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正念與禪修
修行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心,當你要做一些事時,也要知道你的動機。大部分的人,當他們講話或做事時,幾乎不知道他們的動機;多數情況下,即使他們知道自己的動機,他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這樣做是正確的。
Sati指正念或自覺,指沒有任何成見的知道當下所發生的事。我們要知道的最重要的事是知道自己的心。正念是我們本性的一部分,我們可以輕易的培養正念。
你唯一直接體驗的是你的心,包括你的想法、念頭、感受、態度等等。甚至當你看自己的手時,你觀察你的手的形狀和顏色,這需要好幾個階段。你如何觀察形狀和顏色,什麼是形狀?什麼是顏色?
有個朋友告訴我:當他打坐時,他知道有聲音,最初,他知道聲音來自有相當距離的某處;稍後,當他更有正念時,他發現聲音在耳際,聲音在耳邊生起;之後,當他的正念變得更強時,他發現聲音是在心裡生起。沒有心,不可能感受到聲音的生起。
就我所知,禪修(Meditation)並非要創造某些事物(止息、定、觀智或其他);禪修是以一種非常簡單的方式,清楚的觀察當下所發生的事。如果我們禪修是為了獲得平靜或觀智,這是回到原點。因為我們沒有從原來的地方開始,所以我們總是退回原地。另一種說法是禪修是全面的內部溝通,或是對生命及問題的深入了解,這就是所謂的禪修。
所以,在解開一個人的心結和處理問題(神經官能症或其他)以及禪修三方面,應該沒有不同;所有這些只是同一過程的一部份。
對我而言,心理諮商和指導禪修並沒有多大差異,所以一個不了解別人,只有許多知識的人,只能當學者,不能當禪師或心理諮商師。一個只會按照公式來教導和指導他人的人不適合任教。
大多數西方人很需要別人幫助,只是為了要化解他們的心結。關於這點,一位世俗的老師可能很有幫助,很久以前,我就了解這點,而我越來越深入的了解這件事。即使我在美國,我幫助別人的方式,首先是去了解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心理狀態,他們的問題,然後找出癥結所在,幫他們釐清自己的問題。禪修是要解開人們內心和外在的各種問題。
因此沒有適合每個人的、預先安排好的公式,人們都是獨特的,因此要有彈性,佛陀便是對不同的人給予不同的指示(因材施教)。
我的理解是:一名禪師一定要非常敏感,他必須深入了解自己,必須知道自己的糾結(tangles)所在;要很有創意的與人相處;深入的去了解每個人;在指導時要溫和而有耐心;不會催促或要求他人要有進步,那只會引起不勝任和不愉快的感覺。一個禪師必須知道學生的根器如何,然後才能給予指導,好讓學生循序漸進的禪修。
許多人所教的和所修習的禪法是有其限度的,這是因為他們的知見不正確,他們認為禪修與生活無關。真正的念住禪(mindfulness meditation)是全部包括的,我們身心的任何部分都是觀察的對象,我們對生活的每個方面都應該了解。真正的修行是自然的、主動的、活潑的、沒有限制的,隨時隨地都應該修行。我無法接受一種特殊的和不完整的方法,我覺得這種特殊的,標準化的方法是有害的(我決不強迫自己這麼做)。禪修不是特別的事,它是我的教育的一部分。最好是能隨時保持正念。
一切事物似乎非常瑣碎,人們瘋狂的比賽,無意義的急促、忙亂,為什麼有做不完的事?我能為自己做的最好的事就是保持正念,深入觀察你的心(生命),看看你是多麼的依賴他人與書本,看看你是多麼容易感到厭煩。除了保持正念外,你能接受厭煩而不對它採取任何措施嗎?
