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 2021-07-29 上午10.49.37.pn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果報心也稱為異熟心,就是被動受報的心。稱為「異熟」的意思,就是造因之後,果報在異時成熟,不是在同時成熟。在異時成熟,所以有異熟的說法。

 

果報成熟最快的是道心。道心是一個善心,造的是善業,它在無間的下一個心識剎那,果心就會生起,這個是最快的異熟果報。

 

我慢跟邪見,它不會在同一個心裡面出現。

 

悅俱邪見不相應有行心,就是加昏沈睡眠。

 

捨俱邪見相應無行心,沒有昏沈睡眠。

 

面對受,我們是要培養六支捨。六支捨,不是說身體有樂受,去排斥它,當作它沒有樂受;而是如實看到它,不去粘著,讓你後面的心,生起捨受。

 

掉舉的時候,就是心閃出去了,你沒有想要把它抓過來思考一番,或者是在心裡面編故事再編一番,就是跟灰塵一樣,東一下、西一下,你都搞不清楚在想什麼,這個是掉舉。

 

打妄想的時候,它是有主題的。我們經常有一個主題、一個主題的打妄想、編故事、放電影,這個是妄念。

 

妄念不一定是不善心;但掉舉一定是不善心。

 

五識也是果報心,它只是識知目標,它沒有行動。然後接下來的領受和推度,都是果報心。

 

五門轉向心一個、領受心兩個——善的果報領受心和不善的果報領受心,三個合起來稱為「意界」。89 種心裡面,去掉雙五識,那就是 79,再扣掉這三個意界的心,剩下的 76 個,稱為「意識心」。 

 

實踐題:觀察自己最常生起的不善心有哪幾種,分別觀察從業、想、受、三名食和其它心所來看,受哪一些影響大些。有孩子的和孩子討論不善有色眼鏡的主要構造和成分。

 

 

 

雲端起觀- 100 不善心&無因心 

簡單看了一下作業,還是有一些同學對不善心怎麼組合不是太瞭解,我們一起再把它學一下。 

果報心。果報心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了,也稱為異熟心,就是被動受報的心。稱為「異熟」的意思,就是造因之後,果報在異時成熟,不是在同時成熟。在異時成熟,所以有異熟的說法。我們知道果報成熟最快的是道心,道心是一個善心,造的是善業,它在什麼時候成熟?它在無間的下一個心識剎那,果心就會生起,這個是最快的異熟果報。所以我們法的功德裡面有「法是佛陀所善說的、是自見的、是無時的」,「無時的」,就是指果報是沒有時間間隔的,下一個心識剎那就是。 

還有一個是阿拉漢生笑心。我們知道,佛陀和阿拉漢不會隨便笑,不會像我們有事沒事、無事找事笑。佛陀跟阿拉漢有時候看到一些很特別的很奇怪的所緣,他會不自覺地笑,那這個時候它不是大的唯作心。舉個例子,在經典裡面出現過:佛陀笑了,阿難尊者就會問:「為什麼笑?」佛陀說:「剛才看到一個餓鬼,七十年都沒有吃到一點東西了,非常地餓,肚子非常大,喉嚨非常小。」看到那個形象,佛陀笑了一下。這樣生起的心叫生笑心,它不是那種智相應的心,笑心肯定是悅俱,它不會是悅俱智相應或者悅俱智不相應,它不是那種大善心、大唯作心。笑心是一個很小的心,和兩個轉向心一樣都是小唯作心,只是它是悅俱的而已。 

生笑心,我們剛才講的這個是無因的生笑心。一般講阿拉漢生笑心,指的都是這個無因生笑心。當然佛陀跟阿拉漢,他也有四個欲界美因的悅俱唯作心,大唯作心,就是悅俱的。佛陀看到弟子們修行很有成就,看到弟子們依著法,精進地修行,很歡喜,那麼這個就是具有三美因的悅俱唯作心。 

所以能產生笑的心如果嚴格來分,就分無因和有因的。無因是種特別的情況,那有因其實是跟我們一樣的這種有智的笑,但是佛陀跟阿拉漢他是唯作的。 

唯作心我們學過了,然後說一下這個美心。 

美心是指 89 種心裡面,扣除欲界 12 個不善心,然後再扣除欲 18 個無因心,其他的 59 種心都稱為美心。包括善心、大果報心和大唯作心。或者說包括欲界的 24 個美心,還有所有的色界、無色界、出世間的心。美心它就是沒有不善,而且是有因的、有美因的。 

