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念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相,就是憶持善法。念是憶持善法的,非善法的所緣不是念去專注的目標,對非善法的所緣,念也生不起來,所以這個一定要分清楚。
・它的作用是令會讓目標消失的這個放逸被祛除掉,所以這個近因的本身會讓我們相應的心所提升。
・尋,就是你很清楚你要找什麼樣的目標。那找什麼樣的目標呢? 這個尋就非常地關鍵,就是你尋什麼。如果你不只是純粹地只是取呼吸作為所緣的時候,你就要亂了,你就尋不到真正的入出息的所緣。
・只要是在 37 道品範疇裡面這些殊勝善法、這些目標,對這些目標念念分明地憶持,念是領導者,對善法的憶持是由念來領導的。
・念心所本身能夠憶持不忘失它的所緣,是它的能力,也是它的特點。念面對的是善所緣,它只取善所緣。
・念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守護,因為守護也被稱為根,念根。 在阿毗達摩裡面來講,它成為根,它就有一定的作主能力。
・作為根,它的力量不僅僅表現在你當下面對的每一個所緣。它還有憶持的特點,這也是根的能力。
・當下果報呈現了,不要馬上對果報採取行動:第一個,果報出現,你看到它了,你只是觀察它,你不會跑進去,就是你面對苦諦的態度;然後你觀察事情為什麼這樣發生,你停下來,不馬上採取行動,而是觀察它的原因,就是集諦的一部分的範疇,這就是睜眼四聖諦。
・非基於四念處或善法的專注,做事情很專心,它不一定是念,是很多尋、想、勝解,這些心所在裡面起作用,它沒有念的。念只有自己去感覺才有。
・作業:用一個具體的實例觀察說明:1、正念怎麼讓心沉入所緣。2、正念如何守護心。3、正念如何守護所緣。
雲端起觀 第77課 正念 2
各位賢友好,我們繼續學習正念心所,簡單看了下昨天前天的作業,大家對尋、伺、作意、念心所,沒有完全搞清楚,今天有時間盡量給大家作個比較,看能不能說得更清楚一點,因為這幾個心所很重要,不管是對我們禪修還是日常生活的正念正知,都很重要,要把它理清楚。
昨天粗粗地把念的特相、作用、現起,學習了一遍,由於帕奧西亞多在他的書裡簡介完以後還會詳細地講。昨天只是簡略地講正念心所,接下來是詳細地講。
我們看正念的近因,近因是強有力的想或者身念處等等,身念處等等就是四念處,擴展開來,是 37 道品,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比較暈,37 道品本身都搞不清楚,就算把它背下來也不知道什麼意思,這個強有力的想就更含糊。
想蘊我們已經學過了,它就是標記,對吧?通俗一點就是你的記憶,你過去的記憶。這個容易理解,但它不僅僅是簡單的記憶,它有更多的功能。從想蘊的角度來講,什麼樣的記憶會變得很強有力呢? 我們講記憶深刻就是所緣本身很清晰,發生的時候有很強的受,這些就很容易形成深刻的記憶。但是我們要明白這個念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相,就是憶持善法。念是憶持善法的,非善法的所緣不是念去專注的目標,對非善法的所緣,念也生不起來,所以這個一定要分清楚。
我們經常聽到世界上的有關正念的流行說法,其實這種流行的正念跟阿毗達摩中的正念是不完全一樣的,阿毗達摩這個念是善法,是 37 道品的善法,目前世界上流行講說回歸當下,正念當下,比如你心裡面正在起瞋心,你也觀察這個瞋心,這是沒有錯,這個是跟阿毗達摩正念是一樣的。如果你僅僅說做什麼事就專注什麼事,那不一定是正念,因為它不一定是善法,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講,近因其實應該把身念處等放在前面,然後把強有力的想放在後面,什麼原因呢?正念不但守護你的心,還守護你的所緣。守護心幹嘛呢?守護你的心朝向善法;守護所緣,就是對這個善所緣不忘失。它的作用是令會讓目標消失的這個放逸被祛除掉,所以這個近因的本身會讓我們相應的心所提升。
