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生命,其實就是心在無時無刻地識知目標、能緣能知的一個過程。
・不善的無因果報心和善的無因果報心是這麼來算的:雙五識再加上領受和推度。推度心,還要分成悅俱的和捨俱的。
・無因果報心所執行的作用就是雙五識加領受、推度;有因的 8 個果報心,一般是作為結生、有分、死亡,還有彼所緣,執行這樣的作用。
・不善心、不善果報心和無因心,屬於欲界心。
・不單單要能知道當下,還要知道當下心的反應,你的心為什麼這麼反應,帶著什麼類型的有色眼鏡?
・要清楚地瞭解自己的心,才能夠瞭解別人的心。
・佛陀劃分 89 種心,是要讓我們從不同的面向、不同的角度,能夠引發能緣、所緣、內在、外在的所有的條件,來去認識我們的心。只有當我們能夠充分地理解自己的心的運作狀態的時候,我們才談得上怎麼去提升我們心的素質,「淨化我們的心靈,讓心更加高尚」。
雲端起觀-第 98 課 心3
各位賢友好,我們繼續學習心的分別——攝心分別品。昨天我們談到了,所謂心,就是識知目標的過程。生命,其實就是心在無時無刻地識知目標、能緣能知的一個過程。
一.心依性質之劃分
1.1、善、不善與無記
因為心是由很多心所組合而成,不同的心所的組合、以及這些組合在一起的心所的素質,就決定了心的能知能緣狀。而這種能知能緣的狀,就像帶了有色眼鏡一樣。為什麼同樣一個事件、同樣一個所緣,不同的人看法、感受、理解,乃至於對它做出的行動會有那麼大的差別?就是因為他們戴的眼鏡不一樣、眼鏡的構造和眼鏡的顏色不一樣。從佛法的角度上來講,那就是無明;因為無明、因為邪見, 有這樣的一些問題出現。這種眼鏡的好壞,差別是很大的。最好是不戴眼鏡,不再需要戴眼鏡,完全恢復了我們心的本能。最高級別的心的能力,那是佛陀的能力,阿拉漢的能力,不需要戴眼鏡。越低層次的認知,帶的眼鏡越劣質,顏色都是亂七八糟的,結構也是一塌糊塗的,所以看問題都是稀奇古怪的、顛三倒四的。但不管你怎麼顛倒,怎麼好,不外乎這三大類:一類,看什麼東西都是不好的,形成的認知都是不善的;還有一類,看問題、認知理解所緣是善的;還有一類是無記的。
1.2、善與不善
一般人會講說:「我看問題就是這麼看,哪有什麼善、不善呢?」那麼善、不善的定義,我們還要再強調一遍。看問題、認知所緣的時候,如果你的身心是健康的,至少心理是健康的、沒有病的、不受病毒染污的,對自他會帶來利益的,在未來會留下好的影響力的、會給你帶來好的結果的。臨死的時候,如果想起來這件事,它會把你送到好地方。這樣的認知過程是好的認知過程,是善的認知過程;反之 ,它就是不善的,有 14 個不善心所參與其中的時候,在那個當下,你的心是不健康的、產生的心生色法也是不健康的,心身都是不健康的 。因為心身不健康,傷害自己,傷害別人。即使不是直接對人,物品也是跟人相關,都是傷害自他。那麼這種認知,在你的名色相續流里面,會留下不好的影響力。
什麼叫不好的影響力呢?就是會形成不良習慣,吸了毒就天天想吸,這就是不良的影響力了;幹了壞事老想幹、拿著手機就放不下,這些都是不良習慣,都是影響力。因緣成熟的時候,它就會感果的,會出現不良的果報,會讓你受苦,果報也是苦的。當然我們很多人認為苦就是他的快樂,那就是完全顛倒的人,心顛倒、見顛倒,都沒得談。還有變的,不能以這個來比喻了。更嚴重的是,如果臨死的時候,這樣的影響力在你的心流裡面出現,你下 一生的結生百分百就是不善趣。千萬種的心的習慣,佛陀歸為三大類 ,甚至就兩大類——活躍的和不活躍的。活躍的是善的和不善的心。善心、不善心是主動造業的心,會留下來業的潛力,會引生未來相對 應的善和不善的果報,牢牢記住它。
1.3、果報的無記與唯作的無記
