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無嗔就是慈,「慈」心所就是無嗔心所。
・頭陀行對治的是世俗的貪懶放逸的習氣,必然不會那麼舒適。
・當你能夠來回經行三趟、四趟,心都不跑掉的時候,你就有一定水平的正念正知了。
・看一看你的心,回頭看一下誰在指揮你這樣走,誰在指揮你看、聽、嗅、嘗、觸,背後的稻草人是什麼?它的無明、愛、取是什麼?
・嗔是貪的進一步,反方向的。
・保持你內心的平靜。不管對方是愛你,還是恨你,還是怎麼排斥你、折騰你,既然他已經折騰你、排斥你了,你可能在外在的東西上會產生損失, 但是你不要再讓你的心損失了,不要損失了你心的平靜,為什麼?因為心不平靜會影響你的壽命,還會影響到你的青春健康,還會影響到你未來的業果,這是一個明智的人才懂的。所以,有慧的人,他總是能夠保持平靜,然後做到慈、悲、喜、捨。
・當你有慧的時候,你可以深入觀察這個痛,會發現這個痛五彩繽紛,為什麼說五彩繽紛?其實痛是身體當中不同的色聚之間地界的互相撞擊。地界的互相撞擊就是硬、粗、重、軟、滑、輕的互相撞擊。
・滅苦是在每一個當下都要努力的,要彼分斷。
・如果把苦放下,涅槃就自然現前,它不是存在於有一個距離的地方,是你的煩惱滅除以後,自然呈現出來,它是非因緣所生法。
雲端起觀-第 53 課 三善因和三不善因2
各位賢友好,我們開始今天的課程。昨天我們學習了帕奧西亞多專門幫我們列出來的三個善因和三個不善因對我們生命成長的影響, 我們講到了九個組別,今天繼續來講剩下的八個組別。
第十個組別就是貪、嗔、痴和無貪、無嗔、無痴,對成就不淨的隨念、慈心或者四梵住、四無量心及界分別的影響。無貪能夠支持不淨想,其實它們是互相對應的。我們講貪要用什麼來對治?要修不淨,貪可以用不淨想來對治。無貪可以支持不淨想的成立,因為從無貪的角度看都是不淨,沒有什麼可貪的。它是這樣兩個角度。
無嗔可以支持四無量心、無量想的成立--慈悲喜捨。我們學習無嗔的時候,提到,當面對有情眾生,希望致力於他們的福利的時候,它會成就慈心,所以慈心也是無嗔的另外一個名詞。
無嗔就是慈。 52 個心所中並沒有一個專門的慈心所,慈心所就是無嗔心所。無嗔可以成就四無量心。如果你對有情有嗔心的話,是很難修出慈悲喜捨的。大家知道,嗔就是搞破壞,破壞自己,破壞他人,哪裡會想到致力於別人的福利呢?哪裡會想到別人有苦的時候,要拔他出來而有悲呢?恨不得他最好天天都痛苦,你就高興了,對吧! 別人或敵人有成就,你怎麼可能隨喜呢?你恨不得他,最好明天所有的錢都丟光。你會妒忌,不會有隨喜。對於眾生只要你看不上眼的,你就排斥,你很難中捨,所以,只要有嗔,四無量心就沒辦法成立。有無嗔,四無量心就可以成立。
無痴能夠支持界分別想,或者說界想的成立。為什麼說無痴可以支持界想的成立呢?我們所說的界,是蘊處界根諦緣中的「界」,蘊處界的「界」就是十八界,十八界就是各種究竟法的屬性,各種究竟法的分類,所有的都包含在裡面。比如色法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外境有色、聲、香、味、觸,內淨色有眼、耳、鼻、舌、身,也就是說十八界包含了所有的究竟法。
界就是對所有究竟法的分類,以及究竟法的屬性,即自性相和共相。自性相就是,比如地界有硬、粗、重、軟、滑、輕;共相,地界是無常、苦、 無我。對自性相和共相透徹瞭解的能力是慧根,是無痴才會有的。無痴可以成就界分別。
無貪、無嗔、無痴可以分別讓禪修者修習成就不淨的定力,慈心和無量心的能力,以及界分別的能力,這是和修行相關的。
