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遍相是心裡面取到的,我們老講說「用你的意門」。簡單來講,你也可以把你的心放在你心臟那個位置,你感覺在心臟那個位置能不能呈現出「地」的曼陀羅,一圈圓圓的帶青泥色的地相。地遍的那個相能不能在你心裡面呈現出來?能呈現出來,你就可以用得上,你就可以專注它。如果你只是覺得在眼睛裡面的餘暉,然後你用眼睛去看,這個就不是很好。特別是定力不足的人,初學的人就會比較麻煩。
・一般如果你定力夠的話,你可以看到你的內心裡面取到了那個地相,就跟你睜著眼睛看到的時候,是一樣的清晰。
・如果你過去沒有修過,那你就要一點一點、一點一點地擴大。當你能夠遍滿以後,繼續專注其中一個位置上地遍的相,然後你也能夠三個小時、四個小時沒有妄念。那麼你就檢查有分、檢查禪支,修這個地遍初禪的五自在。然後二禪五自在、三禪五自在、四禪五自在,這樣就修起來了。
・限定虛空遍——拿一個圓筒,眼睛透過這個圓筒看天空。天空最好是沒有雲彩,純粹就是虛空,沒有其它的雜物。取到這個虛空,這中間圓圓的一個虛空,然後作意它為虛空、虛空,來獲得禪相,最後證得禪那。這就是限定虛空遍。
・實踐題:復習心法的內容,熟悉掌握欲界、色界、無色界心的種類和生起的條件。
雲端起觀-第106課
無色界心
各位賢友好!我們學完了色界的十五心,我們開始來學無色界,無色界的十二種心。
無色界跟色界一樣,它也是有三類,就是無色界的善心、無色界的果報心和無色界的唯作心。同樣的,無色界的心,主要是無色地的眾生生起來的心;但是,欲地和色地的眾生也是可以生起無色界的心的。但無色地的眾生不能生起色界的善心,因為它沒有辦法取色所緣,因為它無色。無色界的善心跟色界善心一樣,都是廣大禪那心,都是廣大心。
無色界有四種禪那心。五種色界禪那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五禪,它們的差別是禪支的不同。初禪有尋、伺、喜、樂、一境性;二禪只有伺、喜、樂、一境性;三禪是喜、樂、一境性;四禪是樂、一境性;五禪是捨、一境性。
無色界禪那: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他們的禪支跟論教五禪的禪支是一樣的,都是捨和一境性這兩個禪支,但是它們所緣不同。
想要證得無色界定,對於欲界和色界的眾生而言,它是要培養的,必須專注非色法所緣。
非色法,我們知道無外乎就是名法或者概念,只能專注這些類型的所緣,要超越色法才能證得。在《阿毗達摩》裡面或者佛陀的經典裡面,把無色界的梵天人稱為叫「四蘊有」,四蘊有的眾生。我們屬於五蘊有,欲地和色地的眾生都是五蘊有,都還有色法。色地裡面還有一種特別的生命,叫「一蘊有」。一蘊有就是無想有情天。無想有情天沒有名法,只有一堆色法,所以就只有一個色蘊叫一蘊有。無色界,叫四蘊有。因為無色界沒有色法,所以它有受、想、行、識這四種名蘊,所以稱為叫arūpa,無色。
想要達到無色界定,要先修習遍禪的業處。修習遍業處,佛陀在四十種修止的方法裡面教導了十種遍業處,我們俗稱為十遍: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遍、紅遍和白遍,還有光明遍和限定虛空遍。在這十種遍裡面,除了限定虛空遍以外,前面九種都可以作為進入無色界定的基礎禪那。限定虛空遍為什麼不能夠作為進入無色界的基礎遍呢?因為虛空不能說它是色法。因此就是前面九種遍,可以作為進入無色界定的基礎。安那般那不可以作為進入無色界定的基礎的,只有通過遍禪,包括其它的也是不可以,只能通過遍禪才能夠進入無色界定。
