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 2021-08-02 下午1.22.09.pn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五禪支就相當於五種感覺。你能夠記住這五種體驗,這種感覺,對未來去認得自己是不是真的有禪那,是很有幫助的。因為要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證得禪那,必須查禪支。不然我們就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有沒有證得禪那。

 

・名法只能用心體驗,它是無形無相的。禪支,是禪那的要素,或者是禪那的成份。

 

・五自在,五種自在,分別是:轉向自在、入定自在、決意自在、出定自在、省察自在。

 

・意門的所緣是各種法所緣。

 

・在色界的五種果報心,它不會發生在心路裡面,它只會出現在結生心、有分心和死亡心。

 

 

 

 

 

 

雲端起觀-105課 色界心

 

五禪支是五個心所,是心的素質。名法一定會有所緣,五禪支的所緣,就是禪那的nimitta,就是似相。所以五禪支其實是心跟所緣,也就是禪那似相的關係。

尋,就是心投入似相;伺,是心持續地保持在似相上;喜,是你的心非常喜歡那個似相;樂,是你的心體驗到那個似相帶來的快樂;一境性,是心只專注在似相上。所以說,禪支是心對禪那所緣,就是似相的一種態度,或者是「感覺」。五禪支就相當於五種感覺。未來大家有機會證得禪那的時候,這五種體驗就很重要。你能夠記住這五種體驗,這種感覺,對未來去認得自己是不是真的有禪那,是很有幫助的。因為要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證得禪那,必須查禪支。不然我們就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有沒有證得禪那。

舉個例子,你可以在很多流派的書籍裡面看到有些禪師指導,說入禪就是完全不知道進入什麼狀態了。進入狀態,然後家裡人以為他死了,把他送到醫院去搶救,用起搏器給打醒了,然後他突然間說:「啊!我這是在那裡呢?」當然,我們不知道他內心的感覺。然後指導老師說:「從初禪到二禪是怎樣進入的呢?你在初禪的狀態,你感覺你的心再深入一些,就是二禪;再深入一點就是三禪;再深入一點就是四禪。」這個解釋,你會發現,它可能是深入一點了,但是他有沒有標準?每個人就不同了。這就是他不認得禪支的問題。

我們知道《阿毗達摩》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五禪,是禪支的增減。其實在經教法,佛陀在很多經典上說,有尋有伺住於初禪,那是講禪支的。所以,真正的不管是經教法還是論教法,對於禪那,佛陀的定(止業處),都是依禪那來鑒別它是在哪一個層面上的禪那。而不是籠統地說:「你的禪那是更深入一點、更定一點。」即使你是初禪,初禪的定力也有深淺。初禪天為什麼會有三層天?都是初禪維持到臨死速行,然後結生的時候,會根據你的定力的差別,而在三層欲界地裡面。初禪天裡面就有差別,定力本身的差別導致你最後的結生也會有差別,這是符合佛陀的教導的。而不是深一點,深一點你可能是初禪更深一點,所以就分別不清楚了。這個就是反對《阿毗達摩》的人對定力判斷的結果。

對於一個止禪行者,你要能夠在心臟,我們講在有分這個地方查到五禪支,能夠體驗到五禪支的感覺,你可以描述這個五禪支。但是,這個五禪支不是一種形象,或者一種模樣,或者某一種概念,這是名法,名法只能用心體驗,它是無形無相的。禪支,是禪那的要素,或者是禪那的成份。有些禪師形容,就是用手來比喻:我們五個手指和手掌,結合在一起構成手。所謂的禪那,也是指五個禪支組合在一起,整體,稱為初禪,分別開來,就是尋、伺、喜、樂、一境性。

初禪這個心,最明顯的就是這個尋、伺、喜、樂、一境性五個禪支。在你還沒有學習名法之前,你證得禪那,在有分裡面你能觀察到這五個禪支,這五個心所,非常明顯。當然,初禪如果完整地來看,它的名法有33-34個心所,在我們這個圖裡面可以看到,加上一個心。這個以後再細說。

