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1.3第三要素:內正思惟(如理作意)

四預流分裡的「內正思維」與八聖道裡的「正思維」,若從漢譯的用詞看來,兩者似乎都是一樣的「正思維」,其實這是不同層次的兩件事。且讓我們仔細地查閱巴利原文和英譯如下:

(1)內正思維yoniso-manasikara(屬四預流分)

1. careful attention(菩提比丘譯:細心的注意)

2. appropriate attention(譚尼沙羅比丘譯:適當的注意)

3. wise attention(蘇利耶比丘譯:智慧的注意)

(2)正思維sammatta samkappa(屬八聖道)—Right intention or Right thought(正確的意圖或正確的思維)很明顯的,前者是指「注意」,不同於後者的「志向」或「思維」,所以漢譯四預流分中的「內正思維」一詞並不適當。另一個漢譯的用詞則為「如理作意」,如果把它解釋為「合理的注意」,那麼就與譚尼沙羅比丘的英譯:「適當的注意」相近,也比較合乎預流向學人的素質—大多還是與凡夫相去不遠,尚未具足「正見」和「正志(正思維)」,也還沒有能力在正見的理性之下引導感性的衝動趨於正志(正思維),所以只能指導他在所關注的事物上,合理地、適切地注意其真相。

凡夫所經常注意的是什麼?很簡單,除了生存的安危之外,就是夫子所說的「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舉凡美色、美聲、美味、芳香、細觸都是人性自然注意搜尋的焦點。對男人而言,特別注意的是美色、名利、權勢等;對女人而言,特別注意的則是美貌(包括體態、化妝、衣飾等)、溫情、讚美等。只要站在街頭觀察一下,男人的眼睛是否屢屢搜尋、盯視著美女?女人是否自動地掃瞄著彩妝、衣飾、珠寶、鉑金包等配件?那就不難理解何謂「注意」的生起了。

讓我們再回到巴利語 ”yoniso- manasikara(合理的注意)”一詞,分析它的詞性如下:

(1) yoniso 是從yoni一字而來,其意為「子宮—原生之處」,而 yoniso 意即直入根基處。

(2) manasikara是由“mano(mind意)”轉成 ”manas(locative方位)”+“ kara (doing, acting, working作) ”技術性地說,就是引導注意力就定位的心理狀態。根據阿毘達磨,注意力係指意根與所緣接觸時,第一階段所產生的心理機制並與其他心理因素結合。因此,在兩類特殊的意識—五根門和意根門中,注意是一個首先突出的因素,引導這兩類的意識狀態突破了持續生命的有分心,形成了感知過程的第一階段。

綜合上述的解析,Yoniso- manasikara一詞的涵意就是 ”fixing one’s attention with a purpose or thoroughly”,簡譯為「將一個人的注意力固定於一個意向」,這就是所謂「完整的注意」、「仔細的注意」、「適當的注意」或「智慧的注意」。

那麼,到底要固定於那個意向呢?

讓我們再回到「聽聞正法」裡,佛陀初次為給孤獨長者說法時,所說的第一項正法是什麼?

「當時,世尊為他說法,予以開示教導,啟發鼓勵。世尊說:『(世間)諸法無常,應當力行布施、持戒等有利於生天的福德事業。…』…」看到了嗎?是「諸法無常」,原來聽聞正法之後,第一優先要注意的是「諸法無常」。那又要怎麼來注意諸法無常呢?例如:上述人性所經常注意的「美色、美貌」,在光鮮亮麗的表象中,到底還有什麼真相沒有被完全地注意到呢?很明顯的,一般人在注意到美色的瞬間,就立即引發了貪慾生起,馬上就渴望再多看一眼,甚至想要有更進一步的接觸,乃至煩惱開始熾燃,幾乎沒有機會生起更「仔細、適當、完整的注意」。想想看,一般凡夫有誰會在美色當前時,立刻注意到「即使是俊男美女如潘安、西施者,也無法逃避生、老、病、死的事實」?有誰願意更仔細、周詳地注意一下,當老、病、死一旦來臨時,美色是否立即生變?是否同步顯現出「美色不是永恆不變的(無常)」、「美色不是圓滿無缺憾的(苦)」、「美色不是如意自主的(非我)」的真相?這一開始就疏忽真相的注意,就是阿毘達磨《分別論(vibhavga)》裡所說的「不如理作意—以無常為常,以苦為樂,以非我為我。」其實,不光是美色,對於任何美好事物的關注也都有著一樣的性質。因此,提醒預流向學人在眼、耳、鼻、舌、身根注意到美色、美聲、芳香、美味、細觸當前時,也應該更仔細、適當而完整地注意到這些樂受裡,也都蘊含著無常、苦、非我的真相,這才是合理的注意—如理作意。這才是預流向學人導向、開發、培育八聖道的前行,正如相應部(S45:55)的經文:
 

「比丘們!黎明是太陽昇起的先導與前兆。同樣的,比丘們!『如理作意』的成就即是比丘生起八支聖道的先導與前兆。

比丘們!當比丘成就如理作意時,就可以預期他必將培育八支聖道,他必將開發八支聖道。

比丘們!成就如理作意的比丘如何培育八支聖道、開發八支聖道呢?比丘們!這裡,比丘依止於獨自隱居(巴利語:

veveka,英譯:solitude、seclution,漢譯:遠離、獨一靜處)、依止離貪、依止滅、熟練於捨棄而修習正見、正志……(中略),依止於獨自隱居、依止離貪、依止滅、熟練於捨棄而修習正定。比丘們!成就如理作意的比丘這樣培育八支聖道、開發八支聖道。」

由於心的注意(作意)模式會成為認知的關鍵,引導行者進入「正見」或「邪見」的認知狀態,進而啟動「正思維」或「邪思維」的志向。由此可知「內正思維(如理作意)」,其實是要修習、成就「合理、適當地注意完整的真相—無常、苦、非我」的能力,以作為修習「正見」、「正志(正思維)」,乃至修習八聖道的先決條件,而非觀察思維因緣的法則、四聖諦、八聖道或三十七道品等。

從這段經文中,我們也看到了四預流分成就之後,進而培育、開發(漢譯為修習)八聖道的標準公式(formula):

「比丘依止於獨自隱居(遠離、獨一靜處)、依止離貪、依止滅、熟練於捨棄而修習正見、正志……乃至正定。」

可見一個成就「如理作意」的比丘,必將會樂於過著獨自隱居,少欲少事,朝著寂滅的方向去熟練放下(捨棄世俗名利、欲望等)的功夫。

當然,一個成就如理作意的在家人也不例外,同樣會選擇類似獨自隱居的生活,以利於進修八聖道,這與世俗所謂的「小隱隱山林,大隱隱市井」的概念是不一樣的。當然,也不是選擇獨自隱居的人就一定能成就八聖道,重點還是在於有沒有少事少務而趨向離欲?能不能熟練於放下(捨棄)?這是進修八聖道者必備的基本心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