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覓寂 2015年9月5日

在台北師範大學國際會議廳「南傳上座部佛教律儀研習會」開示的講稿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3x)

各位居士,大家早。

很高興今天能在台北師範大學國際會議廳跟大家分享「南傳上座部佛教律儀研習會」,第一堂課我們的主題是:「南、北傳佛教現存的概況與南傳佛教的特點」。

由於在座的各位都是佛教徒,要談南、北傳佛教現存的概況,首先我們想跟大家談談簡要的佛教史。

由於歷史的無情,使得佛教傳來中土幾乎面目全非,其實佛教在印度本土就有部派分裂了,因為不想與現存佛教對立,所以個人平常是不大想談佛教史的。

對於佛教史,由於我們無法真正貫通時空,完全見到當時的事件與經歷,所以只能靠文獻記載和學者們史地考據的結果來大致了解而已;而且古代文獻由於所宗不同、立場不同,所以可能無法很中立地記錄下來,因此我們也只能大致的了解而已。

根據近代佛教學者們的研究,推定佛教發展有幾個階段:

1. 根本佛教時期:是指從菩薩成佛到佛陀般涅槃這段期間的佛教,也就是從菩薩成佛之後的四十五年佛陀住世期間的佛教;

2. 原始佛教時期:是指從佛陀般涅槃到佛滅後一百多年部派開始分裂這段期間的佛教;

3. 部派佛教時期:是指大約從佛陀般涅槃後一百多年部派開始分裂到西元前一世紀左右的佛教;

4. 大乘佛教時期:是指約從西元前一世紀到西元六世紀以後,大乘佛教的興起與發展時期;

5. 秘密大乘佛教時期:是指從西元五世紀到西元十二世紀以後,秘密大乘佛教的興起與發展時期。

佛教從印度本土傳到世界各地,現存的佛教由其所在地域以及其傳承的差別,可分為:大乘系統的北傳佛教、巴利語系的南傳佛教及藏傳佛教三個體系。

一、北傳佛教現存的概況

北傳佛教是指從北印度經中亞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入日本和韓國等地的佛教;當然,大乘系統的北傳佛教後來也傳來台灣及越南、馬來西亞、印尼和其他各國。

北傳佛教傳到中國時,雖然也傳來了聲聞體系的《阿含經》及聲聞論,但由於中國古德大都自認是大乘根機,所以幾乎專弘大乘菩薩經論而輕視聲聞經論,因此主要流傳著「大乘佛教」或「菩薩乘佛教」。

大體而言,北傳佛教多與傳承地的固有文化相融合,以大乘為主,流傳著梵文聖典所翻譯的經典。

早期佛教傳到中國,由於文化和思想的差異,是以老莊思想來理解的,稱為格義式的佛教。後來佛教在中土生根發芽,由於所修的法門及所依的經論不同,發展出天台、華嚴、法相、律、淨土、禪等中國八宗的中國佛教。雖然北傳佛教原本範圍很廣,但由於後人比較喜歡走捷徑,所以目前的中國大陸及台灣主要盛行的是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淨土為主流。

由於日本政府的支持,加上很多大學設有佛學課程、佛教系所,所以在學術研究上,日本佛教在研究方面可說是最發達的,出了不少佛教的研究學者,研究作品也最豐富。

由於我們台灣是北傳佛教的教區,想必大家應該都很了解,因為時間有限,所以在此我們只是稍微提一下而已。

在此我們提供一個台灣出家人的數據:台灣從1953年開始傳授三壇大戒以來,直到2012年受戒總人數約為23,661人,比丘6,325人,比丘尼17,336人。在這些僧尼中,除了已經去世和還俗外,還有一部分是從馬來西亞等海外來台灣受戒的呢!

