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1801_1074102142608604_185984217777052791_n  

 

真正的祈福是用慧心所去如理作意,而不是用悲憂不善心的感情去期盼,因為佛陀、您、我和眾神都不能違背因果,改變業力。真正的祈福不是集氣,像婆羅門一樣對著塑像喃喃自語,而是開始積極去造十福業!福是做來的,不是求來的。

在相應部‧六處相應第六‧第6經,佛陀對綁刀氏之子問說:「村長,就好像有人將一塊大石頭⋯⋯投入深湖中,然後有一大群人集會、聚會,為它祈禱、贊頌、巡迴禮拜:『浮出來吧!親愛的石頭。浮上來吧!親愛的石頭。浮到陸地上來吧!親愛的石頭。』村長,你認為如何,這塊石頭是否因為一大群人的祈禱,因為贊頌,或因為巡迴禮拜,就能浮出來、浮上來、浮到陸地上來呢?」「這不可能!尊者。」「正是如此,村長,若有人是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妄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貪婪、嗔心、邪見者。即使有一大群人集會、聚會,為他祈禱、贊頌、巡迴禮拜:『願這個人身壞命終後往生善趣、天界!』但是這個人在身壞命終後還是會往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

「村長,你認為如何,若這裡有個人遠離殺生、遠離不與取、遠離欲邪行、遠離虛妄語、遠離離間語、遠離粗惡語、遠離雜穢語、不貪婪、不嗔心、有正見。然後有一大群人集會、聚會,為他祈禱、贊頌、巡迴禮拜:『願這個人身壞命終後往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村長,你認為如何,這個人是否因為一大群人的祈禱,因為贊頌,或因為巡迴禮拜,他在身壞命終後就能往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呢?」「這不可能!尊者。」「村長,就好像有人將酥油瓶或油瓶沉入深湖後打破,其中若有沙子或小石則向下沉,但是酥油或油卻會向上浮。然後有一大群人集會、聚會,為它祈禱、贊頌、巡迴禮拜:『沉下去吧!親愛的酥油、油。沉沒吧!親愛的酥油、油。向下落吧!親愛的酥油、油。』村長,你認為如何,這酥油、油是否因為一大群人的祈禱,因為贊頌,或因為巡回禮拜,就能沉下去、沉沒、向下落呢?」「這不可能!尊者。」「正是如此,村長,若有人遠離殺生、遠離不與取、遠離欲邪行、遠離虛妄語、遠離離間語、遠離粗惡語、遠離雜穢語、不貪婪、不嗔心、有正見。即使有一大群人集會、聚會,為他祈禱、贊頌、巡迴禮拜:『願這個人身壞命終後往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但是這個人在身壞命終後還是會往生到善趣、天界。」

要了知事件的發生一定是有因有緣,使得已經發生的事是如此殘酷無奈。那麼,我們應該在事件還沒發生前,做好安檢防範的工作,謹慎自己的言行,用自己無瑕的持戒和十種善行來植福才是真正的祈福。即使發生了,您也能夠勇敢冷靜且充滿智慧地去面對它!

《真正的祈福是用善心,不是用不善心。》

很多人面對著螢幕恐懼地祈禱、傷心地祈禱、悲憤地祈禱,甚至於用自己難以察覺的心自私地祈禱(啊!幸好不是發生在我們家,也拜託別發生在你們家)……我們應當要明白用不善心去祈禱是不善業,既然是不善業,會帶來美好的果報嗎?絕無可能。那麼,什麼是善心祈禱?您有鍛鍊自己的心麼?

祈禱真的是很難產生多大效力的。您知道心生色法要改變一杯水的結晶是可以辦得到的,但是要改變一架飛機的航道是很艱鉅困難,即使您集滿萬人的心力,由於我們大家的心在平日是缺乏鍛鍊的,況且及多數人都沒有善心祈禱。

透過禪修的定力,那種鍛鍊的心才是善心祈禱。即使發生了,您也能夠勇敢冷靜且充滿智慧地去面對它!

