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6835_467505253356359_271651026_n  

二、生命中的真正保護

從沒有歷史記錄的時代開始,我們人類就為了找尋庇護,以對抗無數的危險而努力,只為了不讓這樣的危險,威脅到我們和我們所愛的人,乃至於整個社會到國家。有些危險我們看得見,它們會撞擊我們的身體並造成傷害。有些危險像鬼魂、幽靈,以一種神秘的、察覺不到的方式侵害我們。人們會以各種儀軌、儀式來處理。有各種各樣的儀式,有些儀式是竭盡心力的傑作,有些儀式甚至會產生令人滿意的結果。但是,就長期的效果來看或當我們的生活環境改變時,即使是最強有力的儀式也無法保護我們受到過去業力的影響。

其實,我們對於身體上的危險和威脅的保護也是竭盡了心力。健康保險、壽命保險、警察、病毒疫苗、身體健康檢查、維他命、有機食物、低膽固醇食品、放射性塵埃避難所和防彈背心,這些是我們用來保護自己的方式,以預防那些未知的危險。我們不是常看到有一大堆的警衛、保鑣護衛著重要的人物,或者是有錢人的家中有著森嚴的安全系統和警衛犬嗎?國家也是一樣,成千上百的彈藥和武器,甚至還有可以發射到外太空的武器。

當人們看到有人被標示著安全的象徵和代表,如帶槍的警衛和武功高強的保鑣所護衛時,一般人都會覺得印象深刻,有些甚至也會開始追求這樣的安全感。他們誤以為這樣會幫助他們得到他們所渴求的保護。

讓我們問自己兩個重要的問題:

什麼是生命中真正的保護?

生命中真正的保護是如何成就的?

這兩個問題就是我今晚演講的主題。這場演講的資料主要是從巴利經文《相應部》、《增支部》和《法句經》的經文中摘選出來。如是,我今晚演說的是根據世尊的正法。當我說明了一些論點,你們就可以自己下結論。

讓我們從第一個問題開始:「什麼是生命中真正的保護?」

唯有世尊出現於世間,才能夠對這個問題給予正確的解答。為什麼?就像太陽出來後,黑暗就會消失,由於世尊的出世,無明也將會消失。只有藉著世尊的出世,我們才能夠了解什麼是善和不善。當我們了解後付諸實行,我們就可以消除我們的無明。只有那時候,我們才真正知道實相和虛幻,善與不善,輪迴與涅槃之間的差別。

讓我們來引用世尊的教法。我第一個引文來自《相應部‧大品》的《憍薩羅相應》(Kosala Saṃyutta)。這部經的經名是《自護經》(Attarakkhita Sutta)(S I 167)。

有一次,當世尊住於舍衛城時,憍薩羅國的波斯匿王拜見世尊。在頂禮世尊後,坐在一旁,波斯匿王問世尊說:

「尊者!當我獨自一人靜思的時候,我想到:『什麼樣的人會受到保護,什麼樣的人不會受到保護?』」

「我接著想:『那些以身、語、意行邪行的人不會保護他們自己。即使有一群大象的軍隊伴隨,或是有一群騎兵伴隨,或是有一群馬車的士兵伴隨,或是有一群步兵伴隨,他們還是沒有受到保護。』」

「『為什麼呢?因為那些保護都是外在的,不是內在的。因此,他們沒有受到保護。然而,那些以身、語、意行正行的人會保護他們自己,即使他們沒有特種軍隊的伴隨。』」

「『為什麼呢?因為那些保護是內在的,不是外在的。因此,他們能夠保護他們自己。』」

世尊認同波斯匿王的話,說:「正是如此,大王!正是如此。」於是再重覆一次波斯匿王的話,世尊說了底下的偈頌:

「防護身行乃甚善,防護語行乃甚善,防護意行乃甚善,謹慎地隨處防護,這就是甚善自護。」

讀完這部經,我們可以在某種程度知道誰會受到保護和誰不會受到保護。然而,為了徹底了解如何能得到「真正的保護」,我們需要更深刻地思考。

當我們徹底了解保護的本質時,即使我們沒有外在的防護,我們也不需要害怕。為什麼?還記得世尊對波斯匿王說的偈頌嗎?

