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禪風集  

溫習十波羅蜜

首先,我們快速的溫習一下昨天的開示:十波羅蜜包括布施、持戒、出離、智慧、精進、忍辱、真實、決意、慈和捨。我們也講到十波羅蜜裡面有三個層次:一種是普通的;第二種是中等的,即你可以為了它而犧牲身體的一部分;第三種究竟的,你可以為它犧牲生命,一共是三十種波羅蜜。

所謂的波羅蜜也是一種功德,即善業。當我們稱它為波羅蜜,是因為我們的心在做功德的時候不是為了得到人間或者天界的福報,而要導向解脫的。我們經常發願: Idam me puññaṁāsavakhayāvahaṁ hotu ,即願這份功德成為我證悟涅槃的助緣。當我們這樣子發願的時候,這個功德最終就會導向解脫,不是說它就不會產生其他的果報,但是由於願的關係,雖然也會得到好的果報,比如得到富裕幸福的果報,但心還是自然地會導向涅槃,最終了生脫死。這種特殊的功德叫做波羅蜜。要完成一個好的波羅蜜,需要排除我見、我執、我慢、貪愛、邪見,特別是身見等的污染。所以波羅蜜是導向離苦的功德,是清凈的功德。

這些波羅蜜你歸納成十種也好,三十種也好,無量的也好,不管怎麽樣的角度來歸納,對我們的生活和脫離苦海輪轉的修行都很重要,其中的般若智慧是最重要的,因為智慧可以增強我們累積波羅蜜的力量和效率,昨天講的重點也是在智慧。

另外我們也講到波羅蜜的學習,特別是在修禪的時候,波羅蜜是怎麽起作用的,有波羅蜜的人會如何修行。如果我們可以有智慧去學到他們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式,那就會快速並有效率的發揮出其他種種波羅蜜的作用。所以我們不要去懊惱自己波羅蜜不夠,而是應該著重於多想有波羅蜜的人學習他們的態度和方式。這些方面的知識,可以參考《南傳菩薩道》,尋法尊者翻譯,書中關於菩薩道修行層面的講述已經比較完整。

三十七道品

今天我們進入另外一個課題,解脫之道的系統教法,也就是三十七道品,我們僅僅總結一下重點,十波羅蜜和三十七道品的內容都不是一堂課可以講完的,課後你們想了解詳細內容,可以去參考這方面的書籍,今天主要講的是三十七道品的重點以及它們如何與修行進行連貫,因為有時候你可能看了很多,但是不一定掌握到重點。如果能掌握到重點,就算以後你閱讀得很雜很多,也可以很快的連串起來,在心裡有一副完整的畫面,原來這一切並不複雜,全部和我們朝往四聖諦的道路息息相關,對它們是如何串在一起的,心中也了了分明。這是今天講解的主要用意。

三十七道品分成很多組: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這些加起來就是三十七道品。

四念處分為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裡的法特別是指心的目標。心可以取萬物為目標,但是前面已經特別標出來了身、受、心,那麽剩下來所有心能夠取的目標,都屬於法了。比如說五蓋,七覺支,四聖諦,這些都是法念處的目標。四念處是正念的訓練。四正勤:還沒有生起的惡不令它生起,已經生起的惡令它斷滅,還沒有生起的善令它生起,已經生起的善令它增長。

四神足:欲神足、精進神足、心神足、慧神足。是以欲、精進、心力和慧力開發的四種力量,欲神足是以欲為動力開發的力量,這個欲是清凈的要,不是貪的,是要去尋求善法,想要成就的心。這四個神足特別在修神通和延長我們的壽命這兩個方面發揮很大的作用。這四種品質很強的人可以很長壽,用圓滿四神足的力量,可以徹底的活出一個人界的生命,這是四神足的一個特點。

五根五力:信根和信力,進根和進力,念根和念力,定根和定力,慧根和慧力。五根五力本質上是一樣的東西,在力量強的時候就叫做力,佛陀用不同的名詞來強調說明,我們經常都會放在一起講。七覺支:正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正道涵蓋了戒定慧的修行。

如果我們從阿毗達摩的研究來看這三十七道品,基本上都屬

於十四種心所:
(一)慧心所(pañña)

(二)精進心所(viriya)

(三)尋心所(vitakka)

(四)正語(sammāvācā)

(五)正業(sammākammanta)

