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如理作意就是從根源看,從根源看就是從因果、緣起、無常、苦、無我來看問題。
・如何讓善心在我們的生命當中能夠持續、任運?不是發現不善心生起了再如理作意,而是自然而然就這樣生起來呢?美心所的素質是一定要去訓練的,而訓練是有次第的,要去觀察自己的心所,哪些素質有缺陷,應該彌補或加強。
・真正懂得生起善心的人,才懂得什麼叫自利。
・當我們覺得身心很僵硬的時候,我們知道柔軟性不夠,就是心不慈悲。經常生起瞋心才會僵硬,所以我們訓練慈心,身心就會柔軟。
・那你的尋,你的心總是導向哪裡?平常你坐在那裡打妄想的時候,心都導向什麼地方?你可以統計一下,這一次打妄想十五個、二十個,有幾個是善的?有幾個是貪的?有幾個是瞋的?有幾個是痴的?你就能分析出來,你的尋是偏欲尋、還是偏瞋尋、還是偏害尋。
・隨眠很多都是在這個受裡面的。受呢,它都在於果報識,比如說:雙五識,雙五識裡的受,身體的那種觸受,然後接下來就是領受心、推度心、彼所緣心,這些果報心裡的受,它都在裡面隨眠。
・實踐題:根據今天的課程,思考一下,讓自己善心任運生起的主要下手處,做個計劃。有孩子的和孩子一起討論他的下手處。
雲端起觀——第102課
善心(2)
欲界總共有24個美心,分別是八大善心、八大果報心和八大唯作心。八大善心的組成跟八大果報心和八大唯作心的心所組合是一樣的,唯作心只有佛陀、辟支佛和阿拉漢才會生起。果報心就是由於過去的業,大果報心是由過去的善業而成熟生起來的異熟心,在不同的時間生起來的果報心。那往往呢?我們前面講過,你造業的時候,你那個造業的善心如果是悅俱智相應無行的心,那麼由於這樣的業,在未來因緣成熟的時候,產生果報而生起的果報心,原則上也會是悅俱智相應無行的心,這往往是對應的。而且呢,相應的這些心所的素質和它的力量也會是相近的,差不多的。當然會有一些小例外,這個呢,我們在後面講離心路的時候會講。
果報心呢?欲界的八大果報心,它一般出現在什麼地方呢?我們回頭再看一下前面的心路,雖然我們沒有學到心路,但重復地看心路以後,我們講心路的時候,它就比較有概念。這張圖大家要經常看,然後要把它理解、記住它。這張圖搞明白了,《阿毗達摩》就搞明白了。舉個例子講:我們這一生,你今天上課聽《阿毗達摩》,現在生起了一個耳門的心路過程,耳門的心路過程就是這樣的一條心路過程,一條耳門心路過程後至少四條到五條的隨彼起的意門心路過程,對這個聲音進行分析、判斷、加工變成概念法,才能夠在我們的心裡面識知它,就是——「悟德瑪尊者講的是這句話,哦,現在在講這個心路啊,在講這個果報心吶」。你如果沒有這個後面的意門心路過程,你是沒有辦法判斷的。
耳門心路過程,只是聽到這個聲音,一節一節的聲音在撞擊你的耳淨色而已,這個時候聲音是悅耳還是不悅耳,是沙啞還是比較清脆,你只是這樣的一種判斷而已。那這個呢,它是果報。在這條心路裡面,你要聽《阿毗達摩》上課,眼耳鼻舌身接觸到的都是果報,那這個果報體現在心路上,會有哪些是果報心呢?耳識、領受心、推度心是果報心,後面兩個彼所緣心是果報心。那我們前面講過了,識,五識——眼耳鼻舌身。「雙五識」——善的果報識和不善的果報識,總共10個,這個是稱為雙五識。領受和推度心呢?它只有11個名法,它是無因心,對吧,屬於18個無因心之一,那無因心自然而然就不是屬於八大果報心的。無因心很小,是11個名法,只有10個心所。我們剛才學的這八大善心所引起的八大果報心有三十幾個名法,最少有30個名法。那這樣的果報心會出現在哪裡呢?如果出現在心路裡面,就會出現在這兩個彼所緣上面;那如果出現在離路心呢,就是結生心、有分心和死亡心上面。在我們生命當中這個果報、大果報心,就出現在這些地方。路心呢?就出現在彼所緣裡面,離路心就是結生心、死亡心、有分心。結生、死亡只有一個心,那我們生命當中可以體驗的都是這個有分心。