「智相應和智不相應」就很容易理解了,就是有慧根、沒慧根。 

因為同學們希望更細一點地來講心的分類,以及為什麼這樣分類,我們就要學細一點。12 個不善心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12 個不善心,我們知道不善是跟貪瞋痴相關的。貪,有 8 種貪因的不善心。貪因的不善心,說的是欲界。色地、無色地的眾生也是可以生起的,那麼他要生起就是色貪、無色貪,就是貪著他那個生存狀􏰀的那種貪心,他是可以生起。但是他們不會生起欲地五欲的這種貪。 

這種 8 個貪因不善心是哪一些?我們來看。 

這是第一個:悅俱邪見相應無行。悅俱是因為有喜,邪見相應是因為有邪見,無行就是沒有昏沈睡眠,那麼這樣的心,它總共有 19 個名法。19 個名法包括了:通一切心的心所,所有的遍一切心的心所 7 個和雜心所 6 個,共 13 ;然後遍一切不善心的心所 4 個,因為它是貪相應的、是以貪根為主的,必然有貪心所,然後邪見相應,有邪見心所。13+4+1+1 就等於 19 

以後你們在修名法的時候,就要這樣一個一個地去觀察。你要看到什麼?就是一個心一起來,馬上就認得它,這個心是什麼樣的心?悅俱邪見相應無行心,19 個名法,同時看到 19 個名法的特相, 要有這種能力。 

我們講,悅俱邪見相應無行的心,它是一個能緣、是一種能知、是一種心識。這個心識裡面,它的構造是這樣來構成的——7 個遍一切心所、6 個雜心所、6 個不善心所這三大部分來構成的。要再細分就是由 4 個部分來構成的——7 個遍一切心所、6 個雜心所、 4 個遍一切不善心所、2 個貪因心所。這 7 個遍一切心所和 6 個雜心所是通一切心的心所,好比所有的眼鏡都會有眼鏡框、眼鏡腿,這個是基本框架。 

雜心所,是有時候生起來,有時候不生起來的。那麼造善和不善的時候,它大部分都是要生起來的。那這個(通一切心的心所) 本身是「眼鏡」的基本構成,在沒有配上顏色的時候,它都會有這個的。 

對於不善的「眼鏡」——「有色眼鏡」,它必然就有這 4 (遍一切不善心所)基本組成。它的「眼鏡」是特製的,它一定有痴、無慚、無愧、掉舉這 4 種成分在裡面。然後如果是貪的呢,它就會再呈現貪,如果有邪見呢,又再加上邪見的成分;如果是瞋, 就是跟瞋相應的;如果是疑,就是跟疑相應的。我們知道心是這樣來組合的。 

其實我們講「有色眼鏡」可能不大好,用「有色眼睛」表達更好。因為它不是外加的,是本來的組成,是「有色眼睛」的這個構造、成分、質量,這個質量也可以等同於素質。 

那麼會很有意思。你看,比如說,我們生起這樣一個心。這樣一個心,它其實是認知所緣的,是能知。這種「眼睛」,它可以在我們內心的加工廠裡面快速地生產出來,一次成型,一次成型的 「有色眼睛」。我們來看,你的心靈製造車間快速地製造出一個悅俱邪見相應無行的這種「有色眼睛」出來,一般會與哪一些主要的因緣相關

根據同學們做的作業,有些同學說:「今天早上起來,洗漱,對著鏡子,用化妝品。自己對一對,眨眨眼睛,覺得還是挺漂亮的,我挺漂亮,生起挺歡喜的心。」雖然年紀不小了,看著皮膚還挺嫩的,對自己挺滿意悅俱,覺得「我」還挺年輕的,有一個「我」 邪見,邪見相應。不需要人來􏰁恿,自己感覺不錯-無行。」 