關於有十三億人口的中國大陸,根據中國國家宗教局所發布統計的數據,全大陸的佛教僧侶有二十二萬人,其中,藏傳佛教僧侶約有十四萬八千人,漢傳佛教僧侶約有七萬兩千人,南傳佛教僧侶大約有兩千人。

二、南傳佛教現存的概況

南傳佛教是由印度向南傳到斯里蘭卡並且不斷地發展而形成的佛教體系,流傳於現在的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家。

南傳佛教所使用的三藏聖典及相關典籍屬於巴利語體系,所以也稱為「巴利語系佛教」。

西元前三世紀,阿育王的兒子摩哂陀(Mahinda,馬興達)阿羅漢將印度本土佛教傳入斯里蘭卡島,這是斯里蘭卡佛教的開端。

表面看來,佛教似乎是摩哂陀(Mahinda,馬興達)阿羅漢最早傳入斯里蘭卡的,但《島史》及《大史》都提到,早在佛陀在世之時,佛陀就曾親自來到斯里蘭卡降伏夜叉了。

西元四、五世紀以後,就有佛教傳入緬甸,但真正採納巴利語系佛教,是從西元1058年阿耨樓陀王時代開始的。

泰國古代稱為暹羅,在中土傣族人南下立國前,大約西元前三世紀,巴利語系佛教曾傳入此地;在西元八世紀,大乘佛教曾傳入此地;在西元十一世紀,緬甸的蒲甘佛教曾傳入此地;到了西元十二、三世紀時,錫蘭佛教才正式傳入,泰國才開始正式接受南傳巴利語系佛教的。

由於我們的時間很有限,接下來 個人就跟大家分享自己二十年來在南傳佛教國家的所見所聞,來說明「南傳佛教現存的概況」。

在南傳佛教比較興盛、流行的國家當中,最能代表南傳佛教的國家是斯里蘭卡、緬甸和泰國。

1995年, 個人離開台灣,開始了個人的參學之旅。

個人參訪泰國是從1995年9月到12月間,住了大約近四十天。對於台灣人來講,最常親近的南傳佛教國家應該是泰國了。二、三十年前,我們可以看到的南傳佛典也大部分是泰國系統為主。

泰國佛教目前的概況

泰國是佛教徒比例最高的國家,除了泰國南部有少數激進派的回教徒外,有百分之九十三點六是佛教徒。即使是福建和廣東的華裔,他們還雜著拜道教的神明,但他們廟裡中尊還都供著佛像。由於中共佔據中國政權的關係,泰國和印尼在四十多年前關閉了所有華校,所以目前泰國的華裔子弟會講華語的人很少。

由於早期泰國國王拉瑪四世(Rāma IV,1851~1868)在即位前,曾出家為比丘過二十六年的時間,他精通巴利語及佛教義學,並致力於改革泰國佛教,排除婆羅門教式的迷信與儀式,由於其皇兄去世,不得已才還俗繼任王位。他因有感於一般僧侶不重視持戒,於是強調嚴守戒律,培養許多優秀僧眾,並促使成立主張比較嚴持戒律的法宗派(Dhammayuttika Nikāya,法相應部)。其他原有的僧眾較多,則稱大宗派(Mahā Nikāya),泰國僧團從此分成兩派,流傳至今。現任泰國的蒲美蓬國王(Bhumibol)在二十歲時也曾短期出家為比丘過一段時間。泰國人民是很尊敬泰王的,因此泰國男子會仿效他們的國王,在一生當中至少短期出家一次,通常會選擇在雨安居期間短期出家三個月,有些人會出家更久一點,甚至終生出家。因此,泰國有短期出家的習俗。

泰國佛教主要分成兩派:大宗派(Mahā Nikāya)和法宗派(Dhammayuttika Nikāya)。在泰國這兩派僧眾是不在一起舉行誦戒、羯磨的。

由於比丘尼、正學尼和沙彌尼不曾從斯里蘭卡傳入泰國,所以泰國並沒有比丘尼和沙彌尼的傳承。

泰國佛教除了分成兩大派外,也可分為城市派及森林派兩種。泰國有些僧侶受到當地民間信仰元素的影響,加上許多信眾的迷信,有些僧侶會用佛牌來為信眾加持,有些僧侶會為信眾灑聖水、解降頭等等。其實這些所謂的「佛牌」,有些是出家人的像,並不是佛像。我們要強調的是,這些儀式並不是佛教的,而是當地民間信仰的元素。

