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 2021-07-03 上午6.15.34.pn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對禪修所緣的正確作意是如實、自然、輕鬆地去知道那個目標,面對那個目標,朝向那個目標。如果一心想把心貼到目標、壓到目標上,尋、伺的力量就會太強,造成緊張、壓迫感。 

 

尋是取到目標,伺繼續在目標上流連,作意是讓心始終朝向目標。

 

作意心所是遍一切心的心所,而尋和伺是雜心所。雙五識,眼、耳、 鼻、舌、身直接撞擊所緣,根門跟這個目標之間接觸不需要尋伺,但依然要有作意。

 

保持適當的尋,可以破除昏沈睡眠,尋太強就會掉舉。

 

我們學心所,學完後要做作業,做完以後要嘗試跟之前所學連貫起來,怎麼在日常生活中把它用起來,這是我們學習《阿毗達摩》的意義和價值。 

 

學到一個法,就把它用出來,讓你的生命把法活出來,讓法在生命中鮮活起來,要把法當作我們自己真正的庇護所。

 

讓法活出來,是不容易的,是要下決心的。

 

《阿毗達摩》要拿來實用,每一個心所學完,你用到身上,你就能發現你真正去用的時候,它就改善你的生命 。

 

・念心所在《阿毗達摩》裡面是屬於遍一切美心的心所,美心裡面都是有念的,不善心裡面沒有念。

 

念有讓你沈進去的感覺。

 

 

 

 

 

雲端起觀- 76 作意 2&正念

各位賢友好!昨天我們學習了尋、伺還有作意三個心所。從昨天的作業來看,還是有一些同學覺得對這三個心所沒有完全地把握。這三個心所,如果你沒有禪修的體驗,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容易辨別、分析的。不然帕奧西亞多就不用舉四、五個例子講尋,一會兒是大鳥、一會兒是小鳥、一會兒是蜜蜂、一會兒是鑽頭,這麼多的例子給大家比喻,就是因為它不容易分出來。但如果你有禪修,特別是你禪修有一點感覺的時候,是很容易把它分出來的。 

比如昨天給大家建議:像處理妄念一樣,很多人在禪修的狀態下所緣很單一,基本上沒有外緣,眼睛一閉,心自己會去業處,這個就很簡單,心自己去業處就是尋,待在那裡就是伺。如果外緣比較多,你坐下來,一般建議你要清理一下,如果你有緊張,先修一下佛隨念或者慈心,如果沒有,你要想直奔主題覺知入出息的時候,也要清理一下,總是有好處沒有壞處。不然你坐在那有一段時間都是白天或者是過去、剛才在作意的心裡面想的那些事,清理一下就是決意,剛才那些所有的念頭,你都可以簡單過一下,「所有這些念頭全部扔了,打包扔了,不再在我的意門裡面呈現出來」,你感覺一下子心空掉了,然後你回到那個心,感覺心臟那個地方,心空掉清零了,清淨的狀態時,我們取入出息念的所緣,那個時候如果熟悉了,你的心自然而然在平常覺知呼吸的位置上,呼吸就會出來,你的心找到入出息的那個狀態,那種感覺就是尋。你就把心放在那,如果你很熟悉了,你一去就放在那,一放在那就是伺,它就停在那個地方。如果你一開始還是 對於所緣不瞭解,你會來回好幾趟,想放又放不住,到底是不是?然後是不是要這樣調,那樣調,就是你尋、伺都來回在那邊折騰,這裡面就有對目標的不認同、不接受、懷疑等一堆的東西,當你安定下來,你的心投到入出息所緣停在那邊,投過去就是尋,停在那就是伺。 

摩訶甘達勇西亞多在解釋作意的時候,他把作意比喻成舵手。比如說劃一艘小船或者划龍舟,前面有一人划船的同時準備去摘花,像尋;中間有一人喊著口號指揮協調也參與划船,是思心所;後面有一人一邊划船,一邊要定方向,是舵手,像作意,始終讓心朝著目標。尋取完目標以後,作意要讓那個心始終地朝向目標。 

