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 2021-11-18 下午10.19.28.pn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想顛倒」有四種:一種就是「於無常認為有常」這樣的顛倒,錯誤地把無常當成常的;對於苦當作樂來享,就是以苦為樂倒;以不淨為淨倒;以無我為我倒,就是這四種。

・「想顛倒」是最基本的。「想顛倒」它的表現就是判斷錯誤,它看事物就是看錯掉;到了「心顛倒」的時候就只會那麼看。如果說「想顛倒」的那種認知還可以糾正的話,那麼「心顛倒」整個的認知水平就在那個狀態裡面。到「見顛倒」的時候,就會頑固地認為「這種錯誤的認知就是正確的」,已經很難去調整它。這是層層遞進,表現為越來越堅固,對我們生命的影響似乎又越來越表層。

・投放情感是為什麼?是希望有回報。只要你投放情感,對方給你一個反饋,你就要給他做個判斷。對於判斷,我們只有兩種機制:鼓勵機制和保護機制。

・你要能夠看到那個「我」,是怎麼被你構建出來的;而構建出來的那個「我」和「我所」,是怎麼來去妄執增義,然後給自己造成痛苦、給別人造成痛苦?

・回頭看自己,我一看到這個人就馬上回頭看我自己,我的無明、愛、取是什麼?我的稻草人,我對這個人的判斷是什麼?你馬上就能看到。然後你一有這個無明、愛、取,你就會馬上警覺——我不要對他做情感投入,不要做那個非正常的情感投入,不要在這裡面做情感的糾纏,心不要在上面盤踞不放。

・如果我們的心在平常的時候回不到當下,你打坐的時候一定是妄念紛飛的,不用講的。所以對治妄念,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訓練正念、正知,這是必須的。

 

 

 

 

三十七道品-苦之集04

想顛倒趣顛倒

古源尊者

 

         尊敬的善吉祥長老、各位尊者、各位尼師、各位賢友,晚上好!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關於《阿毗達摩》第七章〈攝集〉之不善的部分。我們在上一堂課學習了九種根愛法,佛陀說我們這個渴愛是從哪裡來的?一直到我們現在這樣的社會,非常多的惡不善法無間地生起,它的根源是在哪裡?我們也回顧了佛陀講到我們這一劫,人是怎麼來的。

 

一、人是怎麼來的

我們提到:從科學的角度來說,人是進化來的;從佛法的角度來說,人是退化來的。所以我們人需要吃飯、需要穿衣服、需要房子、需要車子,都是因為無聊搞出來的。本來不需要吃飯,吃地肥吃著玩,就吃成現在這個樣子,這是很悲催的一件事情。一般我們社會學家或人類學家說:人類發展到現在是一種自然的選擇。這個自然選擇如果用根愛法的角度來看就非常地對應。

 

人從可以飛行,沒有男女之別,身上有無量的光明,以禪悅為食,人與人之間可以他心通,不需要發微信,想去見誰直接飛著去就可以,慢慢地發展到我們人類最慘的時候,就是這種狀態——沒有衣服穿就穿獸皮,沒有東西吃就開始狩獵。佛陀在一部經裡面講到,原來人不需要吃食物的時候是可以飛的,身體是內外瑩澈的、光明的;到開始吃東西了,身體就開始粗糙,然後貪欲開始生起,這個世間美好的事物不斷地在隱沒,一直到食物需要去種植,乃至於開始狩獵,開始去殺動物來吃。佛陀說,人原來只是吃植物的時候只有兩種病。哪兩種病?吃飽了和餓了兩種病。然後自從開始吃動物以後,有多少種病?九十六種病。那生病要吃什麼?喝牛尿。開始喝牛尿治九十六種病,九十六種病就是這麼來的。所有這些過程我們一路學習下來,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我們的顛倒,顛倒是因為我們的愚痴和無明。愚痴和無明在過往的學習裡面,我們總覺得離我們很遠,是屬於阿拉漢才斷除的嘛!所以一般來講,我們是看不見無明的。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啊!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夠觀察到自己的無明的現起,我們就沒有辦法不生起「顛倒見」;只要生起「顛倒見」,那麼我們所有的煩惱就會現形,諸不善法就會無量地生起;諸不善法生起,就會造作無邊的惡業,讓我們的生命在低層次的世界裡面輪回,永遠都出不來。

 