其實我們現在能看到,初禪心跟欲界的悅俱智相應無行心是一樣的心所組成,但是它的心所素質就不同。區別在哪裡?這樣的心路一生起來,可以持續三個小時、四個小時,乃至於7天時間,可以一直住在禪那裡面。也就是說,它的心的素質,特別像五禪支——尋、伺、喜、樂、一境性,包括思心所,力量都是很強的,可以一直維持在一個所緣上。這是初禪心跟欲界悅俱智相應心的不同。

當你能夠培養定力,覺知呼吸三個小時到四個小時沒有妄念,那個時候,你的心會被你的似相不斷地吸進去,無法覺知呼吸,這是要沈入似相,那個時候,導師會允許你沈入似相。沈入似相,你要能夠持續培養你的定力。你的心沈在似相裡面三個小時、四個小時沒有妄念,你要能夠達到這樣的能力。帕奧西亞多的要求:「連續三天,每一座都可以這樣。至少每一天有一座三個小時到四個小時,而且每一座都能夠穩定在三個小時以上沒有妄念。」這個時候,他會讓你查有分和查五禪支。你如果是能夠到達這個水平,不是騙老師的,那原則上你查有分和查五禪支就很容易,就非常簡單。

因為它這個力量很強,尋、伺、喜、樂、心一境性的力量很強,有分也會非常的清楚、非常的明亮,所以很容易觀察到。查完有分和五禪支,老師就會允許你練習五自在。五自在是在每一種禪那——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或者五禪都是必須練習的。五自在,五種自在,分別是轉向自在,什麼是轉向自在?就是你能夠在出定之後轉去檢查五禪支,這是轉向自在。然後第二個叫入定自在,就是你可以在任何時候決定,在任何時刻都能入定,你的心一到業處那個地方自然就能入定,這是入定自在。第三個叫決意自在。決意自在,就是你能夠決意自己入定多長時間:我想入三個小時就三個小時,入四個小時就四個小時。第四個是出定自在。出定自在就是在你預定你決意要坐4個小時,4個小時一到你就出定了。一般在帕奧裡面的定義就是:偏差不要超過5分鐘。這是比較寬松一點的。有很多老師要求你偏差不能超過2分鐘,這個就看老師要求不一樣,就是能夠在預定的時間出定。然後是省察自在。省察自在,就是能夠在出定以後你去檢查五禪支,能夠清楚地看到五禪支,這是講五自在。

在書裡面總是講,你不要著急去查有分、查禪支。當然你沒事不要瞎整,但是也不用太擔心。很多人就因為這句話把自己嚇著了,以至於對查有分和查禪支很恐懼。不要恐懼,有分是你家的,禪支也是你家的,定力也是你的,沒有太大關係,不用太擔憂。一般情況下,老師對查有分、查禪支(有要求),現在帕奧西亞多要求你要專注似相三個小時、四個小時沒有妄念,然後才讓你查有分,然後再查禪支,再練習禪那五自在。

五自在怎麼練習?比如說他現在坐下來,決意:我要入初禪四個小時。一般我們因為時間不夠,如果是你初禪升二禪中間要用的話,2個小時、3個小時也可以,但第一次入五自在的時候,初禪一般要3個小時。他下這個決意之後,他把心朝向已經很熟悉的入出息的業處,在鼻頭或者在鼻中隔,你心自然會去,你到那個地方覺知呼吸,一般情況下禪相很快就會出現。

如果你的定力足夠的話,如果你前面是按照我們的要求覺知呼吸三個小時、四個小時沒妄念,然後你再投入似相,在似相裡面三個小時、四個小時沒有妄念,你真這麼練出來,你基本上心一轉向那個地方,「嚓~~」,似相一出來,你就被吸進去了。如果你的定力不夠的話,你沒有這樣訓練的話,可能你的心就要在那個地方等好長時間,先專注呼吸好幾分鐘,乃至於十幾分鐘,甚至於要半個小時,呼吸才會變成禪相,那就不叫自在了,那就不自在了。一般情況下,我們說你幾秒鐘之內,五秒鐘、十秒鐘之內就要入定,這是已經比較差的。正常來講,你心朝向那邊,這個光、似相馬上出來,心「嚓」就進去,幾秒鐘之內是比較好的了。

