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98696_1016294095056076_6909544521984016272_n

問:有人說上座部佛教是原始佛教。請尊者開示:什麼是原始佛教?上座部佛教是不是原始佛教?

瑪欣德尊者答:『原始佛教』是指佛陀在世時,直到佛陀般涅槃後一百年部派分裂前,大約一百五十年左右時間的佛教形態,或者說它是佛陀及其親傳弟子生活和教化的時期。當時的僧團都以果德瑪佛陀為唯一的導師,以佛陀教導的四聖諦、八聖道、三學等為修學規範,過著托缽維生、半月誦戒、雨季安居等簡單樸素的修行生活。原始佛教是個歷史觀念,只代表兩千五百多年前那個歷史時期的佛教形態。而上座部佛教是個傳承觀念,是一直流傳至今日的活生生的佛教流派。原始佛教是上座部佛教的源頭,而上座部佛教直接傳承自原始佛教,並且到今天仍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始佛教的風貌與傳統。原始佛教作為一門學科,是近一兩百年才興起的。最早研究原始佛教的是西方學者,後來也影響到日本和中國。由於語言的關係,西方學者多依據《巴利三藏》,受唐代佛教影響的日本學者則多採用對比南北傳經典的方法,而中國學者多依據北傳的《阿含經》來研究原始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作為一種信仰、文化和實踐體系,不僅擁有完整的《巴利三藏》及其注釋,還為成千上萬的僧尼和信眾們信仰著、學習著和實踐著,影響著許多國家、地區和民族的方方面面。原始佛教和南傳上座部佛教也有許多不同之處。例如,原始佛教時期並沒有佛像,沒有高大壯觀的佛塔,沒有文字記載的經典,而上座部佛教敬拜象徵佛陀的佛像、佛塔、舍利、菩提樹,有許多文本經書,現代的上座部僧人還會利用書籍、音像製品、網路、廣播、電視等傳媒方式弘揚佛法。不過,雖然由於時代的不同,上座部佛教僧人在生活方式、弘法模式等方面和原始佛教有所不同,但是在傳誦經典、根本教理、戒律行持、衣缽裝束、僧團制度、修學方式等重要問題上,還是極為相似的。

 

問:有人說最古老的佛教經典是《阿含經》,是原始佛教的根本經典。請問《阿含經》屬於巴利三藏嗎?

瑪欣德尊者答:原始佛教時期並沒有成文的巴利三藏,也沒有《阿含經》,這些經典都是佛陀般涅槃後由佛陀的聖弟子們結集、傳誦而成的,但它們都是研究原始佛教不可或缺的根本經典。根據學者們的研究,上座部巴利三藏的經藏唯一能夠和北傳《大藏經》的經藏相對應的是四部《阿含經》。其中,上座部的《長部》《中部》《相應部》大致相當於北傳的《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但在內容和排列順序上有許多出入之處。而北傳《增一阿含經》與上座部《增支部》相當的部分還不到三分之一。

有些學者喜歡將巴利經藏和北傳《阿含經》混為一談,然而,南傳上座部佛教並沒有《阿含經》,也不認同這種做法。北傳《阿含經》並不屬於巴利三藏,它們的差別主要有以下幾點:

1.《巴利三藏》是南傳上座部佛教所傳誦的唯一聖典,是訖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最接近原始經典的一套三藏。而《阿含經》分為四部,稱為四《阿含經》,皆屬於北傳佛教聲聞乘三藏中的經藏,且分別屬於不同的部派:《長阿含經》屬於法藏部,《中阿含經》和《雜阿含經》屬於說一切有部,《增一阿含經》據信是大眾部的傳本。由於它們分別出自不同的部派,所以內容不十分完整,且多有彼此出入者。

2.上座部上座部佛教相信,佛陀在世時所說的語言是馬嘎底語,也即是今天的巴利語,所以《巴利三藏》是直接用佛陀的語言保留佛陀教導的經典總集。漢譯《阿含經》是從梵語翻譯成漢語的,它們應該有更為古老的語言版本。

3.《巴利三藏》是在斯里蘭卡、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等上座部佛教國家和地區唯一無可爭議的權威經典。但《阿含經》在中國歷來被大乘學人視為小乘經典而被束之高閣,直到近世才逐漸受到重視。

4.《巴利三藏》有一套完整的解釋三藏的義注和複注,兩千多年以來一直是歷代上座部長老比庫們學習教理和實踐禪修的根本依據。對巴利三藏的研究和實踐,離不開三藏的義注、複注,以及長老比庫們的修學成果。《阿含經》是在19世紀才開始引起學者們的注意,並據此來探索和研究原始佛教。想要研究《阿含經》和原始佛教,則離不開學者們的研究成果。

 

問:為什麼有人說,南傳上座部佛教是小乘佛教?