那這裡認知自我鏡子裡的影像的這種能知的心,悅俱邪見相應無行,它是怎樣被我們的內心製造車間一次成型地製造出來,讓你產生這樣一個認知呢?相關聯的,我們看,至少有「」。你出生在人界,人的形象,這是跟業相關。然後你能夠有這樣的眼淨色,能有這樣的眼識生起來,也是跟業相關。再一個呢,要有這個 」。為什麼要有這個「觸」呢?因為你有這個慣性,就是要有這個「觸食」。早上起來,比如說我們男眾,基本上就不會在這個鏡子前面折騰,對吧?洗漱一下,然後就乾該自己幹的活了。女眾不行,她一定要對著鏡子折騰一下。為什麼?她需要觀察自己是不是老了,或者今天覺得還挺漂亮,這個是「觸食」。她內心有這樣的期待,她需要這個食物,這是觸食,要有。然後她要有 」,那是「思食」。她要想:「今天要觀察,我一定要看看我今天皺紋是不是增加一條了。然後我昨天用了某一種化妝品,我的眼角紋是不是沒有了?」這個是她的。那麼「」呢?識緣名色,識是名色法的食糧,識食是眾生的哺育者與生殖者。眾生渴望生存,在不斷接觸外在世界的過程中感覺活著,寧願每日承受著生命利矛的考驗。佛陀將這種幻相比喻為識蘊。 

再一個,是這個「想」「想」的力量構成:每天照鏡子,都不同的標記,一層一層地標記,「好像比昨天好一點」。它是靠什麼?靠這個「」。那這個「」,它一定要有「勝解」來確定。 

因為「」只是看一下,但是到底是不是好一點呢?是這個勝解幹的。那看到了,因為眼睛看到,它不是「達境」。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對六境中,直接達境的,是我們身體的接觸。所以眼睛看鏡子裡面的你的影像,它不是達境,它是不會直接產生身體的苦受、樂受的。但是因為你覺得沒有變老,或者認為更漂亮了,用了這個好的化妝品,然後你對自己滿意,所以你的那個五門轉向心轉向眼 識、領受、推度,那個推度心會是一個悅俱。還沒有到達「悅俱邪見相應無行」的速行之前,領受推度的時候就有悅了。然後你認為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我昨天這個樣,我今天更好」,這個是想顛倒上升到了邪見,邪見顛倒。一次一次地觀察自己,最後形成一個很堅固的「我」活著的感覺,這是邪見相應。 

(感受)這個時候它起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從推度心(推度心裡面有、有勝解),它已經確認了你這個影像是可喜的,這個影像可喜,在推度心裡面它產生的感受就是悅受。而這個悅受,它會影響到你的確定心。我們講確定心是確定如理作意或不如理作意。你的確定心呢,「勝解」根據這個「」確定,這種感受確定非理作意——認為有一個「我」真的變年輕了。非理作意完以後,你的內心製造工廠就製造了悅俱邪見相應無行的、能知的「有色眼睛」,導致這樣一系列的心生起來。跟前面這個「」也有關係。 

那跟其它呢,有沒有關係?都有關係。比如你專注,你很認真地看你的影像,你左看右看,把你的心導向你的臉部,你的、你的、你精進地看、邪精進地看、很歡地看、我一定要看 ()...,這些都是不可缺的。 

那為什麼跟痴、無慚、無愧、掉舉有關?,這個是不用講了,認為有一個會越來越年輕的女人在,這本身就是認為這個色蘊是「常樂我淨」的,其實它髒的不行。你一天不洗臉,它都是毛孔塞滿了臟東西,從裡面往外面流油,這個是愚痴無慚無愧呢, 無慚:它不羞恥造惡。造惡就是不善心,對吧?對於貪著自己的這個色蘊、這個色身沒有不好意思,不會不好意思,還沾沾自喜,這個就是無慚。因為它是不善心,是貪心。無愧呢,她也不會害怕。 她不會害怕,覺得「我這樣做對我自己有什麼問題」——「漂亮就漂亮,你還漂亮不起來呢」,對吧?她不會害怕生起這樣的不善心。有沒有?有就是無慚無愧掉舉怎麼講呢?掉舉就是你的心它 就沒有在當下的實相上。當下實相是什麼呢?業生色法越來越無力,越來越老了,你再拉一百次皮,它也是越來越皺的;再用幾萬塊錢的化妝品,它也是越來越皺的。做一次美容,偶爾心情好,給你感覺今天比昨天好一點。你明年再來看看?是不是比現在更好? 不可能的嘛。但是你為什麼會覺得好呢?心掉舉了,掉舉到你編出來的那個感覺上。 