《真正的祈福是為自己祈福》

「那麼事情都發生了,你叫我們要怎麼辦啊?」尊重業果定律,了知祈禱無效,這就是活出智慧。我們因為事件來提醒自己要時時不忘念善、行善、樂善;提醒自己要時時更精進於聞法和實踐禪修,提醒自己要時時生起對無常警覺的智悚懼,當下就是在為自己的未來祈福。

為他人祈福?誰都沒這種本事,連佛陀也不能為釋迦族族人、為被圍毆致死的摩訶目犍連尊者祈福。無論是傷重者集氣祈禱或對多數已投生的往生者迴向功德,只是徒勞地發動群眾罷了!

(後記)關於十種善行:

十福業(摘錄自 瑪欣德尊者依巴利語開示)

Dāna sila bhāvanā apacāyana veyyāvacca pattidāna pattānumodana, dhammasavana, dhammadesanā, ditthijjukammavasena. (佈施持戒禪修恭敬服務迴向功德隨喜功德聞法弘法正直己見)

我們在造善業的時候,透過身、語、意三門可以造作善業的是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妄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不貪婪,不嗔恚和正見。

但是,具體我們落實到行為上,我們可以做這些。

例如說佈施。佈施包括了財物的佈施,包括了我們幫助別人,樂善好施,周濟貧困,或者去做一些社會的福利事業,去賑災,去扶助那些孤寡老人,或者那些失學的少年等等,這些都是屬於佈施,特別是供僧,供僧的善業更大,這一類都是屬於佈施。

第二是持戒。對於佈施來說,佈施是容易做的,持戒是更難做的。持戒就是我們避免去放縱自己,放縱自己的身和語方面的不善行。例如:我們不殺生,不不與取,就是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妄語和離一切的麻醉品,這些是屬於持戒。也就是讓我們的身和語正直,讓我們不去違犯一切有違道德、有違良心的行為。

第三是禪修,禪修包括修止和修觀。在這裡的禪修,如果是對於欲界的善業的話,那麼特指還沒有證得禪那之前的禪修。例如:現在大家在散播慈愛,你還沒有證得禪那,那麼這個時候所生起的善業是屬於欲界的善業。例如:我們大家專注呼吸,你所修的這種善業是屬於欲界的善業。

而在佈施、持戒、禪修這三種對於我們來說是最具體的做法。你無論去到任何一個上座部佛教的國家或地區,他們都很強調dāna sila bhāvanā,就是佈施、持戒、禪修。

佈施,一個人佈施可以為他未來帶來福樂之因,種下福德的功德田。

而持戒,可以使一個人投生到人天善趣。如果一個人只佈施不持戒的話,那麼他可能不能夠投生為人天善趣。例如:他由於造了惡業,他投生到動物,那麼就好像我們昨天晚上講到的那個小狗一樣。如果狗的話,又因為它有佈施,那天講到的,它可以成為一隻寵物狗。但是,由於它沒有持戒,所以它仍然會墮落到惡趣。如果一個人只持戒,不佈施,那麼他可以投生為人或者天的善趣。但是投生為人,他可能很貧窮。投生為天,他可能也是很低等的或者很沒有福報的天人。

對禪修來說也是。如果屬於欲界的禪修,當這種禪修在我們還沒有證得禪那的時候,它是屬於欲界的善業。而如果當我們在禪修的那一刻去世的話,我們必然會投生到人、天的善趣。因為,在佈施、持戒、禪修當中,這是層層增上的,

無論如何,持戒的善業比佈施殊勝很多;而又無論如何,禪修的功德又比持戒大很多。為什麼呢?因為佈施是在一般沒有信仰的人都可以做到的,無論佛陀出世沒有出世都可以行佈施的。但是持戒,如果我們要持守佛陀制定的戒律,惟有在佛陀教法的時期。然而,如果我們要持一些世間戒或者外道的戒,那麼仍然在非佛陀,就沒有佛陀教法時期仍然有,但是我們現在指的是佛陀制定的戒,所以持戒的功德又比佈施的功德更大。而對於禪修來說,由於持戒只是約束身體的行為和語言,但是禪修主要是指調心,是培養心方面的,讓心平靜、讓心積累善業,所以禪修的功德又比持戒的功德更大。即使我們沒有證得禪那,但我們還是在積累善業。持戒只是消極地避免一些身體和語言方面的不善行,但是禪修是主動地去調伏心,讓心柔順,讓心平靜,讓心專注,讓心專一,讓心強有力。這是禪修。