比如信的近因是當信之事,你通過對當信之事不斷訓練,你的信會越來越強。念也是這樣的意思,念的近因是四念處,四念處本身就是念,你通過對於身受心法這四種目標的念念分明地覺知,念會不斷得到提升,這是它的近因,同時也是它的特相和現起,這是很重要的一些特點。所以念,它不是像我們貪這樣的情況,貪是與生俱來的,你生下來就會貪,不用訓練,剩下的就是不斷地抑制它。念呢,你是 要訓練它的,你不訓練它就沒有正念,越訓練它會越強,這個我們要清楚。
強有力的想,怎樣的標記對念來講會強有力呢?就是對你專注的所緣,目標非常清晰。比如:我們修安那般那,你怎樣會對安那般那所緣很有正念呢?需要強有力的想。強有力的想就是你對所緣——對入出息的概念,很清楚,而且對所緣很歡喜。
為什麼大家要作意呢?我們這個作意不是那個所緣作意的作意心所,而是你要去思惟,這個所緣是如此的殊勝,你真的認真地面對所緣的時候,你去覺知它,它會帶來非常非常多的功德。首先就是讓你快樂,讓你輕鬆,讓你輕安,讓你有很多體驗,這樣思惟。然後你嘗試這樣去覺知,那個感受和各種收穫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多,你的心會變得平靜,你的正念會加強。所以你每一次有這種體驗,你就標記。大家禪修報告說:「啊!昨天我又飄起來啦,我又好像一下子就身體消失掉了,很愉悅啊!」那些就是它的標記,這樣的標記它就強有力。然後下一次,你就會想更多地去專注它。
當然我們很多人,如果不能夠如理作意,而是貪取那種好的感受,那就變成貪,變成貪就沒有正念,沒有正念你就失去善的目標了,已經不是禪修業處了,所以那個強有力的想,是指對善所緣而言,在禪修中就是指業處所緣。
對於初學者來講,怎麼樣能有正念呢?你要有強有力的想。如果說我現在沒有強有力的想,我該怎麼辦呢?你先把這個所緣這個呼吸搞清楚。什麼叫搞清楚呢?就是如實,不要頭上安頭,而是如實地知道它。
一開始的時候,因為用意門去覺知,它可能並不是能夠很清楚。不能夠很清楚的話,你就如實知道它不是很清楚。其實為什麼不能很清楚呢?還是因為我們前面學的尋、伺、作意、一境性,這些心所怎麼運用,你沒有把握。
尋,就是你很清楚你要找什麼樣的目標。那找什麼樣的目標呢? 這個尋就非常地關鍵,就是你尋什麼。呼吸出現在你的鼻頭這個地方的時候,它有各種各樣的狀態讓你迷亂,哪些狀態呢?最明顯的就是觸感,然後進出、風大的感覺,還有冷熱,還有鼻頭本身的地界反應。
比如現在秋天到了,北方的人鼻子乾乾的,你會取乾乾的那種乾澀感。一堆的各種各樣的感受在那個地方。如果你不只是純粹地只是取呼吸作為所緣的時候,你就要亂了,你就尋不到真正的入出息的所緣。所以你的尋很明確的告訴心說,「我只是找這個氣息。ok,找到了?沒找到你再找!你不要管碰觸感、息的入出感,還有乾澀感。這個不是,換一個,這個不是,換一個。」一直到你的心確定現在是氣息了,安全了。尋是幹這個活的。好,尋找到了氣息,接下來伺開始多發揮作用了。幹嘛呢?因為呼吸找到了,所緣清楚了,伺就對氣息多一些瞭解,我們說讓心停留在那個地方,不要走掉,讓我們的心在那裡待著不走掉,就是伺。但是你的心經常會習慣性地不斷地跳,不斷地跑,時不時就要跑,所以你要跟心講:「我們始終朝向這個氣息不跑掉,以這個作為我們的所緣。」我們的心總是朝向它,讓我的心跟呼吸綁在一起,跟它結合在一起。或者作意讓這個所緣在我心裡面呈現出來。這三步下來,基本上這一段時間裡面你就穩了。穩完以後,慢慢地你這個強有力的想就會明確標記完什麼是正確的入出息狀態。你知道,這樣就是入出息。你只要正確地知道呼吸,有那麼十幾次,不要多,你真正地取到了呼吸的狀態,你馬上就會有體驗:「這呼吸真的很有意思,這呼吸真的是可以帶來愉悅的感覺。」這個強有力的想就起來了,這個標記就起來了。這個標記起來,你的念就說:「哦,太好了,讓我們沈進去吧!」就這樣念念分明不忘失,讓心沈下去,那個入出息會越來越清晰,這是念。這四個心所搞清楚了,你的入出息不修上去都不可能,就這麼簡單。好,這是念的近因。
