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9766_1039897926029026_4858201165987900416_n

 

【慈悲心探索】釋從信 法師

大慈大悲是佛教徒掛在嘴邊,寫在臉上的句子,甚至以吃素表白慈悲的行徑。可是,曾經有人問我,什麼叫做大慈大悲,我思索了一陣子,竟然不知如何回答,慚愧之餘,只好榶塞一番:「與眾生樂叫大慈,拔眾生苦叫大悲。」這是通行的標準答案,但隨後我就陷入沈思中,頻頻探索此問:

傳說中,釋迦牟尼佛千生捨命救度眾生⋯⋯,這是我們視為大慈大悲的典範,久遠以來我們便標榜學習大慈大悲的菩薩行,學佛無不發大心效法釋迦牟尼佛。

日日素食日日增長慈悲心的人應都有捨命去救度眾生的慈悲心,但我長期素食卻很擔心遇到狀況必須捨命去救生,我不得不懷疑日日素食究竟有沒有增長一些些慈悲心,也懷疑捨命救生的行為是否就叫做慈悲行。

如果捨命救生是慈悲行是菩薩所當行,釋迦牟尼佛千生捨命救度眾生後,應當再接再厲,再續宏願,為什麼呢?一命救一命,歷千生只救了千命,還有無量無邊的苦難眾生等待救度。但釋迦牟尼佛出生於迦毘羅衛國,並不以捨命救生的行為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而以如實知苦集滅道四聖諦顯發十二因緣而成佛,很顯然,捨命救生未必符合大慈大悲的精神,只是一死換得一活的義勇行為,若活過來的人不離苦得樂,隨後又墮入苦厄中,而捨命救生之命已斷,已不能再度救度於他,釋迦牟尼佛若生生世世光做此種義勇行為並無濟於與眾生樂拔眾生苦。而且,捨命救生必須難行能行,還得時勢造英雄,有捨命救生的狀況迫在眼前,除非特殊情境,一般人很難有捨命救生的機緣,若都無此因緣豈非永不成就慈悲的菩薩行,永不成佛?由於捨命救生的行為未必是慈悲行,而且可遇不可求,無法以捨命救生的義行來要求菩薩必當行,是故也不必以此義行來檢視日日素食的人有沒有日日增長此種慈悲心。

其次,學者為彰顯與眾生樂拔眾生苦的大慈大悲精神,無不挖空心思比大誓願,似乎只要誓願大無比便是有大慈大悲心,將有大成就,於是宣誓「眾生不盡誓不成佛」,竟不知永無實現的願只是過度膨脹自我的虛妄語。

我們都未得度,但釋迦牟尼佛卻在我們亟待救度之前成佛,不止釋迦牟尼佛如此,過去無量諸佛及十方一切諸佛,不待我們得度也都成佛去了,並沒有任何一佛發願「眾生不盡誓不成佛」。釋迦牟尼佛是歷史上所承認的佛,以其不發空願所以在此世間成佛,此一史實便是對學者所發「眾生不盡誓不成佛」的針砭,牛皮一刺即破。

事實上,一切眾生皆自度而得解脫,大慈大悲的菩薩頂多只能精勤做飯請眾生吃,不能替代眾生飽食,若發心「眾生不盡誓不成佛」,自己誓不成佛就是發誓永不被救度的眾生,使他人永不實現救度一切眾生而後成佛的大願,彼此阻礙成佛,從此世間都沒有得度的人,也沒有人成佛。

發菩提心發大願,往往只是宗教熱情的發露,尚不具實質的慈悲心,我們不能以發大心為有慈悲心,也不能光以發心未退失,證明日日素食日日增長慈悲心。

其次,學者為了彰顯與眾生樂拔眾生苦,無不參與慈善事業,以為有 慈善的行為就是有慈悲心。其實慈善事業只是功德事業,有慈善的行為未必有慈悲心。譬如為了婚姻,做生意,學業,升遷,建屋,治病,喪亡,大做慈善功德事,都沒有慈悲心。又譬如賭彩券賺大錢,祈願生小孩,還願的慈善行為也都沒有慈悲心。又譬如貪官,奸商,盜賊,姦夫淫婦,為了求心安大做慈善事業,也都沒有慈悲心。又譬如沽名釣譽之士也大做慈善事業,只是掛羊頭賣狗肉,也都沒有慈悲心。又譬如為自己創造工作,也大做慈善事業,從事慷他人之慨的行事也都沒有慈悲心。

台灣佛教界以為廣做慈善事業就是菩薩大慈大悲行,鼓勵弟子留惑潤生救拔眾生苦,呵責急於求證解脫樂的自了漢,卻無視於釋迦牟尼佛出現世間,煩惱永盡無餘而成佛,應說已說,應度已度,並不留惑潤生而入滅去了,世尊一生除了說法從未做救濟貧苦事業,也不鼓勵出家人做慈善救濟行為,沒有人說世尊自了漢,也沒有人說世尊不慈悲。

做慈善事業是在家人的菩薩行,而且任何人士任何宗教團體也都做善事,慈善行為必有功德但未必有慈悲心,未必與眾生樂拔眾生苦,為什麼呢?眾生的苦源來自貪欲瞋恚愚癡,不來自貧病,若來自貧病鰥寡孤獨,凡是不貧不病不鰥寡孤獨的人應都幸福快樂,應都無生老病死苦。事實上,無論宗教信仰,無論富貴貧賤,無論學問高低,無論健康殘廢,都不免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此等共患並非慈善事業所能救度。是故我們不能以廣做慈善事業為大慈大悲菩薩行,也不能以做了多少慈善行為證明日日素食日日增長慈悲心。

 

 

 

 

 

 

 

 

圖文取自 Seki Yakumo  臉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