二、從想顛倒到趣顛倒

所以我們花這麼多的課時,從「四漏」一直講到現在,還在講煩惱和顛倒的問題。從顛倒到我們現在的這種生命的狀態,我們再引用一下雷迪西亞多在他的《觀禪手冊》裡面講到的這樣的一個次第:首先,是因為顛倒,三種顛倒——「想顛倒、心顛倒和見顛倒」。「想顛倒」如果歸納出來有哪些類型呢?講心所或者講無明的時候,都會看到書上是這麼告訴我們的——錯誤地認知男人、女人或者金銀財寶為常、樂、我、淨。常、樂、我、淨也被稱為四顛倒,四顛倒再乘上三顛倒,就有十二種顛倒。那怎麼來講呢?比如說我們這個「想顛倒」,「想顛倒」有四種:一種就是「於無常認為有常」這樣的顛倒,錯誤地把無常當成常的;對於苦當作樂來享,就是以苦為樂倒;以不淨為淨倒;以無我為我倒,就是這四種。同樣的,對於「心顛倒」也是這樣,「見顛倒」也是面對這四種。「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我們在前面的課程講過,它們是層層的遞進。

 

(一)三顛倒: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

「想顛倒」是最基本的。「想顛倒」它的表現就是判斷錯誤,它看事物就是看錯掉;到了「心顛倒」的時候就只會那麼看。如果說「想顛倒」的那種認知還可以糾正的話,那麼「心顛倒」整個的認知水平就在那個狀態裡面。到「見顛倒」的時候,就會頑固地認為「這種錯誤的認知就是正確的」,已經很難去調整它。這是層層遞進,表現為越來越堅固,對我們生命的影響似乎又越來越表層。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麼來看呢?比如我們總講:看事物常、樂、我、淨。我們會遇到很多同學說:「不會啊!我看我爸爸或者看我太太、看我先生,我不會覺得他有常啊!」我問:「怎麼講?」他說:「你看!他會生、老、病、死啊!我們是佛教徒,我們知道他會生、老、病、死,所以我沒有看他是常啊!」真的是這樣嗎?在日常生活中,這個常、樂、我、淨,我們應該怎麼來看?如果你家先生今天跟你一起上街看到一個美女,多看了好幾眼的時候,你會有什麼感受?那個時候你會認為他是無常的嗎?你會認為他是常的,你家先生永遠應該是你的,他不能夠對別人多看幾眼,那個時候你的常見就會出來。那我們來看面對自己的孩子,面對自己的孩子你也會說:「我知道啊!孩子不是我的,他是業的所有者、業的繼承者,以業為起緣、以業為親屬、以業為皈依處,我都懂啊!」好,結果你今天回家看孩子作業沒做在玩遊戲,然後你就生氣了。生氣完以後,你就說你的孩子,那你的孩子一般會怎麼樣?會很開心嗎?如果你的孩子頂你一句,你會怎麼樣?一般我們會對孩子的看法,就是孩子他應該是認真學習的、乖巧的、孝順的,對吧?那麼這個是什麼?這個就是你的常見。

當孩子沒有表現出那個孝順、那個聽話、那個良好的學習,那你就會生氣。你為什麼生氣呢?因為你認為他應該這樣,結果他沒這樣,就是你對他有常見。能體會嗎?那你這樣看,再看我們周邊所有人是不是都是常、樂、我、淨?你認為這個孩子會帶來快樂,為什麼?乖巧啊、學習成績很好啊,經常在朋友圈我可以曬一曬娃:「噢!我娃又考100分!我娃這次競賽又獲得第一名!」然後人家說:「真棒啊!」你就沾沾自喜,快樂啊!沒想到第三天孩子就考個50分,又不好意思曬了, 回家心裡面就難受。為什麼會難受?因為常見嘛。因為你認為孩子就是一直要表現很好,他應該一直給你帶來快樂,但居然沒給你帶來快樂,你就痛苦了。你認為這個孩子你是可以管理他的,你是可以控制他的,他不應該玩遊戲,他學習成績就是應該很好,你就是帶著「我」的這個想法,但事實就不是這樣,不是這樣你就會生氣。如果你是帶著無常想、苦想、非我想、不淨想的時候,你就不會這樣暴跳如雷,不管是你對你家的孩子,還是對你家的先生或是對你家的太太,對不對?