另外一種,無記。為什麼無記?無記是從不會產生業果的角度來講的,屬於不活躍的心。無記這種不會產生業果的能知能緣的過程, 又分成兩種:一種是果報的無記,一種是唯作的無記。唯作的無記是功能性的無記;果報無記,就是果報式的能知能緣,果報無記心也叫異熟心。果報心總數是 36 個,分成兩類:有因的和無因的。無因的果報心只有欲界才有,又分成無因的不善果報心和無因的善果報心,主 要是體現在雙五識上面。雙五識就是眼、耳、鼻、舌、身識。我們看、聽、嗅、嘗、觸,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嘗到的、身體接觸到的都是果報,因此它產生的識都是果報識。但是既然是果報,就有善業所導致的果報、有不善業導致的果報。善業導致的果報,是善的無因果報心;不善的果報,導致的就是不善的無因果報心。不善的無因果報心和善的無因果報心是這麼來算的:雙五識再加上領受和推度。推度心,還要分成悅俱的和捨俱的。
有因果報心呢?在欲界裡面是 8 個、在色界裡面是 5 個、無色界裡面是 4 個、出世間是 4 個。也就是無因的不善果報心 7 個:不善的五識、加上領受、推度;善的無因的果報心 8 個:善的五識、加上領受、 推度——兩個推度,一個是喜俱(悅俱)的,一個是捨俱的。色界就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五禪果報心;無色界就是空無邊處、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果報心 4 個;出世間心的果心 4 個: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果報能緣和唯作能緣又有什麼樣的差別呢?它到底是什麼樣的一種狀呢?果報無記的能緣的過程,是果報心被動受業報的心,是由過去所造的善和不善業成熟而引生的相對應的果報。換言之,它是體驗成熟之業的心,那麼這種心不需要付出努力,它是自然接受的,它是惰性的,是不會起化學反應的;也有一些人翻譯說它是不工作的, 不產生效力的。西亞多吉引用的比喻,比如說我們去照鏡子,鏡子裡面呈現出來的是我們身體的影像。這個影像是被鏡子映射出來的,它是被動的,這個影像是不能幹活的,它不能成為一個造作者;我們是什麼樣子,那麼鏡子只是如實呈現出來這個樣子而已。所以果報無記的能知,跟這個相類似。有些彼所緣心的素質可能跟大善心、大唯作心還一樣。但是它所反映的就像鏡子裡面的影像,不會主動,是惰性的。這樣的心能緣能知以後,不會產生、不會留下影響力,未來自然也不會有果報。
唯作心總共有 20 個。在欲界裡面有 8 個有因的,3 個無因的—— 一個阿拉漢生笑心,還有兩個轉向心;那麼在欲界裡面,欲界的心可以生起來的 8 個有因唯作心,其實是與欲界的八大善心相關的;色界有 5 個;無色界有 4 個,加在一起是 20 個。
唯作心不是造業的心,不會留下業的力量,也沒有留下影響力。但是它和受業報的果報心不一樣,它執行轉向和速行心的作用。除了我們講欲界的兩個無因的轉向心——五門轉向心和意門轉向心,是屬於凡聖共有的,其它都是阿拉漢才有的心。唯作的能緣能知的過程,雖然不能導致果報,不會留下影響力,但它能夠扮演它們各自的功能 ,也就是它能實現速行的工作。阿拉漢的唯作,它不是鏡子裡的影像 ,它就像我們真實的這種身體的、五官的、四肢可以自主造作、可以做好事、佈施、禮敬、供養各種身語的行為,是主動的、活躍的。唯作心也是一樣,阿羅漢也吃飯、睡覺、禮敬佛陀、持戒、禪修、弘揚佛法、服務僧團。但阿拉漢不會有任何的不善心生起來,唯作心都是美心。唯作心可以付出努力的,是活躍的心。只要比庫可以做的事情,阿拉漢也都可以做;而只要去做,他是能夠出成果的。不同的是,唯作做完就完了,不會留下影響力,沒有業力,未來也不會產生異熟果報。這個就是果報無記和唯作無記的區別。
1.4、有因與無因
那麼在我們這個表裡,我們看到這幾個字——有因、無因。有因 、無因指的是什麼呢?有因心是指心有貪、瞋、痴這三個不善因;或者無貪、無嗔、無痴這三個美因。無因心就是指心既沒有貪、瞋、痴這三個不善因,也沒有無貪、無瞋、無痴這三個美因。89 種心裡有 18 個無因心:15 個無因的果報心(雙五識,再加上善和不善的領受推度 4 個,再加上 1 個悅俱的善果報推度心,一共是 15 個); 3 個無因唯作心(兩個轉向心——五門轉向心和意門轉向心、再加上一個阿拉漢生笑心),其它的 71 個心都是有因的心。