(六)正命(sammā-ājīva),正語正業正命屬於三離心所(virati)

(七)念心所(sati)

(八)定心所(ekaggatā),即一境性

(九)喜心所(pīti)

(十)輕安心所(passaddhi)

(十一)捨心所(tatramajjhattatā)

(十二)欲心所(chanda)

(十三)心心所(citta),即思,組織各相應法以對目標採取行動。

(十四)信心所(saddhā)

我們先用八正道來分析這十四種心所,在八正道中:正見屬於智慧,就是慧心所(即無癡,特相是透徹的如實知見究竟法的自性相,現起是不迷惑,近因是如理作意)。正思維,是尋心所,即把心導向正確的目標。正語,正業,正命,是三種離心所。正語是刻意遠離惡語,正業是刻意遠離惡行:殺生、偷盜、邪淫等;正命是刻意遠離邪命:如買賣毒品,麻醉品,武器,以及供屠宰的動物等。正精進是精進心所,和四正勤、七覺支中的精進覺支以及五根五力中的進,這些都是一樣的屬於精進。其特相是支持、奮鬥、或激起力量,作用是支持或穩固相應名法,現起是不放棄,近因是任何能夠激起精進之事。另外正念屬於念心所,特相是對目標念念分明而不流失,作用是不迷惑或不忘失,現起是守護或心面對目標的狀態,近因是強而有力的想或四念處。正定屬於定心所,一境性,心與目標結合為一體,相是不散亂,作用是統一相應法,現起是平靜,近因是樂。這樣八正道一共是八種心所了。

我們再看七覺支:正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正念屬於念心所,擇法是尋心所,精進是精進心所,定是定心所,剩下喜,輕安,捨,這三個是沒有涵蓋到八正道中,喜屬於喜心所,特相是令歡喜,作用是令身心清新,現起是身心喜悅,近因是名色或目標+依處+觸。輕安屬於輕安,輕安有身輕安與心輕安,特相是平靜,作用是破除不安,現起是安寧冷靜,對治導致煩躁的掉舉與惡作。捨屬於中捨心所,這裡的捨不是捨受,而是心平衡,無著與平等的態度,起特相是平衡心與心所,作用是防止過多或不足或去除偏袒,這樣就有十一個心所。

接著沒有包括進去的就是四神足中的欲神足和心神足,分別屬於欲心所,即要實行某件事或要獲取某些成就,特相是欲行動,作用是尋找目標,現起是需要目標,近因是所希求的目標。和思心所,實現識知的心所。這樣有十三個心所了。剩下一個就是信根和信力,屬於信心所,其特相是對當信之事有信心,作用是澄清或啟發,現起是不迷惑,去除心之不凈或決意而不猶豫,近因是當信之事或聽聞正法等。

所以三十七道品全部就是這十四種東西。只是由於不同時空的需要,佛陀用不同方式去闡述,更加詳細的解釋,從元素來說,一共就只有十四個,也不是那麽的複雜,那麽的難。

回到修禪的時候,我們是如何培育這三十七道品,或者說這十四種品質呢?當我們很專心的專注在呼吸,知道吸氣長,吸氣短,呼氣長,呼氣短等等,吸氣的開始,中間,結束,呼氣的開始,中間,結束。在由始至終專注時,我們用到慧心所,但是智慧在這裡不是要分辨無常、苦、無我,而只是懂得要專注,了了分明知道目標的智慧。

在了了分明知道目標的時候,也有一種不忘的品質,那就是記憶。記憶有很多的種類,不同的種類有不同的方法訓練。這裡的不忘是牢牢的、很清晰的記著目標,是正念。有時候記憶也是其他心所起作用,比如慧心所與想心所,記憶有不同的分類。

那麽你專注時就有智慧,有正念,然後也有四正勤即精進心所。如果你歡喜的專注就有喜心所,喜是禪定的近因。心一直導向目標,又是尋心所在起作用,心也有正面的導向目標,即正思維,正思維不一定要想東西,在這個時候有遠離愛欲的,瞋恨的各種染污的心的導向,那就是正思維了,同時也具備了正語、正業、正命。