所以不管他是在什麼時方,是坐著、站著還是躺著,他想入定他就能入定,乃至於你在走路,行、住、坐、臥每個點上你都可以,你想入定,就能進去。進入以後,心就可以按你的決意,比如三個小時,就是專注似相三個小時沒有妄念。到三個小時快到的時候,比如說,剛剛好或者是差幾秒或者是准准的三個小時,他的心自然會起來說:「誒,到了」。這個時候,一般我們對初學者建議你要把心轉向有分,轉向心臟那個地方,讓心在那個地方檢查一下禪支,這個就叫轉向自在。他可以在有分裡面快速的查到五禪支。查到五禪支,五禪支清楚這叫省察自在。

查完五禪支,出來可能你看一下時間,誒,跟他預設的三個小時一分不差,一秒不差,剛剛好,這個就叫決意自在。

只有練習了初禪五自在之後才可以練習第二禪。有了第二禪五自在之後才可以練習第三禪。有了第三禪五自在之後才能夠練習第四禪。就是每一個禪那在往上走的時候,都是必須把這個五自在練習好了才可以往前走。那五自在就要達到這樣的要求。一般最難的就是你那個入定自在,行、住、坐、臥的入定自在,那個東西是考驗定力的,騙不了別人。

從第二禪到第五禪,或者說第二禪到第四禪,就是怎麼往上走呢?就是逐個逐個地把禪支捨掉。比如按論教法,從初禪然後捨掉尋,剩下伺、喜、樂、一境性,到第二禪,然後再捨伺,再捨喜,再捨樂一直到成就第五禪。

這個經教法,是初禪到第二禪的時候,把尋和伺一起捨掉。在帕奧禪林禪修的教導裡面也是這樣,按經教法來。

當我們對五禪支很有把握,你後面再證二禪、三禪、四禪、五禪,就很容易。為什麼呢?就是捨禪支啊,我們不會講「深入一點、再進去一點點」,像這樣一種籠統的說法。而是你很清楚:我現在的初禪的禪那心有五禪支,對五禪支的素質很清楚,我捨掉一個或者兩個到了那個禪那,回來再看禪支,它就是沒有那麼多,那就很清楚。

我們剛才提到查禪支和查有分,有些人會遇到一些問題。就是有些人比較害怕,因為有些書上講你查的時候你要快速查,不要超過2秒鐘,不然你心臟會痛或者你的定力會掉下來,所以很多人就很害怕。一朝向心臟那個地方,「噢,2秒了,趕緊跑,我心臟已經痛了。」心理素質不夠好,自己把自己嚇著。其實沒有關係,多看一會兒就多看一會嘛,沒有那麼嚴重。定力如果真的掉了,就多培養兩天,總之不要把自己嚇著。嚇著了就是瞋恚,瞋恚就變成蓋。定力掉一點你可以兩三天培養出來,你變成瞋恚蓋了,這個你就很麻煩,所以不用害怕。如果大家有機會證禪那的時候,記住查有分不要害怕,是你自己家的。

有些書裡面講有分像一面鏡子一樣。有些禪修者在心臟那邊使勁找一面鏡子,明晃晃的就像鏡子一樣的,怎麼找都找不著,然後苦不堪言。查了很久,有分都查不到。要明白老師講的鏡子,它是一個形容詞。它其實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知道,有分是意門。舉個例子講,你跟一個人對視的時候,你看向正在看你的那個人的瞳孔,就是眼黑中間那個地方,你能看到你自己的影子對不對?他的眼睛會把你的影子映進去。眼門,是會取所緣的影像的,所以這個時候,看別人看你的眼睛的瞳孔裡面,就像裡面有一面鏡子在把你的影像映在裡面,只是那個鏡子比較小而已,在眼球裡面,對嗎?