從結生的角度,有因的心,分成三因和二因。我們經常講,三因結生、二因結生,因就是:貪、瞋、痴、無貪、無瞋、無痴六個。在心能緣能知的過程中,因決定了能緣能知過程的穩定性、堅固性。不管是貪、瞋、痴,還是無貪、無瞋、無痴,只要有因在,那麼這個心的穩定性和堅固性就比較強。無論是貪、瞋、痴、無貪、無瞋、無痴,只要因越多,心就越穩定。因越強,心就越有力量。相對來講,無因就會比較弱。二因跟三因比,三因更強。強弱的意思其實是跟我們造作和輪迴有關,在善和不善的造業的狀下,留下來的業的力量就比較強。即使是大唯作心,雖然它不涉及造業,但是三因的大唯作心,相對於二因的大唯作心,它完成這種唯作的能緣能知的過程的力量也會更強。這是從善、不善和唯作、能緣所緣的角度來講的二因跟三因的差別。
欲界的善果報心有兩類:無因的善果報心,有因的大善果報心。有因的 8 個,無因的 7+8 這樣(不善的是 7 個、善的是 8 個)。但是這個無因善的 8 個跟有因善的 8 個,所執行的作用不同。無因果報心所執行的作用就是雙五識加領受推度;有因的 8 個果報心一般是作為結生 、有分、死亡,還有彼所緣,執行這樣的作用。
對於果報心,涉及是無因的果報或者二因果報、三因果報的問題。如果從輪迴的角度,是指朝向善的生命的成長力量,或者是往不善的生命的成長力量的強和弱的區別。也就是從生命延續的這種堅固性的角度來談三因和二因或者無因。24 緣的第一個緣就是因緣, hetupaccayo。Hetu 這個因,指的就是像樹根扎下去一樣。生命之根跟生命之因不同。三因二因不是講生命之因,而是講生命之根。生命之因是業,纏繞的無明、愛、取的業,而業的強弱程度跟你當時造業的時候是有因、無因有關。當業成熟的時候,有因、無因就代表了你新的生命之根扎得深不深、力量強不強,在輪迴的生命中,你的生命力是不是很強大。善、不善都一樣。怎麼講?比如說無間地獄的生命,他的不善的生命力非常旺盛,他都不會死,一直受苦,天天受苦,他不會死,生命力無窮大。我們講,經典有講說,有聖者可以到地獄裡取一 點點火來,地獄之火,完全濕的柴禾,一把就被它燒完了。地獄之火是如此地熾熱,但是地獄的眾生可以在這火裡面煎熬一劫,這麼長的時間都不會死,就是他不善的生命非常強有力。為什麼呢?就是當時導致他墮到地獄去的業裡面的貪、瞋、痴,特別是瞋的這種力量非常強,才會導致他在地獄裡面都不會死。同樣地,如果在人間、在天界,造成導致你生命成熟的業,它的無貪、無瞋、無痴的三個因很強,那麼你的生命也會很旺盛、很有力量、壽命很長、很健康、不得病、不會死,像這一類的,這代表因的關係。在 31 界的生命裡面都是這樣來展現的。所以我們在平常的時候要特別地小心,不要讓貪、瞋、痴 三個因總是來主導我們的生命,應該讓無貪、無瞋、無痴的三個因來主導我們的生命,就會比較安全一點,不然是很危險的。
1.5、界 與 地
欲界的有因心,還有色界心、無色界心,我們能看到有三組都相同名稱的善心、果報心和唯作心;也就是說,這三組同樣名稱的善心、果報心、唯作心,它們是同樣的心所組成,但執行不同的作用。
不善心、不善果報心和無因心,屬於欲界心。
31 界生命是從生存維度上講的,但是這裡講的欲界心,它不單純 是指欲界的生命,色界的生命和無色界的生命也可以生起欲界心。地 指生存地,人的生存地、欲界天的生存地、色界無色界天的生存地。
而色界心、無色界心和欲界心,是指某個生存地裡的生命普遍容易生起來的心。比如身處欲界的人普遍容易生起欲界心,但也可以生起色界心和無色界心。
造業的善心和不善心都是有因心,無記的果報心和唯作心都有無因和有因兩種。