「什麼也沒做」並不容易。我相信從你的經驗中你是知道的,當你無所事事時,你的心境如何?你仔細觀察了嗎?無聊(Boredom)是難以忍受的,因此我們試著去找些事來做,以便逃避無聊,試試看,有幾天什麼也不做。不造做(Non-doing)並不容易, 如果你試著「不造做」,那麼你便是在做了。如果你試著完成某些事,那麼你也是在「造做」,而且你的自我是很強的;如果你不做任何事,那麼你的生命會變得無意義和空虛。
「不造做」是一種沒有自我的心態,沒有情緒反應的造做,沒有人在「造做」。最重要的是,做有益的事而不求任何回報。只有那些不急於「了知」的人,才會「了知」。了知像一棵果樹,要成熟需要一段時間,沒有人能強迫它結果。
如果你能對治無聊而不是逃避它,你會發現無聊之外還有覺醒、警覺、生命、清明。這時,心變得「可使用」了,通常我們都會越來越忙。當我們忙碌時,我們覺得有用和重要;當我們無所事事時,我們覺得沒用,感到慚愧。有些人對自己的忙碌感到自豪。
人的心經常處於呆滯狀態,我們喜歡一些令人興奮的事物,喜歡刺激的事物,不是聊天就是閱讀,或是旅行,好讓心保持覺醒,否則它會處於半醒的狀態。如果沒有任何讓心興奮的事物,而你能訓練你的心一直保持覺知,你會發現一種新的能量,只有經常保持正念,你才能達到這種境界。
無論你是否在禪修營中禪修,最重要的是要隨時保持正念。參加禪修營是有用的,然而持續修行是非常重要的,以便你能保持清明的心。不然,你會再度走下坡,就好像逆著水往上游,如果你不繼續努力,你會往下游。
禪修時的努力就像在學騎腳踏車時一樣,剛開始,你不得要領,會跌倒;稍後,你一再練習,你學會在單車上保持平衡,因此你可以用力的騎著單車向前走,你從「做中學」。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持續不斷。如果你知道正念的意思,那麼請保持正念,藉著保持正念,你學會如何輕鬆的保持正念;如果你認為你需要更精進,就去做吧,看看它如何影響你的心,你會學習如何保持正念,你會發現當你失念時,你的心並不自在。
我想要讓身心解脫和平靜,因此我在觀察到底是什麼使人不得解脫和不平靜。我越是知道是什麼東西束縛著我,我獲得解脫的機會便越大。答案相當簡單:執著和貢高我慢。然而,當我執與貢高我慢生起時,去觀察它們是非常重要的,而不只是去思考他們。
我不想忙碌,忙碌是一種浪費的生活方式。當你忙時,你是如此投入,以致於你看不到你的心的生滅現象,你會沒有正念,所以我不想成為忙碌的導師。如果你想要最有效的禪修,全心全意的禪修吧!要做到好像在你的一生中,沒有其他事是你想要做的一樣。對令人分心的事保持覺知﹗
要學習怎樣游泳,你必須下水,坐在岸上,請別人教你怎樣游泳是沒用的,以最少的指示你可以下水,和教自己怎樣游泳。選擇一個或兩個適當的所緣境(object),然後持續的觀察他們,持續不斷的觀察是最重要的。思考無法使心愉快,觀察你的念頭而不要控制他們,當你清楚觀察他們時,他們會停止。念頭是一大負擔。
最重要的是覺知自己的心,以及你做事的動機。通常人們在講話或做事時,不知道他們的動機;當他們知道他們的動機時,他們會為自己的動機辯解。
修習念住禪,是不斷的覺知在六根門所發生的每一件事,從你醒來的那一刻,直到你入睡前的最後一刻,而不只是在坐禪時。更重要的是,對你的妄想、你所執著的觀念、挫折、孤獨和任何感受要保持正念,並且要了解它們。
如果某種方法對你有效,如標明法(是馬哈西禪法中一種很有效的初階禪修技巧馬哈西禪法在緬甸十分盛行。),就去做吧!長期做,好好的做,那麼你就會知道所有的優缺點。禪修是最好的善業(kusala)。如果你有正念和智慧,你永遠不會失念。理想(ideal)是隨時保持正念。
