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問:
從一個凡夫修行直到證初果,必須受持哪些戒律?應該通曉哪些佛法知識和實修理論呢?
瑪欣德尊者答:
想要修行直到證得初果,對在家人來說,至少應當守持五戒,若有條件還要受持八戒。對出家人來說,北傳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這出家五眾,他們應當持守好各自的戒律。對上座部比庫來說,他必須完整地受持227條學處,以及佛陀在《律藏》裡制定的所有篇章,包括《大品》和《小品》。比庫對所有的學處和義務都要身體力行,才能做到戒清淨,因為戒清淨才談得上修行。在家人也是,要持守好戒律,因為戒清淨是修行的基礎。
至於通曉佛法知識與實修理論,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在一位有經驗的導師指導之下有次第地修行,不懂就去問,依教修行,這是最直接的方法。即使你對於佛法知識不是很瞭解,但只要你對導師有信心,這仍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法。但是現在會比較困難,畢竟精通三藏又具實修經驗的導師寥若晨星。第二種是先學習一些基本的佛法知識,樹立正見。有了正確的佛法見解,對佛陀的教法、對巴利三藏有一定的認識,才能去判斷一位老師教的方法對不對?是不是正法?是否具有正見?次第是否明確?現在有些法師,只懂得教你如何開始修行,但繼續修下去就糊裡糊塗,連他自己也不清不楚了!
這些法門雖然起點很簡單,目標也預設得很高,但是中間過程卻不明不白。還有一些禪師,他們所教的禪法滲進了許多自己的東西,因此我們需要瞭解一些基本的佛學知識。特別是現在這個時代,龍蛇混雜、魚目混珠,邪師度眾,多如恒沙,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法,甚至連外道都喜歡打著佛法的招牌,但所教的卻偏離佛陀的教導。為什麼有那麼多的邪教呢?為什麼有那麼多的新興宗教呢?在美國、日本、新加坡、中國大陸、臺灣等都不少。如果我們擁有一定的佛學基礎,就不會盲目追隨邪師。所以,我們對佛、法、僧三寶要有堅定的信心,對律、經、論三藏要有一定的瞭解。同時,我們也應當檢驗他們教導的修行方法是不是戒定慧?是不是八聖道?如果一個出家眾連持戒都成問題,你跟著他就會有危險。如果只講定,沒有慧也不行。甚至說他一打坐就可以坐兩個月也是沒用,只修定並不能解脫。而有些人則只教所謂的慧,教導修觀,卻忽略禪定,這些禪法也有問題。
建議大家應該去看巴利三藏和《清淨道論》,按照上座部佛教的傳統,要判斷一種禪法是否正確,應該閱讀作為禪修指南的《清淨道論》。因此,要修行直到證悟初果,就要依止導師、依靠傳承。然而,想知道某位禪師的教法是不是符合佛陀的教導,判斷的標準是巴利三藏和《清淨道論》。如果他們的教法與佛陀的教導相符,那麼你就可以放心地一步一個腳印修行了。
學員問:
在家眾可不可以修證初果?還是要發願成為出家人,才能夠證得初果、證悟涅槃?
瑪欣德尊者答:
對這個問題,答案是一個在家人不僅可以證得初果,甚至還可以證得第三果!也就是說,一個在家人可以證得初果、第二果和第三果。初果是入流,已入聖道之流,第二果稱為一來,第三果稱為不來。佛陀在世的時候,有成千上萬個在家人,證得了第一果、第二果、第三果。如果發願成為出家人那會更好。因為身在俗家有很多事務,出家是專業的修行人。所以問題在於你想要做一個專業的修行人,還是業餘的修行人?
在家人即使能投入再多的時間修行,但還是業餘的。為什麼呢?好像我們在緬甸,除了托缽、清潔環境,每半個月的誦戒之外,其餘的時間用來做什麼?用來禪修!帕奧禪林的比庫沒有其他的事務,除了吃飯、睡覺、托缽,完成戒律的義務之外,其他的時間都用來禪修,所以比庫是專業的。這樣,比庫們在時間上、身心上、精力上,幾乎都是投入於禪修。正因如此,要證悟初果、證悟涅槃,就要有很強的助緣、要有充足的條件。對於在家的生活是怎麼樣的,不用我說,你們比我更清楚!
學員問:
有一種說法,巴拉密很深厚的人只需修四大,以近行定的定力觀色聚、觀名法就可以,而現在的人需要有安止定的定力才能修觀,這種說法對嗎?
瑪欣德尊者答:
這種說法不完全對。這只是個人選擇的問題,往往一個人如果他的巴拉密很深厚,他可以先培育安止定,然後再修觀。如果一個人的巴拉密很薄弱、巴拉密很欠缺,他沒辦法,他就先修四大,當他以四大的近行定,以這樣的定力來繼續修色業處、修名業處。但是一般現在的人,如果他的巴拉密很強的話,他應該先修定,因為有禪那和沒有禪那,修觀是很不一樣的。
根據修行的實踐,有些禪修者由於他沒辦法入定,他專注呼吸也能見到很明亮的光,但是他一專注光,那光就變成粉碎、碎掉了,他沒辦法繼續專注呼吸或禪相。這種人你無論如何去教他,他都只會看到,很多密密麻麻的東西在那邊一閃一閃的生滅,這種人確實沒辦法修禪定,那就只能教他先修四大(四界差別)。修了四大之後,再讓他進一步修色業處、再修名業處。在剛開始的階段,這種人會修行得很快,上得很快,進步也很快。但是,你一旦讓他修了緣起,他就會覺得力不從心。別說修緣起,就是當他在修習名業處的時候,他要去觀照六門的心路過程,他都會覺得很吃力,為什麼呢?因為定力不夠的緣故。
如果一個禪修者,他先培育定力到第四禪,他用第四禪所培育起來的強而有力的定力,再去觀照色法、再去觀照名法、再去觀照緣起,那麼他會覺得很輕鬆。雖然,有時候也要很吃力、很精進的觀,為什麼呢?因為這些究竟名色法太微細了,心念的生滅速度太快了,如果沒有足夠深厚的定力,他是沒有辦法看得清楚的。即使是一個有第四禪定力的人,他去觀照這些究竟名色法,也都會覺得很吃力,更何況那些沒有禪定力的人,或只是培育了近行定力的人。但是,並不是說只有近行定力的人,就不能夠修觀禪,也是可以的,只不過,他會覺得很吃力、相當吃力。越到高級的觀智,他就會覺得越吃力、越困難,因為很多名色法,他都不敢確定。他沒辦法確定這個是,這個不是,為什麼?因為定力沒有那麼強,不夠強。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佛陀經常苦口婆心的強調,我們要培育定力、要不斷地培育定力。假如定力是可有可無的話,佛陀何必要經常教導那些比庫,去修禪定、去培育定力呢?
對於那些確實沒有辦法修禪定的人,只能勉強讓他走純觀行者的路。對於那種在過去世已經積累了很強巴拉密的人,雖然他也可以走純觀行者的路線,但是作為普通的人、巴拉密一般的人,他們應該先要培育禪定力。就好像是說,有些人他們能通過自學成才,後來就被有些大學封為了名譽博士、名譽教授,你就經常羡慕他,因為有人給封了名譽博士,所以我也不用去讀書了、不用去上大學了,這肯定是錯誤的方法。
圖文取自 Seki Yakumo 臉書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