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什麼是邪見不相應呢?第一個,你知道因果。比如說很多同學,明知道食物不能貪,好吃的食物不能貪,多吃呢,會引起貪心,但是還是忍不住,歡喜地又吃了。那他知道貪著這個美味不好,他是有因果見的,但是忍不住這個貪,所以他是邪見不相應的貪。歡喜地吃呢,是悅俱。這個是知因果。第二個,從因果擴展一點呢,我們說知緣起。
・捨俱邪見相應,有邪見。比如有個比庫儲存了一些糖啊、四甜品等七日藥,也沒有很貪愛,每天也沒有覺得很歡喜地享用,沒有做醫藥資具的省思,也不思惟業果,捨俱邪見相應。
・掉舉就是漫無目的、漫無目標的;妄念呢,它包含掉舉,但是往往有一定的主題。
・對於不善的、四惡趣的生命呢,它的結生只有一種,就是不善果報的捨俱推度心,是十一個名法。
・你不要說:「我愛這個人。」你愛的都是你自己的感受,然後你對這些感受做一堆堆這樣的標記,對此深切懷念。所以,你愛的是你的「想」。愛的表現就是會產生那些感受的行。
・面對所有,要去看你生起的心,背後的機制,分析到底是什麼樣的動機啊!
・實踐題:分享自己曾經生起過的八種欲界善心和感受。有孩子的和孩子一起學習八大善心生起的方法。
雲端起觀-第101課
各位賢友好!我們昨天把十二不善心和十八無因心學完了。看了作業呢,還是很多同學沒有理解,本來我想偷懶一下,因為很多同學都學過了,應該好理解啊?而且我們心所也學完了,還是有不少同學沒有明白,也可能我沒有講清楚啦。
12不善心:8個貪心、2個瞋心、2個痴根心。這8個貪心呢,很多人會混呀。悅俱、捨俱呢,這個大家應該好理解,落實到心所就是有沒有喜心所。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呢,就是看、聽、嗅、嘗、觸,你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嘗到的、身體接觸到的,你是不是覺得挺歡喜?啊,可喜!可喜就有喜心所,它的受呢,就是悅受。那麼,如果落在貪心的話,就是四個悅俱貪的心;那你如果是沒什麼感受,感受平平,那就是捨受,這個把它分清楚。
那比較難,很多人分不清楚的是這個邪見相應和不相應,好多人都沒有把它分清楚。那邪見相應、不相應呢,我們在學習到邪見的時候,花了很多時間講了,那我們不再去回復。就是這麼來理解:一般呢,我們如果沒有證得初果,而且你的正念不是非常強,所以大部分的人呢,我們都是會被這個「我」所左右的,前面我們講過,「世間通稱我」邪見。我們講說:「啊!我啊,我要去吃飯、我要去幹嘛、我的先生、我太太、我孩子、我的事業、我的理想、我在學佛、我在禪修…」都是「我」。那怎麼來確定它是邪見不相應呢?
什麼是邪見不相應呢?