當我獨自一人時,我很愉快。談話是令人厭煩的。外在的人事物已不再對我有影響,很難談論這種感覺。我覺得我的心輕鬆多了。不要把情緒、煩燥(commotion)看得太認真,也不要試著替它辯護,你自己過生活,你有權力去做你認為是對的事;如果你做錯了,從中學習吧。假如你做錯了,遇到麻煩,要觀察它,不要抱怨或責備自己或他人,或是逃避,也不要替自己辯護,或因而感到心煩。如果你能觀察這些而不排斥,你會很快很容易的克服它。對此我已漸入佳境。
「人際關係」是如此令人失望、挫敗。我告訴你很多次︰我愈來愈孤獨,所以我能深深了解你所說的「我隱藏在心裡。」如果你仔細觀察你的心,不要有不同的念頭,它會解開你的結,然而不要只為了「解開你的結」而觀察你的心,這會引起衝突,觀察你心中的「無我」。
我想:有一天,我會離開,獨自住在某處,我在準備著。
上個月,我禪修得更多,能夠獨處真好,我越來越不想閱讀;目前,我想多「讀」我的心。從書本中,我無法徹底學習任何事情;只有當我清楚的觀察我的生命和我的心,我才能徹底學到某些事情。對一個人來說,了解人性,尤其是了解他的心是最有效的事;對我而言,深入探究我的心非常重要,除非有好的理由,否則我不想中斷。事實上,我想去更偏僻的地方,在那裡獨居和終日禪修,不受干擾。沒有什麼事是值得費心的。
清明的心讓執著減少許多。現在,我的心比較不執著和清明,我不想被干擾。所以,你不會被那些困惑所干擾,有些人並不知道他們的困惑(confused),他們太忙或太蠢,以致於沒有思考能力。我能告訴你的是:不要想太多和要保持正念。你知道「想太多」會讓你的思緒更混亂。
如果當你生病時,你都能保持正念,你會學到非常深和有意義的事,你會發現你是多麼孤單,而一切事物是多麼的沒有意義。當最糟的事發生時,我們會很孤獨。我深入觀察這孤獨,只有極少數的人能了解我們。在人與人之間都有一條由誤會做成的大鴻溝。
正念是我們本性的一部分,我們可以輕易的培養正念。 你能否向她說明:如何去覺知她的念頭和感受,而不是去控制他們,只是去覺知自己的心念,去覺知心中的自言自語和心中的意見、判斷等等。
正念是一種生活方式,無論我們在哪裡和不管我們在做什麼,都應該保持正念。「念頭」(妄想)是培養正念的一大障礙,我們應該有正念。事實上,知道自己的「念頭」是非常重要的。觀察你的心,不要責備你的心或有所判斷。把心視為一種事物,不是你,不是你的。
禪修時,輕鬆自然的打坐。最重要的是,要對禪修感興趣,樂意去禪修。禪修時應該有滿足感。一旦事物變得令人厭煩,這時負面的情緒會生起,由於這種負面的情緒,要繼續禪修下去是令人疲累的。你說:「信心(saddha)等於精力。」是的,修行時,當你有信心,你就有精力禪修。
如果你有興趣觀察你的心而不是腹部的起伏,有何不可?心是生命中最有趣的東西。多行禪,行禪(walking meditation)時要有正念。你對怎樣改善你的情況想得越多,你會越不開心。總是計畫將來:「如果我住在一個好地方,我會愉快的。」總是說:「 如果…,我會快樂的。」從不曾說:「我現在很快樂。」有太多的計畫和如果。
我了解你的掙扎和痛苦,我知道你想成為一個好的佛弟子,這是很難的,甚至要守好五戒也不容易。是的,有些人認為須陀洹道果(sotapatti magga-phala)沒有什麼。他們不了解,斷除三結:身見、戒禁取和疑,是超凡入聖。要清楚的知道:修行「法」是通往解脫的唯一道路。那些人不知道證了須陀洹果的聖者,沒有嫉妒心,當別人成功時能隨喜,能夠與別人分享他所擁有的東西,並且能克服他在修行上的所有疑惑(指不知道這方法是否正確等),這是多麼非比尋常的事啊!對自己所走的路,沒有疑惑,這是多麼輕鬆啊。
我知道:對一個非常忙碌的人而言,要保持正念是多麼困難,我也不是百分之百能保持正念。最好能減少不必要的活動。我們聽任心的支配,然後跑來跑去,去做我們的心要我們做的事。如果我們更仔細的觀察心,我們會發現:我們無須相信我們的心要我們去相信的事,我們也不必像瘋子般到處亂跑,去做心要我們做的事。