第十一個,無貪、無嗔、無痴可以成就中道,什麼意思呢?有同學提到,什麼是中道,是不是無分別就是中道?佛陀證悟以後開講的第一部經《轉法輪經》,講的就是什麼是中道,就是不要沈迷於欲樂或者苦行;追逐欲樂是一端,追逐苦行是另外一端,既不追逐欲樂也不追逐苦行就是中道。
無貪可以防止、避免,或者說它本身就能夠抑制我們沈迷於欲樂,它有這樣的能力。我們很多人,說現在不能看手機,你只要一拿起手機,等放下的時候已經兩小時過去了。為什麼呢?你說不是你的錯,是「彈屏」先動了手。你只要進去,不管任何一個頁面,總是恰如其分地彈出一個屏,那個屏就是你最喜歡的,你只要進去你就出不來。為什麼呢?因為後面都是算法,你被算法關注了,你是算不過它的。只要你執著於欲樂,就算不過它的,因為人家專門來計算你的欲樂,無數的商家公司多少個腦袋非常好用的聰明人,每天都在研究這個算法, 怎樣把你的欲樂引出來,把你的「多巴胺」引出來。所以,在大數據挖掘的時代,你怎樣防止被挖走,被挖你慾望比特幣的人挖走?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無貪!你只要有貪,你就沒有救。
佛陀講在《轉法輪經》裡面講:不要沈迷欲樂,但也不要過度苦行,沈迷欲樂的對治是無貪,過度苦行的對治是無嗔。這裡引出來一個話題,有人說修頭陀行,容易嗔心重,那是修偏了。沒有正確理解頭陀行的內涵和修持方法。頭陀行對治的是世俗的貪懶放逸的習氣,必然不會那麼舒適。如果只是為了頭陀行而頭陀行,面對自己的軟懶習性時就會很苦,就要咬牙忍著,那都是嗔。在緬甸有很多西亞多修頭陀行,他們都很柔和、很陽光。然而,反觀有些修頭陀行的,修到很強迫、很緊繃,這就是修錯了。
我們舉個例子,在帕奧禪林,大家有位大家認識的西亞多,胖胖的,永遠充滿笑容,他持三衣,還有其他的苦行我不大懂,但持三衣我是知道的。他持得非常久了,好像二十幾年了,你看他多柔和,那就修對了。有位西亞多,修常坐不臥(不倒單),他的孤邸,裡面只有一個床架,沒有褥子,沒有被子,只有打坐的墊子,乾乾淨淨的,每天就是不倒單。他非常柔和,身體還很健康,那就修對了。不像有些人修不倒單,沒修 3 年,整個背都佝僂了,面黃肌瘦的,那就修錯了。以嗔心來修苦行,咬牙修苦行,這是錯誤的。過度的苦行就是嗔,無嗔可以對治過度的苦行,可以防止過度的苦行。
無痴能夠帶領禪修者走向正道。他知道什麼是正見,什麼是正思維,什麼是防止欲樂,什麼是正確的頭陀行,十三頭陀支。他能夠走在正道上,他能很清楚地看到什麼是道,什麼是非道,而總是走在正道上。
第十二個是針對「十不善業」裡後面三種意門不善法——貪、嗔、 邪見。我們在第九組裡面講到,無貪、無嗔、無痴是十種善法裡面的三種善的意業。三種不善的意業是在十種不善法裡面,過度的貪、嗔恚和邪見。過度的貪,我們需要用無貪來對治;過度的嗔,要用慈(無嗔)來對治;邪見的正對治要用無痴根。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怎樣來做到呢?昨天的作業是讓大家看無貪、無嗔、無痴、貪、嗔、痴六個因,即生命之根,哪一根扎得最深,哪一根分布得最廣。昨天的作業很多,有 70 多份,我看完很歡喜,有做才會有收穫,真的!你在腦子裡面過一過,跟動手做作業真的是不一樣。真正地入心,法要真正地入心,你就要去實踐。不然,法就變成你的嘴皮子,我們講「嘴尖皮厚腹中空」,那就沒有意義了,還是鼓勵大家去做作業。無貪、無嗔、無痴可以對治貪、嗔、邪見,那我們就要落到生活中來,怎麼做呢?