第一個,你知道因果。比如說很多同學,明知道食物不能貪,好吃的食物不能貪,多吃呢,會引起貪心,但是還是忍不住,歡喜地又吃了。那他知道貪著這個美味不好,他是有因果見的,但是忍不住這個貪,所以他是邪見不相應的貪。歡喜地吃呢?是悅俱。這個是知因果。
第二個,從因果擴展一點呢,我們說知緣起。看到你們家的寶貝孩子:「啊,很乖巧很可愛。」你知道呢,這個孩子不是你的,他到你家裡來結生、出生,跟你有母子的因緣、有父子的因緣,他是眾緣和合,各種因緣結合在一起的。但是你還是忍不住:「啊,我的孩子很可愛。」貪,歡喜的貪,那這個是邪見不相應。
那當然,如果,第三個,我們講說知無我,或者是指「無常、苦、無我」三相。你看一個問題:你非常喜歡你的工作,你每天從事的工作,你也知道這個工作呢,它就是一個工作,它是無常的,明天可能這個公司倒閉了。雖然你喜歡,但是其實呢,蠻苦迫的,每天都要起早貪黑地去幹活,那並沒有一個我喜歡在裡面,並沒有一個真實的我,但是你還是喜歡。那這種對某一項事業,包括你畫畫啊、或者你喜歡聽音樂啊、喜歡創作啊……,最高的境界就是無我的境界。不管是從事任何一個行業,到達最頂級的時候都是無我的境界、爐火純青的境界,他就把那個「我」會放掉。但是他還是喜歡,你還不能講他一定是有智,是智相應。其實這種無我更多的是沒有期待、沒有控制欲,規避拙力。這種「無我」,是更深層次的黏著。不管是粗暴的還是細微的「黏著」,只要還黏著這個東西,割捨不了,那還是貪。如果真的理解諸行法都是剎那生滅的無我見,依然只是做正確的,像唯作一樣,那是智相應。但是他還有「黏著」,那這個就是悅俱或者捨俱邪見不相應的貪啊!
對於邪見不相應,大致通過「知因果嗎?知緣起嗎?知無我嗎?」這三個來判斷。那比如說有同學說:「啊,我今天受了八戒,但是還是忍不住吃了晚飯。」你這句話就會讓我很費解、猜疑。你守八戒,你是現在寫作業的時候說你守八戒,但是還是忍不住吃了晚飯。關鍵是,你當時在吃晚飯的時候有沒有想起來說:「我今天在守八戒呢?」如果你當時想起來:「哎呀,我今天在守八戒啊,其實是不應該吃的。但是呢,還是忍不住,這個破了戒其實不好,但是還是忍不住。」那這裡就有因果見了,這裡就是邪見不相應了。那如果你受了戒,那一天受了戒,然後別人說:「你吃吧!」或者別人沒說,你看到那個美味就把那個戒全忘了:「哇,好吃!是我喜歡吃的!」那一定是邪見相應,你已經把那個戒都忘記掉了,那就是邪見相應。
所以,大家比較理不清楚的是這個邪見相應、不相應的問題。前天的作業是讓大家找無明、愛、取;昨天是讓大家找受啊、想啊、業啊…這種觸食、思食、識食三食的影響。理解的人也是不多,那我再囉嗦一下。
以前給大家講冰山理論啊,最底層的是渴愛,對生命的渴愛。那麼為了這個生命的存在呢,需要四食,要餵養。那到底什麼東西可以吃?什麼東西不能吃呢?不管你從無始以來這一條線,名色相續流傳承下來的認知,還是你這個物種相續流傳承下來這個基因,你這個人,在這裡,那他都要透由面對六所緣,要有一種機制,讓他確定這是可以還是不可以?對你渴愛的生命的傳承、存在和繁衍是不是有幫助,這個機制是通過受來分別的。你感覺好的、舒服的,百分之七八十對你的生存和繁衍是有幫助的,會有快樂的感受-悅受。悅受增長相應法,就會鼓勵你,從而啓動鼓勵機制,讓你去不斷地追求這個東西。為什麼呢?因為對生存和繁衍有幫助。那凡是會讓你產生不好的感受,百分之七八十對生存和繁衍是有損害的,就會自動啓動保護機制,表現為要避開。
