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覺支:擇法】
我們說心被黑暗籠罩,一旦「觀」或智慧生起,光明便會來臨。光明使得名色法顯現,讓心可以清楚地看見它們。像在黑暗的房間中,給你一支手電筒,便能開始看到房間內的東西。這意象說明了第二擇法覺支( dhamma vicayasambojjhanga)。
「擇法」一詞也許需要加以解釋。在禪修中,「擇法」並非藉著思考過程來完成,而是直覺的,具辨識能力的智慧,可辨別「法」的特性,其巴利語vicaya 通常譯為「審查」(investigation),也是「智慧」的同義詞。因此在修習毗婆舍那中,真正的「擇法」不可能什麼也未揭露出來。當擇法現前,審查與智慧同時生起,兩者是一體的。
我們要審查什麼?要看透什麼?我們要審查「法」。「法」有許多涵義,且是個人可以親身體驗的。通常當我們說到「法」,指的是現象──名與色,也意味支配現象運作的法則;而當「法」的Dhamma大寫時,特別是指佛陀的教誨,佛陀了解「法」的真正本質,並幫助他人追隨他的道路。依據註釋書的解釋,「擇法」中的「法」別具意義,指的是每個所緣中所獨特呈現的自相,以及與其他所緣共享的共相。因此自相與共相,是我們在修習中必須去發覺的。
◎特相──了解諸法的真正本質
擇法的特相,是透過非智力研究的辨析,以了解諸法真正本質的能力。
◎功能──驅走黑暗
擇法的功能是驅走黑暗,當擇法出現,會點亮覺知的領域,照亮觀察的所緣,心便能看到其特相,洞悉其真正的本質。更高層次中的擇法,有完全移除黑暗籠罩的功能,讓心通達涅槃。如此可知,擇法是修習中非常重要的覺支,它微弱或不存在之時,就有麻煩了。
◎現起──消除愚癡
猶如走入漆黑的房間,你會感到許多疑惑:「我會不會被什麼絆倒?撞到小腿?撞到牆壁?」你的心非常困惑,因為無從得知房裡有什麼東西,又位在何處。同樣地,擇法不存在時,行者便處於混亂與困惑的狀態,充滿成千上萬的疑惑:「有『人』嗎?還是沒有『人』?有自我嗎?或沒有自我?我是不是個個體?有靈魂嗎?或沒有靈魂?是不是有神識?」
你也許會受到這些疑惑的困擾,或許你懷疑無常、苦、無我的教導:「你確定每件事都是無常嗎?也許有些東西不像其他那麼苦吧?或許有自性,只是尚未發現而已!」你會覺得涅槃只是老師捏造出的神話,其實根本不存在。
擇法的現起是愚癡的消散。當擇法覺支生起,每件事都變得明亮無比,心清楚地看見所呈現的東西。清楚地看見名、色法的本質,不必再擔心會撞到牆。對你而言,無常、苦、無我會變得相當清楚。最後,你會通達涅槃的真正本質,而不再懷疑它的真實性。
◎勝義法
擇法向我們顯示勝義法(paramattha dhamma)的特相,簡單地說,勝義法即是不藉由概念的禪修,而能直接體驗到的所緣。勝義法有三種:色法、心法與涅槃。
色法由地、水、火、風四界所構成,每一界各有其獨特且固有的特相。當我們說「表現出……的特相」,也可說是「有……的體驗」,因為我們是以身體的感覺去經驗這四界的特相。
地界的特相或自相是堅硬;水界的特相是流動與黏結;火界的特相是冷熱等溫度;風界的特相則是拉緊、緊繃、緊張或貫穿,以及另外屬於動力方面的移動。
心法也有其特相,例如心有識知所緣的特相,而觸心所(phassa)則有衝擊的特相。
請立刻將注意力移到腹部的起伏,當你專注於這動作,或許會發現它是由感覺所構成。拉緊、緊繃、壓力、移動——這些都是風界的現起,你可能感覺到冷熱等火界,這些感覺是你心的所緣,是你所審查的諸法。如果經驗是來自直接的感知,而你又以特定的方式覺知感受,那麼便可以說「擇法」出現了。
「擇法」也能識別佛法的其他樣貌。你在觀察起伏的動作時,自然會注意到有兩個明顯的過程正在發生。一是色法,緊張與移動的感覺;另一方面則是意識——覺知這些所緣,正在觀照的心。這是對事物真正本質的一種領悟,繼續禪修,其他的了悟會隨之生起。你會看到一切「法」都具有無常、苦、無我的特相,擇法覺支會引領你,在每個名、色的所緣中,見到它們本質上共通的部分。