「想要有所成就的人,必須學習自制。」(哥德Goethe, 1749~1832,德國大文學家,也是一位自然哲學家。)
我們浪費太多時間在瑣碎的工作上。佛陀說︰「少事務或任務(appakicco)。」如果你更小心自制,你就可以培養更深的覺知。如果你不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念,你將無法了解生命。了解生命和了解法是相輔相成的。首先,學習有意義的,智慧清明的過生活。
我發現:很少人像你一樣對法(Dhamma)非常感興趣,大多數人甚至不知道他們的心理狀態。我們全都有善心和不善心,去覺知這兩種心態是最重要的事。其實,我們並沒有去控制心,這是它是無我(anatta)的原因。要確保你沒有不善心。
了解心的性質,也就是貪、瞋、癡、慢(mana)、忌妒、慳吝、後悔(kukkucca,惡作)的性質,以及了解正念、定(samadhi,三昧)、般若(pabba)、慈悲等,比去除任何煩惱來得重要多了。
先有「了解」,那麼「克服」自然會隨之而至。因此,請觀察當下所發生的事,首先觀察它的性質。如果你感到心煩苦惱,這是因為心中有貪或瞋。如果你無法清楚的觀察,這是因為你心中焦慮不安,你心中有瞋,這也要觀察。只有當你願意觀察你的心,沒有內咎,心不想任何事,這時你能夠清楚觀察它。那麼,它會失去支配你的能力,因為它是顯露的,是透明的。
請不要譴責貪婪、驕傲、憤怒等等,你可以從中學到許多東西。除非你非常了解他們,否則你無法成長。只有當你用清明的心觀察他們時,你才能了知他們的本質,尤其是他們的無我性(selflessness)。
禪修時,最重要的是不要認同心理(名法)和身體(色法)的現象。除了去克服對名法、色法的認同外,不要去克服其他事物。為什麼人們會煩躁不安?因為他們認同名色法。因此,當貪愛、慾望、執著、挫折、憤怒或驕傲生起時,把他們視為一種自然現象,而非視為個人的事。
心煩意亂(Being upset)是另一種自我陷溺(ego trip)。
有「我」(atta)在心煩意亂嗎?心煩意亂只是另一種自然現象。心煩意亂是自我在作祟。如果心不會煩躁不安, 如果「觀察的心」不認同,這表示有捨心(equanimity),這種心能平靜、清明的觀察貪婪等心境,能如實的觀察他們是一種短暫的,沒有實體,不涉及個人的、自然的現象。
自我認同使所有的煩惱變得更強大,沒有自我認同,他們不會如此強大。須陀洹(sotapanna,預入聖流者)仍然有貪、瞋,但是他們沒有「身見」,不會認同自我。只有阿那含(anagamis,不還者:不會再來世間受苦的聖者)和阿羅漢沒有貪和瞋,而只有阿羅漢才沒有輕慢心(mana)。
如果你因為欣賞音樂而煩躁不安,你是要求太多,期望太多。如果你觀察這顆欣賞的心,以捨心、平靜的心來觀察,只有這樣,你才能如實觀察。煩躁不安的心(是癡)與貪和驕傲是親密的同伴。因為你認為︰我是禪修者,所以貪和驕傲不應該在心中生起,所以你感到煩躁不安。當貪和任何愉快的念頭在心中生起時,只要說︰讓我來觀察你。貪是最偉大的魔術師,觀察它變出「樂受」的方式吧。心被貪慾所騙,我們無法把它視為魔術師,我們把它視為「我」。
心是很難對付的,心想要變化,想要不同的東西。心渴望娛樂、刺激。厭煩(Boredom)是個大問題。這是大多數人在做的事:以各種方式來追求刺激和感官之娛。
如果不小心,我們會變得自以為是,因為我們是禪修者,是修行的佛教徒,因為我們知道「法」,我們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這也是「驕慢」(mana)。當你心生「驕慢」時,要清楚的觀察它,不要想把它趕走,清楚的觀察它非常重要。只有當人成為阿羅漢(arahant)時,才完全沒有慢心。不要修習謙遜,這是勉強的謙遜,只要對「慢心」保持正念、覺知即可。如果你清楚的觀察你的心,你自然會變得謙遜,你不會覺得你好像在修習謙遜,你無須刻意去做,便會變得不那麼驕傲。
