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請教一個問題,為什麼修行的苦僧、得道的高僧均是男性的多,信徒又是女性的居多,為何?
回覆:這是一個很不錯的問題,就此問題談一點我個人的看法,僅供參考。
我們知道,悉達多在菩提樹下成佛後,他在鹿野苑為五賢者(最初的五個比丘)說法,佛教稱為“初轉法輪”。
初轉法輪講的是“苦集滅道”四諦。
佛陀對苦的總結可謂極致,其中講到“八苦”,讓每一個聽聞的人都能感同身受,尤其女眾更是有切身的體會。這八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蘊苦。
怨憎會苦指的是:與怨憎者相遇的苦痛。
愛別離苦指的是:與自己所親愛者別離的痛苦。
求不得苦指的是:不能如願、不得所欲的苦痛。
對這幾種苦痛,女眾的感受要比男眾更強烈一些。
由於女眾的情執太深,所以女眾的煩惱和痛苦要更多,放不下的也要更多一些。
這幾天有個事件讓人唏噓不已,一位警官在執行任務時不幸殉職,他的妻子聞訊後難掩巨大的悲痛,跳樓自盡了。
大部分人聽到這樣的消息,都會深感惋惜。
從佛法的角度來說,這就是“愛別離苦”。
如果能夠對“愛別離苦”有一個冷靜的認識,那麼悲劇應該是可以避免的。
佛法的教育,就是要使眾生認識苦的本質,了解苦的來源,從而離苦得樂。
生活中,女眾要面臨的困難和磨難都大於男眾,我想正是因為女眾對苦的感受深,所以對離苦的願望也就更強烈一些。
因此我們能看到現在越來越多的女性走進寺院,尋求佛法的幫助。也許進入寺院的女性,不一定很清楚佛法的教義是什麼,但是內心想要獲得安寧和保佑的心態則是大部分人都有的。
不過,女眾雖然很容易信佛,但是要靜下心來學佛,卻很不易,因為女眾的煩惱要比男眾多很多,所以修行中面臨的挑戰也更大。
所以佛陀在製定戒律的時候,“比丘尼戒”比“比丘戒”多好多。
所以佛陀曾經說過:“在我的教法中,女人容易信奉,這是事實。但女人容易造下罪業,這也是事實。”
相比較而言,男眾的煩惱和情執要少很多,男眾一旦真正領悟佛法的要義,要放下世間的東西會更容易一些。
我們看到現在寺院里高學歷的出家人越來越多,他們在出家前,有著令人羨慕的學歷和職業,但是一旦堪破生死,出家修行,就不易退轉。
所以佛教歷史上,男眾成就者要比女眾多很多。
這並非歧視女眾,而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
不過女眾也不要因此就灰心洩氣,《佛說法滅盡經》中說:“法欲滅時,女人精進,恆作福德。男子懈慢,不用法語。”
漢傳佛教的經典《法華經》中有龍女成佛的故事,藏傳佛教中有21度母,這些都是女性修行成就的典範。
只要得遇明師,有次第的聞思修,女眾也一定會有成就。
圖文取自 Maggie Chu 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