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妄念紛飛,就還都是欲界的心路。妄念是一個一個生起來,它的心路過程就七個速行、七個速行、七個速行不斷地在發生,是這樣的心路。而禪那的速行,是從這裡一直三個小時都不中斷,這叫穩定的禪那。欲界心七個速行以後就會落入有分,然後再意門轉向,再七個速行再落入有分。隨著你的定力越來越強,有分生起的數量越來越少,少到最後兩條心路連在一塊兒了,就是一串的生起來了。
·從遍作、近行、隨順、種姓,然後初禪心一串,一個小時、兩個小時。種姓心生起來,沿用印度的習慣,種姓在這裡是說你原來是欲界的心,現在是色界的種姓,種姓不一樣,他有一個轉化的這種心,從欲界心轉化成色界心,接著下來才會有持續的禪那速行生起來。你要能夠穩定三個小時、四個小時,這種禪那就比較穩定了,而不是那個光有多亮,光跟這個不是直接的關係。
·所以我們如果想真正解決這個出現的果報,希望這種果報後面不再出現,那你要找到產生這個果報的根本因。
雲端起觀-第103課
欲界果報心&唯作心&無色界心
各位賢友好!我們現在學習欲界24美心。
我們知道和八大善心相對應的,八大善心留下來的影響力在成熟的時候成為果報心。它們能知的結構是一樣的。在欲界裡面,這種果報心一般出現在結生、有分、死亡和彼所緣。
八大果報心是:悅俱智相應無行、悅俱智相應有行、悅俱智不相應無行、悅俱智不相應有行、捨俱智相應無行、捨俱智相應有行、捨俱智不相應無行、捨俱智不相應有行。果報心在前面一開始的時候就講到,它就像鏡子里的影像一樣,它是被動的,它是不主動的心,它就是果報。
果報心成為我們的結生心的時候,那麼我們一生的有分心跟這個結生心也是一樣的。有分心裡面心所的素質對我們這一生的影響是很大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下一生還希望再來人間,還成為人的話,那麼這一生造作的善行,這種心最好是悅俱智相應無行的,而且每—個心所都強有力。這樣如果這一生的某一個善業成熟,下一生的結生心質量就會比較高,質量比較高的果報心也是悅懼智相應無行心。如果你的心是有行心,那你做善行的主動性就不會像無行那樣的有分心那麼強,它的主動性總是會差一些。如果你做事總是不苟言笑,捨俱智相應的不苟言笑,一般沒有喜心所。
我看作業有些同學提到自己可能是「捨俱智相應無行」的結生,想用修隨喜來對治方法,這是不對的。
喜心所是pīti,隨喜是muditā,它們是兩個不同的心所。如果你發現這一生不苟言笑、很嚴肅,才能說可能有分裡面沒有喜。有分里如果沒有喜,做事情就是自自然然地做,不會很歡喜地做,不容易歡喜,但是可以培養的,培養你做任何善行都很歡喜地去做。怎樣去很歡喜地做?去思惟每一個善行的利益,它最直接的利益就是讓你的心越來越好。我們前面講「眼鏡」,後面我們用「心眼」。我們經常講這個「壞心眼」、「好心眼」。 「好心眼」是可以培養的,心眼越好的人,心的素質會越高,品德越高尚,越容易引發善業來成熟,未來總是有很多善果報在等著他。思惟善心的殊勝,喜就容易生起來了,平常就容易生起喜。變成習慣後,這個喜(喜心所)自己就有自然親依止緣的緣力。雖然你在有分裡面沒有喜,但是你的整個心流裡面,善心的喜不斷出現,而且力量越來越強,那麼你也會改變你的那個習慣。只是安靜下來的時候,那個喜就自然落回有分,這個是沒辦法的。以前給大家講過,我們看有喜沒喜,就看晚上睡覺的時候,看他的臉相,這個臉的形狀。有些人晚上睡覺的時候,臉是笑眯眯的;有些人睡覺的時候,臉就很凶。凡是晚上睡覺臉笑眯眯的,一般這樣的人的有分都是悅懼的。雖然我們不能講晚上睡覺的時候沒有笑眯眯的人一定是捨俱,但是你晚上睡覺都是笑眯眯的,一定是悅俱。
