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59918_1028432370513496_308327811_n

《兩種觀禪行者》

當今,許多國家的禪修老師認為不經由禪定的修行,也能止息煩惱與痛苦。諸位是否認同這個觀點?即便在佛法興盛的緬甸,也有許多人認為可以不必培育定力。

佛陀在證得正自覺後,傳授給我們的是什麼?佛說:「諸比庫,應修習定。諸比庫,具有定力的比庫,能如實了知。」

誰說了這句話?是佛陀!佛陀說了什麼?具有定力者,能如實知見。在這段話之後,佛陀接著說:「他如實了知什麼?他如實了知『此是苦』。」

換句話說,那些具有定力的人,能如實知見第一聖諦,而且培育定力,也能讓行者如實知見第二、第三直到第四聖諦。諸位,若本來持有不同的觀點與見解,請調整它們,使其與佛陀的教導一致。我們要時刻告訴自已:沒有培育定力,就無法如實徹見佛法,事實的真相。

如果,培育定力是絕對必要的,那麼諸位也可能會有疑問:何以在佛世時,有些人未發展出定力,就能開始進行觀禪?我相信諸位會有這種想法和疑問。

確實,從佛陀時代開始,修行者就已經可以被歸納為兩類:止行者與純觀行者。那些在培育了禪那的定力之後, 才開始修觀的,稱之為止行者;而那些直接修觀的行者,稱之為純觀行者。諸位,想要成為哪一類型?你屬於哪一類型呢?你是否先培育起定力後才開始修觀?你是否想要成為純觀行者?我接下來要跟你們分享,使你們可以決定自己想成為哪一種行者。

若我們比對止行者與純觀行者,兩者會有何共同點?有何差異處?兩者的同異是你們所需瞭解的。所以我會對第一種修行者,即:先達到定才開始修觀的止行者,進行講解。這一類行者的修行模式如何?

我們首先要問,如何達到涅槃?導向涅槃之道是八支聖道。八支聖道可概括為三種訓練:道德的訓練;定力的訓練;修觀的訓練(戒、定、慧三學)。在向諸位解釋兩種行者之前,我須先解釋這三學。

由於諸位都對第一學,即戒學,有了一定的瞭解,因此,我不用詳細解釋。第二學是修定。當佛陀教導定學時,他教導幾種業處?他教導四十種不同的止禪業處。在這四十種業處中,有三十種能帶領我們達到證得禪那或安止 定。而剩下的十種能一路帶領行者進入近行定的境界。安止定與近行定其實很相近。

如此一來,我們可以把業處分成兩種:可以入安止定與近行定的這兩種類別。對於止行者,他們先培育定力後,才開始修觀,因此他們必須先培育安止定;藉由修習那三十種業處其中之一,可以達到安止定。獲得安止定以後,行者必須接著修觀禪,這就是止行者的修行方式。若是一位純觀行者,則不需經過安止定的階段,而直接從觀禪開始修。

佛陀教導止禪時,他教給我們四十種業處。既然如此,我接著要問諸位一個問題:當佛陀教授維巴沙那或者觀禪的時候,他傳授了我們幾個業處?諸位可能會想:我們已經來學習佛法了,尊者,為何還要問我們這麼多問題?這是因為就像在學校裡,要問許多問題一樣,我同樣地想給大家許多問題去思考:當佛陀在教導三學中的第三學,他教導多少種修觀的業處?答案是兩種:名業處與色業處。當佛陀教導我們觀禪時,他就只教導了我們這兩種業處。當你們是純觀行者時,你們就要從色業處開始修,沒有其它選擇。

純觀行者的修行不能從名業處開始。什麼原因呢?這是由於:當你還未達到安止定的時候,你還未能看到禪支。 這使得你要修習純粹的觀禪時,無法直接觀照名法。因此你別無選擇,必須從色業處開始修,這是純觀行者修行的起點。

諸位此刻,可能會提的另外一個問題是:如何開始修行色業處?這個問題,我打算引述《大念處經》義註中的一段 文字來回答。義註中,在「受隨觀」的部分,有一段文字如 此解釋:「當佛陀教導觀禪時,他教我們兩種業處:色業處與名業處(非色業處)。在教導色業處時,佛陀教導以簡略與詳盡法修習四界差別。」

在四十種止禪業處之中,四界差別是其中一種。四界差別同時涵蓋了止與觀兩者。佛陀教導以簡略法和詳盡法修習四界差別,以此作為修習色業處的開始。

諸位若要成為純觀行者,則必須修四界差別。你們或許在過去,已經練習過一段時間的觀禪,然而,當你把自身視為一位純觀行者時,是否有修習四界差別?我相信,諸位一定曾經認為自已是一個純觀行者;我自已也曾有一段時間如此的認為。