上面是怎麼去看強有力的想、身念處這個問題。入出息就是身念處。通過入出息的覺知,形成強有力的想,然後你的念就會越來越強。念越來越強,最後你的定力就會被培養起來,五禪支有力地被培養起來,五根一平衡你就入禪了。
我們接著下來再把這個念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按照帕奧西亞多的教導再展開一點,再講一遍,大家記牢了。重復地講,重要的事一直講。
念的特相寫在上面,是相應法對目標念念分明不流失,相應法就是心和心所,念能夠帶心和心所去憶持。我們用另外一個語言來講,說念念分明不忘失就是憶持不忘,是中文裡面的一句話,「憶持」,正視、貼在這個所緣上,你的心貼在所緣上。這些所緣,我們強調,都是善所緣,比如說持戒、佈施這些;禪修就是我們的禪相或者禪修的所緣;行法的所緣,就是觀禪的所緣;如果你有初果以上,就是涅槃作為所緣。你的心能夠貼緊這些殊勝的所緣,你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這個正念的心所能夠念念分明地去憶持正視這些殊勝的、微妙的所緣。只要是在 37 道品範疇裡面這些殊勝善法、這些目標,對這些目標念念分明地憶持,念是領導者,對善法的憶持是由念來領導的。到念起來的時候,它不會像我們前面這個尋、伺、作意那樣,碰一下有時候它就撤,念讓你的心和心所貼在所緣上,沈入所緣,像石板沈入水裡面,沈入大海裡面,它不會漂,不會像曬乾的葫蘆一樣,不會忘失。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念是領導者,同時也是一個激發者,激發相應法朝向目標,安住在這個目標上,然後貼在這個目標上,念在這個善法上起這樣一個作用。再一個,我們要明白,就是這個正念心所,它有這種能夠憶持不忘失、貼近所緣這樣的特點,念心所本身能夠憶持不忘失它的所緣,是它的能力,也是它的特點。它本身擁有這個能力,它會憶持這個所緣,我們講專注這個所緣,或者沈入這個所緣,本身這個過程,我們也稱為正念。就是它有這個能力,它在做的這個過程,它也是叫正念。
正念能夠讓心很安穩地、穩穩地、念念分明地正視它的所緣,乃至沈入它的所緣,在這個時候它會表現出來守護心和守護禪修的目標,所以正念的另外一個表述就是守護。
念面對的是善所緣,它只取善所緣。舉個例子,我們說練習生活中的正念正知,很多同學做作業時講到洗碗,去拿碗是尋,一個手拿碗,另外一個手就在搓著碗裡面的污垢,在洗它,是伺。心呢,總是讓這個心和碗結合在一起、去知道它,這是作意。然後你的心沈入在這個狀態裡面,不跑到其他地方去,你的心不打妄想,而且持續念念分明地在這個碗裡感知,泡沫啊,飯渣,滑、粗,洗碗很明顯能感受到。像我們現在的瓷碗,裡面有一點點渣你用手都能摸到,你不要用眼睛看,用手就能感知它。心是怎樣的沈在這個狀態上面的,這個活是念幹的。你的念守護心不跑掉,一直在這個碗上滑動,這個是念的作用,是它在守護。如果你沒有這個念,一邊洗碗一邊就上天入地,這個就是沒有念。
所以,念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守護,因為守護也被稱為根,念根。 在阿毗達摩裡面來講,它成為根,它就有一定的作主能力,像大臣有 控制一個領域的能力。