乃至於我們在禪林裡面,我們跟所有的賢友或者跟同梵行者之間的關係,我們都會用常、樂、我、淨的想法去看待對方。當你帶著常、樂、我、淨的想法去看待對方,如果對方不符合你常、樂、我、淨的想法的時候,你的苦受就會生起來,煩惱就會現形,這個就是從常、樂、我、淨的觀點來看咯!這種常、樂、我、淨有三種層次:第一種層次「想顛倒」。「想顛倒」就是看錯了,以前標記過這個人是這樣的,後面也就一直是這樣看。所以我為什麼經常跟大家講說:「不要隨便給自己、給別人貼標籤。」說:「某某人啊,我知道他就是這個樣子的。」 說完以後,你早已給他貼完標籤。那個是什麼?那個就是「想顛倒」啊!對不對?給他標上標記就是想蘊啊!而他其實本來不是這樣,你給他貼個標籤就是稻草人。本來好好的一個人,你把他變成稻草人,以後在認知這個人的時候,你就一直用這種方式來認知,其實他一直在變化,你卻看不見。

當然,我們講人有一些本性,但是本性是會變化的,而且它每天都會變化,特別是在禪林這樣的地方,對不對?那麼你做了這樣的一個標記,標記完以後,剛開始時不時你還會這樣想起,然後你們交流了一段時間以後,基本上你就會對這個人這樣看。一想起他,「我知道!」就是你不用再去想他曾經有過的那一些跟你的交往場景,那些場景不會起來,你的心裡面就直接這樣體認他,那就到了「心顛倒」,那種「心顛倒」對他的常、樂、我、淨的要求是這樣子的一種狀態,然後再不斷地發展下去就是非常頑固啦!長老每次都講說:「你看人不要這樣子看啦!」「這個人就是這樣!我知道!我已經跟他在一起三年啦!」這就是到了邪見了,用邪見的方式來看這個人的常、樂、我、淨,就是日常生活中能這樣看到。

所以前兩天,上一個Uposatha我們講到了梳理,這個八步梳理法的第八步——「想蘊的重建」,很多人覺得這個東西很難做。有些人提出來說:「我爸爸不在、我媽媽不在,或者說他們已經過世了,或者我根本不在他們身邊,我怎麼跟他們重新建立?」想蘊重建的過程,我們是從「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要把這個轉過來,從這個錯誤的,轉化成有慧想。那這個有慧想或者有慧的這個認知是屬於什麼範疇?所以上堂課我跟大家說,要從八正道來做想蘊的重建。那八正道的第一支道支是什麼?就是正見正見如果這一次梳理下來,你的對象是你的爸爸,你怎麼去做你的想蘊重建?從第一步一直梳到第七步結束,你覺得梳完了,最後你要重建,才拿你的本子寫下梳完以後你對你爸爸的看法。舉個例子來說,你寫它十條:我認為我爸爸是這樣、這樣、這樣……寫十條,這是現在你對你爸爸的看法咯。能明白嗎?那麼這樣的看法就是你對你爸爸的見解,拿過來對一下佛陀講的正見的要求,這十條裡面有哪幾條是屬於正見的範疇?裡面有沒有常、樂、我、淨?還是說他是無常的、是苦的、是非我的、是不淨的?他有他的業,他有他的煩惱,如果你這十條理下來,裡面你對你爸爸有各種各樣的看法,那你就去對一下咯。如果有不正確的看法和觀念,就說明你前面七步沒有梳下來,你沒有梳清楚,你的見解沒有轉過來。為什麼對於有些人,我要強調說不能去套名相?他會寫十條 —— 我認為我爸爸是無常的,我認為我爸爸是苦的,我認為我爸爸是dukkha的;他是業的所有者,他是業的繼承者,.........。你會編啊,會編十條下來,看起來都是正見。ok,沒問題。

接著下來「正思惟」。每一條你去想一下你爸爸,用心想:我爸爸是無常的。你想想看,你接受嗎?你騙不了自己的心的。你可以騙我,但你騙不了自己的心。你的心是要觸碰的,你觸碰一下看有沒有感覺?好,你說你心裡也想過去了,ok!心裡也過了,說:「我確實是這樣思惟的、轉過來的,已經正見、正思惟了。」好,接下來正語、正業、正命。什麼是正語、正業、正命呢?如果你爸爸、媽媽還在,你就給他們打電話,或者你到他們面前,乾嘛?道歉。能不能道得出來?你的爸爸曾經在你小的時候批評過你一次,然後你這幾十年來在心裡面無數次地抱怨他。就是你爸爸當時真的有錯,但也只有那一次,然而你幾十年來無數次地在心裡面抱怨你的爸爸,這是有心生色法的咯,也就是你在你的心裡面詛咒你爸爸幾十年。這是真的,學《阿毗達摩》的人都知道,對不對?你自己想想多麼恐怖!你不但傷害你自己,也傷害你爸爸,你爸爸身體不好都跟你有關係,不是嚇唬你的,要補償啊!你補不過來,那你真的想起來,你能不能跟你爸爸道歉?能不能由衷地從心裡面說出來?如果你爸爸不在了,你能不能去他的墳前去說?如果你還是不能去的話,因為你在禪林,ok!寫上你爸爸的一百條好——我想起我爸爸一百種恩德。能不能寫出來?由衷地寫出來,試試看!正語、正業、正命。

