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1548_618420108168559_19800955_n

有一次,一對夫妻要度過沙漠。他們的供應是有限的,由於在行程中缺乏足夠的糧食和水,他們覺得疲累、沒有力氣。還好他們到了一個村子,有位好心的人提供他們可吃的食物。先生由於太餓了,就拚命地吃。在他們吃的時候,這位村民去餵他的狗,給狗的食物就跟給這對夫妻是一樣的。

這位先生看到後,想到這麼辛苦地,受了這麼多苦要度過沙漠,想到生活的困難,就想:「哎!還不如一隻狗!」有著這樣的想法,他還是不斷地吃。因為吃太多了,結果當晚撐死了。然後,他就投生為一隻狗。

由於無明(Avijjā),這位愚癡的先生相信這狗的生活過得很好,因此產生了渴愛(Taṇhā)。

由於渴愛(Taṇhā),產生了執取(Upādāna)。

由於執取(Upādāna),產生了不善行(Akusala Sankhāra)。

由於以上這些原因,這位男人就投生為狗。

那也就是我為什麼說:「我們人類就暴露在許多難以預測的危險中」。

假設有個犯人被關在一間,只有一個小小窗戶的小房間。由於他的生活非常不舒服,當他看見一隻鳥飛過窗戶的時候,他或許會想:「作為一隻鳥真好!」如果這樣的業成為他臨死的想法時,那他下一輩子就會投生為一隻鳥。

由於我們不知道聖諦,我們會執著於善與惡、優與劣、美
與醜。

由於無明,我們會以各種方式渴求活下去。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我們不會在乎生活於人界、天界或是梵天界。我們渴求活下去的欲望是如此強大,甚至寧願相信生活在四惡趣之一,也比沒有生命要好。

所以,欲瀑流(Kāmogha)、有瀑流(Bhavogha)、邪見瀑流(Diṭṭhogha)和無明瀑流(Avijjogha),這些瀑流真的很難以渡過。

一個瀑流會影響另一個,也就是一個瀑流會加強另一個,讓另一個瀑流更強大。一個瀑流也會擾亂另一個,也就是一個瀑流會支持另一個的擾動,讓另一個瀑流更擾亂。這些是四個瀑流的相互關係。

在世尊對天人的回答中,我們看到「停止」、「掙扎」等字眼。「停止」的意義是指,會導致投生到四惡趣的不善行。

「掙扎」的意義是指會導致投生到人、天或梵天界的善行。為了能更清楚的說明,我們來看看大部分人是如何的過生活,他們到底在做什麼?

他們主要是從事「善行」,還是「不善行」?不善行,對吧?讓我問你們另一個問題。

人們真的了解「善行」和「不善行」的差別嗎?許多人回答說:「當然,我懂!」即使是一般人也知道「善行」和「不善行」的差別。你們同意嗎?

讓我再引用世尊的話。有一次,有人問世尊,每個人都希望快樂,可是為什麼大部份的人都不快樂?世尊回答說:「因為忌妒和慳吝。」

由於這些煩惱,許多人只追求他們自己的快樂,而忽略了他人的福祇,甚至有時會傷害到別人。以錯誤的方式追求快樂,只會有小小的快樂,反而會帶來更大的痛苦。更糟的是,大部分的人都沒有察覺到自己做錯了,因為他們無法分辨什麼是「善」和什麼是「不善」?可能,你們還不是很同意。好!讓我再問你們一些問題。

早上你們看報紙,請問報紙教了你們什麼?晚上你們坐在客廳看電視,請問電視教了你們什麼?這些都不是關乎個人的成長。媒體教了我們如何加強我們的貪。它給予永不停止的訊息,不斷地轟炸我們,告訴我們只要滋養、滿足我們的感官享受,我們就會找到快樂。它也助長、美化了暴力。在追求感官強化的時候,往往暴力會隨之而來。簡言之,報紙和電視的內容充滿著教導我們,如何增長內心的貪、瞋、癡。在它們強有力的影響下,許多人就會走上歧路和錯誤的道路。

但是再想想,錯的真的是媒體嗎?是它們不該提供這麼多的資訊給我們嗎?畢竟媒體提供的是,我們想要和認為是好的東西。但是什麼是好和不好,並不一定是依賴我們所認知的。世尊已在許多經文中說明了。

有一次,一位出名的舞臺監督也是演員,名為多羅子(Tālāputta)去拜見世尊。他對世尊說:他的老師告訴他,由於演員都以戲劇式的虛假故事、取悅觀眾,死後就會投生在笑天中。他請問世尊的看法,世尊並沒有回答他的問題。多羅子接連問了三次,然後世尊才告訴他說當這樣的業成熟時,會墮落到笑地獄中。理由是他帶給觀眾的是污染和不正確的快樂,而這會增加他們的貪、瞋、癡。