既然是這樣,意門也是這個概念,意門是什麼呢?就是所有呈現在意門的這些所緣和目標,也像眼睛的瞳孔一樣,像眼門一樣,它這個影子是會呈現在意門的。所以意門的所緣是什麼?意門的所緣是各種法所緣。但是你在專注似相的時候,你的心在長時間專注似相,然後到一境性的時候,你的意門裡面是什麼呢?你的意門裡就是你的禪那似相,對不對?但是那個禪那似相好像跟你在鼻孔那個地方的禪那似相稍微不同。那個似相就像被這個鏡子(照出來的),就是意門是一面鏡子,那個似相是在裡面呈現出來的,你感覺到是這樣的,那就對了。不要去找鏡子,沒有鏡子。

我們以後修名法、修色法、修緣起,那個意門就是一個操作平台。什麼操作平台?就類似於計算機屏幕。現在每個人對著手機屏幕、對著電腦屏幕,看著我們講課,然後你知道我在放什麼東西。意門可以呈現一切法所緣,所有止觀的工作都是在你的意門上來操作的,所有這些名法、色法都是在那邊呈現,在那邊觀察。它就像一面屏幕,呈現所有的,包括你的煩惱、你的貪瞋痴,都是在那邊呈現,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不用害怕。你即使沒有定力它也是這樣的,就是模糊一點而已,這是有分。

禪支,很多人就是會去設想,禪支應該長得有頭有腳那樣的,有一種特別形象,禪支這麼重要,應該是一支一支的。不是啦,禪支是名法,是心所,它是可以體驗的、可以感覺的,它是沒有形象的。

所以不要查有分、查禪支把自己整得手忙腳亂,然後害怕得不行,一想到查有分:哦,你不要叫我查,我很害怕!我到現在還經常會碰到這樣的禪修者,蠻可憐的。不用害怕,直接去就行了,不要緊。

一般來講,你如果是嚴格按照我們現在的要求三個小時、四個小時,兩個、三個小時、四個小時,一個是覺知微息三個小時、四個小時沒有妄念,一個是覺知禪相、似相三個小時、四個小時沒有妄念,你的禪支是明顯得不行,所以根本都不用擔心。所以你如果找不到,就是你的覺知根本沒有達到標準,禪支不明顯你就查不到,你的有分不明亮也查不到。

還有一種就是你達標了,但是心態的問題,那就很可惜了。你害怕,一害怕又是瞋恚蓋,把自己蓋住了,那你就查不到,甚至真的定力就被你搞掉掉了,不用害怕。不管你以後在哪一個老師那裡,培養定力讓你查有分、查禪支,我在這裡先給你打一個預防針:千萬不要害怕,一點關係都沒有。

上二禪、三禪、四禪,是通過捨禪支,如果你查禪支查不到的時候,你怎麼透過去除禪支來進入二禪、三禪、四禪呢?有些人認為:「不要學習呀!或者不用有分、查禪支、或者《清淨道論》是沒有用的。」這些人都可惜了,就虧了,他就沒辦法這樣走,他就只能講:「深入一點、再進去一點。」這樣地來教大家禪那了。但是我們不能講這些人沒有禪定了,有的人的禪定蠻好的,但是他就是有點含糊。

我們現在再來學習一下,怎樣從初禪證得第二禪?我們按照帕奧禪林的這個經教法來證得二禪,經教法是要去除兩個尋和伺的禪支。當他在老師指導下能夠練習初禪五自在,五自在結束以後,他再次進入初禪,大概穩定的在初禪一個小時然後他決意一個小時,一個小時到了他出定,查一下有分、五禪支,查到五禪支之後,他就這樣省思:由於現在證的這個初禪,有兩個缺點,一、它接近敵對的五蓋,它剛剛鎮伏了五蓋;二、初禪有尋和伺兩個禪支,比較粗。尋和伺大家知道它們很燥動。尋是不斷地撞擊目標,伺就把你按在上面,有這兩個缺點。

二禪它有一個優點,什麼優點呢?因為它沒有尋和伺,所以二禪的狀態肯定比初禪更加平靜、寂靜、殊勝。所以他決意要去除尋和伺這兩個禪支,以便進入第二禪,他在決意以後,他再專注似相,回來再繼續專注似相。

一般情況下,你再專注似相,再回頭看的時候,尋和伺就已經沒有了,就已經進入二禪了。

如果按帕奧西亞多《智慧之光》的要求,你決意去掉這兩個禪支的時候,你再專注似相入定。定力起來,你回來再查禪支,有些人會查到尋和伺兩個禪支確實顯得非常的粗劣。然後你再決意捨掉它,然後你再入定,尋和伺就不在了。但是很多禪修者只要第一次決意完以後,尋和伺就不在了,每個人情況不一樣。嚴格按照帕奧西亞多的要求,就是分兩步來走。那麼你就可以證得這個只有喜、樂、一境性的經教法的第二禪。如果論教法就一個一個捨,先捨掉那個尋,再捨掉那個伺。