有人問,你都沒有說法怎麽會正語?這是我親耳聽到一個
比丘的說。他講你們這樣打坐怎麽開悟,開悟要八正道,你沒有

思維,沒有想東西,沒有說話,沒有去做事情,怎麽可以開悟?這是完全顛倒的教法,是非常可怕的錯誤論點。當我們這樣沈默寂靜打坐的時候,其實已經離了妄語、惡口、兩舌、綺語了,這已經完成正語了,要這樣子來理解。所以正語、正業、正命是一種遠離惡的狀態。當然如果你正在做正語、正業、正命的時候,那也是對的,而如果你在修禪,你有守戒,沒有牽扯到不對的行為,這也是屬於完成了正語、正業、正命。不是說現在一定要去工作什麽的,不是這樣的意思,你只要好好的做一個修行人的任務,那已經是完成了。

正語、正業、正命這三種離心所,有時候是直接的生起,有時候是間接的生起,當你沒有做什麽的時候就是間接生起,只要不犯,正語、正業、正命就完成了。離心所直接的生起,在世俗層面的理解是一種收斂的狀態。比如你要犯戒了,但是收斂住不去犯,心所起到收斂的作用。這就是離心所的遠離作用,是心對惡行的厭惡。正語,正業,正命從不犯來講,是具備的,但是從離心所的生起,是在要犯的時候能忍住不犯,在當下具備的一種力量。

同時修禪也具備了正精進、正念、正定,欲也具備了,思也具備了,因為心識起到很強力量。如果你帶著喜悅,專注的好,慢慢的靜下來,喜生起了,輕安也出現,捨也出現。這裡的捨是中捨性,是心的一種平衡的狀態,不是捨受,而是不偏不倚的一種穩定的狀態,所以這個時候,中捨性特別的強。當然還有信心,如果你懷疑這個修行方法,沒有信心,就根本不能好好的專注。這樣三十七道品在我們專注呼吸的時候就可以培養起來了。善法是互相照應,整個串在一起的,當你能夠觀照心的時候,可以看到這些善法都是生起的。

在這裡我簡單的總結三十七道品,用意是要給大家信心,對待修行有整體觀,不要苦惱那些看似複雜的概念,雖然佛法廣大浩瀚,只是佛陀在針對不同的弟子,不同講法對象或者當時的需要而講的,但是真正實踐不是很複雜。就像你研究十九種美心所是如何帶出來,好像很複雜一樣,但是當你真正去修,當善念生起的時候,十九種美心所是一起生起的,所有的善心都有這十九種美心所的品質。所以要知道,我們在修的時候,不要因為理論很豐富而把心變得複雜,就不能好好的修了。懂得了太多的法,反而成為了我們修行的負擔,這是不對的。我們要懂得多,但是卻能夠很單純的實踐和運用,佛法在實踐的時候,是不會複雜的,如果複雜,就要自我檢討是否真正的了解,真正的懂,真正的融會貫通。

從呼吸到入定的原理

大家在開始修入出息的時候,就是很單純的專注呼吸,有的人偏向左邊鼻孔,偏向右邊鼻孔,都沒有什麽妨礙,就是不要跟著呼吸進入體內,基本是在同一個點上的這團氣。我們的任務不是跟著它到身體裡面還是到身體外面,就只是在一個點的專注。而且不要給入出、長短搞混了。雖然《安般念》和《大念住經》中講到關注呼吸長短粗細,原理不是為了長短粗細本身,而是要引導你先能夠較粗的專注,慢慢你的專注以後,呼吸會越來越細。如果你去調息,那就不好,你的工作不是去調息,只是自然的專注。可能那一天的業有種種狀態,讓你呼吸急促一點,那就短息,如果那天性情緩和,那就長息,如果開始坐下去比較急促,那就短息多一點,慢慢坐久了就是長息,所以長和短不是我們特別要去著重的,而是要借助知道長,知道短,來保持正念和醒覺。專注不是為了看到什麽境界,有什麽覺受,而是借氣息這個目標作為一個專注的靶子。如果去注意覺受,就是有生滅了,那不是修止禪的事情,只要離了目標就是受騙了。打坐看到佛菩薩、看到山河大地你還是做你的功課,好的覺受也不要執著,這個是原理。如果一開始專注不了,就先用數息,那是另外一種克服雜念的方法,用小障礙克服大障礙,然後再把小障礙放掉,好像爬梯子,抓住這邊,爬上去以後就放掉那一邊,更上一層樓。