那麼念根作什麼主呢?它就是不讓你的心放逸。你在刷碗的時候,正在刷的時候,你心想:「哎,剛才那個 B 站... 」這個心一起來,馬上就說:「哎,怎麼搞的,又忘了,你又失念了,又跑掉了,回來!」這個是誰幹的呢?是念乾的。為什麼它能幹呢?因為它是主人啊,因為它有這個根啊,它有這個能力啊。在你的心裡面,你覺得這個很正常, 「失念了跑掉了,我能回來」。首先念有這樣的能力,然後再把你拉回來,這個過程都稱為叫念。它作主的目的,是讓你祛除心的放逸,不會忘失善所緣,不忘初心,你的心不會跑到其他地方去,而只是回到念處的目標,而念處的目標最明確的就是當下的四念處,擴展起來其實也跟四念處相關。
比如說:你去佈施,你就專心地在佈施,做所有的準備工作,以及在佈施的過程保持專心;你持戒的時候,當一個可能犯戒的因緣出現的時候,你的正念馬上就起來,「這個話不能說,這個事不能做」。這個就是念在起守護的作用,就是念作為根守護心的特點。
作為根,它的力量不僅僅表現在你當下面對的每一個所緣。它還有憶持的特點,這也是根的能力。當它導向憶持的時候,不僅僅是對當下的所緣,任何它曾經取過的所緣,只要你念力、定力夠,即使是很久以前的跟你的 37 道品相關的所有所緣,你都能取到,而且你能貼進去,你能沈到裡面去,不忘失,守護著這些跟它一起生起來的心和心所不離開,這些善的所緣穩穩地安住在裡面。
比如說我們修緣起,你可以把很多生以前的所緣取出來,然後呢,你去觀察當下這個業,造業時候的動機,無明、愛和取,當下造作的行,行裡面有多少個心所,是一個什麼樣的行,留下什麼樣的業,你能夠很清楚地觀察,也是念所發揮的功能。所以只要你培養起來正念,當你用正念心所這樣的一種心態面對所緣的時候,你的其他心所在相應所緣發揮的功能就會越來越完整、完全。觸、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作意,尋、伺、勝解、精進、喜、欲這些,包括後面我們這些遍一切美心的心所,只要有這個念,相應它的功能就會發揮很正常,很穩,你的作意就能跟所緣結合得更好,伺就能夠持續地更多地瞭解這個所緣,重復省察這個所緣,這是因為念的作用。同時你對所緣的認知,就會越來越穩,越來越清晰,所以它是個循序漸進的對所緣的瞭解。修入出息念的人最有這種感受:一開始你覺得呼吸它糊糊的,隨著你越來越專注、越來越專注,呼吸變得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清晰,哪怕是到後面微息的階段,你會發現呼吸有時候就像一絲絲非常細的東西你能很清楚地覺知它,那就是念在你內心不斷地培養起來的作用,這個作用又能讓你對這個所緣變得越來越念念分明而不忘失,哪怕是再微細你也能把握它。這是我們要明白的念的價值。 所以我們講,什麼叫沈入大海,穩穩地在所緣裡面,不像浮在水面的乾葫蘆,不是很膚淺地去掌握所緣啊?雖然我們開始的時候都是浮浮的狀態,但是當你明白念有這個特性,你持續地去訓練它,念會越來越強,最後你的念會從念根變成念力。我們講五根、五力,37 菩提分裡面從五根培養到五力,念力起來的時候,一般的散漫掉舉就不容易發生了,它根本進不來,你的心出不去,你的心會被這個念很好地守護著,你的禪修目標會被很好地守護著,外面什麼雜音、或者光線或者某一個畫面、或者某一個妄念,根本進不來,風吹不進,雨潑不進,這就是念的作用。