那這個我們解釋一下,因為大家要明白,這個明白很重要,《阿毗達摩》你學的時候要串起來學,不能學一個就是一個,然後背個半死,然後再讓你應用起來的時候,你一問三不知,那這個就白學了。八大果報心在哪一個地方會出現?出現的時候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我們回過頭來,八大善心,這個善心它是在哪裡出現呢?善心、不善心只在速行心裡面出現,這個名詞我們都不斷地重復講,後面再學路心的時候,大家就不要再問,說:「什麼是速行心啊?」就像我們很多同學現在還在說,認為「邪見不相應就是智相應」,就會很顛倒。要記住了,速行心就是指善心、不善心還有大唯作心。阿拉漢的大唯作心,它是屬於速行心,都是對目標有行動的。對目標採取行動的心就是速行心。對於除了阿拉漢之外的有情,不是善心就是不善心。阿拉漢和佛陀既沒有善,也沒有不善,就是唯作,唯作就是只是作,只是對那個目標採取行動,但不會留下任何業的痕跡。所以八大善心和十二不善心都是在這個速行裡面發生的,這個心剎那生滅,它滅了,但是留下業的力量,在未來有因緣成熟的時候產生果報。什麼果報呢?產生這些果報根識、領受、推度、彼所緣,在路心上就這些果報。如果你這個業在臨死的時候成熟,它就產生這個「結生心」果報。如果你在臨死的時候,比如說:這個業在臨死的時候成熟,就變成臨死速行心的所緣、緣取的目標,然後這個臨死速行心的業導致你下一生的結生。那如果在臨死速行心路裡面成熟的這個速行心,是八大善心中的悅俱的、智相應的、無行的心,如果足夠強的話,原則上你下一生的結生心也會是一個悅俱的、智相應的、無行的心,而力量強弱程度都差不多了。那麼這個結生心呢,跟後面的有分心,它是一個心,都是果報心,那也就是說,你一生當中所有的有分心的素質和心所的構成,都是悅俱智相應無行的心——34個名法,強弱程度都差不多。所以,如果你造業產生果報,它影響的是結生心,它是影響你一生的,一生都會受這個影響的。那一生受這個影響,它的作用在什麼地方呢?我們在講到離路心的時候還會再講,但是講到心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提一下。重要的事情天天講,大家不要覺得煩,天天講還不一定記得住。
如果你這一生的結生是悅俱智相應無行的心,有33個心所再加一個心識,有34個名法,那麼你這一生的有分心,就都是這樣的一個心,這樣的素質,這樣的構成。一生中的果報能知,最多生起來的就會是這樣的一個狀態。在沒有心路生起的時候,我們的心都是有分心。這個過去有分、有分波動、有分斷,這一條你現在在聽《阿毗達摩》的耳門心路過程,是從這個有分心裡面轉起來的,當你這一條心路彼所緣結束,然後心又再度落入有分,然後一直到意門心路過程,意門轉向心生起來,然後七個速行,兩個彼所緣,然後又再落入有分。對於我們欲界的心都是這樣,所有的心路都是從這個有分流裡面轉起來的。
心與心之間有無間緣,有等無間緣,有重復緣等等,那也就是說:「上一個心的心所,或者整個心的素質,它對下一個心是有影響的,各種緣力是通過無間緣、等無間緣傳遞下來的。」所以一個人他有很多習慣,有很多這個業習啊,它是怎麼下來的呢?它就是順著這個名色相續流,就跟著下來了,而且呢,這個有分心它是一生都是一樣的,它不改變的。也就是說,有分的素質,對你後面的心路過程生起來是有影響的,對你一生的影響很大。