當我們瞭解了這些會發現,原來我們自認為,是我們能夠知道這個世間、知道山河大地、知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知道社會、知道人類、動物界、自然界各種,其實是一種能知能緣的精神作用。這個精神作用包括了認知反應,這個認知反應有些是主動的、有些是被動的。主動的反應,是因為相關的心所的組合和素質的結合,而有善、不善、唯作的這種分別。
為什麼有人會善的能緣能知,有人就是不善的能緣能知?跟我們心的素質、隨眠、業習等相關。當我們明白了這樣的心的運作模式的時候,當我們面對色、聲、香、味、觸、法各種所緣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可以不管不顧地、任由自己的心,隨意地去採取行動呢?正念正知在於每一個看、聽、嗅、嘗、觸的當下。不單單要能知道當下,還要知道當下心的反應,你的心為什麼這麼反應,帶著什麼類型的有色眼鏡?一直帶著這個有色眼鏡,對你未來是好的還是不好的?這才是對生命負責任呢!說「我尊重自己」,其實尊重的是自己一堆的念頭。死扛著念頭,是尊重你眼鏡的顏色,不是尊重你自己。
講一個眾生就有一個精神世界。我們雖然是人界,但每一個人都有每個人內在的精神世界。差別如此之大,但其實都離不開這 89 種心 ;離不開造業的和非造業的心;離不開善、不善、無記的三種心理狀態。不管眾生多麼複雜,但眾生的心更複雜。佛陀歸納為 89 種心,可以展開,也可以融攝,融攝成一個——心,幹嘛?認知目標。一分二 ——造業、非造業;展開三個——善、不善、無記;展開四個——善 、不善、果報、唯作心,這些是從心的特性的角度上來講。從界的角度上來講,欲界、色界、無色界、出世間。
1.6、學習心法的作用——次第修心
真正要去瞭解 89 種心是要有次第的。在沒有真實去瞭解心之前, 我們其實對心的理解就是一個大概。現在我們對生起貪心、瞋心、掉舉、疑只是一個大致感覺,是基於基本名法特相的感覺,更深細就無法知曉了。日常生活中練習心念處,大致觀察你的心,算心念處嗎 ?算。但是是真正圓滿的心念處嗎?還差得很遠。所以在帕奧的系統裡面,它是怎樣認知的次第呢?修到名業處的時候,才能夠看到這些深細的心、心所法的。要達到這樣的階段,有這樣的能力,首先要培養定力、要證得禪那,至少要有近行定。在帕奧禪法建議要修成四禪八定。
修完四禪八定,好處在哪裡?它在觀名業處的時候非常方便。觀名業處的時候為什麼很方便?因為他證得了禪那。我們知道禪那的心是非常穩定的心,對吧?你入禪的時候,現在的要求是 3 個小時、4 個小時沒有妄念,你的心沈到所緣裡面去,持續 4 個小時都是一條心路,那得多麼穩定、多麼強有力的心!這樣的心就非常容易觀察,對吧? 我們講這叫廣大心,禪那廣大心。所以在帕奧裡面,觀名法一般就從禪那名法入手。為什麼?很容易看到,而且你在入禪的時候,你觀察了你的禪支——尋、伺、喜、樂、心一境性。這五禪支就是心所,心所已經被你看到了,然後你修五自在,你很容易去覺知你的心路怎麼起來,怎麼沈進去。那麼禪那名法觀察完以後,對心、心所、心路就相對熟悉了。這個時候再回過頭來觀察五門心路和意門心路,就相對比較容易了。五門心路和意門心路,先觀察有力量的那兩組明顯的心理狀——善和不善的兩組心路,它比較強,這些速行也很容易看到。然後你再去仔細地觀察無記的果報心和唯作心。大唯作心只有阿拉漢才能夠觀察到,不是我們的範疇,剩下的兩個小唯作心是兩個轉向心,很容易觀察。剩下的果報心,雙五識是無因的,也很容易看,眼、 耳、鼻、舌、身識,領受、推度,然後彼所緣用一點力氣也是很容易觀察到的。所以在觀這些心的過程中,對於裡邊每一個心的心所的組成,以及每一個心所的素質,就可以去瞭解。