帕奧西亞多舉了一個例子,他說念就像財政大臣一樣守護國王的財富。國王就是我們的心,國王有很多財富,我們的心也有很多財富,但國王他這麼多財富要守住,要管理起來,要把財富保管好,靠誰呢? 靠我們現在叫財政大臣、過去叫「司庫」、管理國庫的人。如果這個財政大臣,每天早晨、中午、晚上都會去清點、管理這些金銀財寶,它們到底有多少,他會做好清算,表格做清楚,然後每天他來跟國王報告,國王也對他的財產到底有多少很清楚,分分明明不忘失。我們的心也有很多財富。什麼財富?信、念、慚、愧、無貪、無嗔、精進、聞、慧等 「七聖財」,我們有各種功德。怎樣來守護我們的「聖財」呢? 這就靠念,我們的正念如同財政大臣的角色,財政大臣不僅要管好國王的錢財,同時還要再增加財寶「以財生財」,用已有的財富再長出更多的財富,我們叫 「理財」,要會理財呀!在佛法裡面「理財」需不需要去華爾街呀?不需要,不是搞買賣。它很簡單,只要你的心本來有善,你繼續朝向善,繼續面對善的所緣,繼續做善行,你的「財富」就會越來越增長。怎樣守護好你的財,然後讓你的「財再生財」呢?這就是財政部的人幹的事,就是要做投資理財,這就是念。所以你有這個念,不但你的心對你的財富清清楚楚、分分明明,同時,你的心會知道怎樣讓這個財變得更多,所以心王(古人把我們的心翻譯成心王)的財富保管就是靠正念,而且這個正念不光是保管,它還會導向並守護你的目標。就是你的心不會跑去當敗家子,你的心總是會朝向善,你的善所緣不會忘失。當然後面去做具體的善行,我們後面還有思心所,還有很多心所要幹活,不是單單念能做的,但是念保障你的心只在 37 道品相關的善所緣上,守護著你的心,不會去搞七搞八,不會去放逸,不會刷下 B 站,看下美女,看下帥哥,然後再倒騰一下,折騰什麼事出來。如果你有正念,它就沒有機會,你的財富就會被保護住,而且有機會就增長。
37 道品,大部分人都懂的,不懂的自己可以查一下,google 一下或者百度一下,都很容易查到。簡單來講,37 道品就是四念處嘛,我們講三個四,兩個五,一個七,一個八。三個四是什麼呢?第一個,四念處。四念處就是身、受、心、法。然後四正勤,四正勤就是正精進,已生善法令增長,未生善法令生起,已生不善令斷除,未生不善令不生,這是四正勤。然後四如意足。四如意足是什麼呢?四如意足就是四種增上。四種增上是哪四種呢?一個是精進增上,我們講精進心所的時候講過了,然後是心增上,欲增上,慧增上,也有把欲排在 最前面的,這四種增上你只要有任何一個具足增上,你去做事情就勇往直前,事情一定會被你做成。如果你四個都具足的話,你成佛都不難了。
然後兩個五:五根、五力。五根呢,念是一個根,下來是信根、慧根、精進根、定根,加上念就是五根。五根不斷地培養就會發展出力來,就信力、慧力、精進力、定力和念力。在修行的過程中,念根和念力越多越好,而信和慧、精進和定要平衡。具體的大家可以去學習雷迪西亞多的《覺悟資糧》,它對這個 37 道品有比較清楚的解釋。
另兩個是七覺支、八正道。加上前面的三個四,兩個五,合起來就是 37 菩提分——37 道品。七覺支其實是五根的擴展或者更微細,同樣是念居中,前面三個,擇法覺支、喜覺支、精進覺支,是動盪一點的、屬於策勵心的三個覺支;後面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然後中間還是念。當你的定力正在學習、正在培養的時候,你要觀察你的五根,等到你的輕安起來了,可以坐上個把小時,妄念比較少了,那個時候就可以調你的七覺支。八正道大家都記得,人人都懂的,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37 道品是無論成佛還是要證阿拉漢解脫的資糧、基礎,要去培養,而這些培養就涵括了我們所有的戒定慧三學,也就是所有的善行,你的佈施,你的持戒,你的出離,你的精進,你的忍耐,你的智慧,你的禪定,你的決意,你的慈,你的捨,你的真實,這些東西都是涵括在 37 道品裡面。只要你是要導向解脫,所有的善行,理論上來講,都涵括在 37 道品裡面。當然如果你純粹只是為了要生天、要這一生過得好一點、本身就是跟解脫無關的,當然就不成為道品,不成為菩提分了。