我們作為一個佛教徒最可怕的一件事情是什麼?我懂呀!我知道業果,我知道要正見呀!一切以正見為先導,我在法住禪林學過《大四十經》,慧足尊者還考試考我了,我考了九十六分。那考一下你的正見,怎麼考呢?你面對你所有的人,看你有沒有正見咯!從長老開始寫下來,我對長老的看法,一、二、三、四……..,身邊所有的人都寫下來,每一個人寫十條,你看你對他是什麼見?問你自己的心,你這樣的見,是真的還是假的?是編出來的,還是自己內心的?你就很清楚你對他是不是有正見,你對他的心的想法有沒有正思惟。所以八正道,八支正道不是拿來想的,不是拿來考試的,是拿來面對你生活的每一個人的身上。你身邊所有的所緣,你能不能用正見去對對看?那真有這個,那就是這個正見是你的;如果沒有,正見不是你的,是佛陀的,跟你沒關係,你只是鸚鵡學舌而已。所以我們上堂課講到梳理就是講到顛倒,「顛倒」我們現在大家說能不能在日常上生活應用?無明怎麼來看?正見怎麼來看?是不是可以看到?雷迪西亞多說:「由於這三種顛倒,我們會發展出三種虛妄思。」 「虛妄思」我們中國的古大德把它翻譯成叫做「思量」,這個「思量」不是非常地準確,所以有尊者把它翻譯成「虛妄」,也有一些人把他翻譯成「戲論」,也是這種類型。

 

(二)三虛妄思:渴愛虛妄思、驕慢虛妄思、見虛妄思

那三種顛倒如果成為一種隨眠,那麼必然會有這三種戲論或者三種虛妄思是會伴隨它的。一第個是taṇhātaṇhāmaññanā,就是渴愛的虛妄思,它是繼感官慾望所起來的一種期待;第二個就是驕慢的虛妄思,mānamaññanā;第三種呢,就是diṭṭhimaññanā,邪見的虛妄思。這三種虛妄思會一直在我們的名色相續流裡面,跟無明和顛倒一起伴隨的,這個maññanā如果從巴利的意涵來講,就是有點類似於幻想或者自我估計。就是想像,不斷地讓這種想像在裡面繞,不斷地增長的這種感覺;或者就是在自己的面前偽裝成這種非其所是,就是要表現出一種特殊的這種樣子出來。那麼,「渴愛虛妄思」的具體表現就是會想像出來——這是我的,這是我的自我,你去執取在實際上是非我、非我所、非我我這樣子的事情。也就是說在勝義諦上來講並沒有我,那既然沒有我,當然也就沒有我所和我我。然而確實有這樣的情形,就是把內外所有的所緣,妄增想像,把它分別為此乃我所、余非我所、此乃我我、余非我我。怎麼來理解呢?就是我剛才講的,比如說你面對你的孩子、面對你的家人,或者面對同梵行者,他本來就是獨立的生命體,無始以來他的名色相續流是獨立的。他的名色相續流跟你的名色相續流是兩個,不會混淆的,只是因為某一種因緣你們會在一起,各自都是業的所有者、業的繼承者,以業為起緣、以業為親屬、以業為皈依處。但是當我們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就會對這個所緣去做情感的糾纏。我們首先會對他做情感的投射、情感的投放,我們對這個所緣有期待。為什麼期待?我們以前說過,從根本來講,就是我們要尋找生命的四食,我們要吃精神食糧和物質食糧。所以只要所緣出來,我們就要,「有吃的嗎?」「能給我吃的嗎?」就是這個態度。很土來講,就是你碰到一個所緣,「能給我吃的嗎?沒有物質的也要給我點精神的。」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因為有這樣的期待,你就會對這個所緣投入情感、投放情感。投放情感是為什麼?是希望有回報。