如是,佛教的一個好處就是可以讓我們明辯什麼是善和什麼是不善的知識。這樣的「正見」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素質,能夠幫助我們自己也能利益他人。唯有藉著「正見」,我們才知道如何走上正道。如是,那位演員聽完世尊的答覆,多羅子就辭去了他的演藝生活,成為一位比丘,經過精進修習,不久就證悟了阿羅漢果。

沒有正見,我們就容易以無明為前行,追求感官的欲樂,追求名聲與稱譽,飲食與賭博。如此沒有限制地沈溺,就會導引至苦難。另一方面,有正見的人會從事善行,例如:布施(Dāna)做有意義的事,培養慈心與悲心,且由禪修淨化心念。這就會帶來快樂。

在《法句經》第316頌和第317頌,世尊說:

羞恥於不羞,不羞於應羞,
由此諸邪見,墮落於惡趣。
於不怖見怖,於怖見不怖,
由此諸邪見,墮落於惡趣。

這些世尊的話語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寫照。例如,許多貧窮的人會羞恥於他們的貧窮,許多富有的人會對他們的財富感到驕傲。相貌平凡的人會羞恥於他們的不夠好看,長相俊美的會對他們的美貌感到驕傲。金錢和面貌是衡量羞恥和驕傲的標準嗎?當然不是。如果是一位有德行的人,那麼就沒什麼好羞恥的。如果是位沒有德行的人,即使是他非常富有,而且長得很好看,也沒什麼好驕傲的。了解這之後,你們應該時時觀察自己將要去做的事情是善,還是不善。

希望這會真正的幫助你們了解,人們並不知道善和不善的區別。一般而言,他們所喜愛的、所嚮往的,會認為是對的或是善的。他們所不喜愛的、所不嚮往的,就認為是錯的或是不善的。可是善與不善不應該是以喜愛與不喜愛為標準。對的不可能是錯的,錯的也不可能是對的。善的就是善的,不善的就是不善的。個人的喜好是不會改變它們的性質。

再回到經文,這位天人的第二個問題:

「尊者!您是如何不停止和不掙扎,而渡過這難以渡過的瀑流?」

世尊回答說:

當我停止下來時,我就會沈溺。可是當我掙扎的時候,我就會被沖走。就這樣地,道友!既不停止、也不掙扎,我渡過了難以渡過的瀑流。

「當我停止下來時,我就會沈溺。」意思是指如果他從事不善行,他就會墮落到四惡趣。「當我掙扎的時候,我就會被沖走。」意思是指如果他從事善行,他就會投生為人或天人。以這樣的方式,既不停止也不掙扎,就能渡過難以超越的瀑流。

世尊說心在最初的時候是清淨的,但是由於有貪、瞋、
癡、慢、嫉、慳等不善心所的影響,就被染污了。這時,心就
變得容易造作不善業。在所有不善心所中,貪也就是渴愛,幾
乎可說在全世界引領風騷。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全世界的

人們走在街道上,追求著他們所想要的。有些人追求著更高的薪水,有些人要報復,有些人要殘酷及不人道的處罰;有些人支持當權者殺人或政治上的改變,有些人則要求教育的改革,也有些人是要求墮胎的權利與合法化。所有這些要求都根植於感官欲望,並希望我們個人的意見能被採納。但是,當人們無法獲得他們所想要的,往往就會忿怒,而變得痛苦。瞋就會在心中生起。相反的,若是能夠獲得他們所想要的,他們就會快樂,且會自我驕傲。如果是其他人有所成就,他們心中就會產生嫉妒。但如果是他們自己成功了,他們會怎樣?他們會自負,會有大頭症。從早到晚,人們時時刻刻都在從事不善行。而我們還在想為何我們遭受這麼多苦難?

從出生到死亡,我們大部分都生活在貪、瞋、癡、慢、嫉、慳的居所之中。這樣的居所對我們來說真是糟糕。雖然我們稱為我們所住的地方為居所,但我們大部分人的真正居所是住在貪、瞋、癡、慢、嫉、慳。這些主要的煩惱是一出生就陪伴著我們,然後在一生中不斷地帶給我們許多麻煩。不幸地,大部分的人都受困於這些繫縛之中。這些煩惱就成為我們真正的居所。

《法句經》的註釋書說:

對於那些放逸的人,四惡趣就像是他們真正的居所。

我們都知道,作為一位過客,我們不會在一個地方停留太久。我們總是會回到我們的家、我們的居所。同樣的道理,隨著業的成熟,人界和天界都是我們暫時遊歷的地方。由於煩惱的緣故,早晚我們會回到我們真正的居所也就是四惡趣。對於我們會投生到善趣和惡趣的因緣,世尊已說得很清楚。