日常生活中以四念住來訓練正念正知。四念住的正念正知跟無貪、無嗔、無痴有什麼關係?你修習身念處或者受念處,首先可以培養無貪和無嗔。或者說無貪和無嗔能夠協助你成就身念處和受念處。怎麼講?你有無貪,你的心就不會被各種各樣的念頭、各種各樣的想法帶走,你就能夠把心放在對看、聽、嗅、嘗、觸的覺知上。你只要有貪,你就跟隨著它去了。因為我們大多數時間都是貪,如果你練習無貪,你的心就能夠平靜,就能身念處。修受念處,要無嗔。不管是苦受,還是樂受,樂受起來的時候,你跟著走,苦受起來的時候,你排斥;你有無嗔的時候,才可以成就受念處。心念處和法念處,是要通過無痴來達成的。當你能夠來回經行三趟、四趟,心都不跑掉的時候,你就有一定水平的正念正知了。
接下來看一看你的心,回頭看一下誰在指揮你這樣走,誰在指揮你看、聽、嗅、嘗、觸,背後的稻草人是什麼?它的無明、愛、取是什麼?那個標準,那個背板是什麼?這就是心念處和法念處,這是要透過無痴才能得到的。你要能夠辨別所有的念頭、所有的行動後面都是有標準的,都是有稻草人的,都是有無明、愛、取的。我們就被一個一個的無明、愛、取帶著做一堆一堆的不善行或者善行,大部分都是不善行。你能如實這樣看,你就能知道什麼是非我,什麼是無我,你能看這就是無痴。我們給大家開的課都是跟法對應起來的,不是我瞎編的,是很深的東西,你真地用就非常受用。
接下來都是大家喜歡的——健康、青春、長壽、財富、威勢、圓滿。
第十三組,貪、嗔、痴和無貪、無嗔、無痴對你的健康、青春和長壽的影響。無貪可以使一個人避免生病,保持健康,為什麼呢?因為無貪的緣故,他不會貪著於喜愛的,包括環境、飲食、作息,他不會被這些欲樂所誘惑,可以很明智地做出選擇,以防止對健康不好。我們講說病從口入,為什麼會從口入?因為嘴巴守不住。現在病從口入都是小 case 了,很多人已經無所謂了,為什麼?因為三餐都是外賣小哥在送,至少中午一餐就是小哥送的,也不管它是什麼飲食,隨便啦。
對我們影響最糟糕的是對電子產品的過度使用,各種視頻、各種遊戲、各種網絡,然後晚上不睡覺,捨不得睡覺。有個朋友講,晚上不超過 12 點就覺得這個生命白度了,浪費了。幹嘛呢?刷一下 B 站,搞一下新聞,跟人家在朋友圈裡面懟一懟,不然就白過了。屏幕上總是在適當的時候彈出你最喜歡的屏幕,然後你又去了,這個是真正的健康的殺手,來自於什麼,都來自於貪。無貪可以避免生病,可以讓你保持健康,可以有正確的飲食,去適當的地方,不能去的不去,不喝酒,不去夜店,不夜聊,該睡覺的時候睡覺,過極簡的、樸實的生活。這樣就能健康,無貪有這樣的好處,大家記住。想健康嗎?培養無貪。
無嗔可以帶來青春,為什麼呢?我們昨天講了,嗔就是火,火大,烈火熊熊。火大的特點,讓你的色法成熟老化,燃燒自己,燃燒別人,整個的心生色法僵硬、沈重、不適業,火界風界都很強,最後都在你身體的這個地方堵著,那個地方堵著,這個地方被你燒壞,那個地方 被你燒壞,然後你就面色枯黃,黃臉婆一個,怎麼辦?培養無嗔,讓你的心生起慈心。慈心的心生色法柔軟、適業、輕快,它可以把你以前的嗔心留下來的那些不良的堵塞化掉,身心輕快柔軟如嬰兒。所以無嗔能讓你顯得更年輕。
無痴可以使一個人長壽,智慧可以使一個人長壽,為什麼呢?智慧能夠讓你瞭解什麼可以帶來真正的利益,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可以給你帶來真正的利益。
帕奧西亞多講,在緬甸有一偈寓言,說:「財富是由於業力所致,但壽命是因為我們的智慧而得到保護,智慧釐清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如果生命還有一點價值的話,就是培養你的慧根,成就慧來斷除煩惱。生命的價值不在於錢,不在於跟人家比較,夠用就行了。為什麼要跟人家爭呢?爭回來了能夠讓你多活幾年嗎?如果你爭回來能夠讓你多活十年也就算了,但你爭了十幾、二十年下來,讓你少活十年,爭回來的那東西也不是你的,幹嘛呢?對不對?要把我們很有限的生命、很有限的青春、很有限的健康身體用在正道上,什麼是正道?培養慧根,培養慧幹什麼?看清楚生命的真相,看清楚生命的真相干什麼? 可以不用為了這些身外之物煩煩惱惱,最後徹底斬除煩惱,究竟離苦得樂。這個世道只會越來越糟糕,不會越來越好的,對不對?!