作意就是意作,始終要把那個目標放到心裡面。如果你有一點禪修狀態的時候,有一點點定力起來的時候,作意的感覺就很明顯。對禪修所緣的正確作意是如實、自然、輕鬆地去知道那個目標,面對那個目標,朝向那個目標。如果一心想把心貼到目標、壓到目標上,尋、伺的力量就會太強,造成緊張、壓迫感。 

尋取到禪修所緣,無論清晰與否,先接受這樣一個所緣,心感覺目標已經取到了,讓目標就在心裡面呈現,把心跟這個目標結合起來。這是作意,把心和相應名法,心和心所跟這個目標綁在一起,結合起來。結合起來的感覺是什麼呢?心跟目標在一起了,覺得那個目標跑到你心裡面來了,在心裡面呈現了。目標在心裡呈現,就如實、自然、輕鬆地去知道,太多的抓、摁、壓,都是過強的尋和伺,要取平衡。 

尋是取到目標,伺繼續在目標上流連,作意是讓心始終朝向目標。作意心所是遍一切心的心所,而尋和伺是雜心所。雙五識,眼、耳、 鼻、舌、身直接撞擊所緣,根門跟這個目標之間接觸不需要尋伺,但依然要有作意。二、三、四、五禪的禪那心沒有尋,但作意心所是要 的,不然它就失去目標感,失去方向感,作意心所起這個作用。有禪修的人對這三個心所就很容易體會,如果沒有禪修,就不容易搞明白,太微細了。 

作意的近因是目標的出現。前面提到作意與尋到底是哪一個更早?帕奧西亞多書中的觀點是尋在前,作意在後。尋在前面先找到所緣,而作意是這個目標出現了,心導向它,和它結合在一起,讓它在內心裡持續地呈現。如果沒有目標的出現,就不存在朝向目標的問題。 

西亞多吉引用了古代的一位大長老,Pyi 西亞多的觀點,他依照《義注》《復注》來分析尋、伺、思、作意以及它們之間的差別。 

尋是撞擊目標,投入目標,心撞向目標。我們需要靠尋去抓取目標,貼近目標,就像要去皇宮,沒有認識的人帶路你去不了,由尋把你帶到目標。目標出現以後,作意把相應的名法跟這個所緣連接在一起。尋也有層次的不同:初次,你從來沒有見到的所緣或者不是你很熟悉的所緣,或者你胡思亂想的那些所緣,那個尋就是撞擊,帕奧西亞多比喻:小鳥起飛的狀態,「嚓」的衝起來。但如果是禪那初禪的尋,或者你已經接近於近行定的尋,它就像大鳥一樣在天上飛了。所以尋它是有層次的差別,從撞向所緣到可以騎上所緣,一開始它是撞過去,最後它能騎在上面,就是說撞過去就像小鳥「嚓」衝過去的狀態,它騎上去的時候,已經在天空張開很大的翅膀翱翔那種狀態,尋本身有這 種層次的差別。如果說尋是已經投入所緣了或者騎上這個所緣了,伺就是已經在投入的那個所緣上或者騎上去的那個所緣上,再主動地、更多地做一些工作,比如瞭解的工作或者我們入出息就是持續專注,更多地覺知,這個就是伺的工作。 

作意也可翻譯為意作,就是心裡面作,就是在意中工作。意是心,作意就是在心裡面作。所緣在外面你要在心裡面作,方便而說,「置所緣於意中」,就是把所緣放到心裡面來。這個時候你會發現所緣和相應名法被結合在一起了。尋騎上目標,伺在騎上的目標上再摸索它、再探索它或者覺察它。作意是在心裡面把所緣接過來,把相應的心和心所跟所緣結合在一起,這是它們之間的差別。 