你非常地貪著跟一般地貪著,都是跟「」有關。然後你非常希望自己越來越漂亮,這個跟「」是有關的。雖然是一個通一切心的心所,但是它和貪也會互相影響。很強、被污染的時候,它就變成很強的貪欲,這是相結合的,一個包子裡的餡都是互相影響的在這個心裡,如果是以為主導的邪見,那麼用「有色眼睛」來定位,最主要的顏色是邪見。這樣來理解,大家就清楚了。 

有行、無行的差別。 

下一個,悅俱邪見相應有行心。有行就有昏沈睡眠,就是被慫恿的。你本來就是這個臉,你家先生為了討好你,經過時說: 「好像變好看了。」「真的嗎?——昏沈睡眠了。其實你家先生是想討好你一下,「私房錢拿出來炒股吧?」你迷魂湯一喝,同意了,其實就是一句話,這就是悅俱邪見相應有行。當然你的心馬上轉向先生對你的愛欲,那個是另外一個了。 

那麼下一個是:悅俱邪見不相應無行心。那這個區別就是他沒有邪見。沒有邪見呢,就是他沒有這樣的認識。比如說,我們吃飯匆匆忙忙趕著,早上要聽課,聽完課以後要做飯,做完飯還要趕去上班,很忙。所以頭一天晚上就要準備好,把東西準備好,然後一聽完課,馬上炒個菜。吃的時候會覺得這個味道挺好的,起了貪心,沒有想說「這是我做的,是很好吃的」,沒有這個邪見在裡面。那在這種情況,有,但沒有邪見。那有時候會不會生起?我慢跟邪見,它不會在同一個心裡面出現,但是我慢要出現的前面,都會先有邪見類的心生起來,因為我慢是我很傲慢,它是在不同的心路裡面。比如你坐著吃飯,你想:「我今天做的炒雞蛋味道非常地好,我們家裡幾個兄妹,只有我會做得這麼好。」這個是我慢。或者再被人讚揚一下,那個心飄起來了,那是有我慢。但是在這個慢心出現的時候,它不會同時出現邪見 

悅俱邪見不相應有行心,就是加昏沈睡眠。加昏沈睡眠是什麼呢?就是你吃,剛開始你可能都沒有在意這個味道。你家孩子說: 「媽媽,你今天這個菜炒得特別好。」「真的嗎?」嘗一下,好像真的蠻好吃的,然後這個時候感覺的那個好吃的貪就有昏沈 

捨俱邪見相應無行心,沒有昏沈睡眠。這個捨俱呢,就是沒有了,喜心所就不在了。對著鏡子看來看去,沒有喜心生起來,就覺得「我還可以」,但是沒有喜心生起來,有邪見沒有喜心。 

然後捨俱邪見相應有行心,就有昏沈睡眠 

捨俱邪見不相應無行心。 

捨俱邪見不相應有行心。 

這是八個貪相應的欲界的不善心,每一個心是不一樣的(心所)組合。大家看一下,然後自己去對照,平常自己生起來的貪心跟這個有什麼相關

下面兩個是瞋恚相應的。 

瞋恚相應的,就是有行、無行的差別。 

憂俱瞋恚相應無行心。憂俱,憂本身,就是心裡面不舒服,它就是排斥所緣的那種感覺。有憂俱,一定就沒有了,所以通一切心的心所裡面就少一個,沒有雜心所裡面的心所。無行,它就沒有昏沈睡眠。在我們學的 14 個不善心所裡面,還有嫉妒慳吝嫉妒、慳吝和惡作,它可以跟這個瞋一起生起來,但生起來的時候一定有這個 

那麼如果是有行呢,就有昏沈睡眠。所以有行,就是你本來沒有生氣,說著說著被人家􏰁慫恿一下,你生氣了,這個就是有行。 

不管是貪還是瞋,這種「有色眼睛」的構造、成分、質量,跟三種名食,還有,還有你的,還有你的,還有其它的心所的緣力是相關聯的。面對一個所緣,你內心的製造車間,一次成型製造出這個憂俱瞋恚相應無行的「有色眼睛」,來識知這個所緣。影響最大的,我們看佛陀列出來就是:受、想、行、識。對吧? 影響是很大的。苦受會抑制相應法,樂受會增長相應法。它是自然而然的動物性反應,是你這個生命形式,為了鼓勵你的生存和繁衍,或者防止你的生存和繁衍受到傷害的這種鼓勵機制和保護機制來設定的它是非常深層次的,你基本上是很難去規避它的。它出來的時候,你「歘」地就是自然而然有這種反應,而這種反應後面,隨著心就會起來——你的想、你的標記會起來,所以在這裡面是起很大的作用的。佛陀把「受心所」單獨拉出來稱為受蘊,因為它是體驗所緣,所緣是什麼樣的滋味,是靠完全來去領納的。我們講說,它像國王一樣來吃那一段美食。就是靠它來。 