菩提分是要解脫的,要覺悟的,這裡面當然也包括了止觀,包括了行和明,包括了緣起的關係,道果和涅槃,這些都是屬於這個念要保管的寶藏,37 菩提分啊,止觀啊,明種子,行種子,解脫啊,涅槃啊,解脫知見,這些都屬於寶藏。要能夠守住這個寶藏,而且這個寶藏還能增長,就要靠正念的守護。所以同樣是面對所緣、面對目標,伺也好,作意也好,它只是面對目標、審查目標,它才不管你能不能守護心和守護所緣能不能導向善,它是不管的。作意和伺,一個是遍一切心心所,一個是雜心所,它只是朝向那個目標,而念呢?是有這樣多層次的功能,這種守護大家能感受到,就是說,「哎呀,剛才我失念了」,就是你沒有被守護了,這個東西不是有「伺」或者有「作意」就能做到的,伺、作意再強你也不見得有正念,所以已經有的寶藏得到保護、還會被增長,要靠正念。
這種正念跟我們一般說的「我們導向所緣,面對所緣」不是一個概念,大家要分清楚。有人問:「佈施、持戒,這個正念怎麼守護啊?」剛才我們講到了,佈施、持戒屬於隨念的範疇。什麼叫隨念啊?比如說天隨念,你喜歡佈施,你想著:「我要佈施啊,我參加了好幾個『每日一善』群,然後佈施好幾個道場,每天我隨份隨力,一塊兩塊錢,然後我天天有善行」,這是一種隨念。持戒,當我們持了五戒、八戒,你的這個心就會憶持「我不能犯戒」,這個憶持的心就是正念。為什麼我們講戒能成為修定的親依止緣、增上緣呢?因為它本身是屬於止觀的範疇,屬於十種隨念之一。
我們為什麼願意持戒和佈施?因為我們內心能夠隨念佈施和持戒的功德。我們隨念這樣的功德,其實就是這個念守護我們的心,不會去破壞我們持戒,不會去破壞我們佈施,而是它能夠讓我們激發、守護佈施和持戒這樣一個所緣。
日常正念正知的時候,你覺知身體的動作,本身就是身念處。你去看背後的背板,那個無明愛取,就是心念處,乃至有觀的內容。當下果報呈現了,不要馬上對果報採取行動:第一個,果報出現,你看到它了,你只是觀察它,你不會跑進去,就是你面對苦諦的態度;然後你觀察事情為什麼這樣發生,你停下來,不馬上採取行動,而是觀察它的原因,就是集諦的一部分的範疇,這就是睜眼四聖諦。為什麼我們能這樣做?就是因為有念,這是培養正念,不管是行法和出世間法,你只要能夠把心在善法上面去憶持,這是屬於正念的內容。當你的正念不斷地被訓練的時候,這些所緣、行法和出世間法的所緣就會被你緊緊地憶持,然後不會飄走,你心總是能夠穩固地投入在這上面,心一直地陪伴它。
有些賢友報告說:「感覺我就被黏在那個動作上了。」黏字用得不是很準確,但這個狀態,就是念的其中的一個作用。當然如果黏在那裡出不來了,有其他不平衡的地方,比如尋和伺太強。
所以當一個人,有正念地去佈施,或者說,在正念的保護下去布施、持戒、修定、修觀的時候,跟我們一般所謂的說我們比較專心地做事情,這是兩個概念。一般你去專心地做事情,會覺得很忘我,也能很投入,但是你沒有辦法像你在正念的引導和保護下沈入佈施和持戒、修定修觀的功德裡面去,所產生的這種身心的體驗和收穫是完全不同的,有體驗過的人都懂。
西亞多還講了一個例子,一個轉輪聖王的大太子,他要幫助、輔助轉輪聖王,選擇適當的人來給國王做事情。怎麼選呢?就像前面我們比喻過的,心是轉輪聖王,轉輪聖王要治理國家。怎樣來治理?剛才我們說有一個財政大臣。除了財政大臣還有很多活,邊疆要有守護的大將,還要各種各樣的搞教育、搞文化、搞生產的。怎麼來選適當的人來做國王的助手?如果太子很賢明,他知道,需要怎樣的人來做怎樣的事,怎麼樣做是好事,什麼是不好的事,就是這個太子他要能夠選擇,什麼是善因,什麼是不善因,什麼是支援的因,什麼是破壞的因,怎樣讓這個國家都始終保持善,什麼會對這個國家帶來好處,什麼樣對國家帶來壞處,情況很熟悉,思惟非常清晰,內心很清淨,做事情很能決斷,對什麼是對國王、對國家有利,什麼是沒有利,他會懂得把它分出來,這個太子就是正念。正念能夠把它分出來,因為它守護心,守護禪修的目標或者善的所緣,它總是憶持善法。回到我們當下來講,就是我們怎樣能夠明白我們的身語意行為,有些它是不善的因,有些它是善因。如果我們有正念的時候,一些不好的身語意行為因為我們有念對這個戒的功德投入,我們很容易就排除這個不善的生活行為,而善的行為自動就會冒出來,我們就說被太子選拔出來。這種守護的功能就會讓你對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