在有尋心所的心裡面,尋的功能就是直接去拿到所緣。除了雙五識(是直接接觸的)和二禪、三禪、四禪、五禪之外其它的心,都有尋心所。如果沒有尋,就拿不到所緣。沒有拿到所緣之前,所緣沒有出現,心路就不會生起來。尋是直接去拿到所緣,作意是在所緣出完以後,把所有相應名法朝向這個所緣,所以一個是去拿,一個是接著下來我們所有人都在那個所緣上,朝向那個所緣,不去其它地方。 

誰先誰後呢?Pyi 西亞多認為尋是前,作意是後。在《阿毗達摩概要精解》裡面,它是反過來講的,是作意為先,尋為後。我們沒有這個能力來評價誰對誰錯,但是我個人傾向於帕奧西亞多和 Pyi 西亞多的觀點。如果還沒有所緣,作意心所怎麼能夠導向所緣呢?必須已經取到所緣,作意心所才能夠去做這個結合,大家可以討論。 

尋是不斷地投入所緣,尋這個心所,感覺很活躍,在你內心裡面它不斷跳出來朝向所緣。我們過去講昏沈、睡眠的心所,昏沈、睡眠的心所就是心無力、怠惰、不活躍、沈滯的感覺,但這個尋很活躍的,有尋,就能對治昏沈睡眠。反之,如果尋非常強,就睡不著。很多人晚上會失眠為什麼呢?尋太活躍了,想七想八沒完沒了地想,睡覺之前還胡思亂想、鑽牛角尖,這樣的人就慘了,晚上就睡不著。 

所以任何東西都要平衡地用,除了正念及其它的善法,雖然善法是越強越好,但是對於遍一切心的心所、通一切心的心所,它不是說越強越好的,不一定是這樣的,要看具體情況。尋也是這樣,保持適當的尋可以破除昏沈睡眠,尋太強就掉舉。平常的時候沒有尋,人就沒有目標,沒有主見,隨波逐流,人家叫你做一點你就做一點,都是有行的心,都要靠人家慫恿才能起得來,尋的力量不足。尋的力量太強的人做任何事情都很衝動,或者是目標很多,心比天高,什麼東西都想去抓一點,這個尋就太強。尋太強,最後會導致你的工作、生活非常凌亂,除非你有非常強的能力可以駕馭它,如果沒有這樣的能力駕馭它,你就會很焦慮。白天很混亂晚上睡不著。 

伺是對已經投入的所緣不斷地上去省察它、觀察它、搞清楚它。這個伺剛好對治什麼呢?對治我們的疑。疑的特點是什麼?一是不確定,面對目標時到底朝不朝向它,搖擺不定,這是疑。二是同時覺得有一堆目標,一會跳到這,一會跳到那。在修入出息念的時候,已經取到呼吸所緣又懷疑這個是嗎?入出息是這樣覺知的嗎?這個位置對不對呀?這樣標記好不好啊!長息是怎麼樣,短息是怎麼樣,一大堆,這個也是疑,對於你修行方法的疑,也就是對於戒、定、慧三學的「定學」的疑,乃至於對擇法覺支的疑。 

會善用尋和伺的人,剛接觸到所緣時,所緣還不清楚,那就搞清楚再說,哪裡有那麼多疑,不要讓心導向疑,已經取到所緣了,就讓心在那邊持續地省察()一會,這個是如實的。今天的呼吸左鼻孔比較通暢,用右鼻孔會比較緊,沒關係。出息比較長,入息比較短,無所謂的,是怎樣就怎樣,省察一下,接受,繼續伺,就能夠破除疑了。 

通過伺去省察更清楚,越來越清楚,就不會懷疑。本來入出息每天都會有變化,每時每刻都不一樣,所以不要著急懷疑,一懷疑你就完了,要有一點耐心,把心貼在上面,讓伺仔仔細細地感受一下就好了。 