第十四組,財富、威勢、圓滿,大家都很喜歡。怎麼來的?無貪是財富的因,因為無貪的緣故,一個人就懂得慷慨布施,因為慷慨布施,他的財富會越來越多。
財神爺、財神爺,中國的財神爺是誰呀?大家都知道,是範蠡。他帶著西施歸隱江湖以後做生意賺錢了,三聚三散,變成一方富豪以後,把所有的財富全部散掉,然後又賺了很多錢又散掉,又賺了錢又散掉,所以稱為財神。這一生有財富都是因為過去的布施的業,是真的,不然你就修觀智自己去看。其實我們在現實裡面也能清楚看到,那些爆發 2、3 年的人,就是曇花一現的人,他突然間來了很多財富, 但是因為他不會守富,他慳吝,他用在吃喝玩樂上、造作不善業上,最後很快就沒有財富了。
我在上一期時候跟大家講過:在昆明的一個賢友,帶我去過一個祖傳七代正骨的藥店。藥店是弟弟在掌管,弟弟治病,哥哥在打下手。 這個賢友給我講,「你看,這個哥哥,別小瞧他, 3 年前買體育彩票中了 500 萬。可是三年下來怎麼跑來打下手呢?他中了 500 萬以後,不可一世呀。吃喝嫖賭,最後和太太離婚了,孩子也不跟他了,工作上也被人家開除了;還被一堆狐朋狗友坑騙了,這個投資、那個投資,全虧了;最後被人家設局,錢花完了,賭完了,還欠人家一屁股債。」妻離子散,現在他弟弟收留他,讓他做個下手,給他發點工資。這就是沒有智慧。
他這一生獲得財富就是過去的布施的業帶來的,因為不會守護, 很快就敗完了。這樣的人很多。但我們也看到,能夠持續 20 年、30年、40 年、50 年基業長青的人,一定都有這個特點,喜歡布施。全世界任何一個企業或富豪都是這樣的。不然他旺不過三十年的,十年 都很難。
無嗔可以獲得友情和各種良好的關係,為什麼呢?因為無嗔是慈,它會致力有情的利益。有慈的人,很柔和。無嗔的現起,就像八月十五月圓日的明月,清涼、清淨、明快,人很不粗野,很柔順,這樣的人大家都願意和他在一起,所以他就能獲得很多的朋屬,很多人都願 意和他在一起。
無痴是獲得個人圓滿的因。無嗔使人獲得威勢,會有很多朋屬,很多人願意和他在一起。無痴是個人的圓滿的因,個人圓滿是什麼呢?我們講人都是不圓滿的,都是 dukkha 的,苦的,我們講的圓滿,就是你的善行,巴拉密的圓滿。無痴能夠讓我們透徹瞭解四聖諦,能夠瞭解投生到善趣,比如說人或者天,或者我們最後達成涅槃,它們的因是什麼,它們的道路是什麼。對於無痴的人,他能夠清楚,他能夠明白這個因,他會具足世間和出世間的正見,就是業果智,緣起智,
四聖諦的正見。所以擁有這樣的正見的人總是造作善行,在正見和善行的支撐下,他的每一次投生都能去好去處,都能去好的地方,他總 是能得到個人的圓滿。圓滿的因是這樣的,你有正見,有造作善行。在正見和善行的支持下,可以不斷地把你送到善趣,直至證得無上的涅槃。
第十五組是天住、梵住和聖住。什麼是天住?無貪可以導致獲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為什麼?證得禪那要去除五蓋,第一個蓋是欲貪蓋,它的特點跟定相反,有它存在的心很活躍,有它在你就很難得定。五禪支是尋、伺、喜、樂、一境性,貪會擾亂一境性的出現; 無貪就可以平和,無貪可以導致成就一境性,可以成就禪那。一般情況下,平常你禪修的時候不容易有貪嗔痴。禪修這麼長時間,從這麼多同學的禪修報告來看,我們禪修的時候也有貪嗔痴。
6.2、無貪可以成就天住
貪、嗔、痴表現在哪裡呢?表現在你對那個所緣和目標的態度上,特別是那種「哎,我很多都是緊張、有壓力」,為什麼緊張、有壓力?還是因為貪,你有期待,你有要求,但又得不到,你就嗔,嗔是貪的進一步,反方向的。嗔是因為有欲貪的這種隨眠,得不到而起嗔,所以根源還是貪。無貪就可以導致一境性的成就,可以獲得禪那。如果能夠獲得禪那,你就可以去天界,叫天住。