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去看,你的過去或者現在是戴著什麼樣的有色眼鏡在看東西了。剛開始可能不熟悉,然後你隨著課程從名色業處開始,一直修到行捨智,不斷地看,來回地看,越看越多,越來越熟悉。你會發現,其實很多心都是這樣的心所,相同的組合,各種心不斷 地重復。比如你總是貪這樣的。有些是重復,有些是不一樣的:貪,貪的程度不一樣;瞋,瞋的程度不一樣;精進,精進的程度不一樣;信心所、念心所都不一樣。它們雖然都是同一類的心所,但因為有不 一樣的力度、不一樣的性質。怎麼個不一樣的性質呢?比如同樣是瞋,都是排斥所緣,但是愁、悲、苦、憂、惱、嫉妒、慳吝,它是有不同的性質來感覺。那麼這些組合起來,能知、所知就展現出千變萬化的這種姿。所以佛陀講說,啊,世間的眾生有非常多的種類,但是心的種類更多。
要清楚地瞭解自己的心,才能夠瞭解別人的心。這樣 「我來跟你談談心」,你才能知道怎麼談。看自己的稻草人,看別人的稻草人,知己知彼就是這樣來知的。「我老公一點都不知道我的心」,你自己都不知道,怎麼讓你老公知道?先把自己搞清楚,天天讓你老公怎麼對你好,你是安了什麼心?真的瞭解到這樣了,你才知道你是怎樣的一種能知能緣的特相、特點。到這種層面,我們才可以說,認識我們的心;瞭解我們的心,然後在這基礎上,我們才有可能調整我們的心 。通過修行來修心,修出高素質的心來,這個是我們學心法的作用。
二.心依其他之劃分
2.1、攝受之概要
以上是對於「性質」的劃分和對「界」的劃分。《阿毗達摩》還有一 種方式:要瞭解我們的心,通過感「受」來瞭解我們的心。這個圖,大家可以看到,我們用的是表情包,89 種心就有這麼多個表情包。你會看到很多表情包其實長得都是一樣的,嘴角上翹的代表悅俱的、開心的 。開心的,無所謂開心不開心的,都蠻多的;不開心的只有兩個,內心的憂受只有兩個;身體的苦受只有一個。但是對於在人界來講,我們普遍都落在這嘴角下垂的兩個心裡面,不開心。為什麼?我們講人界憂受很多,憂受的心很多,為什麼會憂受呢?不滿足,人心不足蛇吞象,心天天都是嘴角下滑。
從受的角度來瞭解心,89 種心其實有 89 種感受。
2.2、攝六門之概要
攝六門的,就是能知、能緣。能夠帶來不同的經驗,都是透由我們的根門——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門。從這六個門的角度,能夠生起不同的心路,我們叫「六門心路過程」。心理活動都是透由這六個根門去引發的、去轉起的。透由這六個門的角度,我們能夠更貼切地瞭解我們自己的心,更貼切地瞭解這個能知、所知的過程。不同的門,就有不同的能知、所知的過程所帶來的經驗——眼睛看到、耳朵聽到、鼻子聞到、舌頭嘗到、身體接觸到、心裡想到的經驗不同。因為有不同的門,所以當然也有跟門相應的不同的所緣,眼、耳、鼻、舌、身、意,就相對 應色、聲、香、味、觸、法這些所緣。因此通過所緣,來瞭解能緣、能知,那就是另外一個角度的面向。《阿毗達摩》盡其所能從每一個角度讓我們去瞭解,所謂的能知、能緣的心,是怎麼來跟我們的所緣打交道的。
2.3、攝依處之概要
依處是眼、耳、鼻、舌、身。所緣是外在的、客觀存在的;依處是內在的,是我們能緣所緣、能知所知能夠生起所依靠的基地。當我們擁有這個基地的時候,意識就可以依此而生起。如果這個基地出問題了,那麼你的能知所知就會受影響。舉個例子,近視眼或者耳聾、或者鼻子聞不到東西、或者味蕾無效,這些大家都有感覺,或者身體失去知覺了、半身癱瘓,你怎麼按它,它都不痛,這就會影響我們自己的認知 。所以能知所知不單單與你戴的什麼樣的眼鏡有關,不僅僅與你的心理素質、心所素質有關,它這個能知的力量、能知的內容,不但受所緣的影響,也受你的依處影響。你的依處正常不正常?健康不健康? 基地有沒有缺陷?如果有缺陷,認知就會有缺陷。老了,老花了,不帶老花鏡看東西就朦朦朧朧。眼識受到我們的眼根的影響,而使我們透由眼門的這種能知所知的能力受到了影響。
佛陀劃分 89 種心,是要讓我們從不同的面向、不同的角度,能夠引發能緣所緣內在外在的所有的條件,來去認識我們的心。只有當我們能夠充分地理解自己的心的運作狀的時候,我們才談得上怎麼去提升我們心的素質,「淨化我們的心靈,讓心更加高尚」。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