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 一個人心若不安定,對正法的信仰不堅定,將不能成就大智慧 ◊◊

  

038偈】

心若不安定,又不了正法,

信心不堅者,智慧不成就。

 

【註解】

一個人的心飄浮不定,又不能正確的明了於正法,加上信心不夠堅定,這種人的智慧無法增長。

 

 

◊◊ 一個警覺、無貪念、無嗔恨的心,超越善惡;覺者無懼 ◊◊

 

039偈】

若得無漏心,亦無諸惑亂,

超越善與惡,覺者無恐怖。

 

【註解】

一個人沒有煩惱,不受種種欲念所誘惑的人,就不會被惡念所影響,已超越世間善惡境界的人,由於他非常清醒,所以不再恐懼。

 

【心智飄浮智慧不增長——契達哈達尊者的故事】

 

佛陀居住在舍衛城的祇陀園精舍時,在一次開示會上,曾提契達哈達尊者。

 

舍衛城裡住著一名青年,他擁有貴族血統,後來家道中落,淪落為牧人。

 

一天,他到樹林去尋找失蹤的牛,從清晨到中午,他終於把牛找到了,這時他饑渴交迫,心想:「到寺院去吧!那兒肯定會有食物,不然喝水也行。」於是,他跑到了祇陀園,向比丘們要些食物和食水。比丘門看他饑餓疲憊的樣子,毫不猶豫的給了他充足的食物和淨水。青年吃飽後,自動自發的將餐具清洗乾淨,放置回原處,青年問比丘:「這些食物是信眾供養的嗎?」比丘回答:「是我們化緣乞討回來的,有時信眾也會供養我們食物。」

 

青年心想:「我忙忙碌碌的辛勤工作,每天從早忙到晚,從來也沒有嘗過這麼美味的食物,這些比丘卻聲稱他們天天都有得吃,我為什麼還要留戀世俗的生活呢?不如出家算了。」

 

青年正式提出要求加入僧團,通過一些簡單的考核後,僧團接受他成為一名比丘。成為比丘後,青年正式的分享了信眾所供養的食物與生活必需品,日子過得很舒坦,身體也逐漸肥胖了起來。

 

過了不久,他心想:「為什麼我要靠這些供養或化緣得來的食物過活呢?我還是還俗,回家辛勤的工作,日子肯定過得比較快樂。」於是他便還俗了。回到家裡,幹了幾天的活,把自己累得半死,於是他又萌生出家的念頭。就這樣出家、還俗,還俗、出家,來來回回已經六次了,眾比丘給他的評語是「一個活在心念漂浮不定的人。」於是他們都稱呼他為契達哈達。

 

在契達哈達來來去去的當兒,他的妻子懷了孕。在他第六次還俗的某一天,他從田裡回家,放下耕具,走近臥房,看見妻子衣衫不整的躺在床上睡覺,張大嘴巴,唾液從口中流出,打鼾聲猶如雷鳴,看起來活脫脫像一句膨脹了的屍體,他馬上覺悟到:「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短暫無常的,自己正在捲入苦難之中,想不到為了一具像屍體的女人,讓我無法堅持出家的生活!」於是,他自己剃光頭髮、鬍鬚,重新披上袈裟,直奔祇陀園而去。

 

當時,他的岳母剛好與他們同住,當她看到這一切時,便喚醒熟睡的女兒,女兒說:「讓他去吧,媽媽!他離去與否又有什麼關係?再過幾天就會回來的。」

 

途中,契達哈達重複的思考「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短暫無常的,自己正在捲入苦難之中」這句話,他終於覺悟了,證得了初果,他繼續上路,終於回到了祇陀園。他在長老面前下跪,懇求接受他重新加入僧團,可是眾比丘都不願意接受他,最後佛陀出面,讓他重返僧團。

 

契達哈達這回下定了決心,努力精進,不久後終於證得阿羅漢果,並擁有超凡的神通。

 

有一天,比丘們問他:「契達哈達!你在這兒已待了好長一段時間,打算什麼時候還俗?」 

 

契達哈達回答說:「尊者們!當時我愚痴,被世俗觀念所束縛,現在我已放棄一切世間的束縛,已經沒有離開僧團的意願了。」

 

眾比丘向佛陀匯報了有關契達哈達的一切,佛陀說「比丘啊!確實如此。當時契達哈達的心不定,不曉得正法,所以他去了又來,但現在他已覺悟,獲得正法,已能守護好自己的心,捨棄一切善惡,成就無去無來的阿羅漢。」

 

【評論】

 

心若不安定,心念漂浮不定,是世間一般的通病。他們不了解心念的多變,不了解心念極容易受到感染、受到誘惑,他們也不知道心念的怠惰性,經常不能集中精神辦好一件事,因此在任何方面度不會有所進展,有所成就。

   

愚痴、無明也是世人的通病,猶豫愚痴,不願意接受正法,導致生活在彷徨,恐懼中。

 

有些人是有信仰,可是信心不堅定,時時刻刻都在改變自己的信念,像這樣的人,肯定不會有成就。

 

智慧不成就 ——這句話有兩層意義,其一是指世間智慧的成就,也就是通過努力學習,獲得世間的智慧,不定的心是學習上的最大障礙;其二是指解脫道上的慧解脫(慧成就),一個人無法在禪定上取得成績,唯有對正法深入鑽研。定解脫或慧解脫都不是最殊勝的解脫,還須要在天界完成另一部份。殊勝的是俱解脫,也就是當身成就。

 

無漏心 ——在佛學上「漏」與「煩惱」是同義詞。煩惱能令心潰漏,煩惱就是「欲」的誘惑,我們生活在「欲界」誰也擺脫不了「欲」的誘惑。煩惱的起源是貪、嗔、痴三大不善心相對於六根(感官)——眼、耳、鼻、舌、身、意與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成起十八界。十八界相應於貪嗔痴有五十四中煩惱,相應於三種貪嗔、貪痴、嗔痴共心,也有五十四種,加上貪嗔痴共心一種,共一百零九種,再乘上過去、現在、未來,世間煩惱共有三百五十七種,這是一個很可怕的數字,只要我們的心能保持無漏,則什麼煩惱也沒有。

 

覺者無恐怖 ——此處的覺者,指的是阿羅漢。根據南傳佛教的傳統,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人,只有佛陀一人,其他證得正等正覺的都是阿羅漢,佛陀也是阿羅漢,阿羅漢不會再有恐懼、怖畏,阿羅漢「無作」也就是不再造作任何善惡業。經典中常說的阿羅漢果,其實只能稱為阿羅漢道,阿羅漢道行者證得無學位後,不再輪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