對下面的七種,恭敬,例如:對於在家人來說,即使是孝敬父母也是恭敬。在上座部傳統裡面,就很強調恭敬。有好幾種恭敬,例如:佛陀是值得恭敬的,獨覺佛是值得恭敬的,僧寶——就是僧人、聖弟子是值得恭敬的,一切的出家人是值得恭敬的。母親是值得恭敬的,父親是值得恭敬的,自己的老師是值得恭敬的,族中的尊長——就是自己家族裡面的長輩、尊長是值得恭敬的。那些教導法、教法的那些法師們也是值得恭敬的,這些都是值得恭敬的、感恩的人。

第五是服務,服務就是我們出力。對於佈施來說,注重的是財物方面的,但是對於服務來說就是我們親力而為的。就猶如有些人他們只是出錢,他們從來都不動手,這種只是佈施。但是有些人既出財物他也出力,或者有些人即使他們沒有出財,但是他只是出力,例如:掃地、清潔衛生、幫助做一些清潔公共衛生、搬抬東西、做一些義務的勞動,這都是屬於服務。無論服務的物件是寺院、是僧團或者是社會大眾,或者是一些賑災,或者做一些社會福利的事情,乃至照顧一些孤寡老人等,這些都是屬於服務。

第六是迴向功德。迴向功德就是把我們所做的善業、善行、功德,迴向給一切的眾生。這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我們在每做一件事情,或者我們做善事,每一天我們都記得迴向。這種迴向就等於我們隨手可得的,只要我們知道就可以做。

第七是隨喜功德。隨喜功德就是對他人的所得、對他人的成就或者他人所做的善業,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不妒忌。例如:當你知道別人佈施,你感到很高興,說:「Sādhu! Sādhu! Sādhu!」,這個是隨喜。當你知道別人持戒持得很清淨,他即使遇到了誘惑或者經受了考驗,他都能夠經受,這我們應該隨喜。當別人禪修得很好,我們也應該隨喜。而隨喜,它所隨喜的功德和對方所作的功德又有關。例如:他人做的佈施,我們去隨喜他,由於他佈施的功德比較小,所以我們隨喜的功德也比較小。如果別人持戒持得好,我們隨喜他,我們讚歎他,那麼我們得的功德會更大。如果別人擁有了禪那,擁有了禪定,我們去隨喜他,由於別人的禪定的業是很強的善業,我們隨喜他,那我們也能夠積累很強的善業。如果別人修到了觀智,我們也隨喜他,那麼我們隨喜的功德因為對方的功德、因為物件,我們的這種隨喜的功德也很強。而對於隨喜來說,如果我們真心的隨喜和我們只是口頭說「Sādhu! Sādhu! Sādhu!」,這樣又不同,所以和我們所造的心念也有關。

隨喜的功德的大小和一個人譭謗的大小,它是相應的。例如:一個人批評、譭謗一個沒有德行的,他所得到的不善果——就是他的惡業是很小的。如果一個人持戒清淨,你去譭謗他,你造的業很重。如果一個人有了禪那,你又去譭謗他,那麼你造的業更重。如果一個人有了觀智,你去譭謗他、去批評他會更重。如果一個人證得了聖道、聖果,你再去批評他,那麼,如果你批評了一個聖者,你不去懺悔的話,那麼今生幾乎可以說你的修行不可能有成就,因為這個是譭謗障,而且造了很強、很重的不善業、惡業。所以我們不應該因為妒忌、因為嗔恨、因為傲慢而批評別人,我們應該多點隨喜,隨喜他人的成就、隨喜他人的功德。這一種隨喜功德也是我們隨手可得的,是不是?別人修得好,別人做得好,我們感到歡喜,我們把心念一轉,這種功德就賺來的。我們現在就是多點去成就他人、隨喜他人,以後我們在修行當中,我們在造善業的時候也會很多人來隨喜我們,也會有很多人來成就我們,何樂而不為,是不是?所以,我們不要因為一些不善心,因為一些妒忌心,我們去造一些身的、語的或者意的不善業,這是很愚蠢的事情,我們應該多點去隨喜他人的功德。