「防護身行乃甚善,防護語行乃甚善,防護意行乃甚善,謹慎地隨處防護,這就是甚善自護。」

這偈頌的意義是指身、語、意的善行,是真正的、有效的自我防護,無論是否有外在的保護。事實上,當我們能夠從內在防護我們自己,對於外在的危險就會相對的降低了。

而且,我們應該思考:「那些有特殊和特別保護的人往往會驕傲,自大或過度自信。他們會誤以為外在的保護是真正的保護,他們會變得不在意自己對待他人的行為。他們會不在意的說話或作為,而且對他人的快樂與利益也會比較不在乎。他們唯一的考量是自己的快樂和利益。當有著這樣錯誤的行為時,他們就不會受到保護。這不是生命中真正的保護。」另一方面,就像世尊在《自護經》中所說的,那些想要保護自己,而且要真正的保護,應該造作身、語、意的善行。

請記得以下兩個重點:

1. 世尊所教導的正法並不是無法了解,且無法執行。相反的,是能夠了解,而且能夠付諸實踐的。

2. 世尊所教授的正法完全是為了人和天的利益。能夠了解的人會去追尋它的意義,為了他們自己也為了他人。為了讓生命中有真正的安全,世尊教導我們身、語、意善行,以保護我們遠離憂、懼、恐、危險和遠離造成墮落在四惡趣中受苦。

為何如此?為了能夠了解正確與錯誤的身、語、意行,我們必須分析它們的因。當我們知道它們的因,我們就可以開始訓練自己控制、減低、甚至滅除它們。

讓我問你們幾個問題:

你們現在心中有發現貪嗎?你們現在心中有發現瞋嗎?

你們大概會回答:「沒有」。

即使努力地觀察、尋求你們的心,現在你們可能找不到任何的不善心,但這不代表心中的不善都不存在。它們的確存在,但現在它們只是「潛伏性煩惱」(Anusaya Kilesā),靜靜地躺在心流之中。直到我們以道智徹底地滅除它們之前,這些煩惱會生生世世地伴隨著我們,讓我們深陷在輪迴當中,直到我們以道智徹底地滅除它們。

讓我再進一步說明。

在「死亡心」(Cuti Viññāṇa)之後,緊接著就是下一期生
命的「結生心」(Paṭisandhi Viññāṇa)生起。我們所說的「潛

伏性煩惱」,在「死亡心」和下一剎那的「結生心」是隨眠的。因此,跟著「結生心」的生起,貪、瞋、癡等煩惱也跟著產生,只是以潛伏的方式存在。它們以不被察覺的方式存在,等待著機會,就像種子在等待機會發芽、長大,最終結果。我們知道這些潛伏性煩惱的存在是因為當時機成熟時,它們就會現前,就像當有適當濕度時,種子就會開始發芽、成長。加上陽光的出現,就會產生結果。

煩惱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 潛伏性階段(隨眠Anusaya),當煩惱沒有起作用、潛伏在心流的底層時。

2. 困擾性階段(纏Pariyuṭṭhāna),這是指心跟煩惱在一起作用。當有適當的因緣時,煩惱會生起到心的表層,從潛伏變成活躍的狀態。

3. 違犯性階段(罪Vītikkama),這是指實際地行身、語、意邪行。

我們已談過第一階段,潛伏性階段。現在我們來看一下第二階段,現行的階段。當我們看到某個可愛的境時,想要的欲望通常就會在心中生起。這時煩惱就會從潛伏轉變成活躍,就像一個人隨時準備好行動,準備行身、語的不善行。對於瞋、癡的情況也是一樣。當我們看到某個不可愛的境時,厭惡就會在心中生起。同樣地,當我們看到某個境時,沒有了知它的本質是無常、苦、無我的話,癡就會生起。

