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5963_322650221214376_1355080821_n  

為了能夠進一步說明隨眠煩惱導致身、語邪行,讓我引用《法句經》第四品中毗琉璃的故事。這個故事相當有戲劇性,主要是說明了及早控制和降低心中不善法的重要。

有一天波斯匿王(Pasenadi)看到上千的比丘經過大街,分別到給孤獨長者(Anāthapiṇḍika)、小給孤獨長者(CūlaAnāthapiṇḍika)、毘舍佉女士(Visākhā)、和殊帕婆沙(Suppavāsā)等的住處托缽。由於這位國王也想行善,就派使者請世尊和比丘們到宮中接受供養。而且連續供養了七天,這國王很尊敬地供養,也很感恩。

到了第七天,國王請求世尊能夠繼續到宮中應供,但一直接受同一人的供養,並不是世尊的慣例。不過世尊請尊者阿難和五百比丘到宮中來接受國王供養。這一天,國王還是很周到地供養了尊者阿難和五百比丘。

然而,到了第八天,由於這國王太忙於國務,忘了要供養僧團。到了第九天,同樣的情況又發生了。到了第十天,當供養的時間已過,所有的比丘就離開了,只剩下尊者阿難一人。事實上,食物早已準備好,但是國王忘了吩咐他的僕人不用等國王來才供養。由於沒有國王的命令,沒有人敢有所動作。國王後來發現僧團,並沒吃任何他準備的食物,他很不高興,就去找世尊抱怨。

世尊就把實情講給國王聽,並說明接連兩天沒有供養,僧團對國王已經沒有信心,所以才會離開。波斯匿王理解這樣的錯誤之後,希望世尊和僧團能重拾對他的信心。國王想最好的方式是他與世尊之間能建立起牢靠的關係。波斯匿王就想,若娶一位釋迦族的女士,特別是世尊的親戚,這應會是一個好方法。所以他派了使者到釋迦族,尋問是否有適婚年紀的女子。釋迦族擔心如果沒有女子嫁給國王的話,會有很大的麻煩,因為拘薩羅國比釋迦族更為強大。釋迦族國王大名(Mahānāma)決定將剎帝利女婆沙婆(Vāsabhakhattiyā)嫁給他。婆沙婆是國王跟一位侍女(賤族)所生的漂亮女兒。波斯匿王娶了她,而且生了一個兒子,名為毗琉璃(Vidūdabha)。

當毗琉璃太子到七歲的時候,就常常問到母親的親族。

到了十六歲的時候,他就堅持要去拜訪他外祖父國王大名。最後,她的母親婆沙婆同意讓他去。婆沙婆先寄了一封信給釋迦族,請釋迦族以適當的禮節招待,以避免未來不必要的麻煩。當時世尊的親戚知道他將來拜訪,他們決定不禮敬他,因為他是賤族奴隸的兒子,有著不純正的血統,所以他們把所有比毗琉璃太子年輕的王族都送走。

毗琉璃太子在迦毘羅衛城停留了三天才回拘薩羅。當他離開後,有位僕人發現有東西放在迦毘羅衛城忘了拿。於是這僕人就回頭去拿。回去後,他看到有一女奴隸用牛奶在洗座位。這僕人好奇地問為什麼要用牛奶洗座位,女奴隸回答說因為這座位是毗琉璃太子曾坐過的,而毗琉璃太子是奴隸女兒所生的兒子。

不久後,這件事就變成是公開的秘密傳揚開了。而這消息也傳到了毗琉璃太子的耳裡。由於他的自尊受傷,強烈的忿怒在他的心中生起,並佔據了他整個心。

因此,他發了下面的誓願:

「現在他們用牛奶洗我的座位,等我成為國王後,我會用他們的血來清洗。」

如是,由語邪行,他深深陷入對釋迦族強烈的瞋恨和厭惡。在這裡,我要提醒在座的每個人要仔細想想人類的本性。每個人,不論社會地位是高還是低,身形是高還是矮,是有錢還是沒錢,是遲鈍還是聰明,是愚笨還是有智慧,每個人對他自己都看得很重。大部分的人只會想到自己的重要。如果有人對待他們很不好,看待他們絲毫沒有價值,對待他們就像廢物一樣。這會造成傷害,厭惡、和忿怒。想要報復的心就可能在心中生起。