再一個是,因為它要識別。識別的目的是為了讓你的生存更好。沒有這樣的「想」,沒有這樣的標記,那你每一次認知這個所緣都要重新來過,那都有可能遭受這種威脅。所以「想」很重要。 

其他的呢,除了把受、想拿出來,其它的所有的都被稱為 「行」。「心識」是單獨的,叫「識蘊」。 

對於,我們前面學過,「受」,因為作為由五蘊和合之身,遭受苦受、樂受是不可避免。佛陀都會遇到苦——不善果報。最主要的是什麼?面對,我們是要培養六支捨,對吧?培養六支捨。六支捨,不是說身體有樂受,去排斥它,當作它沒有樂受,而是如實看到它,不去粘著,讓你後面的心生起捨受。用我們以前很多人經常描述的話來講,就是說「身心分離」。那身心分離怎麼練習呢?就是你每一次不管是看、聽、嗅、嘗、觸,特別是身體的感受,或者是聲音,聽到刺耳的聲音,或者好聽的聲音;聞到好的氣味,或者不好的氣味;嘗到不好的味,和好的味的時候;身體碰觸到苦受和樂受時候,你心裡面作意,「這是所緣產生的果報,我的心是可以跟它隔開來的。」經常要這樣練習。經常練習,六支捨才能起得來。 

,我們前面講的時候,它是有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一層層上來的,對吧?那麼在所有的心裡面都有「想」,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心都有邪見,那麼正見是歸在慧根裡面的,是吧?我們講,八正道裡面正見、正思惟是歸在慧根裡面,歸在慧心所裡面的。而對於所緣的錯誤認知,沒有上升到頑固的程度,都不能叫邪見,它都在「想」這個角色裡面。就像我們前面講到了這個錢幣,一個單純的孩子看到錢幣,和一個農夫看到錢幣,和一個經濟學家看到錢幣,所帶有的不同的認知。他就會上升到對錢幣的觀念。 

所以我們講有慧想和無慧想,有多少種?大家想一想,慧相應的想,識相應的想,定相應的想,出世間相應的想,會影響到你這個識知所緣的「有色眼睛」的加工的這種情況、這種背景。 

那我們把剩下的來看完。剩下痴根心,兩個:捨俱疑相應,捨俱掉舉相應。 

捨俱疑相應的心,這個心是一個很小的心。我們跟前面的不善心比起來,看上去少掉什麼呢?捨俱疑相應,它少掉勝解,對吧? 它無法勝解、不能決定,一定不能決定。􏰂疑,它肯定不會歡喜地􏰂疑,不會有。既然是􏰂疑,沒有確定,就不存在「我要不要」的問題,所以它不會有「」心所。這樣就很容易理解。12 個不善心裡面,前面貪根和瞋根的十種心都是有勝解、有的,有一 些有捨俱和悅俱的區別,而瞋呢,肯定沒有「喜」。我們這樣很好認了。 

那麼如果是疑相應的心,因為它􏰂疑,所以它不會有勝解,不會有、不會有,它還有心所。我們講了,這個疑,純粹是指對八事的疑。 

捨俱掉舉相應的心,是不善心裡面最小的一個,因為在遍一切不善心的心所裡面,本身就有掉舉心所了。掉舉相應的心有勝解。為什麼有勝解呢?他腦子飄出去了,東一下、西一下。再短的東一下西一下,他都會有「」需要確認。但是掉舉的時候他沒有、沒有。所以大家可以分別得出來。我們講說:「誒,你打坐的時候到底是掉舉啊?還是妄念啊?」這是有區別的。當然妄念的幅度更大一些,它可以包含掉舉。掉舉的時候,就是心閃出去了,你沒有想要把它抓過來思考一番,或者是在心裡面編故事再編一番,就是跟灰塵一樣,東一下、西一下,你都搞不清楚在想什麼,這個是掉舉。 