講到無色界定,我們要稍微交代一下,怎麼樣修遍禪,因為它是無色界定的基礎——地水火風青黃紅白八種遍。修地遍怎麼修呢?你需要去平整一小片土地出來。在《智慧之光》裡面講說,就像黎明時棕紅色的天空,就是太陽要出來的那個時候。
但是因為翻譯的問題,黎明時它不見得都是棕紅色,棕紅色跟紅遍或者黃遍很容易混起來。《智慧之光》是這麼寫,但是地遍比較好的顏色是那種有點青泥的那種感覺,就很肥沃的泥土,不是那種純黑的,但是帶有一點點淡青的那種泥土。就是明相還沒有完全出來之前,天空的那種青青的樣。我們用泥土,用青泥這種泥土是比較好的,要同一種顏色,中間不要夾雜石頭、樹枝、雜物或者稻草這些。最好就是完整的泥,就是顏色很純,或者泥土很純正的這樣的泥,弄來在地上鋪一片,然後畫一個圓圈,作為一個地遍的曼陀羅。
如果你已經證得了安那般那的四禪,這個地遍就很好修了。如果你還沒有任何禪那,而純粹是要從地遍入手的話,那是不容易,除非你以前修地遍的巴拉密很好,才比較容易成就,不然就不容易成就。那你做完這樣的一個地遍的遍相之後,拿一個小凳子坐在它邊上,專注這片地,心裡面作意它是「地」。眼睛睜開觀察它一會兒,然後閉上眼睛,心要能取到遍相。我們經常是看一個東西閉上眼睛,你感覺在眼前好像還留一點這樣的影像,我把它叫「眼識的余暉」。如果那樣取遍相,你到時候很容易用眼睛去看那個像,到時候眼睛會很累。
遍相是心裡面取到的,我們老講說「用你的意門」。簡單來講,你也可以把你的心放在你心臟那個位置,你感覺在心臟那個那個位置能不能呈現出地的曼陀羅,一圈圓圓的帶青泥色的地相。地遍的那個相能不能在你心裡面呈現出來?能呈現出來,你就可以用得上,你就可以專注它。如果你只是覺得在眼睛裡面的余暉,然後你用眼睛去看,這個就不是很好。特別是定力不足的人,初學的人就會比較麻煩。
如果你心裡面取不到或者模糊,你就繼續睜開眼睛,然後閉上,在心裡面再去覺知它。這是對於定力不足的人來說。如果你已經學過安那般那四禪或者修過白遍,那你就坐在那個地方,先入安那般那四禪或者白遍四禪,然後用禪定的定力去觀察地遍。一般如果你定力夠的話,你可以看到你的內心裡面取到了那個地相,就跟你睜著眼睛看到的時候是一樣的清晰。如果你定力夠的話,就直接可以得到取相。能這樣取到以後,你內心裡面的想蘊就給它做了標記了,然後你就可以回禪堂,回到你的座位上,然後專注於這樣的一個相,持續地專注它,就可以獲得定力。
在修這樣的專注的時候,不是去專注地相的青泥色的顏色。我們一定要記住,不是去取這個顏色,也不是取地界的硬、粗、重、軟、滑、輕的那種特相,而只是專注這個地的概念。我們老講這個概念,你對這個概念如果分不清,就會搞不明白。因為它就是地,它跟大地一樣的,就是這一小塊兒青泥色的泥土代表了大地。就是我們所理解的山河大地,我們地面上的所有的地,它就是地的概念,只是這個地你取出來就是用這一個來代表,這是地的概念。而不是以這個青泥色的顏色,也不是以地界的硬、粗、重、軟、滑、輕作為你的所緣,這是地的概念。
然後繼續專注這個相,直到它變得你感覺很清淨、很純潔。書上講叫純潔透明,這個純潔這個詞用的不是很恰當。就是你能感覺到這個遍相會明亮起來,地也會明亮起來,然後你覺得它不是粗粗的那種感覺,它是乾乾淨淨,但是很清明的、透明的、半透明的這種狀態。當你證得的時候會知道,現在不要去猜想。就是它是一種既不是像大地一樣的,也不是像小圓盤那樣的,它是你的一種禪相,nimitta,就是可以入禪的那種狀態,它已經超越了原來地上一小塊地的那種感覺。所以你專注概念就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
你獲得穩定的地遍似相後,再一點點的擴展,擴展到十方,將這個似相擴展到充滿整個虛空,包括你自己的身體都變成地遍的概念。
