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70多歲阿嬤長年洗腎,心臟也不好,還有腸胃道出血問題,嚴重時險休克,但做過胃鏡、大腸鏡甚至氣囊式小腸鏡檢查,都找不到出血點,且還得插管檢查,因此住進加護病房,讓家人相當憂心;最後透過最新的膠囊內視鏡檢查,順利替阿嬤找到出血點,外科醫師在短短40分鐘就因為膠囊內視鏡準確定位後完成手術切除出血小腸段,術後病況大幅改善。
收治病例的亞東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黃天佑指出,洗腎或肝功能不好的患者,常併有腸胃道出血問題,心血管疾病或中風患者服用的抗凝血劑,也會增加腸胃道出血風險。
黃天佑表示,消化道包含口、食道、胃、十二指腸、小腸、大腸到肛門,一旦出現黑便、血紅素偏低等腸胃道出血症狀時,若胃鏡與大腸鏡都無法找到出血點,最好進行全消化道檢查,查看是否是小腸出問題。
黃天佑解釋,小腸佔消化道長度6到7成,雖小腸出現腫瘤或出血的機率小於5%,但一般胃鏡或大腸鏡的長度無法檢查到小腸,即便是最新的氣囊式小腸鏡技術,也只能看到小腸前後三分之一,且要全身麻醉甚至高風險患者要插管才能施作,對高齡或心、肝、腎不好的患者,負擔極大,且檢查難度極高,相當考驗醫師技術。
隨著醫療科技進步,最新型的膠囊內視鏡問世,是此類患者一大福音。黃天佑說,膠囊內視鏡長度約是10元硬幣大小,與開水吞服後,佩戴接收器即可出院返回工作崗位;內建的攝影機會依照腸胃蠕動速度拍照8到15小時,並在1天內隨糞便排出,隔天再返院回收接收器,由醫師判讀資料,找到確切的出血點。
黃天佑說,膠囊內視鏡安全性高,不像胃鏡與大腸鏡等「一根管子通到底」的侵入性檢查,可能導致身體不適,甚至緊張誘發心肌梗塞的情況;且膠囊內視鏡定位出血點相當精準,搭配腹腔鏡手術治療,可將傷口縮到最小,且手術時間也很快速。
至於誰需要做膠囊內視鏡檢查?黃天佑指出,若有黑便、腹痛、吃不下、吃不好等症狀,或者偶爾有腸胃道大出血,以及有大腸癌、胃癌等家族病史的人,建議先做胃鏡或腸鏡檢查,找到出血點就可直接治療;但若前述檢查都做了,卻找不到出血點,或者身體較孱弱者,就可考慮做膠囊內視鏡檢查。
黃天佑提醒,做膠囊內視鏡檢查,檢查前需空腹6到8小時,若需檢查大腸者,同樣要採低渣飲食;膠囊內視鏡檢查期間,則要避免靠近高壓電箱、微波爐或做其他MRI影像檢查,以免接收器收到干擾影響影像傳輸:另視膠囊內視鏡種類與患者適應症,自費需3.7萬到5萬元不等,且如果懷孕婦女、有腸阻塞狹窄病史或無法吞嚥患者,施作膠囊內視鏡風險較高,建議向腸胃科醫師或各大醫院健檢中心諮詢。
文章來源: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71127/37854088/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