無嗔是梵住。我們剛才講慈,無嗔其中的一個名詞就是慈,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也叫四梵住,所以無嗔可以成就梵住。初禪到四禪是天住,因為禪那的緣故;無嗔是梵住,因為它取一切有情為所緣,從而獲得廣大的心、廣大的禪那心,所以是梵住。
無痴能夠透視究竟法的真實相,能夠透視四聖諦的真理。因為他有這樣的無痴,最終能夠獲得涅槃。因為體證的緣故,他就會有果定出現,有慧的人遲早會有果定。因為安住在果定的緣故,所以稱為聖住,果定是聖者住的地方。無貪、無嗔、無痴可以成就天住、梵住和聖住這三個層次,所以我們要培養無貪、無嗔、無痴。
第十六,是對眾生能夠保持平靜中捨。無貪讓我們面對親友、面對親密的人,或者面對朋友能夠保持平靜中捨的心,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有貪,我們就會對自己親密的人有執著,有愛著。幾天的作業看下來,我們很多很多的恨都來自於家人,有沒有發現?!大家看看自己的作業,看看其他人的作業,我們很多的嗔恨都來自於家人,這個恨是怎麼起來的呢?都認為自己的家人應該這樣,但是他們居然就不這樣,「恨死我了!氣死我了!」,為什麼?貪!如果你有無貪,你對你的家人親友就不會執著;不會執著,你就不會有這樣的貪求;沒有這樣的貪求,就不會起這樣的嗔心,你就會讓自己的心保持中捨平靜。 所以,對家人不要有貪。
無嗔讓我們在面對其他的人時,比如不可喜所緣,你不喜歡的人, 一般的人,不是親友的人,也能夠保持平靜心。無嗔為什麼能使人對其他眾生保持平靜呢?是因為無嗔不粗野、不對抗,它的特點是不對抗;嗔的特點是對抗、排斥;無嗔是不對抗、柔和、柔順。當別人或者你的敵人,或者你不喜歡的人,由於煩惱的緣故,攻擊你、排斥你的時候,你就會起嗔,你的心就會很不平靜。當你有無嗔的素質的時候,你可以如實地看待,不起對抗、排斥所緣的心,不會有這個問題,能夠保持平靜。「你再怎麼排斥我,再怎麼攻擊我,我是不跟你計較的, 我知道怎麼對付你,但我不會起嗔」,這就是無嗔的作用。
不管是從歷史上看,從自己過去的經驗來看,還是從我們周邊的所有人來看,以暴制暴都是不會有好結果的,以嗔治嗔也是不會有好結果的,只有以無嗔、以智慧面對怨恨,才能找到真正有效的解決方法。無嗔,能夠使人保持平靜,「你可以有各種各樣非禮的身語行為,但是我不跟你一起起舞,我不跟你同頻,我不跟你一般見識,我比你高,我像十五的月亮,我圓滿、清淨、平和」,這是無嗔。
無痴是能夠對中庸的人,貪是對親愛的人,嗔是對不喜歡的人。 無痴,不管是對親愛的人、還是不可喜的敵人、或者會傷害你的人,乃至中庸的人,所有的三種人,他都能保持平靜,為什麼呢?因為他如實地看到這些眾生,不外乎就是一堆究竟名色法,他們都是依著自己的業果相續流在流轉。這一生有緣聚合在一起是各種因緣促成的,有善緣有不善緣,如實看到善緣在這樣運作,不善緣在這樣運作。對你來講,唯一可以做的就是隨著這個緣發揮善的作用。
善能發揮多少程度呢?跟你的慧有關。你的智慧能到什麼程度就到什麼程度,不強求,能做到什麼就做,做不到就這樣過,保持你內心的平靜。不管對方是愛你,還是恨你,還是怎麼排斥你、折騰你。既然他已經折騰你、排斥你了,你可能在外在的東西上會產生損失, 但是你不要再讓你的心損失了,不要損失了你心的平靜。為什麼?因為心不平靜會影響你的壽命,還會影響到你的青春健康,還會影響到你未來的業果,這是一個明智的人才懂的。所以,有慧的人,他總是能夠保持平靜,然後做到慈、悲、喜、捨。