如果你的定力,比如說你的安那般那的定力,確實像我們要求的說,你可以專注安那般那的似相兩個小時、三個小時、四個小時沒有妄念,你要修地遍就非常容易,一般情況下不需要一點點擴大。如果你過去生修過遍禪,在安那般那的定力的支持下,你只要想要擴大這個似相,一般很快就全部擴出去了,十方遍滿。
如果你過去沒有修過,那你就要一點一點、一點一點地擴大。當你能夠遍滿以後,繼續專注其中一個位置上地遍的相,然後你也能夠三個小時、四個小時沒有妄念。那麼你就檢查有分,檢查禪支,修這個地遍初禪的五自在。然後二禪五自在,三禪五自在,四禪五自在,這樣就修起來了。
地遍修完後,水遍就很容易了。水遍,就是如果你能夠看到一片清淨的湖水,或者海水,這樣很好。如果實在取不到,就裝一桶清水,用水龍頭弄一桶清水或者一盆水,然後你取那個水,也是取水的概念,然後能取到那個水相,跟修地遍一樣去把它修起來。
火遍,你可以燒一堆柴的火焰,現在都是燒液化氣,燒石油氣,你可以選擇一個合適的,你感覺可以用的。有些人如果修過火遍,他只要看到火,他馬上就能夠取到這個相。如果你不能很準確地取到,帕奧西亞多一般教你這樣:就是你準備一個紙板或者是一塊布,中間開一個小圓孔,然後你的眼睛透過這個小孔去看那個純粹的火焰,邊上不會有什麼有蠟燭啊,或是有其它的物品的所緣會一起被你取到,你純粹只是取到單純的那個火焰。但是,你不要去注意那個煙、那個木材、柴草,只是看到那個火焰,紅紅的那個火焰,然後取這個火的概念。不是取火的熱,不是取它那個熱的特相。這個我們要知道。然後取到這個相,從取相到似相,然後證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然後修五自在,每一個禪那都有五自在。
風遍,你可以感受風吹過身體的那個風,或者觀察風吹的時候,外面樹枝搖曳的那種景象,然後專注風的概念,直到取到風的這種相。一般風的取相最後取下來,不會是那種很動感的,它是微微的。《智慧之光》裡面告訴你,就像熱氣騰騰的那個蒸汽,牛奶飯冒出來的蒸汽。但是到似相的時候,風遍的似相也是靜止不動的。以後大家修到的時候,再細的會有老指導你。
青、黃、紅、白就是取顏色了。如果你修過安那般那四禪,有修過三十二身分,一般老師會建議你取你身上的,比如說:頭髮。對亞洲人來講,取你的頭髮作為青遍;或者取你的眼球裡面瞳孔的眼仁那個顏色,有點兒黑的樣子。取那個作為青的顏色,專注這個青的顏色,也去證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黃,就取你肚皮下面的脂肪,或者你的尿液,膀胱里的尿液作為黃遍的顏色。
紅,就取你身上的血液。
白,就取你的白骨,骨頭的白。然後修到初、二、三、四禪。
光明遍,你可以取早晨八、九點鐘,或者是傍晚四、五點鐘的陽光光線,它從樹影中射下來的光線,不一定直接去看。有些人直接看太陽也可以,很亮。取到這種光之後,然後你作意這個光是光明,取這個概念獲得取相,然後證得禪那。
限定虛空遍——拿一個圓筒,眼睛透過這個圓筒看天空。天空最好是沒有雲彩,純粹就是虛空,沒有其它的雜物。取到這個虛空,這中間圓圓的一個虛空,然後作意它為虛空、虛空,來獲得禪相,最後證得禪那。這就是限定虛空遍。
總共有十種遍禪,我們簡單介紹,以後大家修的時候,會有老師完整地給大家介紹。
當你有了四禪的遍禪的這種定力基礎,就可以開始轉修四種無色界定。