「悅俱智相應無行果報心」,這個是智相應,三因結生。哪三因呢?無貪、無瞋、無痴(有慧根),這就是三因。我們在前面講過,這個因就像樹根一樣,在24緣裡面,第一個緣就是因緣hetupaccayo,講的就是這個因,貪、瞋、痴、無貪、無瞋、無痴。我們經常講的三因結生,就是指你的結生心裡面有這三個因——無貪、無瞋、無痴,都具足就叫三因結生。但三因結生的人,這三因有強弱之分。舉個例子講,這個人無貪的心所很強,結生的時候無貪心所很強,那麼你這一生就很慷慨、很大方、很願意佈施,一聽說佈施就很願意做。如果你結生的時候,無瞋的心所比較強,那你這個人不容易生氣、不容易找別人的毛病,一定不會是瞋性行者。孩子很柔和、很好帶。慧根心所很強的人很聰明,智力很好,學什麼都很容易上手,《阿毗達摩》一遍就懂。這一生與生俱來的有哪一些呢?這個結生心、有分心的素質就是與生俱來的。而這個與生俱來的是哪來的呢?上一生臨死前成熟的那個善業。上一生臨死前成熟的那個業,是你上一生或者更久遠的過去生造作的一個善業。造作那個善業的速行心力量的素質和強弱,或者我們說那個能知,他用的那個「心眼」是一個什麼樣的構造和成分?如果是33個心所,那就是悅懼智相應無行,那麼這一生就會是三因結生。當時在做這件事情時,所有心所的強弱程度都影響著你這一生的結生心、有分心和死心的成分和強弱程度。當然你也可能加上一個「悲」心所。比如說你成熟的業是去賑災,看到受災的民眾很苦,你想去幫他們,你充滿了悲心,那你就有悲。那你這一生就看不得別人受苦,悲心就比較強。你也可能有隨喜,因為隨喜這樣的業成熟。我們說隨喜有隨喜的功德,隨喜生起來的是善心,善心裡有這個muditā這樣的一個喜心所在裡面。如果在你臨死的時候成熟,你也可能是有隨喜,因為隨喜心這樣的一個業成熟,就讓你這一生的有分心有34個心所,三因再加上一個muditā。這樣一個結生,那麼你這一生因為一直都有這個隨喜的心,所以你看別人獲得成果就獲得快樂,就很容易隨喜,不會嫉妒,嫉妒心就很弱,讓你嫉妒也嫉妒不起來。為什麼?因為你的有分心隨時生起來都是這種隨喜的心。結生心也可能有正業;有可能有正命;有可能正語,這幾個心所不可能同時生起來,只會其中的某一個加到裡面去,這是離心所或者無量心所同時加進去的情況。
如果你當時造作的時候是一個捨俱智不相應有行的心,慧根沒有了,有無貪、有無瞋,這樣的結生,我們稱二因結生。如果這樣的心在你臨終的時候成熟,下一期生命時成為你的結生心,我們稱為二因結生。捨俱智不相應有行的果報心就沒有慧根,沒有慧根的人,這一生都不可能證得禪那,也不可能證得道果。但同樣可以修習,就是很難入安止定。有些人懷疑「我是不是二因」?其實是不是二因,只有佛陀才能看你,我們看不到,其他人看你不準確。其實很多在禪修中的障礙不是因為二因的原因,是因為五蓋。你確定你的五蓋——很粗猛的那些煩惱被削弱了,然後你非常精進地修習,而且方法正確,但還是沒有辦法證得,這有可能二因。如果你禪修都還不到兩個月,問題里不是貪就是瞋,或昏沈掉舉,就懷疑自己是二因,有業障,這是疑,不是二因造成的,是懷疑造成的。
