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維安繼續推薦阿姜蘇美多的《四聖諦》連載。

很多佛教入門書籍,要不寫的太過學術化,不停的介紹各種術語,要不寫的太過於思辨,像是一本哲學書,也有寫的像是雞湯類的。

阿姜蘇美多的這本《四聖諦》真是一本很完美的入門書籍,像是一個旅行者緩緩而談他的旅行經驗,去過哪裡,會有什麼,如果你去要注意什麼。畢竟佛陀也曾把自己的修行所得比喻成發現了一條古道。

往期連載在這裡:

Buddhism 101: 欲望是件很重要且必須要瞭解的事

Buddhism 101:審察苦

Buddhism 101:此是苦聖諦!

 

放下

如果我們去思惟欲望、傾聽欲望,其實就已經沒有在執著欲望,只是讓欲望保持在它們本來的面目罷了,然後我們才能瞭解苦集、欲望,其實是可以擺在一邊並放下的。

該如何放下呢?

意思是要你把它們放在一邊不管,但並不表示要你把它們消滅或丟掉,應該說是把它們安置好,隨它們去。經由「放下」的修習,我們會瞭解有苦集—對欲望的執著,並明瞭我們應放下這三種欲望,最後我們會覺察到,我們已經放下這些欲望了,對欲望也不再有任何執著了。

你一旦發現自己開始執著時,記住要「放下」,絕非「拋棄」或「丟棄」。如果我握著這個鐘,你叫我「放下它」,這並不意謂要我「丟掉它」。因為我對它有所執著,所以一聽到「放下它」,可能便會認為必須丟掉它,但那可能就已經變成是想要捨棄了。

我們通常都認為,除去目標就是除去執著的方法,但是如果我可以觀照執著—對這個鐘的執取,我會瞭解其實捨棄它是不必要的,它是個好鐘,而且很準時,攜帶也不重,問題不在於這個鐘,而是在於對這個鐘的執取。所以,我該怎麼辦呢?放下它,把它放到一邊去,不帶一點瞋怒地將它輕輕放下,未來我可以再把它拿起來看看時間,需要時再把它放到一邊去。

你可以將這個內觀應用在「放下」愛欲上,或許你想要擁有更多歡樂,但你該怎麼把那欲望放在一邊而不帶絲毫嫌惡呢?

只要不帶任何批判地去認清這欲望即可。你可以觀照要去除欲望—因為有這樣的愚蠢欲望,讓你感到有罪惡感—可是你只須把它放到一邊去,當你看清它的本然,瞭解那只不過是個欲望時,你就不會再執著它了。

因此,這方法時時都與每天生活的每一剎那在運作,當你感到沮喪與難過時,去拒絕沈溺於那種感覺的剎那,就是一種開悟的經驗了。當你能看清這點時,就無須沈入沮喪與失望之海而耽溺在其中,你可以藉由不讓自己對事情有第二想的學習,來確實達到「停止」的作用。

你必須經由修行才能發現這門學問,才會親身體認該如何放下「苦集」,你可以經由想要放下欲望而放下欲望嗎?任何時刻裡,是什麼在真正地放下?

你必須觀照「放下」的經驗,真正地審視並探究,直到內觀生起,保持觀照直到那「噢!放下,是的,現在我瞭解,正在放下欲望」的內觀產生。

這並不是意謂你將能永遠放下欲望,而是說在那一刻裡,你實際上已經放下,而且是在完全清醒的意識狀態中放下的,如此一來,才會有內觀,這便是我們所謂的「內觀覺知」。在巴厘語裡,我們稱它作 Janadassana 或「深奧的領悟」。

