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jpg

 

 「不放逸為不死路,放逸乃死亡之道。不放逸者不死,放逸者猶如已死。」(延伸閱讀:《真理的寶藏》021-023 偈~獲得自由不是件容易的事——王妃沙瑪的故事)

這是《法句》中佛陀的教導。為什麼那些不放逸者不死?不放逸者做福德事,他們慷慨佈施並持戒。他們修習戒(sīla)、定(samāthi)、慧(paññā)。當禪修者成功培育定力後,他們進一步修習觀禪(vipassanā,毗婆舍那),

以如實知見。當他們的觀智成熟,出世間道智與果智將生起。道智次第地無餘斷除煩惱,他們將見到涅槃——不死。因此,佛陀說 「不放逸為不死路」 「不放逸者不死」。意思並不是說他們不會衰老或死亡,而是由於第四個道智(阿拉漢道智)與果智〔的生起〕,他們將不再投生。故,不論色身是存活還是死亡,由於他們不再受制於生死,因此被認為不死。

相反,那些放逸者則猶如已死。為什麼?因為他們不考慮佈施,也不打算持戒與修習戒定慧三學。修習的目的是知見四聖諦——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與導至苦滅之道聖諦,以及舍離對欲樂、有〔存在〕、邪見和無明的執著。若不修習三學,他們將無法如實知見。由於不能如實知見,對欲樂、有、邪見和無明的執著生起,並隨之一再投生。因此,佛陀說 「放逸乃死亡之道」 「放逸者猶如已死」。根據義注,放逸者不能從生死輪回中解脫。當再生時,他必定會衰老與死亡。所以,如果你不想一再死亡,就不要放逸。

今晚,我將要談論的主題是 「死」。每當談及 「死」,我們也必須要及 「生」。在開始講如何修習念死之前,我想指出人們在面對生與死的時候,他們的行為的確非常奇怪。為什麼?出生時,當孩子呱呱落地,人們微笑,臉上洋溢著幸福快樂;但死亡時,當一個人臨終的時刻到來,人們哭泣,臉上滿是悲傷痛苦。這兩種行為給我留下非常奇怪的印象:當一個人哭著出生時,人們笑;但當一個人即將離去時,人們哭。

事實上,除了只是為新生的嬰兒快樂歡笑之外,我們也應該認真思慮等待孩子的將是什麼。為什麼?因為來到這個充滿苦的世間,他也將受苦。如同所有的人類一樣,剛降生的嬰兒正走向痛苦,而非快樂;如同所有的人類一樣,他也將為自己與他人帶來許多苦。

那幼小的嬰兒也將經歷許許多多不同的苦,跟我們自己今生所遭遇的一樣。他既然出生,就要經受病苦;他既然出生,就要經受衰老;他既然出生,就要經受擔憂;他既然出生,就要經受悲傷;他既然出生,就要經受痛苦;他既然出生,就要經受恐懼;他既然出生,就會難逃死亡。這些都是讓人傷心的狀況。

此外,由於無明,他將繼續在生命期中累積越來越多的不善行。大多數人都在一生中積聚大量的不善業,如此,在死時他可能墮入四惡趣的其中一個。於是,我們可以理由充足地說 「出生令人困於束縛」。

基於省思,我們會看到生帶來許多苦與痛,只是人們不願意承認而已。父母親傾盡一生為兒女提供福樂,為了孩子疲於奔命。他們的身體一天天地變得越來越衰老,越來越虛弱。終有一天,他們會死亡。出生導向死亡,無一例外。我們的開始已註定了我們的結局,沒有人能逃脫死亡。

這就是與生俱來的苦。這就是源自於生的苦。為嬰兒的降生歡喜,這是人們感情的自然流露,然而,出生令人開心,很大程度只是由於人們看不到或者不承認那潛藏其中固有的苦。

 

 

 

 

 

雷瓦達尊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