所以呢,我們經常講因果,因果到底有沒有什麼關係?在這裡就能夠看得很清楚了。通過理解了這個因緣的關係,我們可以盡可能地去規避不善業成熟的這種機率、這種機會,通過守護根門啊,造作善業啊,然後總是發善願跟善友在一起啊,不跟惡友在一起啊,疫情期間出門戴口罩、回來洗手洗澡啊,來規避這種不善業成熟的可能、這種概率。更重要的是你的心朝向善願,你的心朝向善行,不斷地造作善行而使善業更多一點地成熟,不斷地朝向善業成熟的概率。但如果我們過去都沒有造作什麼善業,名色流裡面善業的這種成分很少,那就很難了。所以,對我們當下來講,就是要不斷地造作善業,那麼帶著大家一邊上課一邊要實踐善行,就是這樣的意思。
那善行是不是很難做呢?是不是你要到非洲去幫助貧困人才算善行?善心生起來很容易,在你的日常生活行、住、坐、臥的每一個當下,你只要把念頭轉過來,都是可以成為善心的。所以這就涉及到我們講「善能知」,我們用這個「善能知的眼鏡」——「好的眼鏡」「沒有顏色的眼鏡」「善能知的眼鏡」。你怎麼去製作它呢?我們直接來看善心,最高級別的欲界八大善心——悅俱智相應無行心,它的心所怎麼構成呢?通一切心心所:觸、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作意、尋、伺、勝解、精進、喜和欲,這是通一切心的心所,也就一個人的基本素質的問題。然後接著下來是遍一切美心的心所:信、念、慚、愧、無貪、無瞋、中捨性,心和心所的輕安、輕快性、柔軟性、適業性、練達性、正直性,加一個慧根。那我們從這麼來看,19個遍一切美心加一個慧根,只要有任何一個心所的素質出現,那這個美心就會生起來,對不對?其實乃至於25個美心,包括正語、正業、正命、悲和喜這25個美心所,任何一個生起來,你就會生起一個美心。當然如果你想要有悅俱,要有喜;你想要有智相應,要有慧根。對於一個悅俱智相應無行的心呢,我們發現最關鍵的是什麼呢?最關鍵是這個慧根。慧根只要生起來,那麼這些自然而然都生起來,至少也是捨俱智相應有行。
所以,那麼在善法裡面呢,我們會發現,慧是最重要的。如果想讓它生起的是智相應的,那麼慧是最重要的。那慧在我們世俗的角度上來講,昨天我們講到了,怎麼樣能夠讓慧生起來呢?就是業果,對因果的基本認知,對緣起的基本認知,對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苦、無我的基本認知。看聽嗅嘗觸,面對所有的所緣的時候,不要對果報直接採取行動。不直接採取行動,接著乾嘛?思惟業果,思惟因緣緣起,思惟這一切都是無常、苦、無我的。你逐個思惟完,你就一定有辦法去比直接採取行動的方法要好很多倍的方式來面對這個果報。為什麼呢?因為有慧根,智慧出來了,不會出現在痴、無慚、無愧、掉舉的狀態裡面了。「善能知的眼鏡」最有價值的就是面對果報,能讓慧升起來。這是一個習慣的問題,這也就是要如理作意。如理作意就是從根源看,從根源看就是從因果、緣起、無常、苦、無我來看問題。