這裡我們講到兩個缺點一個優點,這是我們心的習慣。平常帶孩子的時候,或者你跟人家討論這個事情我們不能做的時候,心的習慣就是找到這件事的兩個缺點,然後你一定要找到另外一個相對應的,比這個好的那件事的一個優點,然後展開來討論,你就比較容易說服人家。問題不要選太多,好處只能有一個,這是以前跟大家交流過的,這個是在禪那的時候就是這樣應用的。

同樣的,如果你要從經教法的第二禪進入第三禪,你就觀察:第二禪接近比較低劣的初禪,一個缺點。然後它還有一個比較燥動的那個粗的喜心所這兩個缺點。第三禪因為沒有喜,它會更平靜、更快樂,所以他決意要捨掉那個喜。然後捨掉喜以後就會進入第三禪,只有樂和一境性的第三禪。那麼在修得第三禪的五自在以後,他就可以進入第四禪。第四禪時他就作意:這個第三禪它接近於比較粗的第二禪,很容易退到第二禪去,第二個缺點是它有「樂」這個心所,所以它還是不夠平靜,第四禪因為沒有這個樂心所,它只有一境性,所以它的心一定更穩定、更寂靜,所以它決意進入第四禪。然後把樂捨了,把樂受捨了,但是那個捨受還在,這個禪捨還在,所以他就進入第四禪。

每一個禪那都要修五自在。逐次逐次地就能夠把五自在修好了,每一個禪那都能夠穩定,這個就是簡單的說「怎樣進入四種色界禪那或者五種禪那」的簡單的方法了。從初禪進入論教法的第二禪,去掉尋,第三禪去掉伺,第四禪去掉喜,第五禪沒有樂。這就是色界五種禪那或者經教法四種禪那的心所和心識的組成。對於欲界我們人也是可以證得的。

接下來講色界第二種心:色界的五種果報心。色界的五種果報心就是色地的眾生可以生起來的果報心,一般就是色地的結生心、有分心和死亡心主要是這個。那麼這是它的果報心,但色界天的天人的心路裡面不會生起彼所緣,雖然他會有欲界心,但他沒有彼所緣,這在後面講作用的時候我們再講。

一個人怎樣能夠擁有色界的果報心呢?就是說你現在精進地培養定力,擁有禪那,一直到臨終的時候你還有能力保持你的禪那,這個時候,你可以隨自己的意願投生到你的定力所能達到的自己喜歡的梵天界。舉個例子,你有四禪基礎這樣的定力,那你最高就可以投生到四禪天。如果你認為「四禪天太長了,我到初禪天就行了」,那你就不要捨禪支,一路捨到第四禪,你就保持尋、伺、喜、樂、一境性五禪支,這個初禪,一直等到你的死心生起來,那你就可以投生到初禪天,或者二禪天,或者三禪天。有些人覺得三禪天比較好,為什麼呢?三禪天樂受最好、最快樂,是世間中樂受上最高的快樂,那你可以選擇第三禪。包括很多修慈心禪的人,他維持慈心第三禪,到慈心第三禪的梵天界。只要他這個維持他的禪那,他想維持的禪那到死亡心生起,那麼死亡心的下一個心識剎那,它就會在跟你維持的那個禪那相符的梵天界化身了。立即出現那種非常殊勝的、微妙的、光明瑩澈的梵天人的形象,身體就會自然而然在相應的色界天里出現。初禪是初禪梵天,二禪是二禪梵天,三禪是三禪梵天,四禪是四禪梵天。

比如說你是三禪的禪那維持到死心生起,那麼你的下一生就是三禪天的梵天結生。那個時候的結生心和有分心就是這個色界的果報心。色界果報心跟這個色界善心是一樣的,有五種,有初禪的、二禪的、三禪的、四禪的,它們是一一對應的,這個我們大家知道一下就可以,我們就不細講了。