自然放鬆

不要咬牙切齒,這樣容易緊。還有一種舌頂上腭,這是氣理的做法,如果你很自然就習慣了這樣子做,那就沒有事。有些人非常的刻意的頂上去,很用力,很誇張,那麽對修行就不好,你要鬆下來。有些人是很輕輕的,身體放鬆了自然就頂上去,那種比較好。你要不感覺到緊張!要很放鬆,不要有壓力。如果有的人一開始覺察不到有氣,也不要去找它,做一兩個深呼吸,你就一定會感覺到的。不自然的呼吸會讓身心不自在,很緊,修什麽法門都困難,可能都感覺不到呼吸,但只要你不打妄念,自然放鬆,慢慢的專注,不要緊繃,不要咬牙,或者採用躺臥等放鬆的姿勢,特別是吃飽飯以後斜躺著,看能否感覺到呼吸,可以了再慢慢的起來、站立、散步、上座,繼續打坐。還有一些輔助辦法可以幫助感覺到呼吸,比如留鬍子,抹清涼油,用手指觸摸等等。

選擇禪修方法

因為過去世的波羅蜜,不同的人修不同的法門可能速度不同。由於時間關係,禪修營只教入出息念,這是大多數人都可以修的。如果感覺困難,先問自己,我禪修的態度是否正確?我有沒有放鬆?各種方法是否作對了?如果都作對了還是不行,再判斷這個禪法可能不適合,我再試一下有沒有更加適合的方式。也有經過其他方法成功,再回頭安般念輕而易舉的成功。可以轉四界分別觀、慈心、佛隨念、白遍等再回來。

等待呼吸

只要是心中平衡、祥和、滿足、美好、健康、善良的人,當他很自然的呼吸,會發現呼吸在找你,就很容易專注。有時候專注一會兒,呼吸就不見了,這只是因為呼吸變得細微,要加強正念,或者放鬆,呼吸又會回來的。有時候當你很懇切要去追呼吸,其實你的心跑在前頭了,就失去了焦點,看不到呼吸了。這時你要什麽都不做,靜靜的放鬆,讓心清凈,等一等,呼吸就回來了,最好的方法是任它來找你,讓它自己來。

莫跳印度舞

看過印度戲的人都知道有一個劇情是劇中經常出現的,一

對男女在跳舞,那個男人去追逐女人,那個女人就一直跑,一直躲避,在樹下轉來轉去的,就是不讓男子追上,等那個男的追累了停下來,去做自己的事情,那個女的反而就跑回來找他了。本分做好了,目標會來找你的。修行也一樣,因為我們的專注、智慧、清凈、恭敬、喜悅的心,定力自然會來,禪相也會來找你,不用苦苦去追。我們生命中很多人總是要去求別人來好好愛自己,但是自己卻不把自己變得更加可愛一點。常常求別人愛自己的人,往往是不可愛的人,可愛的人做好好的自己,活的很有美德,每個人自然就愛他,喜歡他。自助者得天助,一個自愛的人,照顧自己的人,每一個人都喜歡去幫助他。一個孝順的、有善心的、有美德的人,自己不去祈求龍天護法,龍天護法也會去幫助他,因果關係要理清楚。你不要苦苦去追求,它不來,做我的功課,好好的實幹,他會來找我的。因為禪定的因就在於定力,在於長時間在穩定的目標上專注。沒有做好本分,也承受不起好的果報。

包容

對自己的錯誤有一點幽默感,有寬容心。並不是你認可錯誤,只是要包容它,當然如果包容到知錯不改,那是錯誤的縱容。我們知道錯,但是要灑脫,以幽默,寬容的心對待我們的錯誤。不要打壓自己,讓心靈很健康,這才可以專注的更好。心有缺陷,一點點都不能夠接受自己的缺陷,修什麽都很難的,人生也會很失敗的。心靈要很健康,很陽光。

禪相

和呼吸重疊

只有和呼吸重疊的光明才是禪相,它可大可小,但是一定有重疊。禪相是呼吸的色彩,有定力的時候,作用特別的強。一旦你可以很自然的專注,不要打妄想,不出一個小時禪相是肯定出現的。我們了了分明,很清晰的知道它,慢慢地與呼吸重疊。禪相一開始是灰灰的狀態,像一陣煙霧,這是似相,是定的一個顯現。形狀大小顏色都不重要,這些和想蘊有關係,不用去研究它,最主要是必須和呼吸有重疊,如果穩定了就注意它,慢慢的會亮起來。