無色界,我們剛才講它是無色嘛,無色就要去掉色法了。因為地、水、火、風、青、黃、紅、白,這些所緣都是色法的概念。你要想證無色界禪,你首先要思惟色法的過患。我們是五蘊之身,欲界、色界的生命都是有色法的,色法是有很多的過患的。舉個例子講,我們人的身體是由父母的精卵和合而生,叫做所生身。由於這個所生身而有色法,這個色法剎那生滅,然後它有老性、有無常性。這個身體就會面臨各種傷害,被刀砍、被槍刺、被子彈打中、被錘子擊打、毆打、折磨,乃至於受冷、熱、蚊蟲、野獸的傷害。誰如果要折磨你的話,就拿你這個身體折磨你,你就會很痛。你還會生各種病:牙疼、耳疼、眼睛難受,會得各種肝病、心臟病、肚子痛、各種痛。你應該以智慧來思惟——由於有了這個色法組成的身體,所以就會遭受種種的痛苦;如果能夠脫離色法,就可以免除這種種由於色法所帶來的痛苦。
儘管色界的四禪,包括色地的四禪天,所有的梵天,他已經超越了我們欲界的粗劣的色身,但是依然是以色法為基礎。所以要超越所有的色,超越遍色,這樣思惟,內心不再期盼有這個色。然後你再選擇進入我們剛才講的青、黃、紅、白、光明遍的任何一種遍禪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比如說你入地遍的四禪,然後從地遍的四禪出來,省思地遍四禪的過患。第一個,它是以色法為基礎的,這不是你所期盼的,因為它會帶來很多的苦痛還有病痛。第二個,第四禪,是接近第三禪的,接近第三禪有喜樂,它是以喜作為近敵。就是我們講的兩個缺點:第一個,它是以色法為基礎;第二個,它接近第三禪,比較粗。
那無色界禪那,空無邊處的無色界禪,有一個優點:空無邊處無色界禪更平靜、更微妙。這跟我們修習色界禪那不同。色界禪那是思惟某兩個禪支有過患,比如四禪的兩個禪支——捨和一境性。無色界禪不是思惟四禪那兩個禪支的過患。為什麼呢?因為無色界的所有禪那的禪支,都是跟四禪的禪支是一樣的,只是從它的所緣——因為色界的禪那的所緣是色法——思惟它有很多過患。再一個,它最接近第三禪,跟喜是近敵,所以它有兩個缺點。而空無邊處無色界禪更微細、更寂靜。無色界有比界色更寂靜的本性。
當你把地遍遍到無邊的地界的時候,你就看到這個地界,這種地的色非常粗劣,非常令人厭惡,你實在不喜歡這種色法,然後你希望不要這個色遍,不要這種色,而只是以無色真空來取代這種色遍空間。你專注於這個出現的空間,注意它為虛空、虛空或者無邊虛空,不斷地去擴大它。如果你過去修過空無邊處定,很多人一作意,那個地遍的這種色法的粗糙,你的厭惡、你不想要這個顏色,它很快就會被除掉,就那一下就被除掉了。
如果你過去的巴拉密不是很強,你要找到地遍其中的某個空間,你不斷地擴大這個空間,然後一直到你的地遍的色遍被這個空間完全取代,只剩下無邊的虛空。一點點把它擴大到十方的世界裡面,直到你的地遍的禪相被無邊虛空所取代,然後你繼續專注無邊虛空,作意它空,虛空、虛空、虛空,直到空無邊處定的禪相出現。然後你專注這個禪相,證得禪那,練習五自在,就是空無邊處定,就證得「空無邊處定」。這個時候顏色就沒有了,那麼空無邊處定、五自在修完,你可以進入識無邊處定。
識無邊處定跟空無邊處定的所緣不同。空無邊處定的所緣是除去色法的無邊虛空;識無邊處定是取空無邊處定的禪那心,或者我們叫定心。你已經證得空無邊處定了,你空無邊處定的話,你的心是以空無邊處——虛空為所緣的。如果你要修習識無邊處定的時候,首先要思惟空無邊處定的過患——兩個過患:第一個,它以第四色禪為近敵,它接近於色界的第四禪,它是從色界第四禪過來的,它沒有識無邊處那麼寂靜。基於這樣,你不再期盼空無邊處。認為識無邊處,要思惟識無邊處更加寂靜的等性,然後你回到自己的心,專注空無邊處禪那心的定性,將其定於這是空無邊處的心識,這無邊心識——心識、心識。如此專注於空無邊處禪心的心識就會生起,這個心識就是識無邊處的禪心。那麼繼續專注這個空無邊處的心識的禪相,直到證得禪那,然後練習五自在,這個時候你就成就了識無邊處的禪那了,「識無邊處定」。所以,識無邊處的所緣是空無邊處定的定心,這是名法,這是心。