但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有很多受是有錯誤的,程序有bug,導致認知判斷是扭曲的、錯誤的。如前面講的「有色眼鏡」啊、「稻草人」啊,都是這樣的,錯誤地啓動了保護機制、錯誤地啓動了鼓勵機制。怎麼會出現錯誤認知呢?所有的受,我們都要給它做個標記:「這是好的,下次再碰到我們要用」「這是不好的,下次再碰到我們要躲開。」這個「受」是生存和繁衍鼓勵機制和保護機制的啓動標準。想呢,是對引發受的所有信息做記錄、標記、記下來,以便兩種機制正確運作。但是當你把期待、希望一起加到受裡的時候,想的標記往往就扭曲了。比如,兩個球隊打比賽,兩邊球迷對裁判行為的受和想蘊標記往往是相反的。「屁股指揮腦袋」——認知是為我服務的,最終都是衝著「我」,衝著「我要活著」,任何人只要對我這「我要活著」可能產生傷害,那你就是我的敵人,不論對錯。
明白「受」是幹什麼,「想」是幹什麼。行蘊呢,「以思心所為主的行蘊」,那行蘊就是思心所組織其他心所的統一行動。對所緣有感受,拿出過去的想蘊標記確認一下:「這個東西應該對它怎麼辦?」思心所就召集其他所有的心所採取行動,開始吃精神食糧和物質食糧。吃就是行動,行動就是吃,就是餵養,餵養我們的身心,為了生存和繁衍。那怎麼吃?根據你的受和想來吃。包括你想貪、你想瞋,還是佈施、持戒、禪修,都是根據「我」需要吃。
古往今來,很多文學家、詩人都讚嘆人類這個愛情,說:「人類最令人嚮往的就是愛情。」那我們來看看,你愛他什麼?一個女眾,你愛一個男的,「啊!高富帥啊、勇敢啊、堅定啊、有毅力啊、精力旺盛啊、顧家啊、給我安全感、可以小鳥依人、善解人意啊、還很浪漫、還有一點小小的壞」,諸如此類的。男的看女的呢?最好在外面別人看起來就是「白富美」,在家裡就要「傻白甜」。為什麼呢?傻白甜才可以讓你自信爆棚啊,她要換著花樣美麗,經常用很欣賞的眼神看著自己的先生,先生就感覺很爽,很有自信;可以下廚房、可以出廳堂、孝敬公婆會帶娃…。不管你是對男的看法還是對女的看法,達到這樣的標準你就會很愛TA。所以你到底愛TA什麼?愛的是你自己受,對不對?所以你不要說:「我愛這個人。」你愛的都是你自己的感受,然後你對這些感受做一堆堆這樣的標記,對此深切懷念。所以,你愛的是你的「想」。愛的表現就是會產生那些感受的行。
當我們有這種感受,就會設立這樣的愛取標準。「欲」就是不斷地想去要,以這個為目標,為它的意願;「尋」呢,就是不斷地去尋找,到處去找這樣的目標;「精進」就是永不放棄;「貪」呢,就是越多越好,不會滿足的,「啊,這些全部都是我想要的!」
但是沒有那麼好的事啊,怎麼辦?焦慮、生氣呀!心理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狀態。不管是你的孩子、父母啊、伴侶啊、領導啊、夥伴啊、朋友啊、客戶啊……,你對他好和壞,「我怎麼樣、怎麼樣、怎麼樣對他」,最後落下來,都是你的感受。「我覺得……」,而這個感受,從內心的角度,更多是受你的標記影響。而標記呢,都是稻草人,大部分都是稻草人,因為「世間通稱我」的邪見。
面對所有,要去看你生起的心背後的機制,分析到底是什麼樣的動機啊。從這個層面來看呢,你才會想:「我未來這樣生起來的心,對自己有意義沒意義?」「我如果想改它,它的根源在哪裡?怎麼去削弱它?」這個就有意義。不然你就是背呀背,看別人怎麼做,抄一下,那有什麼意義呢,對不對?