那麼信呢?有了信,它面對所緣——八事的信,它會對八事很清澈,一清澈整個五蓋全沒了,就不可能有五蓋的干擾。如果有信的時候,五蓋就干擾不了你。所以我們在學信心所的時候,知道只要信一起來,那潭渾濁的水馬上就清澈了,沒有煩惱雜亂的東西。那麼信如何去達成?信心所存在的時候,尋的投入,伺的省察,還有作意的導向和結合,在受到信根的這種力量的支持,也會變得更有力量,你信一起來尋就是很穩定,「我就這樣投入了」,伺就是這樣省察,作意就朝向這個地方,沒有任何動盪,很快就完成了。 

疑恰恰相反,當疑一起來,尋投入所緣,一投馬上疑就飄出來說 「我再換一個」,或者它輕輕地一投過去,它動搖,它不能完全投入,伺無法產生省察,因為它覺得有懷疑,它不能夠持續在所緣上打磨、 省察去搞清楚。 

我們認知的過程,或者我們認知一個所緣、一個目標,都是要有尋、伺和作意的。如果你後面有信,或者是有疑,對於這些尋、伺、作意的影響差別就會很大。我們學心所,學完後要做作業,做完以後要嘗試跟之前所學連貫起來,怎麼在日常生活中把它用起來,這是我們學習《阿毗達摩》的意義和價值。 

我們現在講到作意,二、三、四、五禪的禪心它不需要尋和伺,二禪不需要尋,三禪以後就連尋、伺都不要,因為前面尋的力量已經培養起來,伺的力量培養地很強了,還有近行定裡面有尋和伺。其實學到作意之後,我們也知道,因為作意是導向那個所緣,就是像一個騎士,他騎著馬,馬就是相應名法,對馬要行進的、要去的那個路徑他已經很熟悉了,乃至於可以把馬蒙上眼睛,然後騎士蒙上眼睛他們也可以去了,這個就是作意的力量很強的時候,對於二、三、四、五禪的禪心它也一樣起作用,所以我們要明白。 帕奧西亞多告誡我們說:我們學習法,就要把法當作我們自己的真正的庇護所,不是把世俗的東西當庇護所,怎樣把法當作庇護所呢?學到一個法就把它用出來,讓你的生命把法活出來,讓法在生命中鮮活起來。 

對於一個出家人來說,吃好、睡好、快樂生活,不是出家人應該做的事,而是應該通過學習思惟、實踐,徹底地了知諸法實相,對已經如實了知並教導諸法法相的佛陀生起淨信心。對於我們在家人來講,也要朝向這個方向。 

以前禪修報告的時候,經常有一個玩笑話,緬甸的西亞多們都學會了那句中文,「禪修怎麼樣啊?」「吃的好,睡的好,禪修不好」,很多西亞多都會講這句中文,什麼意思呢?就是吃好、睡好很快樂,是我們一般人自然而然會去追逐的東西,但是讓法活出來,是不容易的,是要下決心的。不要說你證悟涅槃或者是你對法有多麼的通達,先不談這個。《阿毗達摩實用》每一個心所學完,你用到身上,你就能發現你真正去用的時候,它就改善你的生命,大家看作業題,這麼長時間很多人通過做作業,感覺很大的改變,這個是實實在在在我們內心裡發生的,在你的眼前發生的,這個信就是靠實踐生起來的,真正的佛教的信,就是要靠這樣的實踐出來的信才會是堅固的,而不只去找一些特別的感覺。靈異體驗,不是佛陀教導的真正的信。 

念心所 

「念」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這個心所,也是不容易去做好的一個心所。念心所在阿毗達摩裡面是屬於遍一切美心的心所,美心裡面都是有念的,不善心裡面沒有念。念也是根,念根,五根裡面的念根。五根平衡,其中念根是不用平衡的,越多越好,念也是八正道裡其中一支——正念。在三十七菩提分裡面也佔很多的分量,「精進」下來就是它了。 