最後一個,就是對無常、苦、無我的觀待。無貪可以幫助我們修習無常想,為什麼呢?因為一個人對一樣東西很執著的時候,他是不可能生起無常想的,他的心態都是常樂我淨的。「我先生就是要對我好,他要一直對我好,當我一看到我先生對我不好的時候,或者我認為他 對我不好的時候,天就塌下來了。」,這個就是認為恆常,對事情起執著。無貪就是,這一刻做先生,下一刻可能就不一定是先生,你接受這個事實,做你該做的事。無貪,可以修無常想。
無嗔可以修習苦想,嗔會導致傷害自他,會有對抗性、傷害性。因為看到大家都是苦的,很多情況下都是互害、共害的,這個時候,你有無嗔,你就不會生起傷害別人的心。無嗔的時候,你能夠看到很多人都在苦當中,你不能再製造自己的苦,也不讓別人再製造其他的苦。無嗔能夠成就你的苦想,能夠讓你看到苦,而不會陷在苦裡面。
無痴能夠幫助我們修無我想。這個道理很清楚了,無痴可以了別諸法,知道諸法都是剎那生滅的、是無常的、是苦迫的、是沒有自主的、沒有靈魂的、沒有主宰性的、是非我的,終極來講是無我的,能夠成就無我想。
反過來,我們對現實各種事物生起無常、苦、無我想,也可以成就我們無貪、無嗔、無痴的素質。你看到它的無常,貪什麼呢?看到苦迫,每個人都這麼苦迫,有什麼好嗔呢!看到的都是剎那剎那生滅的、苦迫的、沒有主宰的,哪有常樂我淨啊!無痴。
無常想可以培養無貪,沒有恆常。苦想可以培養無嗔,「大家都很苦,大家都是在輪迴苦海裡面的兄弟姐妹,何必再互相傷害呢!」。無我想可以培養無痴,看到名色法的究竟真相——無常、苦、無我,它們都是各種剎那生滅的究竟名色法,以三種密集、四種密集聚合起來的,沒有恆常的主體,這是無痴。
這樣我們就把帕奧西亞多給大家理出來的這十七組關於無貪、無嗔、無痴或者貪、嗔、痴,對我們生命成長的影響的內容講完了。這是非常寶貴的,我們大家好好地把它學習起來,讓我們的生命相續流,能夠具備無貪、無嗔、無痴這樣的寶藏,時時能夠對治貪、嗔、痴三不善根,並不斷地修復我們生命之樹的無貪、無嗔、無痴的根。
一直以來都有人在跟我說,「講阿毗達摩要小心,阿毗達摩講的都是究竟法,你在生活中應用,會很容易就把究竟法按照世俗法、按照概念法來講,會混淆大家對究竟法的認知」。其實我們在開課之前,就一再給大家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究竟法的認知,是透由基本色或者基本名法來了知的。如果阿毗達摩不能夠用在我們的生活上,修觀的時候你還是認不得它,那阿毗達摩就沒有意義,就沒有價值了。我們在談阿毗達摩這些究竟法,我們已經學過慧心所了,即慧根,它就是無痴。無痴心所,能夠透視究竟法的真實相,不是紙上談兵。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沒有觀智,能不能觀察到呢?我們以前講過,雖然不能說觀察得透徹,但是也不能講我們完全觀察不到,我們能夠粗淺地去觀察這些真實法的現象,為什麼這樣講呢?我們要承認,在沒有觀智的情況下,我們所看到的都是一些密集的現象,它們是含有密集的,就是色法的三種密集:相續密集、功用密集、組合密集;名法的四種密集:相續密集、功用密集、(組合密集以及所緣密集。它們是有密集的。