然而,我們實際上並不曾如義註所解釋的那樣被指導如何修行四界差別。這就是為何我們現在會和之前有不同的觀點。以往的我們會認為「這是對的」,而將錯誤的認為是正確的。然而現在我們根據義註得知:作為一位純觀行者來練習觀禪必須知道如何分辨四大元素。佛陀教導我們四界差別時,他教導地界、水界、火界和風界。地界中有六個特相:硬、粗、重、軟、滑、輕;水界有兩個特相:流動與凝結;火界有冷與熱兩個特相;風界有推動與支持兩個特相;總共有十二個特相。你必須能夠以系統化的方式,對之加以辨識。

現在你知道如何作為一位純觀行者來修觀禪了。而若你想成為止行者,在培育定力之後才修觀,則你必須先證得安止定。在這之後,你才能接著以四界差別作為色業處開始修習。那麼,這兩種修行者的共同點和差異之處在哪裡呢?

純觀行者不需先經由安止定,而止行者則必須先達到安止定,才能開始修觀。然而當兩者都進入到觀禪這一階段時,他們是否還是一樣的?是一樣的。兩者唯一的區別,就是一者需要先達到安止定,而另一者不用。而兩者修觀禪時都必須從四界差別開始。

我想做進一步的解釋,對於那些已經有定力的止行者來說,他們有另外一種選擇方式去開始修觀。如果他們想要從名業處,而不是從色業處開始,他們有能力這樣做。為什麼?這是因為他們已經證得禪那,具有辨別禪支的能力,他們因此能夠辨識和修習名業處相關的禪那法。在初禪中,有三十四個名法,由於止行者具有對之進行辨別的能力,因此能夠選擇名業處作為觀禪的修行起點,而且,由於他們同樣的可以在這方面選擇色業處的修行,因此,止行者有兩種選擇的自由。然而,對於五蘊界的眾生而言,名法是依靠色法而生起。根據《清淨之道》(Visuddhimagga,清淨道論), 那些想要辨識名法的行者,他們必須先能徹底辨識究竟色法。因為這個原因,即使止行者能有兩種選擇,當他們作觀禪時,能從四界差別開始也是很好的選擇,對於純觀行者而言,就沒有其他的選擇了,只能以四界差別開始。所以,這兩種行者開始修觀時是一樣的。對兩者來說,修觀的起點都是一樣,那就是四界差別的修習。

現在,我問諸位另一個問題:假設你要跨越一條河流或是大海,而你可以選擇乘船或是游泳過去,諸位會比較喜歡哪一種?各位很明顯的會選擇乘船!游泳太耗體力了、 太困難了。同樣的,純觀行者的修法有如以游泳跨越輪迴之海,而止行者在培育定力後再修觀,就有如乘船跨越輪迴之海,非常平靜安詳。

我已經教導各種本地人與外地人超過十三年了,因此,我親眼看到了純觀行者與止行者兩種修行者的區別。總的來說,那些經歷過安止定而進行觀禪的行者,相對之下,會比較容易,他們能夠感覺到樂。而那些,沒經歷安止定就直接修四界差別的純觀行者,則總的來說,大多數都面臨困難。然而這只是一個概括性的觀察。對於一些人來說,由於他們在過去世已經成功修習四界差別,所以在現世,他們修習四界差別時會進展較快。因此,一般而言,純觀行者在修行上會遭遇困難;但是經歷過安止定的行者,在修四界差別時,會較輕鬆、沒有困難、進展也要來得迅速、較易達成一定的成果。

但是,這不意味著我否定純觀行者的修行方式,我仍然會進行相關的教導。若諸位在過去曾修四界差別,而累積了一定的巴拉密,修起來則會簡單很多。但只有經由教導與親自操作時,你才能知道你在過去曾經修習的業處。屆時,我們可以共同找到你過去的業處。若你在短時間內於入出息念上已達成一定成果,則我們可以說你在過去或許已經在同樣的修習上,有所成就。若你在短時間內,於四界差別的修行上,達到一定成果,則我們可以得知,你過去或許也修過四界差別。

因此在進行禪修時我們要將這點銘記於心:如果我們帶著足夠的巴拉密來到這一生,只有遵從了佛陀真正的教法,我們才能達到最高的修證。若你不去遵從佛陀真正的教法,則你以往的積累就不能運作而無結果。

為何不呢?當佛陀出現在世間,導向涅槃之道才為人所知。若你不遵從佛陀的教導,你如何能如實體證法呢?即便,你在過去世可能已經有過相關的修行,然而,在此世,仍然要遵從佛陀的教導。假設你沒有帶著足夠的巴拉密來到此生,若你掌握此世修行佛陀真正教法的機會,則你就是 在為未來的證悟而累積巴拉密。因此,最重要的是,修習佛陀真正的教法,而不是虛偽不實的相似之法。

 

 

 

(待續)

 

 

 

 

 

 

圖文取自 陳義德 臉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