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56

 

第六章 臨終者如何正確地面對

 

當自己即將面臨死亡之時,要如何面對?當自己的親人即將死亡之時,要如何修行?親人如何幫他們才如法?南傳佛教的做法是如何呢?

 

既然我們必定會死亡,逃也逃不了,明智的做法是勇敢去面對死亡,不需要害怕。

 

佛教是講因果、講業果法則的,想要有好的未來,就要廣修善業、廣修福業。

 

一個人在臨終時生起不善心,如果他的惡業成熟,必定會墮入惡道受苦。因此,無論自己或對親戚朋友從事臨終前正確的處理是很重要的。懂得臨終前正確的處理,不但可以幫助自己和親友消除對死亡的恐懼,而且可以改變親友下一世的命運。

 

面臨死亡可以做的有兩方面:一是平時廣修善業,避免造作惡業,儘量不要生起不善心;二是臨終前儘可能生起善心,不要生起不善心。

 

關於第一點,我們平常要從事布施、受持三皈五戒、聽聞與學習佛法以端正己見、禪修等來廣修善業,依法奉行,避免造作惡業,儘量不要生起不善心。

 

第二點則是在臨終前儘量憶念、回憶自己過去所修的善業,使自己生起善心。

 

在臨終前,我們可以憶念之前所做的布施,使自己生起善心;也可以思惟所皈依的佛法僧三寶,也可以省察所持守的清淨戒,也可以修習自己經常所修習的禪修法門,也可以念誦經典,使自己生起歡喜心與善心。

 

由於有情眾生如果在臨終時生起不善心而死,死後通常會墮入惡道受苦,因此我們應該勸導臨終的親人放下對眷屬、錢財的執著,例如勸導他:「兒孫自有兒孫福,不要再為子孫牽掛了!」「錢財乃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請不要執著!」等等。

 

特別要注意的是,不要在臨終者面前提起他所做過的錯事或過失,這可能會讓他感到後悔、追悔,這等於是在害他,因為追悔是不善心,他有可能因該追悔而墮入惡道受苦。在《法句經註》[1]第151偈註就講述了茉莉王后(Mallikā devī)在臨終前憶起過去曾欺瞞波斯匿王(Rāja Pasenadi)一事而生起追悔心,死後墮入地獄的故事,這個故事值得我們警惕!

 

如果臨終者憶念所修的善業而生起淨信心,而且以此善業與淨信心去世,下一世通常會投生到天界或人間善報。因此我們應當提醒臨終的親人曾經做過的各種善業,當他對自己所曾做過的功德善業感到歡喜、隨喜時,就能使他生起善心,這是很重要的。

 

如果臨終的親人已經病重,躺在床上,我們可以用他的名義來做善事,例如:以他的名義去供養僧團,然後在他面前讚歎僧團的清淨、莊嚴、殊勝與聖潔,使他生起淨信心,並且提醒他對所做的功德感到歡喜,這就是隨喜的善業。

 

要注意的是,在為親人做善業後,一定要讓親人知道這件事,提醒並請他隨喜。假如為親人做善業而這個親人卻毫不知情,那對他是沒有幫助的。因此,以臨終者的名義做善事後,要告知對方,讓他隨喜,如果他對這項善行感到歡喜,將有可能因此投生到人天善趣,得享人天安樂。

 

我們也可以提醒或教導臨終的親人修習禪修法門,例如:佛隨念、呼吸念、修習慈愛等等。由於通常臨終者的心是很微弱的,這時有可能過去的不善業趁機成熟,因此如果能給他一個讓內心平靜的禪修所緣是很好的,例如:可以把佛像安放在他面前,提醒他看著佛像。由於佛像的莊嚴,當他看到佛像時,就容易生起歡喜心,獲得內心的平靜。

 

我們也可以請比丘僧眾來為臨終者開示佛法,使他對佛法僧三寶有信心,相信三世輪迴,相信業果法則,了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接受有生必有死的事實,使他生起歡喜心。

 

我們也可以請比丘僧眾來為臨終者念誦佛經。在佛陀時代,就有居士在臨終前邀請比丘僧團到家裡念誦《念處經(Satipaṭṭhāna Sutta)》的做法。《法句經註》[2]裡如法居士(Dhammika Upāsaka)的故事就是一個例子,或許大家也可以如此做。

 

為什麼要念誦《念處經》呢?除了它是佛語外,更大的意義是臨終者自己過去曾聽聞這部經,而且也依《念處經》來修行,如今在即將去世心力比較微弱之時,請比丘僧團來為自己念誦此經,以提醒自己修行。當然有些佛教徒純粹以宗教情操的角度來聽誦經,只是要讓自己修習法隨念或憶念佛法,使自己以善心來善終而已。

 

 

 

 

 

 

 

 

 

 

 

 

 



[1]   DhpA.iii,pp.119~22.(pg. 2.0075~7)

 

[2]   DhpA.i,pp.129~32.(pg. 1.0083~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