只要你投放情感,對方給你一個反饋,你就要給他做個判斷。對於判斷,我們只有兩種機制:鼓勵機制和保護機制。只要是鼓勵機制,我們就會精准的判斷,不斷地往裡面鑽、往裡面鑽,鑽到上癮為止;如果你覺得不能夠由你所求的話,你就會排斥他,然後你會模糊判斷。對方其實對你沒有任何的想法,某天一個眼神,你就會覺得這個人是否想對你有什麼樣的動作,一定心裡面在罵你,各種各樣虛妄的東西就會冒出來,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我們講說,在日常生活中怎麼來觀察「我」和「我所」,而「沒有我」?我們在觀智下是看名色法的剎那生滅、無常、苦迫、非我、無我,那是真正在究竟法上看無我,在日常生活中看不到。雖然看不到,但是你要能夠看到那個「我」,是怎麼被你構建出來的;而構建出來的那個「我」和「我所」,是怎麼來去妄執增義,然後給自己造成痛苦、給別人造成痛苦?那麼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說,你看到對方,然後你們一互動,往回看去看自己,你一看到對方心裡就會想起一個東西,我們講說你的想蘊標記就會出來,對不對?那個想蘊標記一出來,基本上都是顛倒的,對於凡夫來講都是顛倒的。這個顛倒再發展下去就是無明、愛、取。回頭看自己,我一看到這個人就馬上回頭看我自己,我的無明、愛、取是什麼?我的稻草人,我對這個人的判斷是什麼?你馬上就能看到。然後你一有這個無明、愛、取,你就會馬上警覺——我不要對他做情感投入,不要做那個非正常的情感投入,不要在這裡面做情感的糾纏,心不要在上面盤踞不放。這個能理解嗎?那麼對方如果給你一個反饋,你看對方的無明、愛、取,對方的一個眼神、一句話,你是能夠感受到對方內心的一種狀態的。當對方的狀態一起來,馬上覺察:「哦!他也是非我的,他也是後面一堆的東西,不是想顛倒、心顛倒,就是見顛倒,沒什麼好玩,不要再往裡面做情感投射,他不會給你好吃的,要給你弄一點毒藥。」有可能咯!當然我們在禪林裡面是有法的,是有清涼的藥的,自己要會觀察。這個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怎麼來看渴愛虛妄思怎樣運作,怎樣讓這個渴愛虛妄思不生起啊?渴愛虛妄思具體都很容易表現為:一個是內在的,我們這個五蘊,我們這個色身,我們這個器官這樣子,經常照鏡子,諸如此類;對外緣呢,基本上最主要就是眷屬和你的財產,他們是很容易生起這個「渴愛虛妄思」。

「驕慢虛妄思」就是妄增想像所謂的「我」、「我是」。當它被所謂的內在屬性和身外之物所支持或鼓動的時候,它變成盛氣凌人的傲慢和狂妄自大。在此,內在的屬性指眼、耳、手、腳,他的戒德、他的禪那、他的觀智、他的知識、他的權利、身份這樣等等,還包括你的形象、你的容貌、你的聲音;對於身外之物就包括你的家庭、財產、環境,包括你的親朋、眷屬這個層面。只要這個層面有強的,你就會生起勝慢;差不多的,你就會有等慢;你覺得不如人家呢,你就會生起卑慢。帕奧西亞多在講到的時候,特別強調那個,它直接在你的現起內心的表現就是你就像吹氣球一樣的,一下子就膨脹起來,即使是卑慢也是這樣子。卑慢它的表現是什麼呢?就是「我是不如你啊!你今天背誦《巴帝摩卡》一個小時多一點,那也沒什麼了不起啊!你也沒什麼了不起啊!我過兩個月也會這樣。」雖然他不如你,本來他不如你,他應該自卑,然而他覺得:「你有什麼了不起!」雖然他很差,但是他也會吹起來。那麼勝慢更是會這樣,等慢也是這樣,就是:「我們差不多嘛!差不多嘛我們,你沒有什麼了不起,我們差不多!」等慢有個特點,就是它會吹氣,會自我吹氣。自我吹氣大家想起來會有什麼表現?就是當你吸口氣時會怎麼樣?你的身體會很緊繃、硬邦邦的。傲慢心重的人,他的身體是僵硬的、緊繃的,他不會柔軟。我們說謙遜、柔軟、柔和,那傲慢的人不會謙遜、柔和,他的身體會怎樣?會緊繃起來。即使卑慢也是這樣的——「我也有吃有喝!」帕奧西亞多以前說:「你沒什麼了不起,反正我也有吃有喝!」 就是這個樣子的。