比如說,我們做布施的時候,無貪的心所是為主的,內心會生起輕安、輕快、柔軟、適業這四種感覺。無貪就是捨得把東西拿出去,這就是無貪的一個特質,你是可以觀察到的,但是布施的心是一組名法來的。你觀察到的這個布施的心是一堆的心路,在這裡面是以無貪做為基本的名法,布施心是以無貪做為基本名法的名聚,這是我們可以感覺到的。
當我們生氣的時候,那種對抗、那種粗野、那種毀壞身心的嗔的特相,我們是能夠很清楚地感受到的。
當我們有強的慧根、無痴心所生起來,即使在經行,也能看到色聚,覺知到身體由四大組合剎那生滅。如果我們還不能看到色聚,就可以在身心運作的時候,去觀察是誰在指揮,後面的背板是什麼,無明、愛、取是什麼。你能夠清清明明地觀察到,這就是無痴,這就是心亮起來了,這就是無痴的一個特相。但是這不是像修觀一樣,可以把嗔
心所單個拿出來,把慧心所單個拿出來,把無貪心所單個拿出來,去看它們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那麼明顯、那麼單一。
比如我們做一道菜,每道菜雖然也有其他佐料,但總有一個主菜,有基本的味道。即使是一盤大雜燴,也會形成一個特別味道,或者這盤菜咸了,你會感覺到這道菜咸味很明顯;這道菜是酸的,你感覺到酸很明顯;這道菜很辣,你能感覺到辣很明顯。但是燴菜裡面各種各樣的菜,你要一個個去品味的時候才可以嘗得出來,你不一個個品味,只能整體知道它是以什麼為主。
我以前老講吃包子,一個包子裡面如果放了胡椒,或者放了花椒,或者放了羊肉,或者放了牛肉,或者放了蝦,那麼整個包子就以那個味道為主打,你對那個主要味道很容易知道。但是那個包子餡裡面是否所有東西你都知道?你在吃的時候沒仔細看,一口咬進去,想「誒,這是羊肉包子」,但是裡面可能還有很多其它的菜你就不知道了,你知道裡面有羊肉,這是沒有問題的。同樣的看到自他行為背後的無明、 愛、取的基本名法是可能的只要看到,這就是無痴的特相,就是我們慧根的表現。
有慧根跟沒有慧根是有很明顯的差別的。比如說,有些善心是智不相應的,智不相應的心是通過識相應的想去認知判斷外境的。識對世界的了知,比「想」要深入一些,想就是做一個標記,識是做一些了別。如果智不相應的時候,它只是用心去體會,不能像具備慧根那樣的心可以更深入地、仔細地把一個概念法裡面的其它基本色或者基本名法去做分辨。
舉個例子講,比如說,你是在別人的慫恿下去布施的,「我們去寺院,去供個花」,你想想說,「供吧!供吧!供吧!」。供花幹什麼?你沒有業果的智,沒有正常的緣起的觀點生起來,是一個智不相應的狀態,但是你有去供養,是無貪的,這是善行。如果你以這樣的心想:「今天是布薩日,我要去寺院供花,願我這供花的功德,讓我未來在禪修的過程中更加順利」,這個心就不同了。後面的心是有慧根的心。前面的心是善心,但是沒有慧根。沒有慧根的心,就是以心識為主導的。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觀察到的所緣基本上都是密集組合的,但是,我們要不要這樣去觀察呢?你如果不去這樣觀察的話,你就是稀裡糊塗的活著,甚至說這個是羊肉包子還是牛肉包子你都分不清楚, 你就只知道這是包子。
比如說,一個人說很痛,很痛,他就排斥。除了排斥,沒有其它的辦法,去找這個中醫,那個西醫,這個理療,各種各樣的治療方法。但當你有慧的時候,你可以深入觀察這個痛,會發現這個痛五彩繽紛,為什麼說五彩繽紛?其實痛是身體當中不同的色聚之間地界的互相撞擊。地界的互相撞擊就是硬、粗、重、軟、滑、輕的互相撞擊。