瑪欣德尊者答: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弄清什麼叫『小乘』。小乘,梵語為hnayàna。其中,hna 含有惡劣的、下賤的、卑鄙的、低級的、庸俗的、被唾棄的等意思,通常是用來罵人的。yàna是指車輛、車乘、交通工具。相對於Hnayàna的,是Mahàyàna(大乘)。mahà 含有偉大的、高貴的、崇高的等意思。因此,將hnayàna翻譯為『小乘』,其原意為卑劣乘、下賤乘。為什麼會有所謂的『大乘』和『小乘』呢?話說在佛滅後五百多年(西元前一世紀),印度本土興起了一場佛教改革運動,主張修行菩薩道,普度眾生,並以成就佛果為最終目標。這些新興起的佛教,自稱『大乘』。並把以前的佛教傳統,和當時與之並行的說一切有部、經量部、大眾部等部派佛教,貶稱為『小乘』。然而,上座部佛教早在佛滅二百多年的阿育王時期,即從印度往南傳入斯里蘭卡、緬甸等地,大乘、小乘之分,是在其後兩百多年才發生於南亞次大陸的事。所以在上座部佛教的整套巴利三藏及其注釋中,都找不到『大乘』、『小乘』等北傳佛教的專有名詞。

就像中國的大陸,在上世紀60年代經歷了『文化大革命』運動,如果你一定要把『四類分子』的帽子,硬扣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的華人頭上,很容易鬧出歷史笑話!無論如何,事實勝於雄辯!凡是在南傳上座部佛教盛行的國家或地區,幾乎都是全民信教的。難道所謂的『小乘』、『自了漢』,能夠將85%以上的緬甸人、90%以上的泰國人,感化成為佛教徒嗎?

 

問:為什麼會有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它們之間有什麼不同?

瑪欣德尊者答:南傳和北傳跟印度佛教向外傳播的時間以及地域有關。佛教起源於西元前六世紀的中印度恒河流域。佛滅二百多年,佛教由印度向南傳入斯里蘭卡、緬甸等地,形成了南傳佛教。大約在佛滅500-1500年(西元前1世紀-西元10世紀)期間,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其間,佛教陸續由印度往北經中亞細亞,沿著絲綢之路傳到中國漢地,稱為『漢傳佛教』。佛滅1100-1600年間,印度本土的佛教發展為『大乘密教』。當時,佛教越過喜馬拉雅山傳到西藏,故稱為『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因為是由印度往北傳播而成,故合稱為『北傳佛教』。因此,南傳佛教傳承的是印度佛教早期形式的上座部佛教,漢傳佛教傳承的是印度中期的大乘佛教,藏傳佛教傳承的是印度晚期的密乘佛教。

南傳佛教的特點是『保守』——保守佛陀教法的純潔性,以及上座部佛教的傳統性。在對待佛陀的教導方面,南傳佛教堅持三個原則:1.非佛所說不添加;2.佛陀所說不刪改;3.如佛所教而遵行。南傳佛教認為:作為佛陀的弟子,有義務讓佛法純正無雜地傳承下去,以令正法久住世間,讓未來的有緣眾生,也能學習和實踐純正的佛法。