再一個呢,就是看問題面對所有果報的態度,我們以前講過了慈、悲、喜、捨,用慈、悲、喜、捨的態度面對一切所緣。你訓練任何一個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性行和心的習慣,選一個讓自己在面對日常生活中看、聽、嗅、嘗、觸一切所緣的時候,我用什麼樣的「眼鏡」來去面對?最好的就是慧根。如果你的心很良善,你對於慈心很有感覺,那就「慈」,面對一切所緣都是慈;如果你這個人很中庸,很懂得什麼是中道,你就修捨,所有目標出現,你的態度就是六支捨。悲也可以。哦,有人說:「噢,碰到好事了,怎麼生起悲呢?」你想想,「好事都是無常、苦、無我,背後總有一天沒有掉的,好景不常在啊!」你想想:「所有的人當下的這種美好啊,都是稍瞬即逝,然後大家都繞在裡面不知苦,還認為有樂味!生起悲心,是可以的啊!」也可以修隨喜。說:「人家沒有成就。」沒有成就,你可以生悲心啊;有成就,你可以修隨喜啊,這是態度問題。這個是一個角度,這個是通用的。慈、悲、喜、捨、慧根這是通用的,面對一切的。
大的角度來講,我們說「善能知眼鏡」的製作,25個美心再往下收縮一點,慧根、慈悲喜捨;再擴展一點,慚、愧、無貪、無瞋,中捨。無貪、無瞋、慧根(無痴),如果展開來講就是十善業。所以,如何讓善心在我們的生命當中能夠持續、任運,不是發現不善心生起了再如理作意,而是自然而然就這樣生起來呢?美心所的素質是一定要去訓練的,而訓練是有次第的,要去觀察,自己的心所,哪些素質有缺陷,應該彌補或加強。哪一些可以作為你的基礎,就是面對各種所緣的時候的基礎認知。你的「獨門法器」啊,「獨門法器」,可以獨步天下的,是慧根啊,還是慈悲喜捨啊,還是慚愧啊,還是無貪無瞋啊,你要觀察,是哪一個最強?培養它,其他的再增長。那除了這個之外呢,通一切心心所要不要呢?通一切心所也是要的,你要有有慧想,要有智勝解,要有正精進,要有善欲,要有善思,然後有離欲尋、離瞋尋、離害尋。
今天我們在跟一個賢友聊到,他已經修緣起了,他就感覺過去生見過佛陀,聽過好幾回佛陀講的緣起。只是呢,從名色流里,不能夠完全回憶起來當時怎麼聽的,但是總感覺佛陀講的這個緣起跟現在所理解的緣起不那麼對勁兒,覺得不夠深入。我們在討論,我的觀點是什麼呢?佛陀講緣起甚深,緣起是很深廣的。但在很多人看來,緣起不深啊,很簡單,十二緣起支嘛,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愁、悲、苦、憂、惱生起。在緬甸三歲小孩都會背,還有什麼甚深啊?
一般人來學緣起,都是在平面上來學的,「噢,有過去生啊,有未來世啊」。相信有過去生未來世,但是在我們腦子裡面,它是個平面的,因果也是平面的、機械的。用八步梳理法,讓大家挖「稻草人」,一些人有一點拉開的這種感覺了,發現只停在一個平面上不能深入解決問題。一個平面上是什麼呢? 「我覺得很煩惱啊,我怎麼辦啊?」你就教他說:「在當下對治啊。你修慈啊,你瞋心就是修慈嘛;你貪是吧,貪修白骨觀啊」,就是在一個平面上來對治。「但是我就修不起來啊!我還是瞋,還是這個習慣啊,怎麼辦?」當我們看問題在一個平面上,看緣起也是在一個平面上,沒有縱深感,談煩惱對治是很難得力的。連縱深都沒有拉開,更不用說「緣起甚深」,緣起是重重疊疊的、相互交涉的、非常繁雜的,是個沒有辦法建立的數學模型。
那這個尋呢?欲尋、瞋尋、害尋。做過八步梳理法的就有體會,為什麼在第七步還放一個尋的止息呢?就是你在第五步的時候,你明顯把成見放下了,「稻草人」覺得也拆了,現在回想過去的那個場景的那種苦受、那種抱怨、那種糾結、那種緊張、那種恐懼,消失了,完全能夠接受了。但是,遇到同樣的場景,那股力量還會起來,為什麼?因為在過去的那個場景的主導下,一生當中已經無數次的以那個場景為基礎,投射了無數次,也重復了無數次,這些無數次的不善心在你的心流裡面,都留下了自然親依止緣的緣力。