所以,當你痛的時候,心平靜來,把心沈進去,沈到那個痛裡面,去觀察它,你會發現那個痛一會兒是扯拉的痛,這是粗的特相;還有撞擊的痛,這是硬的特相;還有一種,就是像針刺一樣的痛,或者麻麻的痛。但是你只要一觀察它,那種麻麻的痛馬上就化掉了,換成了另外一種,比如「扯」的痛,你去觀察扯,它又沒有掉了,它就變成捶打的那種相狀,為什麼呢?它無常、苦、無我的,它是剎那生滅的。那麼,你說這個是觀智嗎?不能講是純熟的觀智,但是你說這裡面沒慧根嗎?肯定有慧根。你說你觀察到的完全跟究竟法不相關嗎?那就武斷了!所以,阿毗達摩要不要去應用呢?你不去應用,這些法你就不能夠體驗,那就會很可惜了。
我們回過頭來再講一下睜眼四聖諦。「睜眼四聖諦」是我編的口號,也是很容易招致某些人批判的,但如果你真的去用,它一定能用得上。 法是拿來實踐的,不是拿來讀和背的,我一直反對這一點。最後的道智要在純熟觀智的支持下才能生起,但滅苦則是在每一個當下都要努力的,要彼分斷。
我們經常講的,「太苦了!人生太苦了!要離苦啊!要究竟離苦得樂!」。大家都是口號背得很響,究竟是什麼呢?究竟就是涅槃,究竟離苦得樂就是證悟涅槃,人人都懂。但是很多人認為,涅槃好像是在某一個地方,離我們現在過西方十萬里的一個地方,坐上飛機就可以去的,到了那裡苦就沒了。很多人是這樣的認知。我相信在座的有很多人也是這樣認知,有一個叫涅槃的地方,我們跑步去也好,開車去也好,坐飛機去也好,反正我們去去去,到那兒苦就沒了,必須到那兒苦才沒有了。這是一個錯誤的認知。
什麼是離苦呢?就是在你苦生起的當下,或者說你現在覺得苦了,不管是貪還是嗔,你這個心只要生起來,你馬上就能看到你的苦,心在那個地方是揪著的,對不對?我們學到現在,每個人應該都很有體驗了,只要不善心生起來,當場就感到苦,你能不能看到?看到了! 看到之後,看到苦的因是什麼?稻草人在哪兒?造成我們苦的根本是 渴愛,是那種不滿足感,有「我希望這樣」的期待,才會苦。你敢不敢刮骨療毒,去除這個苦因。為什麼叫刮骨療毒呢?因為這個渴愛,這個不滿足,這種毒,這是貪、嗔、痴三毒中的貪毒,它是滲透在我們的精神血肉裡面的,它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要去除它是有痛感和恐懼的。
為什麼修行這麼難呢?因為你不敢對自己的身心下手,對有毒的身心下手。你不對它下手,苦就一直陪伴著你,涅槃就跟咱沒關係。如果把苦放下,涅槃就自然現前,它不是存在於有一個距離的地方,是你的煩惱滅除以後,自然呈現出來,它是非因緣所生法。
所以,給大家說要梳理,要看到自己的苦因。很多人說,「往事不堪回首啊!我就想修某一個修法,修到最後沒苦了。」做夢吧你!看到苦,找到苦因,就要刮骨療毒,把它扯出來,必須把它拉出來!你不把它拉出來,苦就永遠陪伴著你,涅槃跟咱沒關係。真正的修行就是在每一個當下,看到苦,檢查那個苦的因,然後對那個苦因下手,拆了它。拆它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念之轉。不要再執取這個概念,不要再折騰了,沒有什麼仇恨,沒有什麼「你的、我的,我的財產、你的財產,我的遺產你的遺產」,你糾纏這個東西,苦的都是你自己,打起來雙方都苦。你把它扔了,「全歸你!大不了,我上街做乞丐去,那我也有心靈的自由,我不會再用幾十年來跟你玩,我的心獲得了自由。」,這個最重要,這個是叫離苦。而不是爭個你死我活,「我贏了!」
叫離苦。爭贏了,爭回來了,接著下來,馬上苦又出現了,不信你可以試試看。
我們今天的課就到這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