北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流,強調『圓融』、『慈悲』、『方便』,只要能隨順眾生,兼收並蓄、海納百川也無妨。北傳佛教認為:佛法的目的在於給眾生帶來利益,所以可因時、因地、因人而調整、改變和發展佛教。正因如此,佛教在中國融合了大量的漢地文化、儒道思想,形成帶有濃厚中華特色的漢傳佛教。佛教在藏地也是一樣,吸收了苯教等當地信仰因素,形成現在所看到的藏傳佛教。南傳佛教只禮敬、尊奉歷史上的果德瑪佛陀,並視為導師;不崇拜菩薩、祖師、鬼神等。北傳佛教供奉諸多的佛、菩薩、羅漢、金剛、祖師、諸天鬼神等,例如阿彌陀佛、藥師佛、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等等。對於人間的佛陀,北傳佛教有人尊為導師,但許多人也視之為『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南傳佛教強調持戒、修行止觀、四念處等,修行方式以禪坐、經行為主。多數比庫也學習經教、說法利生。大部分人希望能斷除煩惱、證悟涅槃。北傳佛教的修行方法有『八萬四千法門』之說,例如參禪、念佛、誦經、持咒、禮佛、拜懺、放焰口、打水陸、放生等等。對於修行目標也多種多樣,他們有人發願,世世常行菩薩道;有人追求往生淨土;有人追求明心見性;有人追求即身成佛;有人追求消除業障等等。

現在,南傳佛教主要流傳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等南亞、東南亞國家,以及中國雲南的西雙版納、德宏等地區。北傳佛教,則主要流傳於中國漢地、韓國、日本、越南等國。藏傳佛教,主要流傳於中國藏蒙地區、尼泊爾、不丹等地。

佛教雖然依印度佛教向外傳播的時期及流傳的區域,而分為南傳和北傳兩大體系,但它們卻是同根同源,皆源自印度佛教。而且,在許多基本點上都是一致的,比如皆共尊佛、法、僧三寶,皆注重戒、定、慧的修持,皆強調智慧與慈悲等等。

 

問:由於工作關係,我信佛之後不能堅持吃素該怎麼辦?

瑪欣德尊者答:佛陀並沒有要求其弟子必須吃素。佛陀允許我們吃三種淨肉,即沒看見殺、沒聽見殺,和不懷疑為自己而殺的肉食。佛陀和上座部比庫們,都是靠托缽乞食為生的,施主供養什麼就吃什麼,出家人要求吃這吃那,屬於犯戒的行為。同時,佛陀在《中部‧大獅子吼經》中還說:外道們執著『依食物得清淨』而吃素,並無助於證得導向滅苦的聖慧。不過,在北傳《梵網經》、《入楞伽經》等大乘經典中,皆有禁肉食之說。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在西元511年發表《斷酒肉文》,將吃肉說成十惡不赦,下令凡僧尼食肉者,將依王法治問,並勒令舍戒還俗。從此以後,素食逐漸成為漢傳佛教的一大特色,導致許多人誤認為,信佛必須吃素,吃素等於信佛。當然,基於慈悲、衛生、健康等原因,素食不失為一種良好的飲食習慣。然而,選擇素食還是雜食,完全屬於個人問題,與信仰或戒律無關。

 

問:為什麼信佛的國家或上座部佛教國家都那麼貧窮落後?

答:沒錯,現在有些佛教國家的確比較貧窮。不過,假如我們說這些國家因為信仰佛教才變得貧窮,那就有問題。我想舉兩個相反的例子:佛教在印度最興盛的時期,是在阿育王統治的時代,阿育王立佛教為國教,發起了第三次聖典結集;並派使團,把佛教從中印度傳播到全國各地以及國外,南傳佛教就是阿育王在位時,傳到斯里蘭卡和緬甸的。但那個時代,也是古印度國力最強、版圖最大的時代。其版圖,甚至超過了今天的印度版圖。再者,佛教在中國最興盛的時期是隋唐時期,漢傳佛教的十宗幾乎都是在那個時期產生的。眾所周知,隋唐時期在中國古代史上,是國力最強盛、經濟最發達的時期。如此,我們是否可以說:因為當時的人民信仰了佛教,所以國家才變得富強呢?不能!為什麼呢?政治治國,佛教治心。強國富民,是國家領導人的責任,化世導俗則是佛教僧人的義務。

被譽為『萬塔之國』的緬甸,是最具傳統色彩的上座部佛教國家,佛教深入民心。筆者在緬甸生活多年,從來未曾聽說過,諸如兇殺、搶劫、勒索、自殺之類的報導,甚至連打架都不曾見過。緬甸人雖然貧富懸殊,但穿金戴銀、將錢包插在後腰(緬甸人多穿筒裙),卻能夠放心地在大街上行走。所以,有些佛教國家的貧窮落後,只跟其政治制度、治國方針等有關,不能歸罪於佛教。

 

 

 

圖文取自 Seki Yakumo  臉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