正念心所跟現在全世界通行的或者英文世界裡面講的這個正念,在一般的理解程度上是有差別的。在巴利語系統裡面或者《阿毗達摩》 裡面這個念 sati,程度會更深廣。前面學習到的尋、伺、作意三個心所,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去取所緣或者貼近所緣,朝向所緣,都是去拿所緣、結合所緣這樣的過程。我們接觸所緣、拿到所緣、取到所緣、面對所緣或者說尋能夠騎在所緣上,心能夠投注在所緣上,心能夠放在所緣上,然後伺持續在所緣上去省察,去摸索、去理清楚所緣;尋是比較動態的,比較活躍的;伺是相對比較柔和的。 

但是如果你有定力,在禪那狀態的時候它又不一樣,因為禪那的所緣很單純,所以當到了初禪的時候,它的尋就很穩定,它已穩穩地騎在所緣上,就像雄鷹在高空中飛翔,很平滑地飛翔。伺只是沈浸在這個禪那所緣上,它幾乎不用摸索,它就在那個地方待著。伺這個時候要調整什麼?伺在你初禪的時候,它可能觀察要調整一下五禪支,或者調整一下七覺支、五根,它有一點這樣的省察作用,其它就不用做了。如果說在禪那的心裡面,尋像大鳥在天空中翱翔,而這個伺就是根據情況適當地調整它的翅膀,翅膀的角度和方向,以便於它飛地更平穩、升降更自如,這個是尋心所和伺心所在一般的心和禪那心裡面的差別。 

作意心所是往心裡面放所緣,在心裡面做工作。這個所緣你取到了,你的心跟心所法跟所緣結合在一起,就好像這個所緣就在你心裡面一樣。前面是把心轉向所緣,轉向所緣以後,它又把心和所緣結合在一起,這個是作意。 

而正念的程度就會更深一層。 

首先,有正念的心面對的所緣都是善法,佈施、持戒、恭敬、服務等等這些,還有禪那的所緣,觀禪的所緣,乃至涅槃的所緣。這些所緣我們在講尋、伺的時候已經講過,如果是面對殊勝所緣的時候,尋、伺在面對禪那所緣的時候,尋就像大鳥很平衡地在天空翱翔,而伺是根據情況微微地去調整以便飛地更好,正念在禪那心裡面它的表現是什麼呢?如果你還沒有完全證得禪那之前,你感覺心貼進去了,心貼向所緣,融進所緣,不會忘失。正念一起來時,心不會跑掉,不會昏沈睡眠,感覺沈浸下去了,完全沈在裡面這種感覺。念跟尋、伺、作意的差別,簡單來講最主要是:念有讓你沈進去的感覺。 

帕奧西亞多在講解念心所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時分成兩段來講,前一段是簡述,簡略地講,後一段對相等四法詳細地解說。 

我們先簡單來看。什麼的正念的特相?《智慧之光》裡面是這麼寫的——「使到相應法對目標(///法四念處)念念分明而不流失(石塊般沈入水中)」。這句話可以從多個角度來看的。 

首先,當你的心具足正念的時候,其它相應的心所將會因此而被帶著投注到那些殊勝的所緣裡,這個殊勝所緣就包括佈施、持戒的善法所緣,四念處的所緣,禪那的所緣,觀禪的所緣等等,而這種投注方式會像石板一樣沈入水底,沈到水裡面去。不會像曬乾的葫蘆瓢一樣,在水面來回漂浮,或者像水面上漂浮的泡沫板,現代人比較容易理解。沒在農村待過的人不知道什麼是葫蘆瓢,我們以前舀水沒有塑料的瓢,都是把成熟後的葫蘆曬乾,挖去裡面的籽,做成葫蘆瓢,葫蘆瓢是會漂在水面上的。《義注》《復注》就用葫蘆瓢,現在用這個漂在水面上的浮板、泡沫板或者木板來講都可以理解。 