這種力量,當有相應的所緣出現,比如有些人說:「小的時候曾經被一個長得很高大的女人羞辱過一次,以後長大了,再看到個子大的女人她就很不舒服。」這個所緣一出現,這個尋就把她過去的那個「稻草人」揪出來,心路歷程又重新演繹了一遍。已經看到「稻草人」,拆除「稻草人」了,有點縱深感了,但緣起遠遠要比這個複雜得多,所以我們看問題就不要在平面上看。我們的心,為什麼總是會不斷地去找尋過去的一些場景出來編故事?它是這個尋的力量。尋的動力,我們經常要觀察,那種欲尋、瞋尋、害尋一股一股的力量起來,背後的動力是什麼?怎樣找到那個場景點,把那個地方能找到的「稻草人」給它拆了,那它就比你在平面上思惟「我不應該這樣,我應該那樣」要強。很多人道理懂了一輩子了,毛病一點都沒改過,什麼原因?就是沒有深入過,都在平面上看問題。
再一個呢,是從寬廣的角度來看問題。我們想培養25個美心,第一個——信。說信佛法僧三寶,有些人就覺得「我很難做到」,為什麼呢?「沒有親自見過佛陀,佛陀說的法現在莫衷一是,我也不知道到底是信什麼為好?」然後信僧呢,「現在全世界各個地方的僧團,到處傳各種各樣的問題,我以為僧團都是很清淨的,只有清淨僧團,結果又發現僧團也不見得都清淨。我怎麼辦?到底還信不信三寶?」信不是這樣的,不是這樣理解,不是這樣你去看人家的毛病叫做信。信佛,信什麼?信有圓滿智慧的覺悟者存在,一定會有,可以吧!沒問題嘛。法,信可以次第滅除煩惱的方法存在,滅除煩惱,可以讓我不那麼痛苦、不會那麼貪瞋痴的方法,不就是信嗎?這就是信法,信行善法,信當我內心有善心生起來的時候,一定有這些心所的素質起來,沒問題吧!你可以試啊。信一定有走在滅除煩惱道路上的善友,有這樣的善人,對吧,你看到有啊。但是你不要說所有剃光頭披袈裟的人一定都要跟阿拉漢一樣,一看他不像阿拉漢,完以後你信心就消失了。我們的信不是這樣信的,我們信有這樣的人存在,而且只要你有信心,你是可以值遇這樣的人的,你可以回向,「值遇善士不遇愚人」,也是可以做到的。所以說信三寶,要這樣信,這是從廣的角度上來講。
那信戒定慧三學。戒,信有道德高尚的生活方式,是有標準的,就是信戒啊,那你願意不願意有一個道德高尚的生活方式,你自己可以選擇,就是信有這樣的事。定,信心的專注是可以被次第訓練的;慧,信生命的真相是可以被揭開和觀察的。這跟你信不信仰佛教,或者你是不是走在佛教路上,它不一定要完全關聯死。只是我們要知道戒定慧三學真正落實到位,好的是在正法律的僧團裡面,但並不代表世間裡面就沒有,跟這個毫無相關啊。信有過去生,就是你一定不會是無緣無故就出現的。你如果信「你的這個生命就是你爸你媽的精卵結合而有的」,那你看下你家的兄弟姐妹怎麼長得那麼不同呢?性格習慣差別那麼大,乃至於雙胞胎都有那麼大差別?如果純粹是物質產生的話,那也太奇怪了,對不對?所以信過去生,就是說你除了你爸你媽的那個結合的受精卵之外,一定還有其他的東西在過去存在過。信未來世就是,你相信——「我死了,一定不會那麼簡單地放過我的。」你這一生乾的那些事,好事、壞事,不會那麼快地輕易地放過你的。你相信過去未來它是有關聯的,跟現在是有關聯的,你進一步能相信說佛陀講的十二緣起支,三世因果輪回,三世十二行相,還有就是三世因果緣起。