《相應部‧大品‧諦相應》(S V 474)中說:
有一次,世尊用指甲尖輕輕挖起地上的一點塵土,告訴比丘們:「諸比丘!你們認為如何?是大地的塵土比較多,還是我指甲尖上的塵土比較多?」

「尊者!大地的塵土比較多。世尊用指甲尖輕輕挖起的塵土是微不足道的。跟大地的塵土相比,世尊用指甲尖輕輕挖起地上的一點塵土是無法比較的,連大地的一小部分都無法比較的。」

「如是,諸比丘!當在人界死亡後,再投生為人的眾生是相當少的。但是在人界死亡後,投生到地獄的眾生是相當多的。」

「為什麼呢?諸比丘!因為他們並不了解四聖諦。什麼是四聖諦呢?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趨向苦滅之道聖諦。」

「諸比丘!因此,應該精進於了解:『這是苦。』應該精

進於了解:『這是苦集。』應該精進於了解:『這是苦滅。』應該精進於了解:『這是趨向苦滅之道。』」世尊接著說:「如是,諸比丘!當在人界死亡後,再投生為人或為天人的眾生是相當少的。但是在人界死亡後,投生到地獄、畜生、餓鬼的眾生是相當多的。」

「如是,諸比丘!當在天界死亡後,再投生為天人或為人的眾生是相當少的。但是在天界死亡後,投生到地獄、畜生、餓鬼的眾生是相當多的。」

「如是,諸比丘!當在地獄死亡後,再投生為人或為天人的眾生是相當少的。但是在地獄死亡後,投生到地獄、畜生、餓鬼的眾生是相當多的。」

「如是,諸比丘!當在畜生界死亡後,再投生為人或為天人的眾生是相當少的。但是在畜生界死亡後,投生到地獄、畜生、餓鬼的眾生是相當多的。」

「如是,諸比丘!當在餓鬼界死亡後,再投生為人或為天人的眾生是相當少的。但是在餓鬼界死亡後,投生到地獄、畜生、餓鬼的眾生是相當多的。」

「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沒有見到四聖諦。因為不了知四聖諦,我們主要是生活在貪、瞋、癡、慢、嫉、慳的居所中。這是為何相當少的眾生投生到人和天人界,但是有相當多的眾生投生到地獄、畜生、餓鬼界。」

世尊說:「眾生能夠遠離酒和會上癮等放逸的東西,是相當少的。但是無法遠離酒和會上癮等放逸的東西,是相當多的。」

「如是,諸比丘!能夠孝順父母的眾生是相當少的。不孝順父母的眾生是相當多的。」

「如是,諸比丘!能夠禮敬出家眾的眾生是相當少的。不禮敬出家眾的眾生是相當多的。」

「如是,諸比丘!能夠尊敬家中長者的眾生是相當少的。不尊敬家中長者的眾生是相當多的。」

「如是,諸比丘!能夠遠離殺生的眾生是相當少的。無法遠離殺生的眾生是相當多的。」

「如是,諸比丘!能夠遠離偷盜的眾生是相當少的。無法遠離偷盜的眾生是相當多的。」

「如是,諸比丘!能夠遠離邪淫行的眾生是相當少的。無法遠離邪淫行的眾生是相當多的。」

「如是,諸比丘!能夠遠離妄語、兩舌的眾生是相當少的。無法遠離妄語、兩舌的眾生是相當多的。」

「如是,諸比丘!能夠遠離粗口、綺語的眾生是相當少的。無法遠離粗口、綺語的眾生是相當多的。」

能夠行善的眾生的確是相當的少。相對的,絕大部分的人類都在做不善行。如世尊所指出的,那些行善的人就像是指甲尖上的塵土,而做不善行的人就像大地的塵土。只有相當少的眾生能夠投生到人或天人界。大部分的人就像大地的塵土一樣,會投生到地獄、畜生、餓鬼界。為什麼呢?由於我們在這一期生命,所做的種種不善行,讓通往惡趣的巨門開啟。如果我們墮落到四惡趣,會發生什麼事?在一部名為《軛孔經》中是有所解釋。這是在《相應部‧大品》(S V 455)。在這部經中,世尊說:

「諸比丘!就像有人把有一個孔的軛丟在大海洋之中,而有一隻盲龜每一百年會浮出水面一次。諸比丘!你們想想看,一百年才浮出水面一次的龜,剛好把它的頭穿過軛中的孔,這樣的機會有多少?」