那「見虛妄思」是指將個體增益為「我的架構、我的理體、我的精髓、我的材質、我的靈魂、我的典型。」雷迪西亞多舉例,比如說:陶土制的壺和陶土做的缽,顧名思義,陶土是它的材質。如是形狀、如是製造的陶土,這個製造出來的被稱為陶土壺或者陶土缽;包括像鐵壺、鐵鉢,顧名思義,鐵是它的材質,以這樣的形狀用鐵製造出來,被稱為鐵壺和鐵鉢。陶土和鐵是製造器具的材質,同理呢,臆想薩迦耶相應「地大」為「我」,同時如下的妄計生起「地大是活的生命;地大是」。如「地大」如是,應知「四大」悉皆如是。那麼,這句話怎麼理解呢?就是我們身體的地、水、火、風嘛!就是這樣的色法,地、水、火、風四大種所組合的,它本來就是這樣的,然後你妄計它為「我」,這個四大——「地、水、火、風」的組合為我,這樣的增益就形成了一種非常固執的見解和執持。那麼,這種錯誤作用會傾向於漸漸地不斷地增長,乃至於超過一切的界限,而且永無停止的這種界限。所以,這三種虛妄思又被稱為「三種增廣」。那麼,它的作用:第一個,它會導致錯誤的行為;第二個,這三種虛妄思它會不斷地倍增,在你的生活中會不斷地放大、不斷地倍增。

 

(三)兩種殊勝居:渴愛殊勝居、見殊勝居

這個我們理解:如果由於顛倒的原因,就會造成三種妄思的形成。這三種妄思就會導致兩種殊勝居,翻譯成殊勝居,abhinivesaabhi我們講是殊勝,nivesa是居住、住處。其實在巴利的系統裡面,這個abhi,這個殊勝只是講一個特別,其實它有很多內涵,只是比較特別、特殊的概念。但是到了後期我們翻譯的時候,大德們的中文翻譯「殊勝」就變成「非常崇高、非常殊勝」這樣一個角度。其實,作為殊勝,在巴利abhi的角度上來講,它只講「特別」的這樣一個點。

所以說,兩種殊勝居:一種是渴愛殊勝居,tahābhinivesa;還一種是見殊勝居,diṭṭhibhinivesa。那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由於這三種虛妄思以後,你形成的這兩種很堅固的信念:一種是由「渴愛」所生起來的堅固信念;一種是由「見」所生起來的堅固信念,就是你有住處了,你的心已經有住處了。從虛妄到最後,你已經有殊勝的住處了,有很特別的住處了。所以,「渴愛殊勝居」是指無始以來毫不動搖地堅信非我所知,軀、頭、手、腳、眼、鼻等是我所知。「見殊勝居」是指無始以來毫不動搖地堅信,在一個人或動物之內有靈魂,或命我、或積聚我、或離蘊我等存在。這樣的信念認為是靈魂、或命我、或離五蘊的我,是支配這個肉身的一種永恆至上的這樣的。這兩種信念就被稱為「殊勝居」,也有把它翻譯成「依止」,nissayaTaṇhānissaya Diṭṭhinissaya 意思是一樣。不管它是「依止」還是「殊勝居」,總是你的心就是完全盤踞在上面,非常堅固地盤踞在上面。

 

(四)兩種趣:凡夫趣、聖者趣

那麼,因為盤踞在上面,所以我們就會導致兩種趣:一種是凡夫趣,一種是聖者趣。所以如果這兩種地是指活動場所,是指我們所有眾生的立足處、孕育和生長的地方,當知這個地有兩種:一種是凡夫地,一種是聖者地。凡夫地是指凡夫的活動場所。所謂的凡夫是指普通的、世俗的;然以勝義諦而言,凡夫不過是「見顛倒」而已。此世間的一切凡夫眾生,以「見顛倒」為他們的休息地、主要依止處、主要的立足地而活,在「我」或「我的」身體里有某種永恆的善的本質的事物,這個就是「見虛妄思」、「見固執」、「見增廣」、「見殊勝居」所形成的,所有凡夫俗子的著陸場、支撐物、依止處和立足地。因此,只要他們堅持立足於上述的這種錯誤的見地,就永遠無法脫離凡夫的狀態。

聖者地,是指聖人的狀態。這種高尚的聖人已經根除了顛倒,以究竟義言之,所謂聖者,不過是正見、正思惟、正智而已。那表現為在「我」或「我的」身體里,沒有永恆的、善的、本質的事物,聖者以正見為主要的立足處而活。因此,正見可被稱為聖者地。一旦獲得正見,這個人可說是已經超越了凡夫地,並已立足了聖者地。在無始的輪回中,有無數行於凡夫地的凡人,如果其中有人為了根植正見於心,而想要根除「見顛倒」,那麼,在他成功的那天,我們可以說,就在那一天,他已立足聖者地,已成為一位聖者。雖然,某些聖者可能殘餘有「心顛倒」和「想顛倒」,但是,他們不可能去造作會產生惡趣異熟果的惡業。因此,他們已經根除了最重要的「見顛倒」。兩種殘餘的顛倒——「心顛倒」和「想顛倒」的作用,只是讓他們能夠享受正當的世俗之樂。

