其弟子,以及許多其他比丘尼,都是偉大而勇猛,努力追求佛法的女性。所有這些卓越的男女,都是我們梵行生活中的同修,我們可以閱讀他們的事蹟,思惟他們的偉大、勇氣與作為。在如此的思惟中,可以反問自己,是否達到相同的高標準。在我們每日精進時,想到有所有這些同修的支持,也或許能鼓舞我們。


〈不受歡迎、不被喜愛的輸那長老尼〉


在比丘尼僧團中,有位卓越的輸那長老尼(SonA TherI)。她出家前有結婚,養育了十個子女,以現代的標準而言是個大家庭。他們一個個長大,離開家並成家立業。最後一個孩子結婚時,輸那的丈夫決定成為比丘,因此他離開家去過出家的生活。之後不久,輸那收集所有結婚以來與丈夫累積的財產,分給所有的孩子,要求他們扶養她以作為回報。


一開始她感到相當快樂,輪流地拜訪兒女,她當時的年紀已經有六、七十歲了,但不久之後,兒女開始對她的來訪感到厭煩,他們為自己的家庭忙碌,而說:「噢!媽媽又來了!」輸那發現他們缺乏熱情,便開始覺得沮喪,她了解到讓人討厭、不受歡迎與喜愛,不是她要過的高尚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一定也有父母很熟悉這種感覺。


輸那思考她的幾個選擇,自殺是錯誤的,於是到一間尼寺請求出家,常住接受了她,但她現在已如此年老,哎!她無法托缽或做比丘尼需要從事的其他勞務,只能為同修們燒開水。然而,輸那非常有智慧,她思惟自身的情況,對自己說:「我所剩的時間不多,必須把握機會努力修行,不能浪費任何一剎那。」


輸那年老又衰弱,唯一能行禪的方式,就是扶著尼寺四周的圍牆兜著圈子走,如果是在森林中,便選擇樹木較密集的地方,扶著樹行禪。經由如此勤奮不間斷的精進,由於她深刻的決心,很快就成為阿羅漢。


我們可以看到,輸那兒女的忘恩負義,卻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輸那長老尼覺悟後,經常唱著:「啊!看看這個世界,多少人繫縛於家庭生活,享受世間之樂。但對我而言,由於子女的虐待,而離家過著出家的生活,現在我已獲得出家的真理。」


在輸那長老尼的年代,到尼寺請求出家成為比丘尼是方便而容易的,然而不幸地,現今女性已不再有機會受具足戒,就如前述,比丘尼僧團已經消失。但無論如何不要絕望,如果女性想要出家,還是可以進入寺院。根據為僧團所制定的原始戒律,雖然嚴格說來不可能成為比丘尼,但根據佛陀所開示的經典,仍可以成為比丘或比丘尼,針對這點來說,唯一的要求是依據八正道,真誠地修行以淨化己心。這種型態的比丘並無喪失任何權利,事實上也許更適合我們這個時代,如果每個人都成為比丘,那麼就不會有問題與不平等了。


(九)遠離怠惰的人


第九個激發精進的方法,是避免與怠惰的人來往。有些人對心靈修習沒興趣,從未嘗試淨化自己。他們只是吃、睡,盡情製造歡樂,就如吞入獵物的巨蟒,幾個小時動也不動。與這種人來往,如何能受到鼓勵而開展精進呢?你應該努力避免成為這群人的一分子,不與他們往來便是跨出發展精進的積極腳步。


(十)尋找精進的朋友


現在你應該跨出另一步,選擇與那些已開展精進、堅忍與剛毅的行者為伍。這是激發精進的第十個方法。特別意指密集禪修中的行者,但事實上,花時間和任何一位堅忍、堅毅地完全致力於佛法,時時刻刻活化正念,保持不斷提升或不間斷、高水準的精進,與這樣的人在一起是很幸運的!將心靈健康列為第一優先的人,是你的最佳良伴。在密集禪修中,你可以向看起來是模範行者的人學習,你可以效法他們的行為與修行,這會導致自己的進展。你應該讓其他人的勤奮感染自己,納受好的精進,並讓它影響你。


(十一)使心向著精進的增長


生起精進最後與最好的方法,是使心持續地向著增長精進。這項練習的關鍵,是採用堅定的立場:「我要儘可能在坐下、站著、走路,從此處到彼處的每個剎那中,保持正念,不讓心昏沉迷糊,或錯失任何一剎那的正念。」相反地,如果你毫不在乎或懷憂喪志,禪修將一開始就註定失敗。


每個剎那都充滿這種勇猛的精進——一種貫徹始終又堅忍不拔的精進,如果懈怠膽敢在任何剎那躡手躡腳地靠近,你會馬上逮到它,發出噓聲將之驅離。懈怠(kosajja)是禪修中最具破壞與顛覆力的成分之一,你可以用精進——勇猛、堅持、堅忍、持久的努力,將之根除。


希望你會用以上十一種方法或其一來激發精進,因而在修行道上進步神速,最後成就永遠根除煩惱的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