當我們面對所緣時,如果沒有正念,它就是斷斷續續的、不穩定的。你看一會兒不看,那裡面都有尋、伺、作意的,會挑來挑去的,會飄浮的。但如果你能更深一層,你不僅能夠正視這個所緣,還能夠沈澱到這個所緣裡面去,那就要靠正念,所以正念的特相:沈入,帶領相應名法能夠沈入善法的所緣裡面。這是一個角度。 

第二個角度,正念對於使得相應的名法,心其它的所有心所,對當下的身心狀態有強有力的覺知,也像石板一樣深沈於水底而不是漂浮的葫蘆瓢或者漂浮板在水面漂,心不會掉舉、胡思亂想。這個怎麼理解呢? 在生活中訓練基於四念處的正念正知,一開始,比如說經行,從這個地方走到那個地方,才走三步心就已經跑出去了。一個來回就想了很多事,過去、現在、未來,很多電影都放了,這個就是沒有念,你的念力很弱。真正你念力起來的時候,這個正念會使得你整個身心、所有的相應法、你對你身心的狀態——左腳開始抬起來放下, 右腳開始抬起來放下,對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狀態都會有強有力的覺知,這時不會飄在外面。心自然而然就是這麼知道完全就貼在一起的那種感覺,這是正念的第二個角度。 

第三個角度,在觀禪的時候,大家可能體會不多。但如果你在日常生活的正念正知純熟了或者經行純熟的時候,你也能感受到一點點。怎麼感受呢?當你來回兩趟,都不會起妄念跑掉時,你可以嘗試去知道,在指揮你這麼走,這麼轉向,走這麼大步,眼睛這麼往前看,背後的標準是什麼?有沒有一個心在指揮著你走?有在指揮著你走的就是心,就是無明、愛取,心就是名法,而你身體每一個當下的動作它就是色法。雖然我們不能講能觀察到每個當下的究竟名色法,因為我們沒有定力看不透,沒有辦法打穿名色法的密集,但是基本名色法的特相是可以有一點粗淺感覺的。心裡面的那個心所起來的那種狀態你是能知道一點,身體那個動作,那個推動,地大的撞擊,風大的推動,身體的這種溫度,它都是究竟法的一種表現,你是能感知到一點。 如果你真的修觀禪的時候,名色法非常清晰地呈現,所以這個時候你的心會牢牢地固定於名法、色法,然後你去覺知它。修習觀禪的時候,如果正念穩定,這個正念心所本身就可以讓你的心帶著所有的相應名 法,很穩地去貼在名色法的所緣上,也會像石板一樣沈入到水底,而不是像葫蘆一樣來回漂。也就是正念本身能夠穩穩地去正視名色法, 這個過程也叫正念。 

對於修純觀的人這個感覺就特別明顯,現代純觀人感覺也特別明顯。在當下經行走路,比如現在像馬哈希系統說:「你覺知綿綿密密的時候,可以看到名色分別」,心可以觀察到你身體的名聚、色聚,雖然主要是概念,但是這些概念裡基本名和基本色的特相可以觀察到,這些基本名色法的生起滅去,生起滅去,你的心就會穩穩的在裡面。而穩穩在裡面其中很重要的一個作用,是由正念本身完成的,正念心所本身就能夠穩穩地去正視當下的這個名色法的狀態。這是從第三個角度講它的特相。 

第四個角度,正念 sati,它能夠讓相應法對目標念念分明而不忘失。就是當你有正念的時候,你的心和所有的心所對這個目標念念分明,非常清楚,心不會忘失。忘失如我們所講的放逸,就是跑掉。正念它不會跑掉的,它一直都在裡面,那是你的念起來了,力量起來了,它會念念分明不忘失。這是第四個角度來講念的特相。 