由於泰國法定國王必須是佛教徒,而泰國民眾都自認他們是佛教國家,所以泰國人從一出生就與佛教結合在一起。

泰國男子會認為,他們一生至少要出家一次,國家、社會也會給他們各種方便,如果出家超過一定的年限,就可以免除服兵役的義務。泰國信徒會受五戒,只是從我們外人看來,他們當中有些人持戒並不是很嚴謹。在每個月的四次布薩日,當地稱為「佛日」,他們會到寺院去禮拜、供養,受持布薩八戒,聆聽僧眾說法。

泰國人在個人生活以及國家行事方面,都以佛教儀式為依歸。凡個人一生的大事,如:誕生、嬰兒的剃髮儀式、成年儀式、結婚儀式、喪葬儀式等都必須供養僧眾;國家的活動也必須請僧侶來講經說法及誦護衛經(paritta)。

緬甸佛教目前的概況

原本 個人是計劃到泰國受南傳比丘戒及學習的,但在與當時的出家好友討論後,才改變計劃,轉往緬甸參學。從1995年起, 個人在緬甸住了三次,共住了七年多,而且都住在下緬甸的帕奧禪林。

緬甸人認為菩薩剛成佛時,最早供養佛陀並皈依成為在家居士的搭巴士(Tapassu)和跋利卡(Bhallika)這兩位是緬甸的商人,他們請求佛陀給他們可以做紀念、供養的物品,於是佛陀就給了他們一些頭髮;他們帶回緬甸後建塔供養,後來經過歷代王家的增建,成為今天的仰光大金塔。

緬甸除了大約百分之五的回教徒外,幾乎都是佛教徒;根據緬甸政府的統計,有百分之八十三的都巿居民和百分之九十五的村落居民為佛教徒。

緬甸佛教現在主要分成杜達瑪(Thudhamma; Sudhamma,善法派)、瑞景派(Shwegyin)、德瓦拉派(Dvara; Dvāra,門派)三派,但細分則有九派之多。與泰國佛教不同的是,緬甸佛教各派的僧侶是可以互相參學的,只要不違戒律,各派僧眾是可以一起誦戒、羯磨的。

在目前南傳佛教國家當中,把佛教的教理研究得最透徹,禪修中心最多的國家就是緬甸了。

如果緬甸比丘想要長期出家,在佛教裡立足,大多數會去就讀佛學院,並參加宗教部的佛學考試的。在緬甸,想要在社會上弘法,通常要考取說法師(Dhammakathika)或法師(Dhammācariya)的資格。他們的佛學考試是有分級的,取得法師資格就好像是拿到了大學的學士資格一般;考取了法師資格後,在二十七歲之前還可以參加阿毘旺薩(abhivaṃsa)的資格考試;接著還可以參加一藏師、二藏師和三藏持者的資格考試。所謂一藏師,是可以把三藏中的一藏完全背出來的比丘,而三藏持者(Tipiṭakadhara),則是可以把三藏完全背出來的比丘。目前緬甸還有幾位三藏持者的大長老留在世間。

緬甸比丘們所學習的教理,除了研習三藏外,也會學習註釋書(Aṭṭhakathā),甚至研究復註(Ṭīkā),而阿毘達磨也是必學的課程,甚至在初級佛學考試,就要把《攝阿毘達磨義論(Abhidhammatthasaṅgaha)》背出來。