再回到經文。當毗琉璃太子成為國王後,他記起釋迦族對他的侮辱和曾發的誓言。不久,他就組成相當大的軍隊進攻迦毘羅衛城,準備進行報復。世尊知道毗琉璃王的攻擊會造成什麼樣的傷害,在釋迦國靠近拘薩羅的邊境上,他就坐在一顆小樹的陰影下。

在通往迦毘羅衛城的路上,毗琉璃王看到世尊坐在一顆小樹的陰影下,他問世尊在這邊境上有更大的樹,他為何要坐在一顆小樹下。世尊回答說:

「世上所有蔽蔭中,親人蔽蔭最陰涼。」

毗琉璃王知道世尊想要保護釋迦族人,於是立即撤退。第二次、第三次,也是類似的情況。然而,在第四次的時候,世尊知道再去阻擋也沒有用,便沒有再去了。毗琉璃王相當殘暴地攻擊釋迦族。他殺了所有的王子、公主,除了他的祖父,大名國王,以及當時跟在他旁邊的人。在殺了釋迦族後,他用鮮血清洗他的座位,如同他曾發的誓願一樣。

我們看到了毗琉璃王的煩惱從現行階段轉變到違犯階段,也就是邪身行,殺生。

當人們聽到這可怕的復仇殺戮時,表現出悲傷和驚訝。

「當毗琉璃王十六歲的時候,世尊的親戚釋迦族人的業累積的還算輕微。毗琉璃王做得太殘忍,而且太過份了。不應該這樣。」

當這事傳到世尊的耳中,世尊說了這樣的話:「我的親族在今世所做的業只是輕微,並不是因為今世的業讓他們毀滅。在過去世,他們曾把毒藥放進水中,毒殺水中生物。那樣的不善業變成了今世有人行殺業殺害他們。現世的殺業是來自過去世的果報。」

那樣的業產生了果報。

《法句經》中的另一組偈頌,世尊說:

「惡業由己作,己生己因起,惡業毀愚者,如金剛毀寶。」(161)

基於這樣的理解,我們真的要去埋怨曾經傷害我們、侮辱我們或是挑我們毛病的人嗎?根據世尊的教導,我們該責怪誰?由於心理和身體上所造作苦痛的業,我們是否應該要責怪自己呢?若是如此的話,在今世中讓我們不要再用錯誤的方式去對待任何人──不論此人有多麼想要傷害我們,如果我們容許自己的業成熟,而且接受這樣的果報,我們的業障就可能變得比較輕,而且我們的未來也會變得比較光明。因此,讓我們來看一個譬喻,這是有關過去世業的果報。

如果一位比丘了知他的心平常並不會對他人的財物有欲求,也沒有太強的害心,也沒有太多的昏沈睡眠,也沒有掉舉,也沒有疑,也沒有太多瞋,也沒有太多的不善心,身體也不會太過勞累,也沒有懶惰或放逸,這樣的比丘不應滿足於此。他應更精進地增長這些善法,以成就更增上的所有漏盡。

我們要如何讓這些善法更增上呢?首先,我們要持戒(Sīla)和遠離殺生、偷盜、欲邪行、妄語、飲酒、吸食毒品。以這樣的方式來清淨我們的身行、語行和保護我們自己遠離不善行的傷害。這是持戒的利益。

其次,我們應淨化自己的意行。這主要是止禪的修習,也就是要發展深層的禪定。對許多禪修者,特別是在這帕奧禪林中,修習的內容包括了禪定(Jhāna)的開發。在這禪定中,可以持續一個、兩個、三個,乃至更多小時,禪修者只專注在他的禪定所緣。由於,潛伏性煩惱就無法浮現於心流──它們只能保持隨眠。由於,它們無法轉變到現行階段,所以就更不會到違犯性階段。如是,由於沒有不善心行,心就會暫時地清淨。

讓我總結一下前兩種學:

由於持戒,我們保護自己遠離邪身、語行。由修習禪定,我們保護自己遠離邪意行。然而,在我們心流的底層,仍然有煩惱處於潛伏性階段。除非這些潛伏性煩惱已被斷除,不然在適當的時機,就會快速地浮現於心流。

想想毗硫璃王的例子,當他聽到關於他的座具被清洗的事,怒與瞋的潛伏性煩惱快速地變成現行階段,然後馬上又轉變成違犯階段。由於他對親戚的屠殺,因此造作了不善業,而且極快地受到了果報。當他帶領軍隊要回到拘薩羅的路上,由於阿致羅筏底(Aciravatī)河堤的崩潰,洪水淹沒了毗硫璃王和他大部分的軍隊。