打妄想的時候它是有主題的。我們經常有一個主題、一個主題的打妄想、編故事、放電影,這個是妄念。這個妄念呢,就是有具體的的那些路徑在裡面,它可能有時候有的,有的時候是相應的,有的時候是相應的,有的時候還是善心來著:你本來在打坐,想著說「下午要去供齋」。我們很多在禪林的賢友們就是上午在打坐時想:「中午我們要去齋堂供僧,要怎麼供?大家要生起什麼心?」在那邊編故事,很歡喜地編,然後很多生起來的是善心來著。所以妄念不一定是不善心,但掉舉一定是不善心,這個是區別。 

那麼我們接下來講 18 無因心。 

18 個無因心,其中雙五識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有善果報導致的、有不善果報導致的。善果報就是看到好看的、聽到好聽的、聞到好聞的、吃到好吃的、身體接觸到舒服的觸覺。然而看到不好看的,聽到不好聽的,聞到不好聞的,嘗到不好的,身體被碰痛了,苦俱身識 ,那就是不善果報。那麼所有的心裡面,最小的心就是雙五識,雙五識就是七個遍一切心的心所—— 觸、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作意——加一個心識,就是八個名法,我們叫八不離名。色聚裡面是八不離色——地、水、火、 風、色、香、味、食素。名法裡面八不離名——觸、受、想、思、 一境性、名命根、作意和心識。這就有八個名法了。 

接下來領受心和推度心。領受心是領納前面五識識知的目標, 推度心是審查領受下來的目標。對於領受心都是捨俱的。對於推度心會有一個悅俱的,當所緣是可喜時,會生起悅俱的推度心。這個是前面十個(雙五識),加上領受、推度,5 個,就 15 個了。怎麼個 5 個呢?領受也有善和不善,推度有善和不善,而推度的善、不善,善的還會加上一個悅俱,就是 15 個了,對吧

 

悅俱的推度心,它會加一個,一般的捨俱的領受和推度,都是 10 個名法,悅俱推度它是 11 個名法。 

 

然後,18 個無因心,我們剛才算已經有 15 個了,對吧?還剩下三個心,一個是五門轉向心,一個是意門轉向心,一個是阿拉漢生笑心。 

五門轉向心,這個心跟捨俱的領受推度心長一樣大,都是十個名法。 它只執行五門轉向,就是從意門轉向五門。 

然後捨俱的意門轉向心,我們會看到它加了一個精進,為什麼?因為五門轉向心,它是從有分心轉向五識。而五識呢,只是識知目標,它沒有做出行動。那意門轉向心它發生在哪裡呢

意門轉向心,我們看意門轉向心是發生在對應於五門心路的確定心的位置,確定心也是意門轉向心。轉向完以後幹嘛呢?行動了,對於所緣採取行動了。所以你要對所緣採取行動,它就跟精進相關,精進就會出來。而五門轉向心,是在過去有分的時候,五所緣——色聲香味觸,撞擊過去有分,經過有分波動、有分斷,然後我們的心流從有分流轉向五識,而五識也是果報心,它只是識知目標,它沒有行動。然後接下來的領受推度,都是果報心。果報心它就是不造業的心,它是惰性的心,它是平靜的心。所以五門轉向不需要精進。而這個確定心確定下來,對它採取行動;意門轉向心轉向速行,對它採取行動,所以這兩個意門轉向心裡面就有這個心所。 

這裡面再強調一下意界,五門轉向心一個;領受心兩個——善的果報領受心和不善的果報領受心;三個合起來,稱為叫意界。這兩個心都很弱。89 種心裡面,去掉雙五識,那就是 79,再扣掉這三個意界的心,剩下的 76 個,稱為叫意識心。 

還有一個阿拉漢生笑心。阿拉漢生笑心,就是佛陀和阿拉漢看到特別的場景、特別的所緣,不經意的一種笑而生起來的這種心。它也是速行,它是欲界速行心,那麼這樣的心會有精進。因為生笑心,它一定有,但它是不經意的,它沒有 

18 個無因心,所謂無因就沒有貪、瞋、痴,也沒有無貪、無 瞋、無痴。所以 12 個欲界不善心,18 個無因心,已經學習完了。 

實踐題:觀察自己最常生起的不善心有哪幾種,分別觀察從業、想、受、三名食和其它心所來看,受哪一些影響大些。有孩子的和孩子討論不善有色眼鏡的主要構造和成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