很多人還是要求說能不能講一點例子。
悅俱邪見相應無行一心。邪見相應,一個人未經自他慫恿,不思業果地貪求看、貪求聽、貪求吃、貪求聞、貪求身體的觸感,而且還很開心,那這個就是悅俱邪見相應無行一心。
悅俱邪見相應有行一心呢?加一個要麼被同伴說服,要麼是自己不斷地思惟,想了半天完以後,「啊!好,不思業果地、愉快地看、聽、嗅、嘗、觸,貪求」,這個就是有行。
從心所的差別上,有行跟無行呢,對於不善心,就是差昏沈、睡眠兩個心所,有行多這兩個心所。
悅俱邪見不相應無行。舉個例子:有一個比庫,人家供養他一套袈裟,他很歡喜地穿上這個袈裟。他知道執著這個新袈裟,會讓貪心升起來,但是他還是有黏著地很歡喜地把它穿上,那麼這個就是悅俱邪見不相應。因為他知道會讓貪心升起不好,他是個比庫,但是他還是喜歡這個袈裟,邪見不相應無行。
那邪見不相應有行呢?他沒有喜歡不喜歡地穿上了新袈裟,結果從孤邸出來碰到一位同修說:「哎! bhante,你這套袈裟很好哎!質量很好哎!穿上以後很合體啊,看起來精神很多啦!」「噢,真的嗎?」哎,一想:「唉,不好啊,怎麼會起這個貪心呢?」但是聽到別人說還是很自得。這是邪見不相應有行一心。
很多同學受了八戒,知道業果法則,但是在爸爸媽媽的要求下、或者是孩子的要求下、或者先生的要求下—— 「你吃一點,不要把身體搞壞了」——然後實在不好意思負他們的意,然後吃了幾口,「啊,味道還挺好」——悅俱邪見不相應有行。看、聽、嗅、嘗、觸,都一樣。
前面四個是悅俱。捨俱呢?捨俱邪見相應,有邪見,比如有個比庫儲存了一些糖啊、四甜品等七日藥,也沒有很貪愛,每天也沒有覺得很歡喜地享用,沒有做醫藥資具的省思,也不思惟業果,捨俱邪見相應。
同樣在家人也是這樣,就是你很習慣了,比如說:你的先生、你的太太,結婚二十年了,雖然還有貪,但沒有新鮮感了,捨俱。擺在你家裡面的,不管是人還是物品,時間長了,就沒感覺了,沒有別人找你要的時候,甚至都感覺不到貪,但還是「我的」,邪見相應。
同樣地,捨俱邪見不相應有行或者邪見不相應無行。那舉個例子:一位比庫,他在思惟業果法則,每天我們都要省思四資具嘛,所以那麼吃鉢食,反正每天都要吃鉢食,感受平平。在帕奧禪林裡面就自己去打,就是自助餐的形式,他沒有看到那些食物的時候,他沒有生起太大的悅受,他也覺得:「吃飯呢,就是為了長養這個色身。」但是一經過那個飯菜的地方呢,他就是,「啊,多打幾勺」,然後呢,把自己吃撐到。這個就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你也思惟業果,覺得不應該這樣。
我們平常在家裡,比如說,很多人講:「這男人喜歡抽煙啊!」知道抽煙不好,抽煙有害健康,已經開始戒煙了,但還是忍不住要抽幾口,這個就是捨俱邪見不相應。那有行、無行呢,就是,你是習慣性地做就是無行;被自己不斷地思考,或被別人推銷了,被別人慫恿了,那就是有行。
那貪邪見不相應呢,還有一種,它是帶傲慢的,貪慢邪見不相應。那憂懼呢,就是憂懼瞋恚的有行、無行,就是它對所緣是排斥的、對抗的,非常好區分。暴怒、激怒、非常粗暴的那種生氣,是瞋。非常微細的,比如說捨不得、嫉妒、恐懼啊、害怕啊、擔憂啊、緊張啊、不耐煩啊、挺擔心的啊,也是瞋心。不管它是強的還是弱的,根本特點就是不喜歡這個所緣、排斥那個所緣。所以憂懼和瞋恚必定是在一起生起來的,你只要心裡不舒服,那一定是瞋恚的心。