那麼這個信呢,跟你非常死板地去扣「我到底是信淨土,還是信參禪,還是信南傳的止觀,還是信持咒、磕大頭,修大圓滿」不同。不要信在形式上。那麼我們要培養信的素質,落實下來就是你要成為一個良善的人,有智慧的人,有道德的人,看問題是有長的時空觀的人。什麼叫長的時空觀呢?過去現在未來無限生命,你的時間質感是如此地寬廣,這樣的人,總比你每天只想著:「我早上起來吃什麼飯?」晚上倒下一睡,就跟一隻豬一樣,要強一點啵。你的空間概念是除了我們這個人和我們的畜牲,相信有其他的生命。科學家都相信有外星人,我們佛陀說有三十一界的生命,有無量無邊的輪圍界。佛陀一講法,有十萬個輪圍界的眾生、天人都來聽法,那是多麼寬廣的空間的概念。無限的生命是有時間質感,十萬個輪圍界、三十一界的生命是有多維度的、層次的、空間的質感、立體的質感、多維的質感。這樣一種認知總比那木訥的狀態、很死板的這種一生一世的理解要強,所以信我們是從這個角度展開來講的。
念是什麼呢?念是四念處啊,身、受、心、法。有些人以為念就是經行、邁太空步叫做有正念。這曲解了佛陀的教導。「四念處是唯一之道」,滅除煩惱、證得涅槃的唯一之道是四念處。那念什麼呢?就是說,你現在在乾啥你就知道你在乾啥——你的身體在乾啥,你知道;你的心在想啥,你知道;你有什麼感受,你知道。有念,然後你有正知,你知道該乾啥。首先你知道你在乾啥,接著下來才是知道你應該乾啥,這是多麼好的素質啊!我們經常是不知道自己在乾啥,很多事情乾的是不該乾的事,甚至是錯誤的事。那這個正念有啥不好呢?為什麼不值得我們訓練呢?非得要追劇,追劇比較有快樂,玩遊戲比較有快樂,看網絡小說連載比較有快樂。都不知道心在哪裡,心跟著那個故事情節裡面四處亂飛,以為有快樂。這一段時間,很多人練習,洗碗都洗出快樂來了,為什麼?有念住就有快樂,有念就一定是善心,一定有輕安、輕快、柔軟、適業、練達、正直,一定就會讓你的生命在正確的位置上做正確的事,你的生命一定是越來越美好。你追求的那些快樂一定是會更長久,而且來的機率會更高。什麼是正確的生活方式?四念處就是正確的生活方式。就落實四念處,在生活中落實四念處,善心就會升起,做善行,每個人都有這個條件,洗碗的時候專注當下就是善心,掃地的時候專注當下、你上廁所的時候專注上廁所都是善心。修不淨隨念就是善心。
慚、愧,我們講是世間百法的基石,恥於造惡,害怕造惡,對於不善心生起來覺得很羞愧,覺得很害怕,要練習這個。這個有什麼不好嗎?我們練習對於惡行的羞恥,造惡的羞愧,和對於惡行的恐懼,有什麼不好嗎?
無貪——知足常樂。最起碼的,什麼是無貪?我們華人都知道這一句話,古訓啊——知足常樂;再高一點,有捨才有得,就是佈施;再高一點,慈悲沒有敵人吶,你只要有慈心啊,所有人都對你好,所有的天人都護持你,所有鬼神都護持你,多好啊!對你自己多好的事啊!你對別人慈好像你損失什麼東西一樣的,不要有這樣想法。都是為自己好。真正懂得生起善心的人,才懂得什麼叫自利,而不是說:「我要去弘法利生,要去度眾生。」眾生太難度,然後對人家一生氣,說:「你這個人怎麼這麼難搞。」好像你在幫助別人,其實是害己害人,不是自利。
無瞋,只要瞋生起來燒毀自他,毀壞身心,既傷自己也傷別人,所以我們訓練無瞋。中捨呢,中道的心態啊。儒家最強調中庸啊,「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我們是中捨,喜怒哀樂沒有出來之前,我們就看到了。為什麼?四念住啊。然後慧根,訓練慧根就是洞穿實相,洞穿實相最起碼的就是面對果報的時候不要立即採取行動,思惟業果,思惟緣起,思惟無我,「等我一下,等我看清楚了」,那是慧根,很容易做到,平常可以訓練。當我們躁動的時候,不寧靜的時候,我們想著,我們是可以訓練輕安。不寧靜就說明我們輕安性不夠,為什麼輕安性不夠?善法太少。當我們身心覺得沈重的時候,這個痛、那個痛的時候,你知道沒有輕快性。那輕快性怎麼練?就是要悅俱智相應,要去造作悅俱智相應的心啊,悅俱喜起來以後,增長相應法,自然就輕快。