第八是聽聞佛法。聽聞佛法是智慧之因。由於我們知道了佛法,我們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什麼是導向好的、什麼是導向不好的,我們能夠明辨是非,能夠善惡分明。同時我們也知道如何去積累更強的善業,我們知道如何去做佈施,去持戒,去培養禪修,去培養心智。由於通過聽聞佛法,我們才能夠相信因果,我們才知道善惡。而由於我們聽聞了佛法,我們才知道如何去法隨法行,如何去如理作意。因此,聽聞佛法對於一個人來說,一般的人來說,它可以是智慧之因。無論他的智慧是今生當下生起,還是以後他生起的,如果我們透過經常去聽聞佛法、聽聞正法,可以使我們以後投生,我們可以投生為三因的人,而且我們可能會很聰明,我們很有智慧。這是聽聞佛法。

第九是弘揚正法。弘揚正法就是把佛法介紹給大家,把我們對法的喜悅帶給大家。如果認為你怕講錯,因為弘揚佛法的人在上座部佛教裡面,他要講很多資格,如果我們不行的話,弘揚佛法是一種法佈施,即使我們助成他人印行一些佛教的書籍,其實這也是另外一種管道的弘揚佛法。現在弘揚佛法有很多種管道,是不是?以前來說只是用嘴,現在的已經先進到可以用麥克風,可以用很多的擴音器了。而現在又有很多的書籍的方面,還有光碟,還有網路等等,這些其實都是屬於弘揚佛法。

第十是正直己見。就是令自己的見地正直。正直己見包括有很多種方法,首先自己要皈依三寶。由於皈依了三寶,你自然會去親近善友、去親近善士,然後你就會聽聞正法。第二保持正念正知。

正直己見我們可以通過幾樣方式來獲得:

第一我們可以通過學習三藏、學習教理或者聽聞正法。這樣的話我們所立的正見是屬於聞思方面的正見,這樣的話我們能夠明辨正邪、明辨是非、明辨善惡。

同時,我們還應該再去修行。當我們修行所成就的正見,那個是屬於修所成的慧,是屬於禪修的體驗。例如:在禪那當中生起的慧心所,它就是屬於這種修所成的慧,是屬於這種正見。如果我們能夠證悟涅槃的時候,我們那個時候的慧是屬於出世間的慧,那個時候的正見是屬於出世間的正見。所以我們透過慢慢地、不斷地學習和實踐,來使自己的見地慢慢地正直。使我們能夠透過平時的如理作意,來使我們的見地慢慢地正直。

所以我們所作的這些,其實都是屬於有具體目標的善行。而所作的這些善業,都是屬於欲界的善業。而這些欲界的善業,它都是由八種欲界的善心所完成的,即:悅俱智相應的無行心,悅俱智相應的有行心,悅俱智不相應無行心,悅俱智不相應有行心,捨俱智相應無行心,捨俱智相應有行心,捨俱智不相應無行心和捨俱智不相應有行心。也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那些,我們如何去做,我們要做得怎麼樣,要讓我們所造的這些善業的力度是強還是弱,和我們所生起的心有關。

而這些心,我們又可以依照影響善業功德三項原則,就是如果一個人在做善事的時候,生起的心是悅俱的還是捨俱的,就是一個人是歡喜地造善業還是中捨地造善業,以及一個人生起的是智相應或智不相應的心,即:做的時候是否擁有智慧;還有無行和有行心,即一個人是主動地做還是被動地做,這個都有關係。

我們在造善業的時候,應該生起悅俱的心來造,就是歡喜地造善業。由於擁有歡喜的心去造善業,這種喜所產生的心生色法可以是一種殊勝的色法,它可遍佈全身,可以使我們造的業會更強。而如果我們在造善業的時候,我們生起有智慧的心去造,那麼我們所造的業是屬於三因的善業。而我們更應該主動地去造,而不應該被動地去造,而且經常地去造,不要偶爾才造,或者想起的時候才做,或者經常被別人拉去才造。我們應該要習慣造善業,讓我們所造的這些善業成為我們的習慣。這些是欲界的善業。

 

 

 

 

圖文取自 Seki Yakumo  臉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