那從心所來分呢,瞋相應的心所除了瞋恚,還有嫉妒,還有慳吝,還有追悔。那追悔呢, kukkucca就是它針對一件該做的善行沒有做而追悔;還有不該做的惡行而你做了,而產生追悔。這兩類,才叫做kukkucca。如果是隨便的一個後悔,就只是單純的瞋。
痴根心兩個——疑和掉舉。「疑」呢,指針對這個八事的疑。「我懷疑那個人對我怎麼怎麼樣。」「誒,我懷疑某某人在背後說我壞話。」「我懷疑明天可能會有什麼樣的事情發生。」那這種「疑」呢,它是以尋為主的善或不善心。疑心所只是針對於八事。比如說:「去做好事到底有沒有好報啊?」「到底有沒有解脫的人啊?」「有沒有覺悟者啊?」那這個是疑。「這個禪修的方法對不對啊?」「這樣到底能不能證得禪那啊?」那這個是屬於對這個八事的疑。而對於我們世俗上來講的各種懷疑,它不是這個類型,不要把它混在一起。
然後掉舉跟妄念呢,掉舉就是漫無目的、漫無目標的;妄念呢,它包含掉舉,但是往往有一定的主題。所以,掉舉更像是發呆、漫無目標地胡思亂想,這個是掉舉。
對於人、對於善趣的生命來講,有三種結生:無因結生、二因結生、三因結生。那麼無因結生心也稱為善果報捨俱推度心,有十一個名法,就是十個心所加一個心識。那裡面沒有貪、瞋、痴,沒有無貪、無瞋、無痴,這是善果報無因結生。善果報無因結生呢,一般是上一生臨死前成熟的業是低劣二因的業所導致的。無因結生的人呢,一般都是先天殘疾。也有一些非常低福報的樹神啊,也可能是無因結生。
對於不善的、四惡趣的生命呢,它的結生只有一種,就是不善果報的捨俱推度心,也是十一個名法,四惡趣的一切眾生,就是這樣的一個結生心,不善果報捨俱推度心。
這種結生心為什麼叫捨俱推度心呢?因為它跟推度心是一樣的,是一樣的。所以我們一般說:「哎!這個是什麼樣的結生啊?噢,捨俱推度結生。」如果去觀察過去生,然後一推到他的死亡心,查那個死亡心是一個捨俱推度心,那就是兩種情況:善果報的,或者不善果報的。如果是不善果報的就是四惡趣的生命,如果是善果報的,有可能是人界;也有可能是低劣的、低福報的樹神。
那我們今天來講:欲界的八大善心。悅俱智相應無行、悅俱智相應有行;悅俱智不相應無行、悅俱智不相應有行;捨俱智相應無行、捨俱智相應有行;捨俱智不相應無行、捨俱智不相應有行,八種欲界大善心。
好,悅俱智相應無行,這個是在欲界心裡面最大的心之一。如果你剛好持戒了,有說正語的因緣,就會加上「正語」這個心所。如果你看到螞蟻,本來習慣性地會踩過去,現在,「哦!不能殺生」,你的那一個剎那的速行呢,會升起「正業」的心所。同樣地,正命,人家說:「誒,我們網絡上賣酒賣得很好,我們一起賣吧。」你回答:「不行,非正命。」這個時候,你的心會升起「正命」的心所。你在街上看到一個很苦的流浪漢,你生起悲心了,你給了他佈施。佈施是慈,是無瞋心所的高級狀態,但你看到他起悲心了,你那個時候的速行就會有一個悲心所;你看到別人獲得成就了,你給予隨喜,那麼你心裡就會有個喜心所。那麼這些呢,它就是不會同時生起來的,最多只生起來其中的某一個。
所以在我們欲界的善心裡面呢,最高是三十五個心所。那我們來看,悅俱智相應無行這個心呢,它是怎麼來組成呢?我們看,這個是通一切心的心所其中的遍一切心的心所,下面是雜心所。這個19個遍一切美心的心所,再加上慧根,智相應。悅俱是因為有喜,遇到可喜所緣了;智相應是你信業果法則或者看到事件發生的緣起,或者你看到它是無常、苦、無我的。在世俗的角度上,我們比較容易生起慧根是這種狀態。其他的呢,只要你是善心升起,這19個遍一切美心的心所一定跟著一起起來,信、念、慚、愧、無貪、無瞋、中捨性,心所和身的輕安、輕快、柔軟、適業、正直、練達。