當我們覺得身心很僵硬的時候,我們知道柔軟性不夠,就是心不慈悲,經常生起瞋心才會僵硬,所以我們訓練慈心,身心就會柔軟。我們對於造作善行很拙笨,訓練一個四念住不知道從哪裡下手,不適業。不適業怎麼辦?多做善行啊!我們對去做一些佈施也好,持戒也好,禪修也好,總是搞不定,各種問題,扭扭捏捏,不痛不爽,很不痛快,做個佈施很不痛快,持個戒很難清淨,修個禪修呼吸找不著,為什麼?不練達,我們的心有病,被染污了,有病菌啊,讓你訓練練達。心不正直,經常會去欺誑、欺騙、覆藏,這要練習。正語、正業、正命,這是我們最基本的,五戒的基礎了。
所以呢,為什麼花一節課時間來給大家講?我們一定要在日常讓悅俱智相應無行的心、最少也要捨俱智不相應有行的心,在我們生活中這個八大善心經常地生起。經常地生起,我們是有方法的,也是有次第的,方法就是做在這個表裡面了,那你自己對照一下,從哪裡下手對你來講最合適。面上來看,我們就訓練這25個美心所。從深度的角度上來看,我們要觀察,我們的想都是有慧想,還是都是「稻草人」,還是想顛倒?我們思惟問題,我們都是善思,還是總是貪瞋痴糾纏在一起,看不得別人好,自己還很糾結?你可以觀察的。
那你的尋,你的心總是導向哪裡?平常你坐在那裡打妄想的時候,心都導向什麼地方?你可以統計一下,這一次打妄想十五個、二十個,有幾個是善的?有幾個是貪的?有幾個是瞋的?有幾個是痴的?你就能分析出來,你的尋是偏欲尋,還是偏瞋尋,還是偏害尋。怎麼對治?怎麼解決它?你在做決定的時候,你的勝解是智勝解還是邪見勝解?還是貪勝解還是瞋勝解?你可以分析的,我們日常生活中總是生起來的這些讓我們欲罷不能的、總是被跟走的慣性。
那佛陀講,因為我們有很多隨眠煩惱。隨眠煩惱到底藏在哪裡呢?隨眠很多都是在這個受裡面的。受呢,它都在於果報識,比如說:雙五識,雙五識里的受,身體的那種觸受,然後,接下來就是領受心、推度心、彼所緣心,這些果報心裡的受,它都在裡面隨眠,這個大家能夠體會一點點,那種受一起來時你的心「吱」地就要跟著去。不同的人,同樣的感受,他不一定會採取同樣的行動,就是每個人的隨眠不一樣。從果報裡面生起來的這些東西,你要觀察你的隨眠,在那個受起來的時候,一般都翻起來什麼樣的習慣,這樣的習慣我應該怎麼調。
再一個就是這個想——標記,過去做的都是什麼樣的標記。真的想修行啊,真的就是需要這麼認真地去做的。我們在世間做一項工程,做一個項目,乃至於學生做一個數學題的換算,都要很認真地去做細緻的分析,何況這個無形無相決定我們生死未來生命的素質?你不下工夫去瞭解它,去分析它,去規劃它,去解決它,我們生命會有希望嗎?能夠生命變得越來越好?怎麼可能?對不對?
八大善心這種「能知眼鏡」,你以後做人看問題,你的「眼鏡」構造、成分、質量到底怎麼來?要在你的內心的生產車間裡面重新設計,重新建生產流程,重新選擇原材料,重新完成生產工藝和檢測工藝。最後在面對看聽嗅嘗觸一次成型的這個「能知眼鏡」呢,都是能夠導向這種善的能知,最後能成就唯作的能知,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這要下決心做的,不要把修行當作吃零食,修整一下,偶爾玩玩,像看看電視放鬆一下,玩玩遊戲放鬆一下這樣的心態,這樣的心態解決不了你生命的問題。
好,讓我們共同努力,來改善我們的生命,我們今天的課到這裡,迴向功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