緬甸比丘大約有四十萬位之多,出家僧眾的比例比泰國還要高。

跟我們台灣不一樣的是,緬甸人很喜歡自己的兒子出家,由於他們自己在小時候就有出家的經歷,所以通常他們會先存一筆錢,在兒子七歲左右,讓他們到附近的寺院裡去短期出家幾天,而父母親不但會招待村民用餐,也會在寺院裡做大供養,希望為自己的孩子未來帶來好運。即使他們的孩子決定要長期出家,他們不會像台灣的父母哭哭啼啼,而是非常地高興,而且會護持他們的出家所需。

由於比丘尼、正學尼和沙彌尼不曾從斯里蘭卡傳入緬甸,所以緬甸並沒有比丘尼和沙彌尼的傳承。

陽曆的4月13日到16日是緬甸傳統的潑水節,而17日則是緬甸新年。在這段假期,很多緬甸人會到寺院裡短期出家,有些人會出家三天,有些人會出家七天等等,甚至有些在家女居士也會剃髮短期出家;很多緬甸人會到寺院裡做供養、聽聞佛法、禪修等等。

其他布薩日等等的情況,則與泰國很類似。

斯里蘭卡佛教目前的概況

除了佛教的發源地印度本土外,斯里蘭卡也是佛教徒經常朝聖的國家。西元前三世紀,阿育王的兒子摩哂陀(Mahinda,馬興達)阿羅漢將印度本土佛教傳入斯里蘭卡這個島國;他的妹妹僧友(Saṅghamittā)阿羅漢比丘尼把菩提樹帶到斯里蘭卡,也把比丘尼的傳承傳入斯里蘭卡。

傳統上,斯里蘭卡的三件國寶是指聖菩提樹、佛牙及《大史(Mahāvaṃsa)》,由此可知在斯里蘭卡對佛教是多麼的重視。

目前斯里蘭卡大約有百分之八十是佛教徒。

斯里蘭卡跟我們台灣一樣,是一個海島國家,土地面積不大,約是台灣的兩倍,人口將近兩千萬,但大約在兩千年前出家修行的人很多,當時有很多比丘尊者證得阿羅漢果。

如果大家想要去斯里蘭卡朝聖的話,阿努拉德普勒(Anurādhapura; Anuradhapura, 阿耨羅陀補羅)是一個必去之處。從西元四世紀直到西元十一世紀,阿努拉德普勒都是斯里蘭卡的首都。當摩哂陀(Mahinda,馬興達)阿羅漢來到斯里蘭卡時,就住在阿努拉德普勒附近,那些阿羅漢所住的山洞目前還在,摩哂陀(Mahinda,馬興達)等阿羅漢的塔也可以禮敬;阿努拉德普勒的大菩提樹是僧友(Saṅghamittā)阿羅漢比丘尼把它帶到斯里蘭卡的,這棵菩提樹是唯一存活至今的菩提迦耶菩提樹的分株;塔園寺(Thūpārāma)是斯里蘭卡最早的佛塔,該塔址有過去三尊佛的遺物;大塔(Mahācetiya)是目前斯里蘭卡最大的佛塔,為全白色,據說古代曾是安奉最多佛陀舍利的地方;其它大家還可以看到大寺派(Mahāvihāra)和無畏山派(Abhayagiri Vihāra)的遺址及佛塔。

其次,在斯里蘭卡風景秀麗的第二大城康提(Kandy)有座佛牙寺,大家也可以去禮敬、參訪。

波隆納魯沃(Polonnaruwa)曾經是古代首都,這裡有許多佛像及佛教遺址也值得大家去參訪。

斯里蘭卡佛教早期曾經被國王因信仰婆羅門教而滅佛,甚至到了沒有出家僧侶的程度,由於比丘尼的傳承並未傳到泰國及緬甸,所以南傳佛教的比丘尼因此斷層。後來,對佛教有信仰的大臣和居士們派人到泰國及緬甸請有德的僧眾到斯里蘭卡傳授比丘戒,重新建立僧團。因此,斯里蘭卡有泰國派及緬甸派。

