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a%20Thero

教誡波提木叉
2011年11月26日
聖法大長老 在台灣法雨道場開示

Sabbapāpassa akaraṇaṃ, kusalassa upasampadā,
sacittapariyodapanaṃ, etaṃ Buddhāna sāsanaṃ. (cf. D ii49)

一切惡莫作,具足於諸善,
清浄其自心,此是諸佛教。

一切諸佛都曾經教導這首偈頌,這是教誡波提木叉(ovāda pātimokkha)的一部分。

教誡波提木叉共有三首偈頌(《法句經》183-185),其中第一首的教導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所有三藏裡的教法,都含攝在這首偈頌裡面。

在有一尊佛時代,那時人類的壽命是幾十萬歲,這首偈頌就當成教誡波提木叉來念誦,因為在那個時代沒有必要制定任何戒律。

在我們的佛陀時代,佛陀成佛的九個月之後,也決定念誦這三首偈頌來作為教誡波提木叉。在還沒制定戒律前,就以這三首偈頌來作為教誡波提木叉,長達二十年的時間。
這首偈頌的意思是:

“Sabbapāpassa akaraṇaṃ, etaṃ Buddhāna sāsanaṃ.”

一切惡莫作,此是諸佛教。

(不做一切身語意的惡行,這是諸佛的教法)

“kusalassa upasampadā, etaṃ Buddhāna sāsanaṃ.”

具足於諸善,此是諸佛教。

(應當累積善的身語意行為,這是諸佛的教法)

“sacittapariyodapanaṃ, etaṃ Buddhāna sāsanaṃ.”

 清浄其自心,此是諸佛教。

 

這也說明了,佛陀教法的開端是很殊勝,中間也很殊勝,結尾也是很殊勝的。

這首偈頌的開端部分指的是遠離和避免兩種過失:

1.世間罪(lokavajja):世間罪是真正的不善,世間人都知道的不善,如殺生、偷盜等。

2.制罪(paññatti vajja):在佛陀制定的戒律中,有些並不是真的不善,但如果比丘犯了戒就是不善,因為他們對佛陀不敬,這稱為制罪,這個部分主要是針對出家眾而已。

在斯里蘭卡有一個故事,從前有一位尊者名叫褐佛護(Piṅgala Buddharakkhita),他是一位阿羅漢。有一天他教導一位農夫受持五戒以及如何省思他的戒德。那時候的生活是非常簡單的,有時候需要到森林裡去找一些必需品。有一天,農夫拿了一把刀,到森林裡找東西。在森林裡,他被一隻大蟒蛇纒住了,他想用鋒利的刀把大蟒蛇砍成兩半,但他省思自己的戒德:「不,我不應該這麼做,我在持守五戒。」不久後,他又第二次生起想要殺蟒蛇的念頭,但又想起自己的戒德。不久後,他又第三次生起想要殺蟒蛇的念頭,他發現自己會生起這樣的念頭,是因為手裡握著一把刀,他想:「因為我有一把刀,所以才會想要殺蟒蛇。」於是便把刀丟掉並省思自己的戒德。那時蟒蛇感覺自己好像纒著一塊很燙的鐵,就立刻把農夫釋放了。農夫隨後便去見尊者,並且把剛剛發生的事情告訴尊者。

尊者說,遵守戒律的方式就是如此,我們不論遇到任何危險,都應該憶起自己的戒德,過後再省思自己的戒德,那將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利益 。

另一個故事是發生在古代的斯里蘭卡,有一個母親有兩個兒子,他們都過著簡單的農耕生活。有一天母親得了嚴重的疾病,醫生說她必須吃兔子肉才能復原,於是哥哥就命令弟弟去田裡設陷阱,那裡有很多兔子。弟弟沒有做過這樣的事,但還是依照哥哥的命令去做陷阱,陷阱做好後,弟弟躲在旁邊,有一隻兔子掉進了陷阱。弟弟想:「這隻兔子也是一個母親的孩子,就像我一樣,如果我發生什麼事,我的母親也會很難過的。」

他同情那隻兔子並放了兔子,他對兔子說:「回去你的家裡,我不要抓你。」

弟弟回到家,哥哥問他有沒有抓到兔子。弟弟就說有抓到,但放掉了,並解釋為什麼放掉兔子。哥哥罵弟弟說:「是媽媽比較重要,還是兔子比較重要?」

弟弟到母親的房間,禮敬了母親並說:「從出生以來,我沒有故意殺過生,以此真實語,願您健康!」過後母親的病痊癒了,主要是因為當她知道自己兒子的美德,她的心就變得很強 。

還有一個關於七百個商人的故事,他們坐船到另一個國家經商,由於超重,船在半途便開始下沉,大家都叫喊著哭泣,除了一個抱住船的桅杆的人,其他人問他為什麼沒有哭,他說:「因為我有一些東西,所以不需要哭。」眾人問說:「那是什麼呢?」那人說:「我持有五戒,這是好的東西,所以我知道自己不會墮到惡道,而會往上投生到天界去。」眾人又問:「你可以教我們嗎?」於是他就教導眾人五戒,以及省思自己的戒德。

當眾人全部學了五戒後,船就慢慢沉了,他們全都死了,並投生到天界,因為他們都有傾向戒德的心。後來這些天神聚集在一起省思,因為他們都學習了持守五戒,所以都投生為天神,他們稱讚教導他們五戒的天神,他回答說:「我會懂得五戒,是因為佛陀教導的。」

天神們到人間來見佛陀,並對佛陀說,因為他們有一個善友教導他們五戒,所以都投生到天界。佛陀就開示、勸告眾人要與善友交往,當一個人與善友交往,他將在現世及來世獲得利益,並培育很多美德。也因為與善友交往,一個人能夠離苦。當佛陀開示結束時,七百位天神都證得初果。

所以你們應當持守五戒,以獲得持戒的利益。為了現在及未來的快樂,你們應當一再地省思戒德,戒德對現世及未來世都是很好的。

kusalassa upasampadā”的意思是「培育善行」,當我們持守五戒時,就是在培育善行。當我們省思戒德時,也是善的。所以只要心裡記得任何善的目標,我們都是在培育善行。培育善的素質可以幫助我們在接下來的階段培育定力。當我們培育善的素質時,也能夠加強定力。當我們的善業增強時,例如當一個人從早到晚嘗試培育善行,就會增加善業,並幫助他提升定力到更高的層次。所以定力可以藉由培育善行來支持。

至於心的淨化,培育善行只能幫助心淨化到某一個程度,因為有些煩惱暫時沒有顯現。當禪修者修習止禪,如果能時時保持定力,心也可以藉由暫時性的去除煩惱來淨化。其實在全部的三個階段中,心都可以淨化到某種程度。例如培養戒行並省思時,心暫時得以淨化,有定力是很強的善行,煩惱會暫時平息。觀禪的智慧也會暫時淨化心,當觀智成熟而證得聖道聖果時,就能斷除或消滅煩惱達到心的淨化。

所以,當我們有戒德,在那個當下就可以去除錯誤的行為。當我們有定力,在那個時刻可以去除貪愛。當我們有智慧,則會去除邪見。

在此祝願大家能夠培育智慧,遠離不善,達到心的清淨!

 

Sādhu!Sādhu!Sādhu!

 

胡怡芳居士 錄音抄寫

覓寂比丘 校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