我們知道兩種地,剛才雷迪西亞多講到:只要你有正見,你就已經是在聖者的「地」。當然我們真正的聖者地是講初果聖者。然而,當我們面對我們身邊的所有人、事、物,當我們真的對這個人、事、物建立正見的時候,你對於這個人、事、物來講,就像聖者一樣。你在這個事件就是一個聖者一樣,你的心就是神聖地來看待這樣的一個問題。所以,真正的聖者地是要在初果聖者才能夠達成。但是,如果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不能夠這樣去訓練,不能夠這樣去認知,我們相信真正的聖者地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的。

由於這兩種「地」會導向兩種「趣」,「趣」就指去處,「趣」是指生命的變遷,雷迪西亞多說的生命的變遷。同樣的,「趣」有兩種:凡夫趣和聖者趣。凡夫趣是指被墮落的凡夫的往生。也就是說,凡夫無法投生到他所想要去的地方,而是墮在三十一界中任何一界,根據他往昔所造的業,來把他扔到那一界,就這樣扔過去。他說:「就像一棵椰子或者一棵棕櫚果從樹上掉下來,我們事先無法確知它將滾落何處。凡夫死後的再生亦復如是,我們無法事先知道他將往生何處。每一個生命在出生的時候就不可避免地等待死亡,在死亡後,他必定因被墮落而掉進世間。如是,死亡和被墮落這兩大災難形影不離地緊緊的跟隨著每一個生命,在這兩種之中,死後生命的被墮落比死亡本身更可怕。因為,四惡道乃至大無間地獄彷彿毫無障礙的虛空般,對離開人間的凡夫敞開著大門。一旦壽命耗盡,人就可能墮入任何的地獄,無論遠近,沒有時間的間隔。他也可能轉世為畜生、餓鬼,或轉世為阿修羅,在一瞬間、一剎那成為薩迦天帝的敵人。如果某一個欲界天神在六慾天中壽盡亦復如是。

「但是色界和無色界的眾生的壽命耗盡之後,不會直接墮入到四惡趣,而將暫生為天人或人;之後,他還是有可能會墮入四惡趣。為何我們說眾生皆害怕死亡?因為死亡之後緊跟著可能墮入四惡趣。如果死後不存在被墮落,而眾生可以選擇再生的地方,那麼,自主的死亡就不會如此可怕。所以有時候,也許有人活了相當長的歲數之後,渴望往生他趣,因而渴望死亡。」為了說明生在人趣是多麼地難得,佛陀講了《指甲經》和《盲龜經》,這個大家都聽過了,我們就不再去重復了。

那麼,根據《盲龜經》和《指甲經》,就是那些生在惡趣的眾生,離人間是如此的遙遠。這個遙遠的原因是因為它們從不往上看,而總是往下看。所謂「往下看」是什麼意思呢?「它們的無明在輪回中一生又一生地增長、強化,就如河水總是往下流向較平、較低的平原,眾生總是傾向於沈淪。因為它們通向善趣的路已經封閉,而通向惡趣的路卻敞開著。」這是所謂「往下看」的意思。

這裡面我想跟大家講,什麼叫往下看,雷迪西亞多已經講了,就是你的心,你的心是不是在往下看。我們今天回去就看一看,我們每一天,從早到晚,你的心是在往下看還是往上看。

我們的心是很狡猾的。我們來禪林為的是解脫,為的是涅槃,然後我們要禪修,這些都是往上看。但是真正讓你在面對人、事、物的時候,你發現,你噌噌噌起來的東西都是往下看,很多時候都是往下看。當你打坐的時候可能好一點,有狀態的人好一點,沒狀態的人也是往下看,對著那個入出息的所緣不斷往下看,批評、評判、判斷,然後妄念紛飛、搖頭晃腦。所以,這個要去檢驗,我們是一顆心往下看的心,還是向上看的心?這是習慣來著,也就是貪尋、瞋尋、害尋,這是心的不斷的習慣,我們是可以去檢查的。因此,從《盲龜經》的故事,有智慧的人當知:凡夫趣的不幸是多麼的深重、可怕和危險。

那麼,所有有關凡夫趣,大家都知道這種特點。那麼聖者趣呢?聖者趣就是死後從凡夫趣解脫,或指凡夫趣之滅。凡夫趣的每一個「地」注定和死相連,而聖者趣只往生更高的界地或如願自在往生的潛能。那麼,聖者趣呢,它不是像椰子從樹上墮落,而是好比鳥兒飛向它們希望棲息的地方或者樹上。那些已經到達聖者狀態的人、天人和梵天壽盡之後,能夠往生任何較好的地方,以及可以再生為人、天人、梵天。聖者在壽盡以後,可能有投生之願,不過,即使是意外的死亡而無投生特定界地之願,聖者也必定生在更高的界地,而不會生於更低的界地。此外,如果他們再生為人,則絕不會生在較低的階級中,也不會是傻子或者外道,再生為天人和梵天亦復如是,他們完全從凡夫世的往生解脫。以上所說的是聖者趣。