目前斯里蘭卡佛教主要分為三大派:1. 暹羅派(Siam Nikāya),又稱泰國派,是在1753年由泰國傳入的,其僧眾最多;2. 阿摩羅普羅派(Amarapura Nikāya),又稱為上緬甸派,是在1802年由緬甸傳入的;3. 藍曼尼雅派(Ramañña Nikāya),又稱為下緬甸派,是在1865年由緬甸傳入的,這個教派是斯里蘭卡三個主要教派中最小的,但比其他兩個教派重視住在森林、持戒及禪修。

與泰國和緬甸不同的是,在斯里蘭卡沒有短期出家的風氣,這跟我們台灣很類似。在斯里蘭卡如果有出家人因故還俗,僧團和社會者不太喜歡、不大能接受他們再度出家為僧。

斯里蘭卡由於有以上這些文化,加上對佛教的濃厚信仰,因此斯里蘭卡的佛教徒很喜歡供養佛塔及菩提樹。

每年五月滿月日的衛塞節(Vesākhapūjā)是慶祝佛陀誕生、成佛和紀念佛陀般涅槃的日子,斯里蘭卡佛教徒會前往寺院禮敬、供養三寶,持戒聽法;政府則禁止殺生、賣酒,有時也會釋放囚犯。那時他們會在城市或鄉間搭起莊嚴的臨時建築,連續幾個晚上請僧侶到此來講述佛陀的本生故事。

斯里蘭卡在每個月的月圓日稱為普曜日(Poya day),信眾會到寺院供僧、受持五戒及聽聞佛法。

南傳佛教國家幾乎都很盛行念誦護衛經(Paritta),但在斯里蘭卡特別的盛行,在某些建築落成時,他們會請僧眾念誦整夜的護衛經;在許多儀式及場合也會請僧眾念誦護衛經。

三、南傳佛教的特點

個人認為我們南傳佛教有以下幾個特色:

1. 最原始的教法:有些學者認為巴利語系的南傳佛教只是上座部佛教,也就是部派佛教的一支而已。

依佛教史來說,佛教確實發生過部派分裂,但巴利語系的南傳佛教是忠於佛陀的原始教說的,不允許隨意更改內容,或隨著環境、時代的改變而想要去改變佛陀教法的內容。由於完全相信佛陀,所以我們堅持佛陀所說的教法不可刪改,不是佛陀所說的教法不可添加進來,這就是我們的原則,目的就是為了維持教法的真實與純樸。

北傳佛教徒會稱巴利語系的南傳佛教是小乘佛教,在巴利語系的三藏教法中,完全沒有這種說法。

由於我們認為南傳佛教是完全忠於佛陀的原始教說,依佛陀所開示的三藏聖典來解釋、修行,因此我們說南傳佛教是最原始的教法。

2. 堅持保守的作風:南傳佛教對佛陀的教法是堅持採取保守的作風,以維持教法的純潔性。由於印度是一個多種族、多元宗教的國家,從佛陀時代,就有一些異教徒(Aññatitthiyā,外道;異學)進來佛教出家學法,也有一些人進來出家的目的是為了來盜法的,像蘇希瑪(Susima; Susīma, 須深;須師摩) 就是一個例子。由於當時佛陀還在世,而且佛陀知道他的波羅蜜,蘇希瑪出家後也證得了阿羅漢果;但在佛陀般涅槃後的兩、三百年間,許多外道為了名聞利養來到佛教出家,並宣說他們先前所信仰宗教的教法,直到阿育王時代,才把這些附佛僧眾驅逐出去,但這種情況歷來就無法斷根。大家有想想看嗎?現代還有沒有出家人在為在家人算命、看風水之類的呢?

其實,自古以來由於教內有些人主張圓融、開放,因此造成了現今佛教無法收拾的場面!

如果有人夢到的事也可以寫成佛經;傳說有人到天上取回來的;傳說有人用神通去聽彌勒菩薩開示的,把這些記錄下來,加上「如是我聞」,這些偽經要如何才能把它們捨棄、消滅呢?