舉個例子,你知道供養僧團有非常殊勝的果報,非常歡喜地在卡提納這個日子裡面呢,給僧團的比庫主動地供養袈裟和其他的四種資具,這是悅俱智相應無行。或者呢,你懂得因果,你看到緣起,你恭敬你的媽媽爸爸,你知道,你的生命是從爸爸媽媽這裡來的:「我因為他們的生養而有現在的生命,我因此非常地感恩,我要報答。」然後呢,你身語承事。這樣的心呢,就是悅俱智相應無行的心。
那有行的心呢?你聽人講,供養僧團福報很大,被觸動了,就想:「啊,我明天要去供養僧團。」受了別人的慫恿,才想起來的。或者,你原來對於禪修總是找不到呼吸所緣,很沮喪,然後被老師鼓勵了,說:「要相信自己,放下期待,只是如實覺知呼吸,心就一定會越來越平靜,總有一天你會培養起定力來的。」你滿心歡喜地:「我要好好地去禪修」,發願:「我今生不要打擊自己,都要認真地修行。」這樣的心就是有行啊,是被慫恿的。
那在善心的角度上來講,這個有行、無行,它沒有昏沈、睡眠兩個心所的差別。
好,那麼,再下來是悅俱智不相應無行和有行。那悅俱智不相應呢,智不相應就是不懂因果嘞,對因果沒有概念、對緣起沒有概念、對無常、苦、無我沒有概念。他沒有這些概念,也沒學法,但是呢,聽說某某地方疫情非常嚴重,缺少口罩,醫生都缺少防護服,他主動地把家裡面僅有的一箱口罩拿出來,非常歡喜地給它送到救災物資的收集處,去幫忙這個救災工作。沒有因果的概念、也沒有緣起的概念、也沒有無我的概念,但是就歡喜地去做了這樣一件善行,悅俱,歡喜地做,智不相應無行。
那有行呢?你本來不知道這個事,或者你看消息也看到了,但是覺得「全世界到處都是疫情啊,我也幫不了啊。」但是朋友來了說:「啊,我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吧!你家裡還有多餘的口罩嗎?」那你受到了朋友的勸說,說:「行啊,好吧!」然後和朋友很高興地一起去做了這件事,那這個就是有行。或者說呢,你本來覺得念佛誦經就可以了,年紀也大了,但是聽說學《阿毗達摩》對念佛誦經更有幫助啊,你朋友跟你講說:「啊,我學啦。真的有用啊!這個《阿毗達摩》說是要落實在生活上,要讓法活出來啊!」「真的嗎?」就參加了《阿毗達摩》實修班,很高興地參加了,這就是有行。受到朋友的勸說,這是悅俱智不相應有行。
那麼,剩下兩個捨俱智相應有行、無行。跟前面那個悅俱智相應的區別呢,就是他沒有特別高興的感覺,對做這件事情呢,他沒有太強的這種悅受。那智相應呢,就是他看到因果了,看到緣起了,或者他也知道無我了。舉個例子講:我們做習慣了很多事情,比如比庫,每半個月誦戒一次,這是佛陀制定下來的法儀,一到半月誦戒的時候,你就知道今天是誦戒日。或者我們居士們一到八戒日、八關齋戒日,初一、十五、初八、二十三,覺得說:「哎!今天是授八戒的日子,這是佛陀制定的,授八戒有很大的功德。」因為習慣,也沒有什麼很歡喜的這種感覺,只是覺得這是應該做的,這就是捨俱但智相應無行的。
或者我們日常生活中,面對別人不是非常有禮的言語、或者行為啊,我們一般就會不高興,或者被別人誤會了,我們會不高興。但是學了《阿毗達摩》了,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有他的稻草人,當他不恭敬的話一出來,你馬上想說:「啊,看看他的稻草人是怎樣。」好,那麼,你知道他是在一種情緒上,他的稻草人是 「1、… ; 2、… ;3、… 」。你很平靜地接受了他對你的這種無禮的言語,知道:「他就是在這樣的稻草人、無明、愛、取的驅使下,在情緒裡面,僅此而已。」內心就沒有任何不悅,這個就是捨俱智相應無行咯。
