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伏自身不令受到傷害,無憂的前進,到不死的境界—涅槃 ◊◊
【225偈】
彼無害牟尼,常調伏其身,
到達不死境,無有悲憂處。
【註解】
牟尼,可以被解釋為釋迦牟尼佛的教義,也可以解釋為自性明珠。一個從不危害佛陀教義,或不曾玷污自性的聖者,加上已調伏的身心,他們到已抵達無死的境界——涅槃,他們永遠不會再墮落於有憂悲苦惱的娑婆世界。
【無惡意者抵達不死界——自稱佛陀之父婆羅門的故事】
佛陀居住在沙克達的昂嘉林時,在一次開示會上,曾提及一名自稱是佛陀之父的婆羅門。
有一回,佛陀在一群比丘的陪伴下,到沙克達去化緣,遇見一位年邁的婆羅門,那婆羅門上前對佛陀說:「兒子啊!你為何這麼久不讓我們見到你,跟我來,讓你母親也見見你。」說著,他把佛陀帶回家裡。婆羅門的妻子也向佛陀說同樣的一番話,還把孩子們介紹給他,對孩子們說:「這是你們的大哥。」並叫他們向佛陀敬禮。從那天起,婆羅門夫婦每天都供養佛陀,佛陀每天也在餐後為他們開示說法,不久後,婆羅門夫婦都證得三果。
眾比丘對婆羅門夫婦自稱是佛陀的父母一事感到懷疑,他們便向佛陀請教,佛陀說:「他們叫我兒子,是因為在過去一千五百世中,我是他們的兒子。」佛陀繼續住在那婆羅門夫婦家裡,三個月後,婆羅門夫婦證得阿羅漢果,最後達到涅槃。僧眾不知道那婆羅門夫婦已證得阿羅漢果,便問佛陀他們往生哪個生界,佛陀回答說:「那些已證阿羅漢者,不再重生,他們已抵達涅槃。」
【評論】
不死境——就是永恆不變異的境界,這是涅槃的另一個定義。每一樣事物都在變,唯有涅槃是不變的。與輪迴相比較,涅槃是永恆、稱心和快樂的。
根據佛學,一切事物無論世俗或非世俗的,都分為兩組,一組受「因」的制約,一組不受「因」的制約。一切事物無論受「因」的制約與否都有三種特性:產生,停止和改變。產生或形成是每個受因(單因或多因)制約的事物的主要性,那已產生或形成的事物,受制約與改變和瓦解。每一個受制約的事物不斷的形成和改變,變化的宇宙法,應用在宇宙的一切事物——精神和物質兩方面。從微小的細菌到龐大的高級生物,心雖然不可窺視,可是它的變化比任何物體來得快。
涅槃,是超凡的境界,是由佛陀和阿羅漢們所覺悟的,它不受任何因的制約,因此它不受制於任何形成、變化和瓦解,它是無生、無滅、無死的境界。嚴格的說,涅槃非因也非果,因此它是獨特的。每一個從因產生的事物都會死去,因此產生是不稱心的。生命是人類最寶貴的東西,當它面對不能克服的困難和不能忍受的負擔,有時試圖以結束生命作為解脫,如以為自殺能解決一切個人的問題。肉體加以裝扮粉飾,但是那艷麗誘人的肉體會因時間或疾病而被摧毀。人類祈望與親人平安、快樂、享受的生活著,一旦遭遇不幸,那可惡的際遇與他們的願望背道而馳,無可避免的悲慟產生,那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
以下一則美麗的寓言,就表現人生飄浮不定的真性和誘人的欲樂。
一個人無意間闖入充滿荊棘和石塊的叢林,突然一頭大象在他面前出現並向他衝過來,他一害怕,拔腿就跑。他看見一口井,便跳入井裡躲了起來,可是井底有一條毒蛇,他趕忙雙手抓緊那些有刺的藤拼命的往上爬,這時有兩隻老鼠,一黑一白,正在啃咀那根有刺的藤。一個蜜蜂巢也在這時候破了,蜜汁沿井邊涓涓流下。這愚癡的人,不顧自己身處險境,還在貪心的慢慢品嘗蜜糖,這時,有個好心人要協助他爬出那口井,可是,他說等他吃完蜜糖再說吧。
那充滿荊棘的叢林就是輪迴,也就是生命的海洋,它充滿困難和障礙,不順意和不公平的批評和指責,還要忍受攻擊和侮辱,這就是生命的荊棘之道。那頭大象代表死亡;那條毒蛇代表年老;那條有刺的山藤代表生;那兩隻老鼠代表日和夜;那蜜糖就代表那瞬間的欲樂;那人代表世間的生物;那好心人代表佛陀。物質所帶來的快樂,只不過是暫時欲望的滿足,當一個欲望滿足後,另一個欲望又生起,欲望永遠不會滿足。悲傷和痛苦是生命中免不了的遭遇。涅槃無條件繫縛,是永恆的常、稱心的我、安樂的樂。涅槃之樂與世俗之樂有所不同,涅槃寧靜,即不生、不滅也不乏味,它是一種永不疲憊之樂,永不飄浮,它以制約情慾而生,不像短暫的世俗之樂,只因達到一些欲望的滿足。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