現在來比較一下這兩種趣。當一個人從樹上掉下來,他就像椰子般墮落,因為他沒有可以在空中飛翔的翅膀。同樣的,還是凡夫的人、天人和梵天,他們有「見顛倒」,而沒有八正道的翅膀,不能以天上為他們的依止處,當他們的肉體毀壞的時候,他們就轉世為新的生命體,他們跌入不幸的冤宿中,在此世間,當爬上高樹的凡人所抓、所依止的樹枝斷裂的時候,他將墮落地面,他將摔得很痛,甚而被摔得粉身碎骨。因為,他即失去了可依止的樹枝,也沒有能夠在空中飛翔的翅膀。有「見顛倒」的人、天、梵天亦復如是,當「我見」的依止處毀壞,他們就墮入各種凡夫趣。因為他們的依止處只是他們的身體,他們既不能以涅槃來作為他的依止處,又不能以八正道作為強大的羽翼來支持他們。

雖然鳥兒所依止的樹枝也可能折斷,但它們絕不會摔下來,而會輕易地飛向空中,飛到另一棵樹上。因為樹枝並非它們永久的依止處,而只是暫時的依止處,它們完全依賴翅膀和空氣。同樣的,成為聖者的人、天人和梵天,已從「見顛倒」解脫,既不視他們的身體為自我,也不依賴他們的身體。聖者擁有永久的依止處,即是所有墮落、混亂完全止息的涅槃。聖者也擁有強有力的八正道之技,能帶他們到更好的生處。這個是凡夫趣與聖者趣的不同。

我們從四漏:欲漏、有漏、邪見漏、無明漏來看,從怎麼形成,從這個三顛倒怎麼來造就我們這樣的生命?那麼首先,我們現在走上了導向聖者地、聖者趣這樣的一個路。

 

(五)兩種諦:世俗諦、勝義諦

根據雷迪西亞多的教導,我們要長出八正道的翅膀。大家長出來了沒有?想怎麼長?想好了怎麼長了嗎?八正道的翅膀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而八正道的翅膀它是要落在我們的每一個當下的,它不是說你坐在那,坐著、坐著、坐著它突然間就長出來了。有一些人過去巴拉密特別強,他可能坐一下就長出來了,大部分人是長不出來的。長不出來的時候,我們依然在這裡覺得說:「我在學佛呀!」但是呢,你真正地都不致力於去讓自己八正道的翅膀長出來。什麼叫做「致力於八正道翅膀長出來」?就是我們剛才講的,面對所有的人、事、物,能不能很針對性地面對每一個人、每一件事,能不能讓你的正見對上來?讓你的思惟轉成正思惟?讓你對他的言行舉止變成正語、正業、正命。而這個過程中始終記住:已生善法令增長,未生善法令生起;已生不善令斷除,未生不善令不生的正精進,致力於這種精進。而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如果沒有正念、正知,這些所有的都是沒有可能的。所以,正念正知是從一個凡夫到阿拉漢的基本功,我們講童子功。沒有正念、正知,一切都是免談。

所有在我們禪修的學習的過程中,首先是安立,能不能訓練你的正念、正知?訓練正念、正知就像我們的老西亞雷,每天打掃地,正念地打掃;吃飯,正念地吃飯;走路,正念地走路;禪修的時候更不用說了。日常的生活中能不能落得下來?能落得下來,真正能落得下來,我們的妄念自然就會少。妄念是什麼原因呢?妄念就是「渴愛虛妄思」,就是心在外面漂著的,回不來。回不來是什麼意思?就是回不到當下。回不到當下最好的對治方法就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身、受、心、法四念處,但是最基本的從身念處開始。如果我們的心在平常的時候回不到當下,你打坐的時候一定是妄念紛飛的,不用講的。所以對治妄念,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訓練正念、正知,這是必須的。

那麼,有正念才會有聖正定,以正見為先導的有七覺支支助的這樣的聖正定才會被培養起來,而這樣的聖正定到最後才會如實知見。那麼在勝義諦的角度看到一切是一種究竟法,無常、苦、無我而生起道智,最後斬斷一切煩惱,證入涅槃。

在這裡,祝福大家早日能夠斷除煩惱,證入涅槃。

Sādhu! Sādhu! Sādhu!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