好,那有行呢?就是經朋友勸誡,或者自己思考,舉個例子講,我們一些同學禪修呢,總是碰到很多狀況,要麼很緊、要麼妄念很重,作業上都是這麼寫。我是一再跟他講:「你要梳理一下。」他說:「我碰不了自己啊,過去不堪回首啊!」我說:「你不堪回首也不要做頭埋在土里的鴕鳥啊!這樣都解決不了問題,你到底想不想禪修嘛,希望不希望能修上去嘛?」一次、兩次、三次,現在有好多同學終於開始梳理了,一梳理:「哦!真的這樣,解決問題啊!」那這個就是經大家的勸說,而決定刀鋒向內,對著自己內心的暗物質下手,發現其實也沒有那麼可怕,就改掉了。在面對自己這些不良的記憶的時候呢,轉念時就會生起捨俱智相應的心,它是捨俱的,從稻草人轉成有慧想,這是智相應的,然後你去做了這件事情,都是智相應地解決自身煩惱問題的,它是有行的。
捨俱智不相應無行呢,它就是沒有喜,同時呢,也沒有思惟業果法則、也沒有思惟緣起、也沒有去認知對方的稻草人,無常、苦、無我。舉個例子講:我們世俗的很多善行,他在做的時候沒有想因果啊,就是大家講說:「要積極獻血。」看到獻血車,你就上去獻了一把血,沒有任何快樂和不快樂。那就是捨俱智不相應無行,是主動的,但是沒有去思考因果或者緣起。
什麼緣起呢?就是沒有去看透到裡面的更多的因緣。如果你就想說:「哎!我這個獻血啊,可以幫助到很多人,然後我的血液是什麼樣類型的,可以幫助到哪一些的人。」這就多多少少會對緣起有些理解,多多少少有一點不強的慧根。如果完全沒有這個概念,就這樣去做了,就是智不相應。然後主動去,就是無行。
然後被人建議,講說:「啊,某某人發起水滴籌。」那本來你也沒想要去佈施啊,但是後來聽到朋友講說:「噢,某某人真的很艱難,幫一下吧!」聽到別人建議,那你就捐了,在別人的建議下,你也沒有去想因果,反正既然說了,就捐唄,這個就是捨俱智不相應有行。
剛才呢,有賢友問說:「不善心的有行心是有昏沈、睡眠的,而善心的有行心是沒有昏沈、睡眠心所的。」這個都寫在這,對吧?我們再看,捨俱智不相應有行心,沒有昏沈、睡眠,總共只有這麼多心吶。
那八大善心呢,我們就講到這裡。欲界,二十四個美心啊,它的心所的構成是一樣的。欲界八大善心、八大果報心和八大唯作心,都是有八個,三八二十四。那善心八個和果報心八個、唯作心八個,它的心所組合是一樣的。
悅受增長相應法,就會鼓勵你,從而啓動鼓勵機制,讓你去不斷地追求這個東西。為什麼呢?因為對生存和繁衍有幫助。
這個「受」是生存和繁衍鼓勵機制和保護機制的啓動標準。
想呢,是對引發受的所有信息做記錄、標記、記下來,以便兩種機制正確運作。但是當你把期待、希望一起加到受裡的時候,想的標記往往就扭曲了。
行蘊呢,「以思心所為主的行蘊」,那行蘊就是思心所組織其他心所的統一行動。
你不要說:「我愛這個人。」你愛的都是你自己的感受,然後你對這些感受做一堆堆這樣的標記,對此深切懷念。所以,你愛的是你的「想」。愛的表現就是會產生那些感受的行。
面對所有,要去看你生起的心背後的機制,分析到底是什麼樣的動機啊。
實踐題:分享自己曾經生起過的八種欲界善心和感受。有孩子的和孩子一起學習八大善心生起的方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