第三個是無所有處。無所有處的所緣是以空無邊處禪心的不存在為所緣。怎麼來理解空無邊處禪心的不存在呢?我們第一個從四禪過來是空無邊處,空無邊處的禪心在識無邊處的時候成為識無邊處的所緣。當我們修習識無邊處的時候,識無邊處成就了。成就以後,你的心就變成識無邊處定的禪心,對不對?那你的心是識無邊處禪那心,那麼這個時候空無邊處禪那心就沒有了,不存在了,對不對?所以是取空無邊處禪心不存在,以這個為所緣。那麼修習無所有處呢?首先應該思惟識無邊處的過患,它是以接近於空無邊處,它接近於敵對的空無邊處,它沒有無所有處那麼寂靜,所以不再期待識無邊處。之後,你應該思惟無所有處更加寂靜的這種本性,取第一個空無邊處禪那心的不存在,沒有了,以這個空無邊處禪心不存在為所緣。因為它不存在,所以取這個不存在為所緣,然後你心裡面默念:「無所有、不存在、不存在。」 這樣專注於空無邊處禪心不存在的心識最後就會生起來。這個心識,這個禪心,就是無所有處禪心。繼續專注無所有處的禪相直到證得禪那,然後練習五自在,這就成就了第三個無色界禪,叫「無所有處禪那」。
最後一個叫「非想非非想處」。為什麼叫「非想非非想」呢?就是這個時候的定的想非常微細,就是你的名法非常微細。這個名法微細到就是說我們一般的弟子、聲聞弟子,觀察不到。即使是智慧第一的沙利子尊者,他也沒有辦法觀察非想非非想處禪心的心識和心所。觀察不到的,只有佛陀才能觀察非想非非想處的名法。所以,同樣也可以說,不單是「非想非非想」,你也可以講「非受非非受」「非識非非識」「非觸非非觸」「非信非非信」「非念非非念」等等。因為所有的禪那,我們講都是依「想」而起的。所有的定力都是以saññā,以標記某一個所緣作為你的專注對象,然後成就一境性的,所以就取「非想非非想」作為名稱。
那「非想非非想處定」,它的所緣是什麼呢?它是取第三個無色界定——無所有處定的禪那心,那個定心,以這個禪那心為所緣。首先應該思惟無所有處的過患,它接近於識無邊處,識無邊處是近敵,它沒有「非想非非想處」那麼寂靜。此外,這個「想」,它很不好,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了,我們的稻草人都是「想」搞出來的,對吧?這個顛倒想啊,從想顛倒開始才會有心顛倒,然後才會有見顛倒。它就是病,它是我們心病的病根,他是我們心的刺。如果我們的心不練達或者有毛病的時候,它就是我們心的膿瘡。它很不好,所以你不再期盼有「想」,不再期盼「無所有處」。同時思惟「非想非非想處」比「無所有處」具有更加寂靜的本性,然後反復不斷地專注無所有處的定心,它的禪那心,然後作意它為「殊勝、寂靜,殊勝、寂靜」。如此專注於無所有處禪心的這個心識就會生起來,這個心識就是「非想非非想處」的禪那心。它非常微細,繼續專注,作意它為寂靜、殊勝。有的老師會講說,寂靜跟殊勝所成就的是不一樣的,最好兩個分開。你選擇寂靜就是寂靜,選擇殊妙、殊勝就是殊妙,不要寂靜殊妙、寂靜殊妙一起來。直到證得「非想非非想處定」,然後練習五自在。
我們會發現四種無色界禪那,每一個禪那,禪支沒有變化,但是它們的所緣變了。
「空無邊處定」的所緣是無邊的虛空,除去色遍的無邊的虛空。
「識無邊處定」,是反過來取空無邊處禪那心的那個禪那的禪那心。這個心識是以名法為所緣,然後作意它是無邊虛空的心識,所以「識無邊、識無邊」,然後成就「識無邊處定」。前面無邊虛空是概念,空無邊處的禪那心是名法。
「無所有處定」是取證得識無邊處的時候,那個空無邊處的禪那心的不存在。證得這個「無所有處定」。
「無所有處定」證得以後,「非想非非想處定」又是取無所有處定的禪那心,然後作意它為寂靜或者勝妙而證得「非想非非想處定」,然後修習五自在。
這就是我們講的四種無色界禪那的簡單的修習方法了。四種無色界定是非常的微細,它跟普通的色界禪那不一樣。大家以後有機會可以去證得,去體驗。
