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4.jpg

 

 

問題:一位禪修者分享做慈心禪的經驗。她之前認為德師不建議做慈心,但是當她發現如果做慈心時有正見,就能夠幫助心更平穩。她想請何老師進一步的解釋一下。

 

何德倫老師:

 

嚴格來說,一個人是無法“做出”慈心的,除非,心已經有了友善和慈愛的動力,令慈愛的動機生起,從而培養慈心。也就是說,你沒辦法把慈心編造出來,慈心的產生必然有其正確的因。我說“正確”是指我們培育慈心的動機或態度。這會影響一個慈心禪營的產出——是慈愛、沮喪、還是瘋狂?這取決於我們是在用煩惱還是理解來禪修。這就是我說的原因,動機,或者態度。

 

有些禪修者來的時候就帶着一個目標 —— 我要達到慈心,而不是想培育慈心。這兩者差別很大。一種是堅硬的,而另外一種是柔軟的。一種是關於去“做”些什麼來達到(目的),而另外一種,心在培育的過程中就已然柔軟了。一種是關於旅途,另一種是關於終點,就好像“怪物史萊克”裡面的驢子 —— 我到了嗎?去一個慈心禪營時,有些禪修者是帶着好的態度而來的(要跟正確的態度有所區分),而有些人是帶着煩惱來的。

 

無論我們帶着什麼樣的因進入禪營,那就會是這個禪營的果。當然,在禪營的過程中,因是可以改變的,前提是:如果老師能在小參的過程中,通過禪修者的報告方式,敏感地覺察到他/她的心,並能足夠善巧地去改變心的因。當然,這也不是單方面的,同樣需要禪修者開放、誠實、不去刻意操控。只有當禪修者開放而誠實地談及自己的缺點和態度,而不只是向老師報告自己的禪修經驗。這確實有點難,因為煩惱的工作總是嘗試去“巧妙的”操控自己的言語,去獲取老師的認可。

 

換句話說,當來到一個慈心禪營時,我們的心將怎樣的包袱帶進了禪營,帶入了慈心練習?不同的心有不同的動機、不同的期望。有些人是來嘗試寬恕那些無法原諒的過去,有些人僅僅是非常喜歡慈愛,有些人只是想嘗試一下,有些人想試圖去修正心,有些人甚至想用它做踏腳石去到達某些目標。這背后可以是任何東西。除了,純粹的慈心- 意味着慈愛和友善。

 

這難道不是一種正確的態度嗎?因為我們的工作是不去評判、不預期、不推開,也沒有固定的是非觀。如果態度是正確的,你可以肯定,慈心會很容易流露。而對於那些性格好的,因為有好的態度,慈心也會很容易的自然流露。所以這就是好的態度與正確的態度之間的分別。

 

所以如果禪修者沒有好的態度,而性格又偏向貪或瞋,這些禪修者就比其他人更需要老師的關注。但是如果禪修者有正確的態度,禪修者會知道應該怎樣做。最后,如果禪修者有好的態度但是沒有正確的態度,天知道會從中生起什麼,這取決於當愛增長時,會有什麼煩惱偷偷潛入,或者在很稀有的情況,智慧可能會出現。

 

如果一個人已經有正見,心已然是有“慈性”的。如果心希望深入慈心,或者去培育一個更深入、更持久的狀態,當然也可以盡力去做,因為慈心也是善的心理狀態。

 

德師並非不鼓勵修習慈心,而是說態度首先必須是正確的,因為,打個比方,這個地方(態度)正是魔鬼或天使的所在之處,而極少會是聖者,如果這個詞代表着正確的態度。

 

 

 

 

 

 

 

 

 

 

 

 

 

 

文章來源:

https://mp.weixin.qq.com/s/50T1h97djxdkvfx038-4U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