3. 尊上座、敬長老:巴利語系的南傳佛教徒堅持依照佛陀原始的教法來弘揚及修行,堅持依照佛陀所制定的戒律來奉行,並且遵照第一次結集時那五百位阿羅漢的意見,所以稱為「上座部」。

佛教之所以分裂為上座部及大眾部,是因為在佛陀般涅槃一百年左右,東方毘舍離城的跋耆族(Vajjiputtaka)比丘們接受金錢等違背律制,西方的耶舍(Yasa)長老召集七百位長老比丘,經過討論,宣佈跋耆族比丘擅自提出的「十事」為非法,擯出僧團,並再度確認三藏的內容。這就是佛教史上的「第二次結集」,又稱為「七百結集」。被驅逐出教團的大多數比丘不滿上座長老們的裁決,另外糾集了一萬個比丘自成一派。於是教團中出現了「上座部」和「大眾部」這兩派。

其實「Theravāda(上座部)」這個巴利字有長老們的意見、長老們的主張之意。

其實,尊上座、敬長老是佛陀在《律藏》裡的教導。

有德行固然很重要,但佛教強調的是僧團倫理。

例如,一座寺院裡有住持,一般人會以為其他僧眾都要頂禮住持才對。其實不然!如果寺院裡有出家受戒比較資深的比丘,這位住持還是要向他頂禮的。

如果有兩位比丘,一位是十個戒臘的阿羅漢比丘,一位是二十個戒臘的凡夫比丘,你們認為他們要向誰頂禮呢?低戒臘的比丘要向戒臘比較高的比丘頂禮。所以說,我們南傳佛教是尊上座、敬長老的體系,而且是依照佛陀的教法來奉行的。

4. 擁有完整的三藏:巴利語系的南傳佛教所依的聖典正是巴利聖典。巴利三藏是一套完整的三藏聖典,包括《律藏》、《經藏》和《阿毘達磨藏》。而且還有其各自的註釋書;後代的長老們甚至為許多聖典再作解釋,成為復註(Ṭīkā)。所以巴利聖典不僅有完整的三藏,更有其完整的註釋書和各種復註。

許多人可能會說:巴利三藏不是只是上座部(Theravāda)這一個部派所依的經典而已嗎?

許多人會把以巴利語記載的巴利三藏誤稱為巴利文。其實真正的說法是巴利語,它是佛陀時代佛陀在摩揭陀國(Magadha)時所常用來講經說法的語言,所以又稱為聖典語。

巴利三藏是什麼時候寫錄為典籍的呢?

在西元前一世紀(約西元前43~29年間),由於當時有斯里蘭卡能背誦三藏的長老發生了生命危難,為了預防教難的發生,也為了能更穩固地保存聖教,當時有五百位長老在馬達雷鎮(Mātale)的阿盧寺(Alu Vihāra)舉行結集,把歷來口傳心受的三藏及其註釋誦出巴利語來,用僧伽羅(Sinhala)字體刻寫在大型棕櫚葉上。由於後人不了解,把棕櫚葉誤說為「貝葉」。

無論在斯里蘭卡、緬甸或是泰國,巴利語系的南傳佛教所採用的三藏即使有些轉寫為僧伽羅字體,有些轉寫為緬甸字體,有些轉寫為泰國字體,但都是巴利語,其內容是完全一致的。

5. 嚴持戒律:為什麼巴利語系的南傳佛教會稱為「上座部(Theravāda)」佛教呢?其實這是在指依照第一次聖典結集時,那五百位阿羅漢的傳承。

《律藏》的〈五百犍度〉是敘述五百阿羅漢結集三藏的情形。當阿難尊者誦出五部尼柯耶(Nikāya, 部)經藏的部分後,阿難尊者對長老比丘們如此說:「尊者們,世尊(Bhagavā)般涅槃時曾對我如此說:『阿難,我滅度後,假如僧團想要可以捨棄小、隨小學處。』」