二因還是一個比較幸運的結生。在前面講到無因心——十八種無因心的時候,有一個善果報的無因結生——捨俱推度心,有11個名法,10個心所,小小的心。它是怎麼來的呢?就是上一生臨死前成熟的那個善業是個二因,也就是當時造的那個業沒有慧根,而且大概率是有行,為什麼呢?它力量比較弱。有行就是你在被別人慫恿去造作的時候,也是愛做不做,力量很弱。這樣的心即使悅俱也不會很由衷,而其它的心所像欲、像精進、像勝解、信、念、無貪、無瞋,這些心所的力量都很弱。這樣的心在臨終的時候成熟,它就沒有力量再生起一個同樣素質的結生心,就可能成為一個無因的結生心。所以做善行要勇猛一點,勇猛地造作,有點力量、歡喜地做,不然一不小心,做是做了,供養也供養了,最後成熟的時候,整你一個無因結生,就虧了,這是一種。
還有一種,可能你在造作善行的時候是無行的,也是悅俱智相應,心的力量也不差,但是你在造作這個善行的時候,前後一堆不善業。
一般我們正常去造作的時候,善行都是善心來的。你把佈施遞出去的時候那一剎那,即便(前面)你再煩煩惱惱,在遞出去的那一剎那一定是善心,佈施的心在那個地方。但是你前面很多生氣,很多的瞋心,準備的過程中一堆的不善心,然後做完以後回來一堆的後悔,「早知道這樣我不供養了」,諸如此類的。如果這樣的心,中間供養的心在臨終的時候成熟——因為這是同一組業,業有同一性的原則,後面我們講業的時候會細講。由於業的同一性原則,這同一組業都會產生作用。本身它們是同一組業,造完以後,前行的不善業和結行的不善業跟造作時候的善業,形成的力量在名色相續流裡面,這些緣的力量就會互相產生損耗。前後的不善業會對中間正行的善業的力量產生損耗,會削弱它,在結生的時候,正中間的業產生果報,另外,這些不善業會成為它的阻礙業。本來可以妥妥地悅俱智相應無行三因結生,但因為前後一堆的不善業,結果就變成二因結生,甚至有可能直接把你打成無因結生。
大部分的情況就是:無因結生是因為(造業時)二因(善心)的力量不足。二因結生有可能是(造業時)本身是二因(善心),也可能是(造業時)三因(善心)的力量不足,被削弱了,或者有阻礙業出現而導致的二因結生。所以在造作善業的時候,要養成習慣——悅俱智相應,而且善行要有前善、中善、後善。前善,比如說你去做供養,在前面準備的階段,在準備資具、採買的各種過程是不是都是善心善行。中間正行——在現場做佈施和供養是不是恭敬、歡喜、有智,回來有沒有做功德回向。結行——回想起來是不是隨喜。不然善行都造了,最後感果報的時候該感果的都沒有感果,這就可惜了。
昨天我們提到緣起,為什麼大家覺得緣起不深呢?是因為在一個平面上看問題,在一個平面上看緣起,基於簡單、機械的因果論。我們一再講,講看、聽、嗅、嘗、觸的當下都是果報,而果報出現,不要立即採取行動,要去看它背後的原因,至少看到後面的部分的緣起,而緣起是深廣的。比如說有賢友講到,孩子今天又被老師投訴了,因為打同學了,或者上課做小動作了,影響到其他同學了。他說:「一聽到這個話,當場就火來了。為什麼?已經第六次了都,我都不敢接老師的電話,一看到是老師的手機號,心裡面就‘咯噔’一下,這回是第七次了」。一般我們的反應是什麼呢?「你又給我丟臉。你這個人怎麼講都沒有聽,講都不會有用」。這就是對果報直接採取行動。
那麼孩子為什麼在學校老是這樣?孩子在學校不安分,這是一個結果。這個結果有多少因呢?分析過沒有?跟你自己有多少關係?比如他可能本身就多動,他可能有各種期待,而這個期待又是怎麼出來的?他為什麼會多動?其中有一個同學講說:其實孩子一直渴望得到母親的認同,但是她從來沒給過他。那麼去到學校他也會喜歡同學的認同和老師的認同,他要做一點動作引起人家的注意,可能囉。這要去分析。