不了解善心與不善心的人,不可能真正了解「法」。
表面上服從任何形式的宗教修行,絕不會有深入和持久的結果。了解心對六根門的每一個反應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觀念對我們的影響和執著這些觀念、想法。
你了解善(kusala)和不善(akusala)的心態嗎?在修行時,這是最基本的。我不想用「好壞」這兩個字來說明「善與不善」。我不是指透過閱讀或思考來了解他們的意義,我指的是要直接觀察他們,去觀察心是善的和不善的時候,心的性質有什麼不同。
有時,我非常清楚的觀察,我才明白:無論在何種處境,不值得持有不善心。一定有一種適當的方式(沒有不善的心態) 來面對考驗,能在任何處境中沒有不善心,這是智慧。為了獲得這種智慧,首先,對任何外境,我們必須正念分明;對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都要保持正念。
去觀察自己的心,不要想它是否是不善的,不愉快的,不美的,不想要的,例如,憤怒、慾望、疑惑、自負等。觀察心中的樂受,不要執取它,不要想讓它持久些(如平靜、輕安、喜、清明等),這是非常重要的。在心想要控制情況的那一刻(去反抗,妨礙或阻止正在發生的事,或使之持久些),心就會失去平衡。「反抗」是瞋心,執取是執著。「不要反抗」並非指助長它,「單純的觀察」即是正念,觀察而不涉入。
我們如此的習慣於做某些事和製造某些事物,以致於我們不知道如何觀察事物。我們想要控制事物,我們想要涉入,我們因而自尋煩惱。不要涉入,不要去操控,因為這樣你便不會介入。假如你想要操控,只要覺知這情況。
真的,我發現沒有正念,生命會很膚淺;正念讓生命變得有深度和有意義。人們說他們想要快樂,那麼,為什麼他們對保持正念不感興趣?這是令人費解的,因為他們認為:快樂來自於其它地方,例如來自感官之娛,來自獲得你想要的東西,來自成為重要人物,或來自擁有重要的地位、權勢,或來自於樂受。
人們想要興奮,想要刺激的事物(對我而言,是智力上的刺激)。有時我們想要休息,我們厭倦那些刺激的事物,這時我們要保持正念,讓心平靜。有時我對閱讀、談話、思考、計畫感到厭倦,這時我的心拒絕接受這些事,我發現他們了無意義。在這個時候,要保持正念是非常容易的,所以,希望我對這些事沒有興趣。沒有興趣是好事,當悉達多太子離家時,他對這些事已不再熱衷。
讓身心保持良好狀況是重要的,就像你調好你的收音機一樣,只有當他們在良好情況下,他們才能夠準確的接收頻率、振動和信號。因此,知道事物如何影響我們的身心是非常重要的。食物、天氣、運動、交談、閱讀,感官之娛,每一種事物都會影響我們的身心。禪修亦然,禪修使心變得更敏感。
對於那些容易分心的人來說,他們最好讓心忙於觀察事物,一個接著一個的觀察;對心平靜和有正念的人而言,他們可以觀察自然生起的事物。
人們喜歡做白日夢,他們沒有正念。當下保持正念,因為在具足正念的當下無法做白日夢。
徹底觀察我的心和不欺騙自己是目前我最重要的任務。當我不相信某些事物時,去了解為什麼我不相信它,而非試著去相信它,對我而言是很重要的。心喜歡想過去或未來的事,與現在只是如切線般觸及,心不想要停止,總是分心:忙著看電視,聽收音機或錄音機,吃東西,交談,抽煙,閱讀等等。我們真的想保持正念嗎?嗯,是的,但是…,難怪我們都是膚淺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