那四種無色界的禪那,它的心的素質都是一樣的,沒有區別。心所沒有區別,心所的數量沒有區別,只是這個心所緣取的所緣不同。
對於無色界的果報心,跟色界一樣,就是如果在欲界或者色界,你證得四種無色界定或者四種無色界定之一,然後維持這個定力到你的臨終,到你的死亡心生起,那你必然會到相應的無色界地,在那邊以化生的形式結生。而這個結生只有名法,沒有色法,只是心識。舉個例子,當你是以空無邊處定的禪那心,以空無邊處定的禪那維持到臨終,那你將會在空無邊處梵天結生。同樣地,當你在空無邊處梵天結生的時候,你的結生心就是空無邊處的果報心。
如果你在識無邊處梵天結生的時候,你的結生心、有分心和死亡心就是識無邊處的果報心。同樣的,無所有處的是無所有處的果報心;非想非非想處的是非想非非想處的果報心。一個無色界的梵天人,一生當中只能體驗到其中一種果報心。
我們講四禪八定、四禪八定,這個就是四禪八定。四禪八定並不是佛陀的教法裡面所獨有的,它是共外道的。大家都知道,佛陀還沒有成佛之前,菩薩最後的一生,他從皇宮離家,然後先是去跟隨兩位禪定大師。第一個是Āḷāra-Kālāma(阿羅邏伽藍),第二位是Udraka Ramaputra(郁陀羅摩子),這兩位禪定大師學習,分別證得了的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也就是佛陀出世之前,古印度已經有這樣的禪定大師,這些隱士或者苦行僧,他們有能力證得這些定力。他們當中,很多人認為證得這些禪那就是解脫,這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是很高的一種禪那的定力。
但是佛陀教導我們,不管是任何一種定力,它只是一種工具。要通過定力來培養智慧;然後通過智慧來透視生命的真相和緣起。然後對這種剎那生滅、無常苦迫、非我的行法,產生厭離、欲解脫。最後從三解脫門裡轉起道智、果智,才可能真正地走向解脫。僅僅修定不能導向解脫,但是沒有定力又是萬萬不能。為什麼呢?因為沒有定力,不能如實知見。
同樣的,無色界心也有唯作心。那唯作心是佛陀、阿拉漢或者辟支佛,生起的無色界心,稱為無色界的唯作心。如果是佛陀,他一定只是在我們人間才會成佛嘛,所以佛陀要生起無色界心,一般是在人間。如果是阿拉漢,他有可能是在我們人間,也可能是在欲界天,也可能是在色界天。對於人間來講,就是最後一生,證得有餘涅槃,然後要入滅盡定,或者是以無色界定作為他日間的住處,現法樂住,他就會入無色界的禪那。這樣的禪那心就叫做「唯作心」,它不是善心。如果是普通的人,或者是天人,或者是聖者,他在欲界天或者色界天證得阿拉漢,然後他成就,或者是去修習無色界,或者證得無色界的禪那,那麼阿拉漢的心,就是這種無色界的唯作心。
對於色界心、無色界心,我們已經講完了。四禪八定對於佛教徒來講,我們知道這只是定力。你的定力如果穩固的時候,至於你想用哪一種禪那來去維持到臨終,從而下一生在哪一個生命界裡面去結生,是可以選擇的。不見得你這一生證得非想非非想處定,然後你一定就必須投生到這個非想非非想處定。而古時代印度的外道,這種禪定大師,他們一般都認為他這一生最高的定力就會決定著他臨終的時候,就是這樣的定力成熟,他一定會在那樣的生命地裡面去結生,他不知道怎麼去調整。
對於佛教徒來講,佛陀教導我們:如果你定力足夠的話,你的結生是可以把握的。因為在臨終的時候,最重的業就是禪那的業。只要你的禪那足夠強,能夠維持到臨終,那你一定就能夠按照你的禪那的狀態,在相應的生命界裡面結生。
實踐題:復習心法的內容,熟悉掌握欲界、色界、無色界心的種類和生起的條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