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415767797055  

每個人早晚總會面臨生離死別。記得我的父親在七十七歲時,身體硬朗,他準備要活到九十歲以上,卻在毫無預警之下,發現得了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醫生預告只能再活半年。

因為身為長女的我毫無經驗,請教一位長輩,至今仍記得她的建議,「一定要尊重當事人對於生命的抉擇。」

我們和父親討論是否接受化療,積極延長壽命,他思考之後決定不做化療。他說,「大自然有四季,人也有春夏秋冬,應該自然來、自然走。」深愛他的我們震驚於他的決定,極力勸服,「你走了,我們就變成孤兒寡母。」

父親溫柔地說,「孤兒是指十八歲以下喪父,你們都大了,我有信心你們能面對自己的未來,」也對媽媽說,「我走了,小孩一定會孝順你,不要擔心。」

後來,他在老家度過最後的兩年,只有在最後離世時住院兩星期,雖受病痛之苦,但失能的時間很少。

寫這段往事,不是不在乎隱私,而是我經常在醫院看到許多人像植物人般躺在床上,被用鼻胃管餵食,以氣切利於抽痰,非常不忍。醫學可以無限制拯救器官,讓它運作,卻無法讓人擁有一個有尊嚴的生命。

我相信許多《天下》的讀者們,都是為人子女,有一天會與家人說再見;也可能和我一樣,因為愛與執著,曾經不願放手,也從來沒有思考過這件事,直到那一天來臨。

電視新聞充斥著極力搶救後活著的奇蹟故事,但不願放手,有時是讓當事人陷入沒有止盡的拖磨。

我們如何面對醫療技術發達的二十一世紀所帶給生命的巨大衝擊?

如何善終,已經是全球都在學習的觀念改造。這不只是個人的生命選擇,也牽涉社會資源的排擠。難以想像的是,台灣加護病床密度世界第一,長期靠呼吸器維生的人數是美國的五.八倍,臨終前無效醫療一年耗費近三十六億元。《天下》耗時三個月與393公民平台合作,希望以此專題帶動「善終」的觀念改造,並降低無效醫療的發生比例。

 

 

 

 

 

作者:吳琬瑜       圖片來源:邱劍英   

 

 

 

 

 

 

 

 

 

文章來源: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239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