隨著對無常、苦、無我的了悟成熟,智慧便能通達涅槃。在此情形下,「法」指的即是涅槃。
因此,「擇法」也意指有識別力的領悟涅槃。涅槃的特點是,它不具有被觀察的諸法所共有的共相,但有其自相——恆、常、無苦、極喜與安樂。就如其他所緣, 涅槃也是「無我」(anattA),但其「無我」的本質與一般諸法的「無我」不同,並非建立在苦與無常,而是極樂與永恆。當心通達涅槃,這樣的差別透過「擇法」——詳細審查,極具識別力地領悟「法」——而變得明顯,它已引領我們到達此處,現在讓我們清楚地看見。
◎近因──自發的觀
我們可能想知道,如何讓擇法覺支生起。根據佛陀所說,只有一個起因——必須有自發的觀──直接的領悟。為了明瞭這種觀,你必須策動自己的念,敏銳地覺知任何生起的事物,心便能洞察諸法真正的本質,這項成就需要如理作意——恰當的作意。你全心全意地將心指向所緣,然後就會擁有最初的觀智——直接的領悟。由於擇法覺支的生起,進一步的觀智會自然順序而來,就如兒童從幼稚園到高中、大學,最後畢業一樣。
◎發展擇法覺支的七種方法
註釋書另外談到七種幫助擇法覺支生起的方法。
(一)多詢問
首先是提出關於佛法與禪修的問題。這意味著要找一位熟知佛法的人,並與他討論。西方人無疑地很容易達到這第一項要求,他們精通於提出複雜的問題。這種能力很好,會導向智慧的開展。
(二)保持清潔
第二項助緣是所謂內、外處——身體與環境的清潔。保持內處或身體的清潔,是指規律地洗澡,保持頭髮與指甲的整潔,並確保排便通暢。保持外處清潔,是指穿著整齊清潔的衣服、清掃整理住處,這會幫助心明亮清晰,因為當目光落在污穢與雜亂無章的事物上,心便容易混亂,若環境清潔,心就變得明亮而清晰,心的這種狀態理想上有助於智慧的發展。
(三)平衡的心
第三種使擇法覺支生起的助緣,是平衡信、慧、念、精進、定等五根,我們在前面的章節已詳盡討論了。五根中的慧與信、精進與定等四項是成對的,禪修在根本上有賴於這些成對諸根的平衡。
如果信強而慧弱,便容易受騙,或因過度虔誠的想法而迷信,這是修行的障礙。然而另一方面,如果理解力太強或聰明過度,便導致狡詐並想操縱一切的心生起。人在許多方面都能欺騙自己,就算是真理也不例外。
精進與定的平衡也是如此:若過度狂熱與過分用功,心會變得興奮,無法適當地聚焦於觀察的所緣,心錯失所緣而四處攀緣,造成許多挫折。然而,過度的定則會怠惰、昏沉。當心平靜,覺得似乎易於在所緣上保持專注,可能就會開始放鬆、鬆懈,不久打起瞌睡來。
諸根平衡是老師們必須徹底了解禪修的一個層面,才能指導學生。維持平衡最基本的方法,以及失去平衡時重新建立之道,就是加強剩下來的念根。
(四-五)遠離愚昧的人、結交有智慧的朋友
第四與第五項有助於擇法覺支的是遠離愚昧、無智之人,而與有智慧的人來往。什麼是有智慧的人?有的人可能深入經藏,有的也許能極清明地全面思考事情,如果你與這些人交往,理論方面的學習定會增強,還會培養出達觀的態度,這樣的活動一點也不壞。然而,另一種有智慧的人,能給你超越書本所能得到的知識與智慧。經典告訴我們,界定這種人最低的先決條件,是他必須禪修,並達到生滅隨觀智的階段。如果行者未達到此階段,絕對不應教導禪修是無庸至疑,因為即使與他的學生互動往來,也無法培育他們生起擇法覺支。
(六)省察甚深真理
第六項有助於擇法覺支的是省察甚深的佛法。教導我們去思考某些事,看來似乎有些矛盾,基本上這是指從毗婆舍那的角度——蘊、界、根等一切無我,去思考名、色法的本質。
(七)一心奉行
最後一項生起擇法覺支的重要助緣,是全心全意培養這個覺支。行者應該永遠好樂擇法,好樂直接、直覺的領悟。記住無須將你的經驗合理化或理智化,而只是禪修,如此你會獲得自己身心的第一手經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