穩定

能不能把專注力從呼吸轉向禪相,關鍵不是灰不灰,亮不亮,而是穩不穩。如果禪相很亮卻一直在閃耀,這是精進力逼出來的光,不穩定,這個不能用。如果雖然灰灰的卻一直不跑,很穩定,也可以用。如果禪相是一大片,也要專注在這個點上,如果一注意它就不見了,那就是禪相還沒有成熟,通常如果你的心比較超然,專注了就不會跑,如果心執取它就會跑,越是想要他不跑,越不能用執取的心對待。

如果禪相比較大,邊緣有變化,當你注意的範圍大,看到這些變化,定力就會掉。所以可以把注意力放小,不要看外圍的變化,只看中間穩定的專注。如果還是不行,就繼續回到專注呼吸,時間還沒到。當你回到專注呼吸,禪相會更加亮,慢慢變成好像白棉花、白雲、白雪一樣的,這個是取相。如果取相不穩定還是不能看,穩定就是注意它會更強,或者保持強度,注意它就溜走就是不穩定。要等禪相穩定,成熟才能注意。有些人著急著要成績的,禪相也會很快出現,光很強,很亮,但是不穩定。一般性格穩,不慌張,不急躁,修養好的人,他會在禪相一出現的時候,就穩定了,這和人的性情有關。

禪相亮不一定可用

有的人禪相初期就可以用,有些人禪相很亮還是不能用。

因為亮是心逼出來的,不要以為有光就是自己修行的成就,不是每一種光都是有用的,瘋子心力很強時,也是有光的。因為發瘋時心力極度迸射,也是產生很多光,那不是智慧之光,是用不上的。所以不要一看到光就死追,這就很危險。只做我的本分,不要貪求,用貪瞋癡來修行時很危險的,可能會跑去邪定。如果你帶著清凈心來修行,就絕對不會有事。好像按照交通規則駕車沒有太多危險,如果橫衝直撞闖紅燈,當然很危險了。

通過調心調禪相

但有些人過於平和了,心很柔軟,但是沒有太多衝勁,他可能禪相早早就穩定了,但是可能觀來觀去卻不能突破,這種情況通常是身體比較弱的學生,心的力道不夠,但是因為性情平穩,也造成禪相穩定。禪相和我們的心是息息相關的。有時候聽一個人的禪相描述,有些人是太陽光,有些人是清澈晶瑩像鑽石,也就大概知道他當時心的狀態了,所以你不用去調理禪相,而是去調理自己的心,把心調到平穩,不要急躁,又有力量,禪相自然就穩下來了。

聚焦專注

禪相穩定了,如果能夠加強那個力道就好了,這時候可以把焦點自然的縮小,因為專注範圍太大了,力道容易弱。但是不要緊張,只要把專注調到一個比較舒服的範圍。這不是把禪相變小,只是把注意力變小而已。禪相大是好事,比較容易入定。有些人小也沒問題,大多數人是大了比較好入定。不要導引心把禪相變小,而是專注力聚焦到小範圍,這樣定力增長的比較快,有效率。修行需要做最有效率的奮鬥,我們說慢慢來,是因為你很焦慮,很貪,很急,很緊張。懂得瞄準禪相的人,一下子就上了,比較不懂得瞄準的人,就要比較長的時間,如果自然的專注更加精準,那就用自然的方法。

因人而異

有些人聽到導師給別人指示‘專注聚焦’,於是就偷用了別人的指示,心變得很焦慮,很緊張,產生了苦惱,這是不行的。聚集要非常的自然,也不能用別人的指示。導師給一個指示是看個人的狀況能否承受這個指示。每一個人的傾向造成我們給出的指示不一樣。同一道指示給另一個人不一定管用,不一定最好,一般來說,專注小一點比較好,但有些人就很奇怪,他專注小覺得困難,就是要專注大一點才舒服,那就把時間拉久一點,也可以進步的,不可以一概而論。只要他喜歡,他就可以進步很快,原理就是長時間穩定在目標上專注。所以不可以百分之百說只有這樣子,只要符合得定的原理,喜悅的長時間安住在穩定的目標上,其他條件因人而異,不是不變的,這些可能也是因為不同的人,波羅蜜的條件不同有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