當時,一些長老們就問阿難尊者說:「阿難賢友,你有問世尊:『尊者,哪些是小、隨小學處』嗎?」

阿難尊者回答說:「尊者們,我沒有問世尊:『尊者,哪些是小、隨小學處?』」

當時,有些長老如此說:「除了四他勝外,其餘的為小、隨小學處。」有些長老如此說:「除了……。」當阿難尊者在結集大會中提出這件事時,長老們對「小、隨小學處」的定義眾說紛紜。所以結集大會的主席—大迦葉尊者就對大眾說:「賢友們,請僧團聽我說:我們有些學處是和在家人有關的,而且在家人也知道:『這是沙門釋迦子所允許的,這是他們不允許的。』假如我們捨棄小、隨小學處,他們將會說:『沙門喬達摩為弟子們所制定的學處就好像煙一樣,當大師在世時,弟子們學習諸學處,現在大師般涅槃,他們就不學習諸學處了。』假如僧團已到適時,世尊所未制定的學處,僧團不應再制定,已制定的學處,不應該廢除,應依所制定的學處來受持、奉行。……。 」這樣的裁定受到所有五百阿羅漢的認可。因此,我們南傳佛教是嚴持戒律的體系,不得任意改變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必須依佛陀佛陀所制定的戒律來奉行。

6. 依照佛陀的教法來禪修:巴利語系的南傳佛教還有一個特色,也就是禪修。其實古印度的各種宗教以及中國的道教都有禪修的風氣。

佛陀教法的核心是四聖諦。佛陀所開示的教法正是他親身所體證的。他把自己所親身體證的修行方法向弟子們解說,希望弟子們依此方法來修行,也能體證四聖諦,解脫生死輪回之苦。而巴利語系南傳佛教禪修的特色正是依照佛陀的教法來禪修。

南傳佛教強調以持戒為基礎來修習止觀、四念處等,修行方式以禪坐、經行為主;而大多數比丘也會學習經教、說法利生,因此大家才能看到目前南傳佛教國家的佛教徒比例有這麼高。南傳佛教的佛教徒大部分人都希望能斷除煩惱、體證涅槃。

由於上述南傳佛教的種種特點,因此在南傳佛教國家,我們至今依然還能夠看到按照佛陀當年所教導的行為規範來過著剃除鬚髮、三衣一缽、托缽集食、半月誦戒、入雨安居等等如法如律生活的比丘僧團,使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最接近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世時佛教僧團簡單樸素的修行生活。這就是南傳佛教的特色。

大家應該都知道在民國初年有一位太虛大師,他曾致力於弘揚佛法,並想改革中國佛教。他曾經到世界各地去弘法,也曾到斯里蘭卡、緬甸和泰國等南傳佛教國家弘法及遊學過,尤其在看了斯里蘭卡佛教當時的現狀後,他感慨地說:中國是大乘教理小乘行的佛教;錫蘭是小乘教理大乘行的佛教。

「中國所說的雖是大乘教,但所修的卻是小乘行」;「他們所說雖是小乘教,但所修的卻是大乘行」。

從巴利語系佛教說到今菩薩行
  ──二十九年六月在漢藏教理院講──

三 錫緬暹佛教的近況

甲 緬暹民眾以作僧為榮的風氣

現在錫、緬、暹佛教的狀況如何?我想都是大家願意知道的!緬甸和暹羅,不特以佛教為國教,同時以佛教為全國唯一的文化。歷代帝王皆篤信佛教,都以興建寺院,供養僧寶為榮,所以養成了為僧是榮的風氣。一般人民,都很願意送他們的子弟去出家,縱然不出家,也要送入寺院受佛教的教育。所以日常生活習慣的軌則,個人的道德行為,都以佛教為依歸。