我記得有一故事:有一個人被警察破門而入抓走了,理由是法庭五次傳票他都不去,就以藐視法庭罪把他抓起來了。那五次傳票是什麼?都是高速上超車,被發現了,開罰單,法院傳他,他不去。真正的原因是,他一上高速,他就有一個衝動,把油門踩到底。所以我們講,近因跟根本因是不一樣的。孩子在學校裡面搗亂了,近因他就是上課不聽講,但根本因是什麼?這個人被警察破門而入抓走了,他的近因是藐視法庭,但根本因是他只要一開車,一上高速,就喜歡油門踩到底。他喜歡油門踩到底這個原因是他的根本因(當然喜歡油門踩到底還有它的因),而不是藐視法庭,對不對?所以我們如果想真正解決這個出現的果報,希望這種果報後面不再出現,那你要找到產生這個果報的根本因。有的因是多種的,這個你們比我會做,要這樣去分析,這樣的一種思惟方式才是理性的。
欲界八大唯作心。八大唯作心是阿拉漢、證得有餘涅槃的阿拉漢、也包括佛陀、辟支佛,在還沒有入無余涅槃之前造作的心。比如佛陀講法、教誡弟子、佛陀要托鉢、要接受供養,佛陀也會自己打掃,其實他做任何事情時,他生起還是欲界的心。佛陀、獨覺佛和一切斷除煩惱的聖弟子,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與我們凡夫或者有學聖者,有什麼樣的區別呢?凡夫和有學聖者,在做任何善行、不善行的時候,動機都是有無明的。做再好的事情,例如:「我為什麼要禪修?我想斷除煩惱。」「我為什麼要持戒?我想斷除煩惱,想證入涅槃。」對於菩薩——「我想要成佛。」認為有一個「斷除煩惱的人」真實存在,這是無明。在究竟法的角度上,並沒有一個「可以去成佛的人」存在,沒有一個「你」存在,只要有這個動機,一定有無明。你想早一天斷除煩惱,這是愛。你非常想要斷除煩惱,這是取。然後,你去禪修、你去持戒、你去佈施,這是善行。無明、愛、取、行,這樣的行會留下業的力量。如果你是沒有雜染的造作善行,在未來它會成為你證悟涅槃的資糧,或者稱為巴拉密,會成為你的巴拉密。
對於有學聖者以下,包括凡夫,造作善行和不善行,一定都有無明、愛、取的動機。然而,如果你斷除了一切煩惱,成為阿拉漢或者成佛的時候,你只是做,你不會有要獲得什麼結果的動機,因為無明滅盡了,沒有愛、取了;沒有無明、愛、取,就不會留下業的力量。無漏的聖者超越了善惡,沒有期待。
阿拉漢的心流裡面沒有期待。自從他有餘涅槃開始,他沒有「一定要做成什麼」的這種無明、愛、取的動機。像佛陀成佛以後,每一尊佛都有五種義務,他自然而然,到點就會做。比如說,佛陀在後夜分會接待天人來請法;他會用大悲眼入大悲定觀察世間,看一切世間,看有哪一些眾生能得度,他就去度他;他會履行托鉢的義務、講法的義務,這些他就只是唯作。但是,只要佛陀不入定,沒有進入色界禪、無色界禪,他生起的也是欲界的心,欲界的唯作心。這些唯作心,在速行裡面不會留下任何的業力。經典裡面講:彼漏已盡,不依於食。一般的生命都要有四食,他不依於食。空與無相,彼解脫境。無相和空是他的解脫境。如鳥飛空,蹤跡難知,就像鳥飛空一樣,不會留下任何的蹤跡。
欲界的24個美心講完了。美心包含了唯作心,它包括了善心、果報心。美心的含義更廣泛,美心,美叫sobhaṇa,美好、莊嚴、光輝、純淨,這樣的意思,這是美心。善心還是有一個要行善的對象。
我們接著下來學習色界的心,它超越了欲界。色界心是活動於或者屬於色界的心。色界心最主要是在色地,色地的眾生中生起來的心,但是我們欲界的生命也可以生起色界的心。
天人是個寬泛的概念,色界天、無色界天和欲界天的天人,都統稱為天人。但只有色界和無色界的天人才可以稱為梵天人。
