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

◊◊ 行惡者受苦難。行善者永不受苦 ◊◊

 

314偈】

不作惡業勝,作惡後受苦。

作諸善業勝,作善不受苦。

 

【註解】

最好不作惡,惡行過後使人受到傷害。最好行善,他不會因為善行而苦惱。

 

【善業使人無悔——善妒女人的故事】

佛陀居住在舍衛城的祇陀園精舍時,在一次開示會上,曾提及一名善妒的女人。

  

在舍衛城裡住著一名善妒的女人,一天,她發現丈夫和婢女有私情,她把那婢女綁了起來,割掉她的耳朵和鼻子,然後把她關在柴房裡。過後,叫丈夫陪她到祇陀園聆聽佛陀的開示,當她出門後,那婢女的親戚發現了那婢女的慘狀,替她鬆綁後,帶著她一起到祇陀園請佛陀評理。

  

到了祇陀園,婢女向佛陀講述了她的遭遇,然後站在人群中央讓大家看清楚她的遭遇。佛陀為這件事向群眾開示道:「不作惡,沒人知道,在暗地裡作惡被揭發時,帶來痛苦與悲哀;但是善行可以在暗地裡進行,因為它只帶來快樂而沒有悲哀。」

 

【評論】

不造作惡業,當然最好,可是不造作惡業沒有締造善業來得殊勝。造作惡業者必然受苦;締造善業者永不受苦。

 

業行是因,受苦與不受苦是果,它們有如物體和影子形影不離,甚至各種意識活動也有一定的果報相隨。

  

因是種子,萌芽茁長後所結的就是果,因有善因、惡因;果也有善果、惡果。當因在心理上,果也在心理上。根據業的種子,經歷了快樂與安寧或痛苦與悲哀。

  

善果——是物質條件的附帶利益,如健康、長壽、興隆等等。

  

惡果——當果所附帶的因素是不善的,就稱為惡果,它們代表貧困、醜陋、病痛、短命等等。

  

所謂的因,就是世俗的道德意識與不道德意識。

  

而所謂的果,就是世俗意識的報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