在我第一年的禪修中,有了第一次對「放下」的內觀,我理解到必須放下一切事物。

後來我心想:「那該如何放下呢?」但又似乎無法放下任何事物,我持續觀照:「該如何放下呢?」

然後我又想:「要藉由放下來放下」,「那麼就放下吧!」

然後我又心想:「但是我放下了嗎?」而且「該如何放下」呢?「放下就是了嘛!」

我就這麼持續不斷地想,感覺愈來愈挫折,不過事件本身最後終於明朗了。如果你試著仔細分析「放下」,就會使它更複雜而無法自拔,那不再是語言文字所能理解的,不過你卻已經做到了。

因此我「放下」了一會兒,如此而已。

以個人現有的問題與執見,也只能放下那麼多,這絕對無關分析以及事後不斷製造出的更多問題,而是在修習將所有一切置於一邊,然後放下它們的境界。

起初,因為執取的習氣根深柢固,所以當你一旦放下時,又會再把它們提起,但至少你已經有概念了。

甚至當我有那種「放下」的內觀時,我可能只是放下了一會兒,又會開始執取,心想:「沒辦法!我有太多壞習氣。」

但是,別去相信內心中的嘮叨與輕視,那是完全不值得的,它很單純的只是一件修習「放下」的事。

當你開始愈來愈瞭解如何放下時,就愈能夠保持在「無著」的境界了。

 

成就

知道自己在放下欲望是很重要的,當你不再批判欲望或想去除它時,當你認清欲望的本然就是如此時,當你真的平靜、安詳時,那麼你就會發現自己不再執著任何事物了,你並沒有受困於試圖獲得或試圖解除什麼之中。

所謂的幸福是:認清事物的本來面目,而不帶任何批判的感覺。

我們總是說:「事情不該是這樣的」、「我不該這樣」、「你不該像這樣,你不該那樣做」等等,我確定我可以告訴你應該怎樣,你也可以告訴我應該怎樣,我們應該仁慈、博愛、大方、良心、努力、勤勞、勇敢、有勇氣與慈悲,我不必認識你就可以告訴你了!但如果要真正認識你,我應該是去接受你,而不是自認為理想的女人或男人應該如何,一個佛教徒或基督徒應該怎樣地開始,但問題並不在於我們不知道自己該怎樣啊!

我們的痛苦來自於對理想的執著,以及我們將事物複雜化,我們認為它應該怎樣,但我們從來沒有達到最高的標準。生活、其他人、我們所處的國家、世界,好像從來沒有達到它們應有的標準,我們變得抱怨每件事與我們自己:「我知道我應該更加耐心,但我就是辦不到呀!」

去傾聽所有的「應該」、「不應該」與欲望—想要快樂,想要轉變或想舍離醜陋與痛苦,就像隔著籬笆聽某人說:「我要這個,我不喜歡那個,應該這樣,不該那樣。」確實地花時間去傾聽所有抱怨的心,並清楚地認知它。

過去當我感到不滿或想批判時,我常做這樣的事—閉上眼睛,然後開始想:「我不喜歡這個,我不想要那個」、「那個人不該這樣」與「這世界不該那樣」,我會一直傾聽著這些批判的魔不斷批評,批判著你、我與這世界,然後我會想:「我要快樂與舒服,我要感到完整,我想被愛。」我會仔細地將這些事一一抓出來,然後傾聽它們,以便認清它們只是心中生起的念頭。

所以,將它們從你心裡帶出來,將所有的希望、欲望與批評通通帶出來,並覺知它們,最後你會認清欲望,而且可以把它擺到一邊去。

我們愈去觀照與探究執取,內觀就會愈湧現:「應放下欲望」。

然後,藉由真正的修行,與瞭解「放下」到底是什麼,我們就具備了第二聖諦的第三行相(內觀):「已經放下欲望」了。我們確實已知道要「放下」,這並非理論上的「放下」,而是一種直覺的內觀,你知道已經成就「放下」了,修行就是如此而已。(下期待續)

 

 

 

 

 

 

 

 

 

 

文章來源:

https://mp.weixin.qq.com/s/2BdpctYfkPSdhgaHhWHBa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