四 行上判別的小乘大乘

甲 中國是大乘教理小乘行的佛教

把錫、緬、暹等地佛教的近狀大略地說過了。在這兒,使我起了一點感想:我們平常說中國、西藏和日本流行的是大乘佛教,錫、緬、暹等地流行的是小乘佛教,這單是在教理上的判別。而在大小乘的實踐實行上,卻使我得到相反的認識。日本和西藏的佛教,都有他適應當地環境需要的發展,我們暫且不去談它,且就中國佛教來談吧。

中國佛教所說的是大乘理論,但卻不能把它實踐起來,不能把大乘的精神表現在行為上 。 我國的佛徒──包括出家在家的四眾──都是偏向于自修自了,大乘的經論,雖有很多人在提倡和弘揚,但所提倡所弘揚的也不外是自修自了的法門。這種說大乘教,行小乘行的現象,在中國是普遍地存在。如出家眾的參禪念佛者,固然為的自修自了,即在家的信眾也是偏重自修自了的傾向。他們都以為學了佛就不要做人,什麼事都心存消極不願意幹,更有很多人以為學佛作「了此殘生」的尾閭。他們都說把國家社會家庭一切的俗務都捨下,才可以入佛修行。這種不正確的思想,已經深印在每個國民的心坎中。這種錯覺是復興佛教的障礙物,是歪曲了大乘佛教的真義。所以我們可以說:中國所說的雖是大乘教,但所修的卻是小乘行。

乙 錫蘭是小乘教理大乘行的佛教

錫蘭、緬甸、暹羅同是傳的小乘教理。而他們都能化民成俗,使人民學三皈五戒、人天善法,舉國信行,佛教成為人民的宗教。但可惜緬甸和暹羅的佛教,還是依賴於帝王提倡維護的遺制;或歷來崇佛的風尚習慣有以致之。如果日久沒有了外護的力量,其自身失去了支撐的憑藉,或將趨於衰敗之途。所以緬、暹佛教還有他的缺點存在,我們亦暫置不談,現在姑就錫蘭的佛教來說。

錫蘭的佛教四眾弟子──七眾中他們沒有沙彌尼、式叉摩那尼、比丘尼,故僅比丘、沙彌、優婆塞、優婆夷四眾──,對內則深研教理,篤行戒律;不特緬、暹等地的教徒欲求深造者要到錫蘭留學,就是世界各國研究巴利語系佛教的學者,亦無不蒞臨這佛國研討。對外則廣作社會慈善、文化、教育宣傳等事業,以利益國家社會乃至世界人群,表現佛教慈悲博愛的精神。所以他們所說雖是小乘教,但所修的卻是大乘行。

緬甸和暹羅的小乘佛教,單是供奉釋迦世尊的塑像。在錫蘭除了供有釋尊外,並都供有菩提薩埵筏─彌勒菩薩聖像,這也可為他們接近大乘行底暗示和表現。他們並有多處僧俗教徒領袖,曾表示願學習中國大乘理論。

丙 行的大小乘比教的大小乘為重要

從行的方面說,大乘行不外乎六度、四攝。六度的第一度,四攝的第一攝,同是布施。六度是自他兼利,四攝則專為利他。兼利利他就是大乘菩薩行。錫蘭佛教所盛行所表現的,無非是兼利利他的佛教──如僧眾律儀嚴淨,聞思精進,通神學會等團體底濟世工作,正是合符大眾行的條件。所以我認為說錫蘭的佛教是小乘極為不當,錫蘭應該是小乘教大乘行底佛教;和中國大乘教小乘行底佛教適得其反。同時、我還以為大小乘的分野,不應單在教理上著眼,從實際的行為表現上來分別,尤為重要。

由於時間的關係,這堂課就講到這裡。

祝大家平安快樂!
祝大家早證涅槃!

這篇是 覓寂 2015年9月5日在台北師範大學國際會議廳「南傳上座部佛教律儀研習會」開示的講稿,當時聽眾大約130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