第五個角度,具有正念的人,具有正念的心,它採取的是善的且是有效的行動,這個非常的重要。 

我們經常講正念正知。在佛教裡面,正念跟正知是不分開的。現在全世界流行的只講正念,不講正知,或很少講正知,因為講到正知就跟正見相關了,跟緣起、苦、集、滅、道就要緊密結合在一起了,對很多人來講是無法接受的。但不這麼做,最後你這個正念很難導向善。既然不能導向善的正念,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正念,它還是那個尋和伺的力量變得強一點而已,所以這一點很重要。 

真正的正念心所強起來的時候,心是自然而然會採取善的有效行動,有效行動就是正知——有益正知、適宜正知、行處正知、無痴正知。正知都是屬於慧的層面,但是如果沒有念,慧就會被痴所蒙蔽,起不來。如果有正念,你必然會導向善和有效的行動,心會很練達,很適業,很善巧地取到善所緣並開展有效的活動。 

什麼是善所緣呢?三十七菩提分、佈施、持戒、禪修、止禪、觀禪乃至於涅槃的所緣。有正念的心取到所緣,使相應法能夠持續地意念三十七菩提分,包括四念處以及涅槃,這個是 sati 特相的另外一個角度。 

從這五個角度來理解使相應法對目標、四念處念念分明不流失。念的作用是去除會令目標消失的放逸;不令目標消失。要知道我們平常的放逸,休息一下或者是現在刷刷 B 站,玩玩朋友圈讓自己休息一下,這都是放逸。一放逸就沒有正念,所以有正念的人,他會去除令目標消失的放逸,這個目標是什麼目標,都是善的目標,都是三十七菩提分。我們理解的這個念跟世俗所說的能夠在一件事情上持續做下去,不是一個概念。念就是念念都朝向於善法,這個才叫正念,才叫 sati。而這個 sati 念念都朝向善法的基礎是什麼呢? 就是身、受、心、法四念處。你能夠讓你的心回到每一個當下,是你的心能夠導向善法的基礎,有這個基礎你才能夠去除令身、受、心、 法四念處消失的放逸,才會幹掉它,而不令善的目標消失,防止心持續覺知的四念處所緣消失。 

反過來講,就是讓這個放逸消失。當你一直有正念的時候,它可以讓你在生活、修行中,對所緣不穩定或者不能夠沈入的這些問題消失掉。所以大家說妄念、掉舉、昏沈或睡眠等問題,全是 sati 力量不夠的原因,聽明白了啊!就要培養念,一再苦口婆心跟大家講每次都講,每堂課都講說基於四念處的正念正知,在行、住、坐、臥、看、 聽、嗅、嘗、觸的每一個當下,讓自己有覺知,基本功、童子功再講一次。 

念的現起兩個:第一,守護心,或守護禪修目標。第二,心面對目標的狀態。呈現式現起是,你體驗到心中那種被守護著,修行的目標被守護著的那種狀態,這個是很微細的。大家要去想你的心沒有放逸,沒有朝向不善法,沒有去貪、嗔、痴,沒有去男、女、我、老公、孩子、這個人罵我、這個人說我,你不會跑到那些地方去,你的心感覺是被守護著,沒有朝向不善法,你的禪修目標也感覺被守護著,不會飄移掉,你的內心起來的那種狀態就是有了正念 sati。如果你飄的時候,你就是沒有正念。 

第二個「心面對目標的狀態」,面對目標的狀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心始終能夠正視到這個善所緣。一般認為禪修,或者佈施、持戒才是善,我們講善心其實很容易,只要覺知身受心法每個當下所緣,你能夠如實在這個所緣上,時間長了你的心就有沈入的感覺,就像這個人一切時處都在定中。我們以前聽一些古大德說,行、住、坐、臥都在定中,那是什麼?行、住、坐、臥都在正念裡面,而不是在定中,定只有一個所緣,它就在裡面,這不可能是定,這是念。你時時都感覺到你的心被保護著,同時也保護著你每天面對的那些所緣,那些所緣都是善所緣,也被保護著,總是要去覺知,要去佈施,要持戒。久而久之,你的心會沈入並安住在這些所緣裡,這也是正念的果報現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