「尊者!若是這樣的事會發生的話,恐怕要經過非常多年。」

「我說,這盲龜要穿過軛孔所花的時間,恐怕要比愚癡的人從惡趣投生到人界還要快。」

「為什麼呢?因為在惡趣中沒有正法所引導,沒有正行,沒有善行,沒有福業行,強大的眾生會吞噉弱者。」

那就是為什麼一旦墮落到惡趣,就很難再投生到人間或天界。不論我們是貧窮還是富有,不論我們是俊美還是醜陋,不論我們的生活水準是很高還是很低,為了避免墮落到地獄、畜生、餓鬼界,我們需要行善。

雖然說生為人或天人是比較好的,不過總是有生、老、死、悲、戚、苦、憂、惱。我們無法從這整個苦難中解脫。雖知「人皆會死」,但在我們迎接人生最後一刻的到來時,依然會害怕死亡。我們依舊怕死、難過、傷慟與變得感傷。為了能更清楚,讓我引一部《增支部》的經典。

這部經名為《無懼經》(Abhaya Sutta)(AN II 173)。在這部經中,世尊說:

「婆羅門!的確有人害怕死亡,懼怕死亡。誰怕死亡呢?」

「有人還沒有從感官欲樂的執著中解脫,還沒有從感官欲樂的欲望和貪愛中解脫,還沒有從感官欲樂的渴望和灼愛中解脫,還沒有從感官欲樂的貪著中解脫。然後他患上了重大的疾病。由於染上了重大的疾病,他想:『哦!這些可愛的感官欲樂將會離我而去,而我也將離它們而去。』因此,他悲、戚、憂、泣,變得感傷。這樣的人是害怕死亡,畏懼死亡。」

如果,我們死的時候是這樣子,那麼會有機會投生到善趣嗎?

「其次,婆羅門!有人還沒有從對他身體的執著中解脫,還沒有從對他身體的欲望和貪愛中解脫,還沒有從對他身體的渴望和灼愛中解脫,還沒有從對他身體的貪著中解脫。然後他患上了重大的疾病。由於染上了重大的疾病,他想:『哦!這些可愛的感官欲樂將會離我而去,而我也將離它們而去。』因此,他悲、戚、憂、泣,變得感傷。這樣的人是害怕死亡,畏懼死亡。」

如果,我們死的時候是這樣子,那麼還有機會投生到善趣嗎?

「其次,婆羅門!有人在這一生沒有行任何善行,沒有為他自己找到歸依處,他的所作所為都是不好的、殘酷的、邪惡的。然後他患上了重大的疾病。由於染上了重大的疾病,他想:『哦!這些可愛的感官欲樂將會離我而去,而我也將離它們而去。』因此,他悲、戚、憂、泣,變得感傷。這樣的人是害怕死亡,畏懼死亡。」

「其次,婆羅門!有人對正法有疑慮和疑惑,無法確定。然後他患上了重大的疾病。由於染上了重大的疾病,他想:『哦!這些可愛的感官欲樂將會離我而去,而我也將離它們而去。』因此,他悲、戚、憂、泣,變得感傷。這樣的人是害怕死亡,畏懼死亡。」

「婆羅門!我說有四種人是害怕死亡,畏懼死亡。」

若是我們屬於以上四種人之一,害怕死亡,還引以為傲,完全不管應做的事,會是一件好事嗎?我們應該要好好想想。所有的苦難都來自擁有。因此,“有”不是一件值得稱讚的好事。

這也就是為什麼世尊說:「諸比丘!就像只有一點點的糞便也會有很臭的味道。同樣地,我也不喜歡『有』,即使『有』的時間非常短暫,短的就像彈指間一樣。」

所以,我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我們一直處在「沈溺」和被「沖走」。因為「停止」而沈溺到四惡趣之中,因為「掙扎」而被沖向人和天界之中。

讓我再問你們一個問題:我們需要去做什麼?

在《瀑流經》中,世尊回答:

「當我停止不游時,我就會沈溺。當我用力掙扎時,我就會被瀑流沖走。道友!我不停止也不掙扎,我渡過了難以穿越的瀑流。」

「我不停止也不掙扎,我渡過了難以穿越的瀑流。」這是什麼意思?在註釋書中,「我不停止也不掙扎。」是指中道。

中道的意思是通往涅槃的道路,也就是八正道。

在聽到這回答後,這位天人就證得了須陀洹果。

這位天人在見到正法後,對世尊產生了無比的恭敬心,就說了這偈頌:

「經過長久的時間,終於見到婆羅門;不停止也不掙扎,渡過世間的執著。」

我們的菩薩和同時代的許多人,經由不停止也不掙扎,渡過了瀑流。這些人都遵循著中道,他們都已證得涅槃。

 

願我們都能遵循正道!

願我們都能渡過難以渡過的瀑流!

願你們都證得最終的涅槃!

 

善哉!善哉!善哉!

 

 

 

2005 年 10 月 10 日講於緬甸帕奧禪林和 2005 年 11 月新加坡雙林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