世尊說:「有兩支箭追隨著眾生。一支是善,一支是不善。」這些是過去的箭。如是,當我們在現世造作不善行,這樣的不善行可能會引起我們過去不善業的成熟——因此,雖只有小小的違犯,就可能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相反地,當我們在現世造作善行時,這樣的善行可能會引起我們過去善業的成熟——所以小小的善行,就可能帶來很大的利益。

再回到我們的故事,如果毗硫璃王有正念,而且修習如理作意,他就能夠讓怒和瞋的煩惱保持在心的底層,那他就不會屠殺他的親戚。而且,他和軍隊也不會被淹死了。

我們現在知道潛伏性煩惱是如何生起到心流成為現行階段,而且也知道如何保護我們,讓煩惱不要轉變到現行階段。

然而,我還沒有解釋要如何斷除潛伏性煩惱。如果我們想要斷除這些煩惱,我們就要修習第三種學,毗婆舍那(Vipassanā)觀禪的修習。

有兩種方式為修習內觀的前行。一是由入出息念(或稱安般念Ānāpāna-sati),或其他修安止定的方式增長禪定,然後進一步到四界觀的修習。另一種是以較直接的方式修習觀禪,那就是直接修習四界分別觀。在這方法中,我們分析構成身體的四大元素。當定力加深時,身體會開始放光。接著持續地修習,這光就會從灰色轉為白色。然後這光會愈來愈亮,直到全身變成整個光聚。當我們持續以四大元素觀察這光聚,它最終會化成非常小的粒子,稱為「色聚」(rūpa-kalāpa)。持續地修習,我們會看到這色聚是由八種、九種或十種色的極微所構成。這八種、九種或十種色的極微,就是我們色身的究竟色法。

當觀察了,內在的四大元素乃至它的究竟法,我們可以開始觀察外在的四大元素,看到不論是有情界,還是無情界都是由「色聚」所構成,且快速地生起和入滅。在這時候,我們看不到男人、女人、樹或其他世俗東西,只有快速的色聚生起和入滅。我們現在就是如實知見到諸法的實相,就像由世尊所教授的一樣。

下一步就是分析究竟的名法。當我們成就時,我們就能了知、現見到心念的過程,心和心所以剎那的速度生起。

在了知、現見到究竟的色法和名法後,我們就能進到「緣起觀」的修習,以了解因和果。一旦我們在身心的聚合體中,觀察因和果,我們就能觀察有為法的三相:無常、苦、無我。隨著觀禪的加強,道智就會生起,我們就能現見涅槃。這些色法和名法就會止息。

有了道智的生起,煩惱就會逐步地被斷除。有了初聖道,我們獲得了初果的證悟,也就是須陀洹果。證悟了初果,身見、疑、戒禁取見就會被斷除。我們現在清楚地知道煩惱是如何作用的,我們也清楚地看到了「我」、「我所」的邪見,我們就不會執著於「我的」貪,「我的」瞋。我們也不會有意地造作邪身、語行來傷害我們自己,以免墮於四惡趣。

結 語

如果,我們希望生命中有真正的保護,我們必須修習戒(Sīla)、定(Samādhi)、慧(Paññā)三學。當我們觀禪成就時,初道果就會生起。由這樣的證悟,我們就不會造作無數邪身行、語行,而達到保護我們自己的目的。

現在,我問你們最後一個問題:「你們願意花多少時間精進於自己的修行?」

世尊說:

「就像一個人的頭著火,他會盡所有的決心、努力、奮力地撲滅他頭上的火。同樣地,比丘也應該盡所有的決心、努力、奮力地去斷除心中的不善法。」

世尊在這裡所談的是正精進。沒有正精進,我們要如何達成目的?如果,我們在今生無法成就我們的理想,那麼有一天將會後悔,我們曾經有機會可以精進、努力,而我們錯過了。願我們每個人都能精進、努力,直到有能力停止我們的苦難。當阿羅漢道果生起時,我們所有的煩惱就會完全地被斷除,而輪迴也就到了盡頭,迎來的是寂靜。只有到那時候,我們才有「生命中的真正保護」。

 

願我們的生命都能轉化成真正安全的生命!

願每一個人都能獲得涅槃!

 

善哉!善哉!善哉!

 

 

2005 年 10 月 16 日講於緬甸帕奧禪林和 2005 年 11 月新加坡雙林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