在現行的階段,如果我們能保持正念,煩惱就會被控制。

以這樣的方式,我們可以預防有可能產生的不善行。然而,當沒有正念時,我們的「現行」很快地、不可避免地就會付諸錯誤的行動,這就是違犯性階段。

讓我再更進一步說明。

有六種感官的門(六根門),相對於可見的、可聽的、可嗅的、可嚐的、可觸的和心的對境。由於不如理作意,當接觸到可愛的目標時,貪就會生起。同樣地,由於不如理作意,當接觸到不可愛的對境,瞋就會生起。不論是貪,還是瞋生起時,癡就會跟著生起。

貪的本質是想要或欲求。它的作用是像膠水一樣黏。當對某個對象產生欲望時,貪會黏上那對象。這就是貪的工作。而瞋和癡也有它們各自的工作。

問題來自於我執,這會讓貪、瞋、癡無法跟「我」、「我所」分開。

由於我執,貪、瞋、癡無法跟「我」分開。因此,當貪、瞋、癡生起,我們就會認為那是「我的」貪、「我的」瞋、「我的」癡。這對驕傲、嫉妬、羨慕也是一樣。

由於邪見,將事物看成有「我」、「我所」,我們就會造作不善行。如果我們觀察這些邪行,會發現身邪行和語邪行是意邪行的結果。如果意行是善的,身行和語行也會是善的。如果意行是不善的,身行和語行也會是不善的。缺乏正念,我們就不會察覺我們的煩惱是,如何從潛伏性階段轉變成現行的階段,而最後到違犯性階段。當這過程開始發生時,要停止它就太遲了,我們將只能承受其後果。

在描述正精進時,世尊勸誡我們要控制不善心,而開發善心。這教誡是從《增支部‧第十分》的《自心經》(SacittaSutta)(AN V 92)。在這部經中,世尊說:

「諸比丘!如果一位比丘不善於安住他人的心念,他應該要學習善於安住在自己的心念。」

這是說若是我們沒有他心通,無法知道他人的心念,那我們就應該好好地察覺自己的念頭和安住於自己的心。

世尊接著說:

「就像男人或女人非常注重自己的外在美,會透過鏡子或淨水的倒影,觀察自己的容貌。如果看到臉上有灰塵或污垢,就會馬上清除它。如果沒有看到塵土或污垢,就會高興地說:『我真是乾淨,我真是幸運!』」

「諸比丘!同樣地,覺察自我是為了增進善法。比丘應該觀察自己,問自己說:『我的心是否滿懷著欲求其他東西的欲望?我的心是否滿懷著害意?或是昏沈睡眠?或是掉舉?或是疑?或是瞋?或是感官的欲望?或是疲累?或是懶惰?或是妄念?』」

簡言之,我的心是否滿懷著貪、瞋、癡?

只有透過不斷地自我觀察,我們才能察覺自己的心是滿懷著煩惱,還是沒有。以這樣正念的方式,才能讓我們能更精進的斷除不善法。這是世尊所說的教誡,兩千五百年前有用,到今天還是一樣有用。

今日在全世界的人們都喜愛俊美的外形。他們會經常照鏡子看他們的臉,看有沒有灰塵或污垢,檢查頭髮是否亂掉,還會從各個角度看自己的身形是否迷人。有那麼多時間花費在這上面!可是,有多少人會花時間檢查自己的心上是否有出現貪、瞋、癡、嫉妬、羨慕、吝嗇、驕傲等。我想是非常少的。實在只有很少數的人會觀察煩惱的生起,而且願意去控制它們。其他人就任由我們的煩惱在心中蔓延滋生。再加上媒體的推波助瀾,唯恐我們的煩惱還不夠多一樣。

讓我再問你們另外一個問題。那一個比較美?一張美麗的臉孔,還是一顆美麗的心?答案不是美麗的心嗎?作為一個人,我們的目的不是要美化我們的臉,而是要美化和清淨我們的心。

既知如此,難道我們不應該對維護外表和淨化自心的時間,改變比例上的安排嗎?難道我們不應該多花一些時間努力於修習善法和滅除不善法,而少花一些時間在外表的妝飾和自我讚賞?如果我們不觀察自己,又如何能受到保護呢?記得世尊在《自護經》中所說的嗎?

「謹慎地隨處防護,這就是甚善自護。」

 

 

 (未完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