欲界跟色界天的天人的差別在哪裡?欲界天的天人已經很漂亮了,漂亮到什麼程度?經典上有講,Nanda難陀尊者在跟未婚妻結婚的那一天,被佛陀帶到僧團出家了。他一直想他的未婚妻,一直沒辦法安住禪修,所以佛陀帶他去天界33天看了看天女。他看完以後,說:「如果可以比的話,在人間已經是貌若天仙的未婚妻,跟天女比起來,就像燒焦的母猴一樣。」有這樣的差距。欲界天的天人相對於色界天的梵天人同樣是沒法比的。瑪欣德尊者在他的《阿毘達摩講要》裡面,講《長部.人中公牛經》時講過,有一個叫禪童子的梵天,他經常來參加三十三天眾的聚會。來參加聚會的時候,一定要先化成三十三天天眾的身形,比較粗略的身形。如果是以梵天的這種身形出現的時候,三十三天的天人看不見。即使化現成欲界天的這種粗糙的身體,也比欲界天的天人更加光明輝耀。所以色界天的梵天人的色身非常微妙,非常光明、光耀。我們有句話叫內外瑩澈,是非常殊勝的一種色法。
但是色界心並不一定只是梵天人才會生起,梵天人大部分時間都生起色界心,但是我們欲界的人界和六層欲界天的天界生命,是可以生起色界的善心。欲界的四惡趣的生命沒有辦法生起色界善心,比如說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不能生起色界的禪那心。
佛陀時代有一條龍,非常嚮往比庫的生活和喜歡佛法,所以牠就化作人形來冒充人類,然後達上成為比庫。牠跟另外一個比庫在同一個孤邸。有一天,另外那個是人的比庫出去了,這位龍賢友就睡著了,睡著時就現出了牠的原形。外出的比庫回來一看房間里躺著一條巨龍,嚇壞了,然後就報告僧團。僧團長老問他是什麼?他說牠是龍。然後,就帶牠去見佛陀。佛陀就說:「賢者,你回去吧!在佛陀的正法律僧團裡面,你不會得到任何的足處。」為什麼呢?牠不可能證得禪那,也不可能證得任何道果,所以這條龍就非常傷心地離開。四惡趣的生命,牠不可能證得禪那。
色界五種心,五種色界善心、五種色界果報心、還有五種色界唯作心,跟剛才講到的欲界的那部分內容是一樣的。
色界的五種善心分別是初禪心、二禪心、三禪心、四禪心、五禪心。它們的區別在哪裡呢?初禪心有34-35個名法,33-34個心所」(34個心所是因為有可能有無量心所,例如修悲心禪,入初禪。有尋、有伺、有喜。如果是二禪心,尋就被捨掉了。如果是三禪心,伺被捨掉了。如果是四禪心,喜被捨掉了。四禪心跟五禪心並沒有心所減少,不同的是什麼呢?在四禪的時候受有樂,到五禪心的時候,這個受就是第五禪的捨,這個捨受。我們在前面講捨的時候講過了。所以禪那的區別,是在於這幾個心所的差別。
為什麼有這樣的差別呢?五禪支——尋、伺、喜、樂受、一境性。一境性是定,樂是受心所。當你初禪的定力足夠強的時候,尋、伺、喜、樂、一境性這幾個心所就會變得非常強有力。
入禪一定要等到什麼時候呢?比如你覺知呼吸,覺知到最後,禪相很明亮、很透徹,還是繼續覺知呼吸,一直能夠三個小時、四個小時覺知呼吸沒有妄念,你的心總是要被那個禪相吸進去,控制不住它吸進去。那個被吸進去的就是五禪支的力量。尋就是撞擊目標,撞擊目標最強的就是你的心「噌」,就被吸到裡面去了,投入進去的那種狀態。喜是你非常歡喜,雀躍喜、跳躍喜、踴躍喜、小喜,最後入禪是遍滿喜,非常快樂,在裡面很快樂,輕安、柔軟、適業、練達。一進去兩個小時、三個小時可以專注,那定力足夠強。這就是這幾個心所的力量足夠強,是以這個為標準來確定你的禪那是不是足夠穩定,而不是以你的光有多亮來評價你的定力好壞。如果你的光很亮,但你妄念紛飛,那不叫定力。
留言列表