但是有人會問:「誒,這個不是慧心所幹的活嗎?怎麼又變成念幹的呢?」慧心所呢,在當下面對所緣的時候,它能夠透視究竟法,看到究竟法的真實相,這個是慧心所的功能,它這樣的一種能力,對於什麼是真實的法,什麼是不真實的法,它能夠確定下來。然後接著下來能夠把善法延續,並且能夠持續地沈入被選擇出來的這樣一個所緣,然後能夠清明地抉擇,就是正念的功能。
你開始面對所緣,慧心所只是確認一下,穿透它。但是沈進去的活,沈到這個所緣裡去,以後再碰到類似所緣,能保護,同時讓這個善法增長,這個是要有念。初期的抉擇確實是要有慧,但是慧沒有這個憶持的作用,它就是一把利劍,任何東西來,嚓,斬開看一下,或者比喻慧是一盞明燈,任何東西來,照一下,就清清楚楚了。
但接著下來憶持善所緣需要念來完成。當然我們還有後面的想心所,想心所它很重要,它會做標記呀,標記完,後面我們有「勝解」。念只跟善法和美心相關。所以正念的特相,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沒有忘記:一般意義上的記憶是想;這種對於殊勝的、善的、微細的所緣,對它的憶持,了了分明,不忘失,讓它增長,這種特殊的工具是念, 這只是善法裡面才有的。
當你面對這樣的善所緣時候,因為有這個念,它能夠緊貼,能夠沈進去,能夠融到裡面去,同時在未來的時候,它守護你的心,還守護你的所緣,讓你的心、讓你的「財富」不損失,沒有被雜染,不善的東西進不來,同時讓你的心再去面對 37 道品所緣,你的財富還能夠增長,這個是念的特相。
七聖財裡面,信排第一位,第二位就是念。非基於四念處或善法的專注,做事情很專心,它不一定是念,是很多尋、想、勝解,這些心所在裡面起作用,它沒有念的。念只有自己去感覺才有。有些人說: 「你這個念,是不是你們佛教的論師為了強調善法折騰出來的?」跟大家報告,我開始學的時候也有點這樣的疑惑,但是只要你真正練習正念的時候,這個疑惑就會不攻自破。為什麼呢?因為你只要去練習這個四念處的時候,那種念起來,你念念分明地沈在當下的所緣上很清晰的這種感覺,你內心的清明和愉悅,然後你整個身心的憶持的能力越來越強的時候,它不是用其他所緣能夠整出來的。比如說,我專注於喝酒,我喜歡喝酒,我每天都要來那麼幾口,然後我很仔細地品它。你看你能不能品出那種清清明明的狀態出來?你只會越品越糊塗。乃至於有人講:「釣魚很專注啊,小偷偷保險箱,很專注地偷啊,那也是念住當下。」但是你去看,小偷再怎麼無我地偷東西,都不會有慚愧心生起來的,一定是無慚無愧的,你那個心就是再平和、再忘我地偷,也是貪相應的心,很微弱的貪相應的心在自然親依止緣的緣助下,你的心流在那邊延續。至於中間,偶爾會不會冒出一個有念的心出來?我認為都不可能。為什麼呢?他沒慚愧心,沒有慚愧心所。釣魚也一樣。所以這樣的心,你再怎麼練,你也就是變得很熟悉而已,對那個事情很熟悉而已。但是我們為什麼說四念處可以呢?真正念住地洗碗你能洗出快樂來,你會洗出定力來,就是經行、簡單的經行,你也能經行出的覺知出來,所以它是不一樣的,是真的有念這個心所在你心裡起作用。
作業:用一個具體的實例觀察說明:1、正念怎麼讓心沉入所緣。2、正念如何守護心。3、正念如何守護所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