在色界的五種果報心,它不會發生在心路裡面,它只會出現在結生心、有分心和死亡心。

我們講到這裡提一下,我們從這裡能看到心的素質,在你日常的生活中,它決定你的心對所緣的態度。你是貪的、粘著的,你就是貪;排斥的你就是瞋;掉舉的稀裡糊塗的就是痴。貪瞋痴的程度千變萬化,不一樣。這樣素質的心如果維持到臨終的時候,它會導致相應的生命地的結生。

舉個例子講:色界的梵天人,他沒有舌淨色和身淨色。其實你在入禪的時候,你對身體的感覺沒有掉,你也不會在那個時候想吃飯,因為禪樂為食,你對這兩種慾望,會被很大程度地削弱。色界天的天人,只有眼淨色、耳淨色和心所依處色,是跟他的心有關的。無色界的天人,他就覺得色法很粗劣、色法有很多危害,即使是色界天的天人,他也有個身體,有眼淨色、耳淨色,欲界天的天人也是這樣,如果是更低趣的生命就更糟糕,他覺得所有的苦難是因為這個色法造成的,所以他討厭這個色法。他證的是無色界的禪那,所以他的生存地,就是無色界。

我們一般的人,你生起來的這種心,我們舉個例子:我們希望讓別人痛苦,或者我們製造了別人的痛苦,這樣一般都是瞋的業。你越想讓別人痛苦,最後,如果這樣的業成熟,會導致你越痛苦,你自己會越痛苦。瞋心很多時候都是在地獄裡面的,它是會相反的,這真的是很有意思。你希望別人痛苦,最後倒回來你痛苦。貪也是這樣,就是你特別想要那樣的東西,執取那樣的東西,然後死了以後就越沒有那樣的東西,成餓鬼了,什麼都缺。這不是一種道德教化,它就是真的,這是業果的法則,是業的定則。如果在一般一神教裡面,認為這是上帝制定的規則,但其實它就是自然法則。從佛陀來看,沒有一個制定者是這樣,它自然而然就是這樣。所以我們從果報心裡面引申出來,大家對這個有一點概念。什麼樣的心維持到臨終,導致什麼樣的結生。只要是善的,就跟你的善是相應的;只要是不善的,都是跟你的那個不善相反的。大家體會一下是不是這樣,很有意思的。

追求感官的快樂,導向貪瞋痴,捨去五門所緣,專注一心得禪那快樂,捨棄五蘊、三界得涅槃快樂。

至於說天界的眾生,他可以住劫多長時間?再怎麼分多少層天?我們在講「器世間」的時候再來學習。

下一個是色界的唯作心。唯作心也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五禪唯作心,也是五種,跟色界善心是一樣的,都是在生命期間可以體驗的。不同的是,這五種色界禪那心只有佛陀和阿拉漢聖者才能夠體驗到。凡夫、或者欲界的天人、梵天人,乃至初果聖者、二果聖者、三果聖者,入禪定,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五禪的禪定,都是剛才我們講的色界五種善心。只有阿拉漢、佛陀、辟支佛在有餘涅槃,就是沒有入無余涅槃之前,如果他們入禪,現法樂住的時候進入禪那,那麼這樣的心就是色界唯作心。

色界唯作心,從心所的素質的角度上來講,跟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五禪的善心是一樣的,禪支也是一樣的。

在這裡,我們簡單地來分別一下這三種類型的色界五種心:善心、果報心和唯作心,在什麼地方可以生起?色界的五種善心,對於這個欲界的、色界的生命而言,都可以體驗到。所以這樣的心既可以在欲界發生,也可以在色界發生。雖然叫色界心,但是我們作為人也可以體驗,你證得禪那就可以體驗,我們是在欲界,對吧?

但是如果是色界果報心,它就只會發生在色地,就只會在梵天人的心路裡面生起。欲界的有情和無色界的梵天人,就沒有辦法體驗這種心。

色界唯作心,跟色界善心一樣,可以發生在欲界,也可以發生在色界,但是只有斷除煩惱的漏盡者才能體驗,比如說你在初禪天的四果聖者。初禪天的四果聖者是怎麼出現的呢?就比如說他在人間證得了初果,然後投生到初禪天,他在初禪天繼續禪修,證得阿拉漢,那他在那邊體驗的禪那心,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五禪色界的心路,禪那心就是唯作心。這個是我們對於色界的五種、三類的十五種心,簡單地學習瞭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